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索问·调经论》指出,“肝藏血”,《上古天真论》指出:“肾生髓,髓生肝”;《六气通天论》指出:“骨髓坚固则气血皆从”。这些理论,说明了肝与血、血与髓的关系。临床所见,外邪(HBV)入血,血中可存有毒邪(HBV 携带者),外邪入肝可伤肝而发黄疸、胁痛、臌胀、症瘕等症(即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病),这是古今中外学者所共识之理。据此我们推论,外邪入血入肝而伤血伤肝,进而可入髓  相似文献   

2.
四物汤始载于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用治外伤瘀血痛,后被《和剂局方》收录,用治妇人诸疾。考本方实以《金匮要略》胶艾汤方中去阿胶、艾叶、甘草化裁而来,为肝经理(调)血之专剂,临床应用较广泛。现今《方剂学》中,此方为“补血之剂”的首方,临床医生也大都习惯地以“四物汤”为补血方剂之首选。四物汤归于“补血之剂”,显然有悖立方之旨,即便是有补血之功,也非其主要功用,其主要功用应为理血,应归属“理血之剂”中。所谓“理血”,是调理、治理血分证的方法,包括“补血、凉血、活血、祛瘀、止血等”(见《简明中医辞典》)。笔者认为:本…  相似文献   

3.
“凉血散血”语出叶天上《温热论》,原文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是温病血分证的治则。初习温病者认为,“凉血散血”就是清热、凉血、化淤,其实联系血分证病机特点,当包括清热、凉血、化淤、养阴四个方面。血分证是热邪深入,引起耗血动血之变而产生的一种证候,诚如叶氏所云“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相似文献   

4.
营分阶段是温病病势进退的关键阶段,《温热论》(以下简称《论》)中非常重视营分证的辨证施治。笔者就此谈谈学习体会:1.清营凉血是营分证的治疗大法营行脉中,乃血之浅层。热邪入营,营热炽盛必然熏灼营阴,耗伤血中津液。正如《论》中所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故此表现出邪入阴分之身热夜甚;营热扰心之“心神不安,夜甚无寐”,热窜血络之斑点隐隐;热蒸营阴之口干反不欲饮以及营热熬煎、血液浓缩之“舌色必绛”,脉象细数等证。可见营热盛、营血伤是营分证的主要病机,治疗时以清除营热为要,叶氏以清营凉  相似文献   

5.
耗血动血与凉血散血对皮肤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耗血动血”与“凉血散血”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为后世医家提出的温病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理论核心。叶天士首创的“卫气营血”理论使温病学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温热论》对温病清晰地划分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并明确地确立了治疗大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论点,言简意赅,对后世防治温病血分证影响很大。笔者愿就此谈谈学习体会。一、耗血动血是血分证的基本病机,其  相似文献   

7.
清朝叶天士《温热论》乃温病学奠基之作 ,其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而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笔者主要从三方面讨论《温热论》中治未病的思想 ,以探讨其治未病的方法。1 逐邪务早 ,清除病源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重点是辨势轻重 ,即辨津血耗伤程度。叶天士虽强调温病治疗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但对险恶危急之证亦强调客邪早逐的原则 ,以消除疾病的根本原因。《温热论》中到处可见“急”字即说明这一点。如邪入营分而见斑疹隐隐 ,必须“急急透斑为要” ,故用清热凉血之剂 ,使营血热毒得解 ,斑疹外透而病易解除 ,否则邪陷于里 ,势必造成内闭外脱的险恶局面…  相似文献   

8.
地黄论异     
王莉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0):580-581
地黄是古今医家最常用的补养药物之一,目前对其药的功用认识颇为偏仄,据《中药大辞典》称:“滋阴养血”(干地黄),鲜地黄则为“清热、凉血、生津”,临床医家大致亦侧重于养阴、补血、凉血、清热来认识和应用。其实地黄之功用,远不止于此,如《本经》称“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注重于逐血化瘀;《别录》又云:“去胃中宿食,补五脏。”《本草正义》:“地黄能补养中土,为滋养之上品。”[1]又能消化食滞,补养脾胃。《景岳全书·本草正》:“凡诸真阴之亏损者……为嗽痰、为喘气……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藉地黄治疗咳逆痰喘等。上述所论俱为目…  相似文献   

