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脊髓Nogo-A蛋白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抑制因子Nogo-A蛋白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腰膨大处脊髓表达的时程变化,探讨Nogo-A蛋白在EAE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106只,随机分为EAE组70只,对照组36只.以新鲜豚鼠全脊髓匀浆加完全福氏佐剂为抗原,免疫接种雌性Wistar大鼠,并辅以百日咳原液以增加血脑脊液屏障的通透性,建立EAE动物模型,符合纳入标准者随机分为第1、3、7、14、24、28天6个时点组.对照组用9g/L盐水代替豚鼠全脊髓匀浆,同样随机分为6个时点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在EAE发病后不同时期大鼠腰膨大脊髓内Nogo-A的表达,并采用改良酸性品红苯胺蓝神经髓鞘染色法行髓鞘染色,了解髓鞘脱失情况.结果 对照组各组大鼠脊髓内Nogo-A表达无明显差异.EAE组Nogo-A表达量在发病后第1天即有所下降;第3天下降至最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第7天后表达上升,第14天左右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21天有所回降,第28天时已接近正常水平,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髓鞘染色显示在EAE发病后第1天已有明显的髓鞘脱失,在第3、7天髓鞘脱失最为严重,可见大片或融合的脱髓鞘灶,甚至轴索染色亦缺失,呈空泡样改变,发病后第14、21天髓鞘脱失缓解,在发病后第28天偶有单个脱髓鞘灶.结论 Nogo-A参与EAE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是在中后期对神经损伤恢复、结构重塑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黄芩苷(BAC)预处理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神经元凋亡及核因子(NF)-κB P65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神经元凋亡的调节机制.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EAE组、地塞米松(DXM)组、BAC组.各组于EAE模型制作当日分别给予预处理,每日1次,共7 d.观察各组发病率,记录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于第7、14、21天处死大鼠,留取脊髓行NF-κB P65免疫组化染色,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提取总RNA检测NF-κB P65 mRNA的表达.结果 (1)对照组大鼠无发病,DXM组和BAC组发病率分别为56.25%、50.00%,较EAE组(87.50%)明显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DXM组、BAC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56±0.34、1.46±0.20,与EAE组(2.78±0.31)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对照组各时间点凋亡神经元少见,EAE组3个时间点神经元凋亡指数(AI)分别为23.25±1.82、63.00±4.66和31.50±3.63,DXM组为16.75±1.28、33.88±1.46及22.00±2.45,BAC组为15.25±1.67、34.25±3.28及21.88±3.09,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3)对照组偶见NF-κB P65阳性神经元.在3个时间点,EAE组、DXM组和BAC组脊髓内神经元NF-κB P65阳性率均较EAE组明显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4)在3个时间点,对照组脊髓内NF-κB P65 mRNA灰度比值变化不明显.DXM组和BAC组脊髓内神经元NF-κB P65 mRNA灰度比值均较EAE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BAC预处理能明显抑制大鼠脊髓内NF-κB P65的活化,减少神经元的凋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热休克预处理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EAE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6 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 EAE组和热休克预处理组 (HSP)。EAE组,采用Wistar大鼠制作EAE模型;HSP组给予热休克预处理;CON组不行特殊处理。观察临床症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于免疫后14~17 d处死动物,取脊髓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SP70免疫组化及神经细胞的凋亡的检测。结果:HSP能明显改善EAE临床症状,降低临床评分,延缓发病(P<0.05), 增加脊髓HSP70阳性细胞表达(21.08±0.87 vs 10.17±0.51, P<0.01),抑制神经细胞凋亡(21.92±1.00)% vs (58.92±1.67)%, P<0.01。