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动态关节松动术结合离心训练对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Biodex等速训练仪进行腕背伸肌离心训练,观察组在接受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肘关节动态关节松动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各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无痛握力(PFG)及网球肘分级评定(PRTEE)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PRTEE疼痛、功能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FG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关节松动结合离心训练对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夹腕端正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即刻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收治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夹腕端正法治疗)和对照组(常规肘关节周围理筋法),每组2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肘关节VAS评分及肘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肘关节伸、屈活动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肘关节伸、屈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腕端正法可减轻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肘关节疼痛程度,改善肘关节活动度,效果优于常规肘关节周围理筋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及局部封闭注射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效果。方法将我单位治疗的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行体外冲击波治疗,一组行局部封闭治疗,通过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疼痛、功能及肘关节综合评分,对比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局部封闭注射及体外冲击波疗法均能明显缓解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肘关节的疼痛,恢复肘关节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冲击波组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更明显(P<0.01)。结论体外冲击波和局部封闭注射都能有效地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明显缓解局部疼痛,恢复关节功能,体外冲击波疗法比局部封闭具有更优良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筋膜线理论为依据,本着解剖与功能的整体观,探讨冲击波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肱骨外上髁局部)进行冲击波治疗,观察组采用肌筋膜经线理论(沿臂表浅线)进行冲击波治疗。每3天1次治疗,共治疗5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3、6个月对2组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功能评分(DASH)及肱骨外上髁压痛阈值(PPT)评价。结果:治疗后1周、1、3、6个月,2组在VAS及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VAS及DASH评分均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在治疗后1周PPT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在治疗后1、3、6个月PPT明显提高(均P0.05),尤以观察组提高更显著(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VAS、DASH评分及PPT较前轻度反弹,而观察组相对稳定。结论:以肌筋膜经线理论为依据,沿臂表浅线进行冲击波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肱骨外上髁局部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52例符合肱骨外上髁炎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微波治疗、针灸治疗和红外线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体外冲击波和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在疗程0、2、4周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上肢功能评分(DASH)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2周、4周后,其VAS评分、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VAS评分、DASH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的得分(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较常规治疗方法能更好地缓解疼痛,提高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ESW)与超声波(US)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进行本临床研究,随机分为ESW治疗组30例和US治疗组30例;分别进行ESW治疗与US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ESW组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US组(76.67%)(P<0.05);ESW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较US组明显降低(P<0.01),ESW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改善程度)较US组明显增大(P<0.01);ESW组治疗后ADL评分较US组明显增高(P<0.01),ESW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差值(改善程度)较US组明显增大(P<0.01).结论:ESW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较US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KT)联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6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MET治疗,每次练习5组,每日练习2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MET治疗基础上辅以KT治疗,KT治疗每3天1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上肢功能评分(DASH)及肱骨外上髁压痛阈值(PPT)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并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肱骨外上髁PPT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及治疗后3个月时总有效率(90.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64.7%),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放散状与聚焦状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被分为放散状冲击波治疗组(放散组)和聚焦状冲击波治疗组(聚焦组),分别为21例和19例.所有患者均治疗3次,治疗间隔为7d,治疗部位为肱骨外上髁部.治疗前、末次治疗4周后和1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强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相近,末次治疗4周后及12周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治疗4周后放散组VAS评分显著低于聚焦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12周时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1.00).结论:放散状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显效快,但是其远期疗效与聚焦状冲击波治疗差异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9.
汪鑫  徐珑 《中国康复》2020,35(8):409-412
目的:观察静态渐进性牵伸技术(SPS)联合肌肉能量技术(MET)对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康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疗法,包括运动治疗、关节松动术、物理因子治疗、中药熏洗、作业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仅给予SPS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SPS技术和MET联合治疗。2组治疗前后进行肘关节AROM,视觉模拟评分法(VAS),HSS肘关节功能评分,改良Bathel指数(MB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患者治疗前后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AROM、VAS、HHS、MBI及GSE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患者肘关节AROM和HH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肘关节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患者GSE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ET联合SPS治疗能更好的改善肘关节的功能障碍,尤其是在缓解疼痛和改善肘关节主动活动度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0.
