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临床医药实践》2016,(6):457-459
目的: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右旋糖酐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贫血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慢性贫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研究组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右旋糖酐铁治疗。对照组治疗期间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治疗期间行综合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贫血指标[血清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RBC)]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治疗前SF,Hb,HCT,RBC及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Hb,HCT,RBC及生活质量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S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右旋糖酐铁配以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慢性贫血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沃伦(Warren)和马歇尔(Marshall)成功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黏膜标本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成为消化性溃疡治疗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30多年来,国际和国内先后制定并更新了若干共识意见,推动和规范全球的胃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防治。目前普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见和重要的病因,80%~95%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幽门螺杆菌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联合铁剂治疗早产儿贫血的效果。方法148例贫血早产儿按入院时间单双号分为对照组68例与观察组8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蛋白琥珀酸亚铁剂治疗,观察组在铁剂治疗基础上加用rhEPO治疗;治疗期间如果Hb≤80g/L或Hb≤100g/L伴贫血表现,予以输血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后复查RBC、Hb和HCT。结果两组治疗前Hb、RBC、HCT水平接近,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升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接受输血治疗的百分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一定剂量下rhEPO联合铁剂治疗早产儿贫血,用药安全,疗效显著,可减少输血。  相似文献   

4.
洗涤红细胞临床应用100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洗涤红细胞输注效果.方法 对2003年6月~2005年5月间输注100例洗涤红细胞及102例全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计算输注1U血液提升的Hb值、RBC值,并记录发生输血反应的情况.结果 洗涤红细胞组每输注1U洗涤红细胞提高Hb(34.8±9.75)g/L,RBC(1.035×1012±0.43×1012)/L,全血组每输注1U全血提高Hb(35.2±9.34)g/L,RBC(1.042×1012±0.41×1012)/L.两组治疗效果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洗涤红细胞具备纯度高、疗效好、输用安全、输血反应少、针对性强等优点,适宜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慢性呼吸衰竭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红细胞(RBC)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0例慢性呼吸衰竭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正常体验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的血样,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EPO、RBC、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水平。结果观察组EPO水平为(99.68±28.92)mIU/ml,RBC水平为(3.30±0.65)×10^12/L,HCT水平为(29.20±3.69)%,Hb水平为(86.30±8.68)g/L,对照组EPO水平为(21.51±5.27)mIU/ml,RBC水平为(4.27±0.26)×10^12/L,HCT水平为(38.84±2.31)%,Hb水平为(132.47±6.92)g/L;观察组EPO水平高于对照组,RBC、HCT及H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清EPO明显高,RBC明显降低,要根据个体化差异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清EPO进行动态监测,血清EPO、RBC水平检测对治疗呼吸衰竭贫血患者以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炜  赵卫东  李伟  孙俊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6):2525-2526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目前认为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炎症免疫反应与萎缩性胃炎具有密切的相关性[1-2].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每年的癌变率为0.5%~1.0%[3],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定期随访对于发现与治疗早期胃癌具有重要意义.MG-7、胃蛋白酶原Ⅰ及胃蛋白酶原Ⅱ是近年来常用于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血清学标志物,在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也有表达,本研究就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清MG-7及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及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等均为胃上皮黏膜的一组连续性病变,临床上慢性胃炎的发生率较高,5.7%的年龄≥50岁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类型的慢性萎缩性或者非萎缩性胃炎[1],不仅导致患者出现长期反复的胃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疾病长期的发展可导致胃黏膜原位癌的发生,临床预后不佳。研究虽然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电子胃镜和病理确诊的GERD患者78例及80例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别在胃窦取组织行快速尿素酶法及(Giemsa)染色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78例GERD患者HP感染率为31%,其中I级34%,II级25%,III级31%,对照组80例HP感染率为53%,结果表明GERDD患者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GERD患者各级之间Hp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9.