结论: 热休克预处理对EAE大鼠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其保护机制可能与增加HSP70表达而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减少有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6):563-566]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丰富环境干预对未成熟大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损伤后神经行为及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日龄SD大鼠制作PVL模型,随机分为干预组、非干预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各40只。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予结扎和缺氧,非干预组和假手术组均饲养于标准环境中,不进行丰富环境干预。干预组于术后第4天行触摸和丰富环境干预,总干预时间为28d。干预结束后行神经行为学检测,同时分别于术后第4、11、18、25、32天取各组大鼠海马脑组织,采用RT-PCR技术检测GAP-43 mRNA表达。结果干预组大鼠于生后5周龄感觉运动功能及学习记忆能力较非干预组明显改善[(悬吊试验:(4.5±1.5)minvs(3.1±0.9)min;斜坡试验:(2.3±0.7)svs(3.9±1.1)s;逃避潜伏期:(4.86±2.94)svs(15.0±11.23)s;空间探索能力:(62.89±8.69)%vs(43.99±8.29)%Pa<0.05]。干预组海马GAP-43 mRNA表达于术后第11、18、25、32天的光密度比值较非干预组明显增高[(3.21±0.45)vs(2.63±0.32);(2.74±0.34)vs(2.47±0.25);(2.14±0.29)vs(1.75±0.19);(1.96±0.25)vs(1.63±0.15)Pa<0.01]。结论早期适度丰富环境干预可增强未成熟大鼠PVL脑功能的恢复,GAP-43增多可能是其脑功能恢复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 (BMSCs)脑内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4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HIBD组(n=12)和移植组(n=12),后两组大鼠结扎左颈总动脉后低氧暴露2 h制作HIBD模型,移植组大鼠在HIBD后24 h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下,将体外培养3~5代的SD大鼠BMSCs用Hochest 33324标记24 h后脑内移植于左侧海马。日龄45 d时处死大鼠,用荧光显微镜观察BMSCs在脑内的存活及BMSCs的O4的阳性表达。行髓鞘碱性蛋白(MBP)检测左侧胼胝体和皮质下白质MBP表达,行O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左侧侧脑室周围和皮质下白质O4的表达。结果:BMSCs移植后37 d,移植部位及左侧皮层区(损伤侧)均可见到胞核蓝色的BMSCs,移植细胞表达O4的阳性率为(3.70±1.09)%。HIBD组左侧(损伤侧)胼胝体和皮质下白质MBP染色变浅,有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改变,左侧侧脑室周围和皮质下白质O4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移植组胼胝体和皮质下白质MBP染色较深,部分有髓鞘脱失改变,相同部位O4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稍减少,比HIBD组明显增加,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BMSCs脑内移植对HIBD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芩苷对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黄芩苷(BAC)对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的疗效及其对脊髓炎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44 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 n=10)、EAE 组(n=12)、地塞米松治疗组(DXM, n=12)、BAC 治疗组(n=10)。 DXM 组和 BAC 组在抗原免疫后1周分别予以DXM (1 mg/kg) 和BAC (200 mg/kg) 治疗7 d;观察各组动物脊髓病理变化及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情况和脊髓炎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EAE 组、DXM 组和 BAC 组较NC组体重均下降,BAC 组体重较 EAE 组及DXM组明显上升(P<0.05)。DXM 组和 BAC 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EAE组(P<0.05);DXM 组和 BAC 组脊髓 MBP 阳性数均较 EAE 组显著增多(P<0.05)。DXM 组和 BAC 组脊髓炎症细胞凋亡数均较EAE 组显著增多(P<0.05)。 结论:BAC对EAE大鼠有治疗作用,并且能促进大鼠脊髓炎症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孕后期脂多糖混合溶液腹腔注射及序贯缺氧缺血对幼鼠出生28 d时体质量、行为学的影响及脑组织病理学变化,评定新型脑性瘫痪动物模型构建的优势.