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腔颌面部游离皮瓣危象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本文结合临床资料和文献报道,对口腔颌面部游离皮瓣危象的发生机制、防治措施等进行了探讨。方法:总结引起游离皮瓣发生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各种因素及机制,评价各种术后监测方法,重点介绍危象皮瓣的手术探查,各种情况的处理,提出防止游离皮瓣发生血管危象的措施。结果:自1979年开展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至今,我科共累积病例1151例,手术后148例出现血管危象,抢救成活89例,抢救成功率60.1%,高于国外同类报道(40%)。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皮瓣,术中精心操作,尽量缩短缺血时间,仍是目前确保游离组织移植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局部或全身应用药物防治危象皮瓣,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3.
带血管鼻唇沟皮瓣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尤其是口腔内缺损的修复 ,一直受到关注。 2 5 0 0年前已用鼻唇沟皮瓣修复鼻缺损[1] 。该皮瓣具有良好的性能和丰富的血供[2 ] 。近年来对面动静脉为主要血供来源鼻唇沟皮瓣的解剖研究及应用已日趋成熟[3 ] 。 1993年以来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颌面外科采用带血管鼻唇沟皮瓣修复舌及舌根、口底及毗邻组织缺损 ,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 36例 ,男 2 5例 ,女 11例 ,年龄 33~ 82岁 ,平均5 8 5岁。共用鼻唇沟区肌皮瓣、肌粘膜瓣、全厚瓣 37个。其中用肌皮瓣行舌再造 8…  相似文献   

4.
前臂桡侧皮瓣是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在肿瘤切除后的修复手术中常选用的一种皮瓣。皮瓣制备之优劣直接关系到修复手术的成功与否。作者于1987~1990年,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参加了36例前臂桡侧皮瓣制备手术,成功34例,失败2例。现就制备中的经验教训和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制备36例前臂桡侧皮瓣,共35例病员,男性13例,女性22例;年龄13~76岁,中位年龄为47岁。其中舌癌18例,颊癌7例,口底癌/2例,牙龈癌2例,血管瘤2例,咽侧壁恶性肿瘤2例,其他2例;皮瓣面积最大为15cmX7.5cm,最小为5cmX4cm;供区选于左侧21例,右…  相似文献   

5.
臂外侧下部皮瓣及其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臂外侧皮瓣属于肌间隙或肌间隔血管源类型的筋膜皮瓣,临床上根据血管蒂的走行和供皮部位,分为臂外侧上部皮瓣、臂外侧中部皮瓣和臂外侧下部皮瓣三种。本文论述了臂外侧下部皮瓣的应用解剖,制作方法,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优缺点及并发症等,认为该皮瓣质地较好,血管蒂较长,外径较粗(1mm以上),适于显微吻合;皮瓣切取方便,有感觉神经支配,是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进行舌再造,口底重建和充填面部凹陷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详细阐明前臂尺侧游离皮瓣的应用解剖,制做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方法 对30例前臂尺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病例,进行了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前臂尺侧游离皮瓣具有较薄、柔软、弹性好且与面部的色泽相近的优点。综血管蒂长、口径较粗、适合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吻合。与前臂桡侧游离皮瓣相比,它的供区疤痕相对隐蔽,本组成功率为90%,主要不足他前  相似文献   

7.
提高术后皮瓣成活是临床整形外科医师多年来一直寻求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参阅近期国外文献,综述了各类不同药物在提高皮瓣成活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前臂桡侧游皮瓣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目的 详细阐述前臂桡侧游离皮瓣的解剖、制作技术、在口腔颌面上科的应用及新近研究进展。方法 对我科自1979年以来,725例应用前臂桡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各类缺损的病例,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 前臂桡侧游离皮瓣持地优良、血供可靠已及切取方便,总经达96.6%;主要缺点是牺牲前臂的一条主供血和桡动共区疤痕明显,影响美丽。结论 前臂桡侧游离皮瓣是口腔颌 科应用最多皮瓣,也是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的首皮  相似文献   

9.
肩胛区游离瓣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详细阐明肩胛区游离瓣的应用解剖、制做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 对我和自1979年以来,共完成的肩胛区游离瓣移植术21例,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 肩胛区游离瓣以肩胛下血管为蒂,可设计为单纯皮瓣、骨瓣或复合瓣;21四区了瓣移植修复均获成功。主要不足为切取肩胛区了瓣时,需要更换体位,手术时间相对延长。结论由于前檗是游 离皮 腓骨甩皮瓣广泛应用,肩胛区游离瓣的应用趋向减少。  相似文献   

10.
Xu ZF  Liu FY  Tan XX  Sun CF 《上海口腔医学》2011,20(5):535-539
目的:寻找一个在股前外侧区无合适穿支血管时供区损伤最小的可靠补救皮瓣。方法:2007年12月—2011年2月64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中,2例无合适穿支血管,采用同侧股前内侧穿支皮瓣和嵌合皮瓣进行舌、口底癌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1例为穿支皮瓣,大小为7cm×4cm,另1例为穿支皮瓣嵌合股直肌岛,大小为14cm×6cm。血管蒂均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内侧支,血管蒂长10~12cm。结果:皮瓣均成活,随访0.5~12个月,舌体外形丰满,语言及吞咽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拉拢缝合,瘢痕隐蔽,下肢无功能障碍。结论:如股前外侧区无合适穿支血管,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是一个损伤较小、可靠的补救皮瓣。  相似文献   