郭峰 《中国实用医药》2013,(26):119-120
本文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分析测定了各种胃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DOB值,并以胃活检组织尿素酶试验(RUT)作对照。结果表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溃疡患者的HP阳性率分别为84.1%、86.8%、96.1%和89%。胃癌患者的HP阳性率为66.6%。低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同时,作者观察了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患者的复查情况,发现经治疗后患者的DPM值相对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表明幽门螺杆菌经抗菌治疗后,效果显著,而且13C-UBT便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将某院2015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实施胃镜检查的30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照检查病症的差异,将患者划为A组、B组、C组各100例。A组患者为消化性溃疡,B组患者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组患者为正常人群。经14碳呼气试验的方式,鉴别各组患者病症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Hp感染率为75.00%,B组患者Hp感染率为56.00%,C组患者Hp感染率为15.00%。若以C组患者为参照,A组和B组患者Hp感染率显著高于C组,即各组患者Hp感染率比较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均和Hp感染呈现正向关联,即根治Hp感染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并分析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和整理近年来某院诊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抽取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收治的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分析食管炎性反应程度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研究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4.4%,对照组感染率为66.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比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高,但是二者所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较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炎性反应程度也比较低,经分析推测幽门螺杆菌对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PG)亚群 (PG 、PG )含量与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疾病的关系 ,选取体检健康者 3 0例 (对照组 )和疾病组 14 4例 (实验组 ) ,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 47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3 5例 ,胃溃疡 40例 ,胃癌 2 2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 (RUT)及病理切片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 ,采用放射免疫法 (RIA)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 ,旨在研究胃相关性疾病患者以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 ,RUT法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率 (79.17% )高于病理切片法 (4 0 .2 8% )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幽门螺杆菌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中有较高的阳性率 ,胃癌组患者 Hp感染率低于胃炎及胃溃疡组 ;在血清 PG含量检测中 ,胃癌组低于对照组、浅表性胃炎组及胃溃疡组 (P<0 .0 1) ,胃癌组 PG /PG 比值低于对照组及浅表性胃炎组 (P<0 .0 1) ,Hp(+ )组 PG 、PG 含量均高于 Hp(-)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不同胃炎类型及病理学的关系研究。方法选取在本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胃炎患者153例,比较不同类型胃炎患者Hp感染率的差异;比较不同病理参数间Hp感染率的差异。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阳性3例,阳性率为16.7%;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HP阳性33例,阳性率为50.8%;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患者Hp阳性2例,阳性率为7.1%;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患者Hp阳性15例,阳性率为35.7%;不同类型胃炎患者Hp感染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炎患者炎症反应重度者的Hp感染率(85.7%)高于中度炎症反应者(39.7%)和轻度炎症反应者(16.2%);重度中性粒细胞浸润者的Hp感染率(73.7%)高于轻度者(29.1%);重度淋巴细胞浸润者的Hp感染率(50.0%)高于轻度者(29.9%);有肠上皮化生者的Hp感染率(66.7%)高于无肠上皮化生者(26.8%);上皮内瘤变者的Hp感染率(83.3%)高于无上皮内瘤变者(30.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胃炎患者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感染率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且Hp感染可能促进了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临床分析大蒜素治疗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给予大蒜素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组织变化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治疗后12、4周临床症状总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2、24周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组织变化改善程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所有患者仅出现3例口干现象,占3.95%,并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大蒜素治疗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折患者输注红细胞(RBC)的效果。方法对40例多发性骨折患者输注红细胞前后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值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将伴有感染、发热及大量渗出的20例患者定为A组;不伴有感染、发热及大量渗出的20例患者定为B组。结果两组多发性骨折患者输注红细胞后RBC、HCT、Hb指标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红细胞输注效果好于A组。结论多发性骨折患者应及时纠正休克,控制感染及发热,减少渗出,避免因大量或多次输血影响免疫系统,可提高红细胞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慢性肾衰竭患者及血液透析前后血红细胞参数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氮质血症期患者和43例肾衰竭期患者透析前及透析1个月后血红细胞(RBC)各项参数(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肾衰竭期组的RBC、HB、HCT、MCV、MCH较氮质血症期组降低,其中RBC、HB、HCT下降较显著(P〈0.01),两组患者中血MCHC和R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衰竭期组患者透析后与透析前MCV、RDW、HCT、MCHC差异有显著性(P〈0.05);RBC、HB、MCH差异无显著性(P〉0.05),透析1个月后MCV明显增高(P〈0.01)。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贫血程度与肾功能不全的程度有明显相关性;血液透析后的早期患者较未透析患者贫血纠正慢且时间长。  相似文献   

17.
《抗感染药学》2016,(2):306-307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阿莫西林、奥美拉唑、甲硝唑3种药物联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均给予左氧氟沙星、奥美拉唑、甲硝唑3种药物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乾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幽门螺杆菌清除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对社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转阴时间、胃炎症状消失时间、药物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左氧氟沙星组合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优于阿莫西林组合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锋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19-220
<正>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阐明,可能与饮酒、吸烟、药物刺激、胆汁反流、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近年来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发病明确相关,通常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1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3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果胶铋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果胶铋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26%(71/73),高于对照组的84.93%(6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40,P=0.009<0.05)。研究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84.93%(62/73),高于对照组的52.05%(3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82,P=0.000<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IL-2水平高于对照组,IL-6、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7%(1/73),低于对照组的12.33%(9/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91,P=0.009<0.05)。结论果胶铋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可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降低机体炎性反应,且用药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和分析护理干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C)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6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7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同时,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情志,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对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