方法 孕鼠(首次怀孕10 d)15只,随机取12只为实验组,孕16d时予脂多糖腹腔注射及缺氧处理,隔日1次,直至分娩,新生大鼠与母鼠为同一组,新生大鼠出生7d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对照组孕鼠于相应日期予9 g/L盐水腹腔注射至分娩,分娩后新生大鼠与母鼠为同一组.2组新生大鼠监测出生28 d生长发育情况,包括体质量、睁眼时间、抓力实验、旋杆实验,并行脑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大鼠出生体质量分别为(5.6±0.9)g和(6.2±0.8)g,睁眼时间分别为左眼(16.9±2.0)d和(13.0±2.0)d,右眼(23.1±2.6)d和(13.7±1.7)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抓力测试过程中得分分别为(2.7±0.8)分和(1.5±0.4)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4.9±2.5)分和(1.2±1.0)分,2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旋杆实验得分分别为(1.9±0.6)分和(1.9±0.4)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1).实验组脑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神经元排列紊乱,丢失,白质变薄,脑实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并可见到明显细胞海绵状变性;对照组灰质层清晰,神经元规则排列,灰白质界限清楚.结论 孕后期予脂多糖腹腔注射及序贯缺氧缺血能构建稳定的脑性瘫痪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酮对新生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动物模型脑室周围白质O1和O4表达的影响。方法 2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实验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实验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吸入低氧气源(8%O2+92%N2)0.5 h制备PVL动物模型,实验组脑缺氧缺血后立即腹腔注射孕酮10 mg/(kg·d);假手术组只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不缺氧。术后1、4、7、14天比较三组脑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三组大鼠各个时点脑室旁白质区O1、O4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各时点脑白质区未见异常病理改变;模型组和实验组均出现左侧脑室扩大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等病理改变,但实验组各时点脑白质病理改变均明显轻于模型组。三组大鼠脑室旁白质区O1、O4阳性细胞的积分光密度(IOD)在术后1、4、7天的表达逐渐增加,第7天达高峰,第14天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术后1、4、7、14天,三组脑室旁白质区O 1、O 4阳性细胞IOD在同一时间点均以假手术组最多,实验组其次,模型组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酮可减轻新生大鼠PVL模型动物脑室旁白质区病理损伤,促进脑室周围白质O1、O4表达,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成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EPO)对3日龄脑白质损伤(WMD)新生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新生3日龄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WMD组和EPO组各40只,对照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不缺氧;EPO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术后6%氧气+94%氮气混合气中缺氧2.5h,WMD模型建立后立即腹腔注射rEP0 5000 IU/kg一次;WMD组大鼠造模方法 同EPO组,模型建立后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实验中测量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体重变化,并于术后24h、生后7天、21天断头取脑,测量脑重量,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髓鞘碱性蛋白(MBP)免疫组化染色,生后30天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结果 WMD组和EPO组大鼠缺氧缺血后均出现行为异常改变,WMD组术后体重(g)增长明显落后于EPO组和对照组[术后24 h:(7.2±0.3)比(8.2±0.8)、(9.5±0.4),生后7天:(10.1±0.5)比(13.4±0.5)、(15.3±0.3),生后21天:(30.5±0.4)比(43.7±0.5)、(48.4±0.5),P均<0.05].HE染色示WMD组术后24h皮质下白质出现不同程度疏松改变,生后21天可见侧脑室扩大;EPO组脑白质疏松明显减轻,侧脑室无明显扩大;WMD组MBP免疫组化染色较EPO组和对照组明显减少,可见髓鞘脱失.WMD组神经行为学与EPO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悬吊试验(min):(1.8±0.4)比(3.8±0.4)、(4.0±0.2),斜坡试验(s):(9.3±0.8)比(4.4±0.7)、(3.8±0.5),旷场试验(分):(4.8±0.9)比(11.4±2.2)、(11.9±1.8),拒俘反应试验(分):(1.0±0.6)比(3.1±1.0)、(3.4±1.1),P均<0.05].