何斌  张超 《中国康复》2018,33(3):218-220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对肘关节脱位保守治疗后患者上肢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肘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及石膏绷带外固定的患者随机分为ESWT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每天进行相同的肘关节及上肢功能康复治疗,ESWT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上肢及手功能DASH问卷(DASH)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的肘关节AROM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ESWT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及DASH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降低,且ESWT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结合上肢功能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肘关节脱位保守治疗后患者的肘关节活动度及上肢功能,同时有效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外用附子摩散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门诊收集80例诊断为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外用附子摩散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封闭法治疗。结果:(1)临床总体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比对照组更低。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均有效,观察组在缓解疼痛程度、治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外用附子摩散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相对于封闭疗法,副作用更小,相对经济,且无皮肤过敏反应,是一种临床应用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KT)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治疗难治性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 方法 选取难治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2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2例)。2组患者均采用ESWT,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KT治疗。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3周后及6周后,对2组患者休息时、局部触压及Thomsen试验(抗阻伸腕试验)时产生的疼痛不适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治疗6个月后,采用Verhaar评价标准(VSS)随访,观察患者的长期疗效及优良率。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休息、触压及Thomsen试验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6周后休息、触压及Thomsen试验时的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1周后、3周后休息、Thomsen试验时的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6.92%和7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ESWT基础上辅以KT,可显著改善难治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疼痛不适症状,其长期效应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能量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中能量(0.12~0.25mJ/mm2)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4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评定;于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行钙化灶消失有效率比较。结果:治疗2周时,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UL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但VAS及ULCA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下降(均P<0.05),ULCA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ULCA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明显下降(均P<0.05),ULCA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ULCA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时,观察组肩袖相关钙化灶吸收情况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8周随访时发现,2组患者有效率较治疗4周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有效率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能量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有效减轻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促进钙化灶的消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温针灸+蠲痹汤加减离子导入对肱骨外上髁炎(EH)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1)与观察组(n=31),分别施以温针灸治疗与温针灸+蠲痹汤加减离子导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肘关节功能、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83.37%;治疗后,观察组改良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肘关节评分量表(HSS)与Mayo肘关节功能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施以温针灸+蠲痹汤加减离子导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降低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疗效显著,治疗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波联合"泰勒式"扭转运动康复对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入陆军厦门特勤疗养中心疗养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超声波治疗组(A组,20例),"泰勒式"扭转运动组(B组,20例)和联合治疗组(C组,40例),A组给予单纯超声波治疗,B组进行"泰勒式"扭转运动康复,C组给予超声波联合"泰勒式"扭转运动治疗,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量表(MEPS)得分。结果治疗后,C组VAS评分、MEPS评分(疼痛、日常活动、总分)改善效果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波治疗联合"泰勒式"扭转运动,可以进一步减轻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疼痛症状,提升功能恢复,改善肘关节功能,优于单纯超声波治疗及单纯"泰勒式"扭转运动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离心训练(EE)结合运动机能贴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LE)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40例我科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20例患者采用离心训练作为对照组,另外20例患者采用离心训练结合运动机能贴布治疗作为治疗组,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查问卷(ADL)和无痛握力值(PFG)进行疗效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结束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无痛握力值和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对肱骨外上髁炎,单纯的离心训练和离心训练结合运动机能贴布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无痛握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但离心训练结合运动机能贴布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的离心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冲击波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在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康复科收治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软组织松解、关节松动术、关节连续被动运动和冷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后采用冲击波疗法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两组患者每天训练1次,每周5 d,持续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肘关节主动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 经过8周治疗,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AROM、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P <0.001),治疗组在治疗后的VAS评分、AROM、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改善值均优于对照组(P <0.05,P <0.001,P <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不适症状。结论 冲击波配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有效缓解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疼痛,改善肘关节的功能,并提高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松解术、中药熏洗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手法松解术(每天治疗2次)及中药熏洗治疗(每天治疗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玻璃酸钠肘关节腔内注射,每周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ROM),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肘关节ROM、Mayo评分(除对照组Mayo稳定性评分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肘关节ROM[(102.9±10.0)°]、Mayo疼痛评分[(40.1±7.1)分]、日常生活功能评分[(21.1±3.8)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松解术、中药熏洗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日常生活干预在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中医药结合肘关节镜治疗的70例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试验组患者在中成药、艾灸及围手术期护理等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日常生活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并对患者疼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出院时及干预1年后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肘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1)。住院1周、2周、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及1年,试验组患者对日常生活干预措施依从性及掌握程度均逐步提高。结论有效实施规范化日常生活干预措施能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肘关节关节功能的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静态进展性牵张训练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肘关节僵硬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即中药熏蒸、关节松动术、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静态进展性牵张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肘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及Mayo评分(Mayo elbow function score)进行评估并对比。结果:治疗后,2组AROM和Mayo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肘关节AROM和Mayo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静态进展性牵张训练可有效改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