11.
口腔颌面部游离皮瓣危象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目的:本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和文献报道,对口腔颌面部游离皮瓣危象的发生机制,防治措施等进行了探讨。方法:总结引起游离皮瓣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各种因素及机制。评价各种术是方法,重点介绍危象皮手术探查,各种情况的处理,提出防止游离皮瓣发生血管危象的措施。结果:自1979年开展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至今,我科共累积病例1151例,手术后148例出现血管危象,抢救成活89例,抢救成功率60.1%,高于国外同类报  相似文献   

12.
前臂尺侧游离皮瓣在舌再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用前臂尺侧游离皮瓣修复舌缺损的效果及切取皮瓣后对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5例舌癌术后用前臂尺侧游离皮瓣即刻修复舌缺损,术后观察成功率,舌的外形,活动度及粘膜化情况,对手术前后左右手小指及无名指的两点触觉进行比较。结果:15例用前臂尺侧游离皮瓣修复舌缺损的皮瓣全部成活,舌外形,活动度及粘膜化均满意,术前和术后双手小指和无名指二点触觉及痛觉未见明显差异,而10例桡侧皮瓣的患者中有3例半年内拇指和食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迟钝,结论.:前臂尺侧游离皮瓣由于位置较桡侧隐蔽,质地更细腻,切取后对拇指及食指掌侧的感觉功能无影响,该皮瓣不失为舌缺损修复再造的首选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13.
作者选用3只2月龄的约克夏猪作实验动物,采用组织学和普通测绘方法,研讨了即刻任意皮辦的临床和形态学变化规律。即刻任意皮瓣存活长度(Y)将随蒂宽(X)的增加而增加,二者间为Y=4.8741+1.7508·InX 的对数曲线规律。皮辦存活面积(Y)和蒂宽(X)间为 Y=-4.800+8.7358X函数关系的直线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臂外侧皮瓣属于肌间隙或肌间隔血管源类型的筋膜皮瓣,临床上根据血管蒂的走行和供皮部位,分为臂外侧上部皮瓣、臂外侧中部皮瓣和臂外侧下部皮瓣三种。本文论述了臂外侧下部皮瓣的应用解剖,制作方法,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优缺点及并发症等,认为该皮瓣质地较好,血管蒂较长,外径较粗(1mm以上),适于显微吻合;皮瓣切取方便,有感觉神经支配,是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进行舌再造,口底重建和充填面部凹陷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5.
口底癌切除后的缺损常需要进行修复,其目的是覆盖创面、防止舌和口底粘连影响舌运动,以及隔离口腔与颈部。多种带蒂、游离及穿支皮瓣被应用于口底癌切除后的缺损修复。文章介绍了常用皮瓣的血供特点、制备要点、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旨在帮助医生选择适合的皮瓣修复缺损,最大程度恢复口腔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前臂皮瓣外形实施几何改进,探讨其临床运用价值。方法:12例口腔鳞癌(颊癌8例、舌癌3例、口底癌1例)原发灶切除后,前臂皮瓣同期修复重建,根据组织缺损的形状及大小来设计切取皮瓣,经移植、血管吻合重建肿瘤切除后的创面。结果:改良设计的前臂皮瓣面积和外形达到受区缺损的需求,外形良好,术中无需过多的修整,术后皮瓣均成活,术后定期随访6~12个月,肿瘤均无转移及复发,皮瓣外形满意,患者语言、吞咽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改良几何设计前臂皮瓣的外形,能够最优化的修复软组织缺损,恢复和面部软组织的外形及功能,设计可靠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大面积缺损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经验及远期疗效观察。方法:对131例前臂区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病例进行分析,并对37例进行了0.5~18年随访。结果:本组131例成功率99.24%,共吻合动、静脉分别为131条和253条。远期随访观察供区、受区组织恢复良好,部分皮瓣恢复感觉。结论:前臂游离皮瓣是一种多功能的优良皮瓣,适合修复口腔颌面部各个区域的软组织缺损,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嵌合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软组织复杂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以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39例。术前以彩色多普勒探测并标记供区血管,结合术中探查设计并制备嵌合皮瓣,并以此嵌合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术后观察口腔颌面部及供区形态和功能。结果 39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嵌合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术后24 h内出现血管危象,经处理后皮瓣逐渐恢复正常。随访1~4年,口腔颌面部及供区形态及功能良好,6例患者术后3年内复发、死亡,其余患者均无复发。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嵌合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肿瘤术后软组织复杂缺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舌癌前臂游离皮瓣修复术后前3d皮瓣温度、颜色与皮瓣成活的关系。方法:运用半导体皮温计测量40例舌癌前臂游离皮瓣修复术后前3d皮瓣及残余舌组织的温度,计算其差值(△T),观察皮辩温度、颜色的变化与其成活的关系。通过不同的干预手段提高皮瓣温度,提高皮瓣成活率。结果:术后3d平均△T≤2℃的皮瓣中92.6%能在术后3d内恢复红润,经保温、抗凝等一系列措施干预后,全部皮瓣在术后7d内恢复红润;术后3d平均2℃<△T<3℃的皮瓣仅18.2%能在术后3d内恢复红润,经相关干预后全部皮瓣也均在术后7d内恢复红润;术后3d平均△T≥3℃的2例皮瓣在经过一些列相关护理后,1例在术后7d内恢复红润,另1例效果不佳,皮温过低,静脉栓塞时间过长坏死。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术后3d皮瓣及残余舌组织的温度差与皮瓣成活存在一定关系。采用半导体皮肤测温仪与观察皮肤色泽相结合的方法准确率高、操作简单、发现血运障碍及时,是移植术后血运监测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