结论 rEPO可减轻WMD大鼠脑白质损伤,改善少突胶质细胞的成熟障碍及髓鞘发育延迟,促进神经生长修复,提高后期的神经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钙敏感受体(CaSR)及相关分子在持续肺动脉高压(PPH)新生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在PP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只Sprague-Dawley(SD)孕鼠,孕第19天时随机分为PPH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PPH组孕鼠置于12%氧浓度的缺氧箱中并腹腔内注射吲哚美辛0.5 mg/kg,2次/天,连续3天,建立胎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对照组孕鼠暴露在空气中并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孕鼠均于孕第22天行剖宫产,对照组、PPH组分别获取新生大鼠26、28只,两组各随机抽取15只仔鼠用于后续实验。采用RT-PCR技术检测新生大鼠肺组织CaSR mRNA及Ⅱ型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2)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新生大鼠肺组织CaSR蛋白和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PH组新生大鼠肺组织中CaSR mRNA[(0.592±0.052)比(0.408±0.017)]及蛋白表达[(0.717±0.027)比(0.445±0.011)]升高,NO含量[(1.50±0.20)μmol/g比(0.37±0.16)μmol/g]升高,11β-HSD2 mRNA[(0.413±0.073)比(0.978±0.079)]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R及相关分子在新生大鼠PPH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 新生大鼠脑组织内源性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并低氧(6% O2 4 h)处理建立 3 日龄 Wistar 大鼠缺氧缺血(HI)PVL 模型。HI 后 1 d、3 d、7 d、14 d 和 28 d 处死动物, 应用 Real-Time PCR 方法和 Western blot 方法分别检测脑组织 LIF mRNA 和蛋白的表达变化;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方法检测 LIF 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的共表达情况。结果 HI 后 1、3、7 d PVL 组脑组织 LIF 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均 PP结论 PVL 新生大鼠脑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 LIF mRNA 与蛋白的表达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LIF 可能参与了 PVL 病变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特异性si RNA沉默Nogo-66受体(Ng R)对宫内感染所致早产大鼠脑损伤修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孕15 d Sprague-Dawley大鼠分别应用RU486和LPS诱导早产,随机选取RU486诱导的早产大鼠为对照组,将LPS诱导的宫内感染致脑损伤早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空载体组和Ng R-si RNA组,每组36只。对照组和模型组仅给予常规饲养,空载体组和Ng R-si RNA组均于出生后第1天(P1)经侧脑室1次性注入慢病毒空载体和Ng R-si RNA慢病毒载体后常规饲养。各组分别于P3、P7、P14时随机选取8只早产大鼠断头取脑。RT-PCR检测Ng R m RNA表达,Western blot测定活性Rho A蛋白表达,免疫荧光组化检测小胶质细胞活化程度和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形态,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P30时行动物行为学评分。结果 P3时,Ng R-si RNA组脑组织Ng R m RNA表达量、活性Rho A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和空载体组(P0.05);各组Ng R m RNA表达量与活性Rho A蛋白水平均呈正相关性(分别r=0.792、0.747、0.827、0.825,P0.05)。免疫荧光组化结果显示,Ng R-si RNA组P3时小胶质细胞CD11b荧光强度值较模型组和空载体组明显减弱(P0.05);各组O4抗体标记的OPCs细胞形态主要呈现三极突起形态。病理学结果显示,对照组脑室周围白质结构正常,染色清晰;模型组和空载体组白质结构疏松,纤维紊乱,可见软化灶;Ng R-si RNA组白质结构疏松,纤维紊乱相对较轻,胶质细胞增生不明显,无明显软化灶。行为学评分显示,Ng R-si RNA组的悬吊实验评分、活动总路程、平均速度和跨格次数大于模型组和空载体组,而斜坡实验时间及中心区活动时间和路程明显少于模型组和空载体组(P0.05),但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 R特异性si RNA可有效沉默宫内感染所致脑损伤早产大鼠Ng R基因表达,在脑损伤后的修复中具有显著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药转运体主要穹隆蛋白(MVP)的表达及其与癫(癎)发作的关系.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和21日龄SD大鼠各24只,随机分为4组.成年大鼠分为大鼠诱发癫(癎)持续状态(SE)后第1、3、7天组及对照组,幼年大鼠分为诱发SE后第1、3、7天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只.应用氯化锂-匹鲁卡品诱发大鼠SE,90min后使用100g/L水合氯醛终止发作.各组大鼠于各时间点处死,取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MVP的表达.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成年实验组和幼年实验组大鼠SE全部诱发成功.在SE后第1天,成年和幼年大鼠海马齿状回、CA1和CA3区存在MVP的表达,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a>0.05).SE后第3天,成年大鼠CA1、CA3区MVP表达增强,与其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成年实验大鼠在CA3区达4.0±1.41.SE后第7天成年大鼠齿状回、CA1、CA3区MVP表达均达高峰,CA3区呈强表达.幼年和成年鼠MVP表达趋势相同,SE后第3、7天,CA1、CA3区,幼年鼠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成年鼠(Pa<0.05).结论 MVP可能参与多药耐药现象的产生.但幼年鼠MVP表达量低于成年鼠,推测可能是幼年鼠在SE后胶质细胞增生程度弱于成年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脑组织中钙调蛋白(CaM)含量与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发病机制的关系及脑活素的治疗作用。方法:在建立新生大鼠HIE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依赖环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酶(PDE)法检测103只大鼠(其中对照组15只,实验组88只分3组)脑组织CaM含量,结合病理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同时通过侧脑室及肌内两种途径给予脑活素治疗。结果:HIE组脑组织CaM含量均明显增高,24 h(521.27±46.04) μg/g脑组织;48 h(509.52±35.98) μg/g脑组织;72 h(421.05±31.81) μg/g脑组织,与正常组(187.63±54.2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CaM含量均明显降低,侧脑室注射组:24 h(435.21±56.17) μg/g脑组织;48 h(260.38±32.43) μg/g脑组织;72 h(197.64±19.21) μg/g脑组织;肌内注射组:24 h(441.04±30.66) μg/g脑组织;48 h(305.39±32.99) μg/g脑组织;72 h(217.71±52.89) μg/g脑组织;与HIE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接近正常组水平。在神经元变性、坏死和间质水肿等方面,治疗组明显轻于HIE组。结论:CaM含量异常升高在HIE的发病环节中起一定作用。脑活素治疗HIE的机制可能与其显著降低脑组织中CaM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鼠反复高热惊厥(FS)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变化.方法 雄性SD大鼠51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NC组,n=14),高热对照组(HC组,n=19)和FS组(n=18),热水浴法建立FS模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海马匀浆BDNF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DNF在大鼠脑组织各区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LISA法测得的FS组海马BDNF水平(89.90±12.51)ng/g明显高于NC组(54.43±18.92)ng/g和HC组(64.09±15.03)ng/g(Pa<0.01),FS组大鼠各脑区BDNF阳性神经元A值亦明显高于NC和HC组(Pa<0.01);FS组分析各Ⅸ凋亡指数(AI)均明显高于NC与HC组(Pa<0.01),各区AI从高到低依次为海马齿状回(DG)区(32.65±2.14)%、CA3区(28.99±1.16)%、CAI区(24.28±0.92)%、颞叶皮层(CTL)(22.19±1.06)%,且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观察脑组织各区细胞凋亡程度与BDNF在脑组织各区的表达特点呈正相关(r=0.332 P<0.05).结论 反复FS后大鼠脑内BDNF表达明显增加,并且与神经细胞的凋亡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普米克令舒对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NK1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5只Wistat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哮喘组、普米克令舒治疗组,每组15只.用雾化吸入卵蛋白制作哮喘大鼠模型,治疗组吸入卵蛋白诱发哮喘后给予普米克令舒吸入治疗.第21天取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用体外堵养纯化的第4代细胞定量PCR检测各组气道平滑肌细胞NK-1受体mRNA表达差异.结果 普米克令舒治疗组气道平滑肌细胞NK-1受体mRNA相对含量为1.0820±0.1146,较哮喘组(1.168 7±0.1356)明显降低,但高于正常对照组(1.0347±0.2503),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NK-1受体通过增加哮喘的神经源性炎症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普米克令舒抑制哮喘大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作用与降低NK-1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反复高热和高热惊厥(FS)对幼年大鼠脑区生长抑素(SS)水平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51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n=14只)、高热对照组(HC组,n=19只)和FS组(n=18只).水浴法建立FS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DG)、CA1区、CA3区以及颞叶皮层(CTL)中SS的表达情况,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匀浆中SS水平.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C组大鼠脑组织SS阳性细胞数DG区(21.10±2.51)、CA3区(10.60±2.41)较NC组(15.50±3.20,8.30±1.49)明显增加,FS组DG区(10.50±2.12)、CA3区(6.90±2.02)较NC组减少,各组CA1区与CTL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放射免疫结果显示,各组大鼠海马匀浆中SS水平两两比较.HC组[(53.74±7.56)ng/g]明显高于NC组[(35.70±2.90)ng/g](P<0.01)和FS组[(39.54±7.74)ng/g](P<0.05),FS组与N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反复高热和FS后,幼年大鼠脑组织各区SS发生不同的变化,提示SS可能有增加惊厥易感性和促进惊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合并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的早产儿神经发育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对合并PVL的106例早产儿,在出生后24h内随机分成吸入NO组(第1天10×10-6,以后改为5×10-6继续用6d)和对照组(吸入氧气7d),在纠正胎龄18个月时采用贝利发育量表评估其神经发育。结果吸入NO组贝利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贝利评分低于70分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并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早产儿采用吸入NO治疗,有利于促进其神经发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感染性脑水肿大鼠脑皮质一氧化氮 (NO)及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 2表达 ,探讨皮质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观察大鼠感染性脑水肿组与假手术组 2 4h脑含水量、钠、钾含量、脑组织HE染色、脑皮质匀浆NO-2 /NO-3 含量及脑皮质Bax、Bcl 2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率。结果 感染性脑水肿组大鼠的脑组织钠含量与含水量较假手术组大鼠高 ,而钾含量较假手术组低。感染性脑水肿大鼠脑皮质匀浆NO生成 [(82 .4± 15 .9)nmol/ g]较假手术组大鼠 [(5 5 .6 8± 16 .30 )nmol/ g]明显增多 (t=6 .16 6 P <0 .0 1) ,其皮质神经细胞Bax表达 [(6 5 .8± 10 .7) % ]较假手术组 [(34.5± 12 .0 ) % ]显著增多 (t=5 .337 P <0 .0 1) ,而Bcl 2表达 [(2 1.3± 6 .1) % ]较假手术组 [(5 8.3± 18.7) % ]明显减少 (t=7.4 36 P <0 .0 0 1)。感染性脑水肿大鼠脑皮质中NO数量与Bax阳性数呈正相关 (r =0 .5 87 P <0 .0 1)。结论 感染性脑水肿大鼠脑皮质在感染后 2 4h有凋亡发生 ,其皮质中NO分泌增多可能是导致脑皮质细胞凋亡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4~6周龄SD大鼠骨髓MSCs.采用新生7日龄SD大鼠结扎左颈总动脉后低氧暴露2.5 h制作HIBD模型.建模24 h后,MSCs移植组(n=20)经尾静脉注射MSCs 1×106个,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n=20)尾静脉注射PBS 0.01 ml/g,HIBD组(n=20)和正常对照组(n=20)不注射.采用大鼠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及ELISA法分别检测移植后1、3、7、14 d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及脑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结果 MSCs移植后7、14 d,移植组神经功能损害评分[(5.0±0.7)分,(4.4±1.1)分]均较PBS组[(6.8±1.5)分,(6.4±1.1)分]和HJBD组[(7.0±1.0)分,(6.0±0.7)分]低(P均<0.05).各时间点MSCs移植组大鼠脑内bFGF含量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结论 MSCs移植可改善HIBD新生大鼠的神经功能,促进脑内bFGF的合成和分泌,从而发挥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