9.
单德成 《山西中医》2001,17(2):63-63
明朝是中国古代骨科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 [1 ] ,著名医学家王肯堂 ( 15 49- 16 13) ,堪称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他为骨伤科的发展和兴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临床学巨著《证治准绳》卷六损伤门之中。1 阐明“损伤一证专从血论”骨伤科学随着历代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充实和完善 ,形成了“伤从血治”为主的独特理论体系 ,它的根据是“伤必及血”,血贯整体 ,故必从血论治。王肯堂在《疡医准绳》中开宗明义引用刘宗厚的论点 :“损伤一证专从血论”,并且阐发 :“但须分其瘀血停积和亡血过多之证 ,二者不可同法而治 ,有…  相似文献   

10.
理伤凉血汤(以下简称本方)实为我院骨伤科前辈舒作孝老师临证治伤内治之经验方。“理伤凉血汤的临床运用体会”一文中体会(二)已经指出:“纵观理伤凉血汤基本方,似偏于寒凉,尤其是知母、山栀子、黄芩三味药同用,苦寒太过,白芍过于酸敛,恐使血凝不散。……本方随症增损验之于临床,确有奇功。”我们可以理解为:所拟之方,既偏于寒凉,则应在淤积化热,病人出现热象时用,非虚寒之所宜。“随症  相似文献   

11.
<正> 关于温病邪入血分的病机和治法,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言简意赅的指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何理解这段经文的含义?学术界普遍认为:耗血动血是邪入血分的基本病机,凉血散血是针对这一病机所拟定的基本治法。我们理解:“就恐”二字提示,“耗血动血”是叶氏对邪入血分早期病机向深一步发展的一种预见;“直须”二字强调,一旦热邪深入血分,就要及时迅速果断地投以凉血散血,以防出现“耗血动血”。这里,叶氏把血分病机动态分为两个层次,邪初入血分为第一个层次,病机  相似文献   

12.
杨杏  甄龙龙  高永举  高如宏 《河南中医》2012,32(12):1585-1586
叶天士提出的“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概括了血分证的病机和治法.其中“耗血动血”概括了血分证血热、瘀血、阴血耗伤、出血四个方面的病机;“凉血散血”提出了血分证凉血、养血(阴)、散血三个方面的治法.这一理论在皮肤病中应用广泛,尤其是红皮病型银屑病、过敏性紫癜及药疹等多种疾病的多种证型,均可用“耗血动血”“凉血散血”理论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3.
我院骨伤科舒作孝老医师,年逾七旬,从医五十余载,正骨手法技艺高超,辨证用药独树一帜。本人根据舒老治伤内治法用药规律,自拟“理伤凉血汤”,随症加减,广泛运用于伤科临床,无不得心应手。现整理介绍如一下: 一、药物组成(基本方) 理伤凉血汤:当归12克白芍生地丹皮续断  相似文献   

14.
冯春林 《中医研究》1998,11(2):49-49
中风是中医四大顽疾之一,历代医家对其立论颇多。自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一书中首先用“医风先医血”的方法治疗“偏枯”以来,临床诸家也从血探讨中风的理、法、方、药。唐宋以前多认为是“内虚邪中”。《灵枢·刺节真邪论》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  相似文献   

15.
清营凉血法的代表方药,多用于温病,颇有奇效。若用于杂病,也有奇效。温病有热入营血的辨症。用清营、凉血、散血、解毒的方法,治疗壮热、神昏、谵语、肢厥、斑疹、出血等症,理论正确,确有疗效。但是,《金匮》在论述杂病辨证之时,早有“热过于营”、“热伤血脉”、“极热伤络”、“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的理论。这是从营血辨杂病之高论。所以,用清营、凉血、散血、解毒的方法,治疗杂病的心热,烦燥、失眠、心悸、头痛、眩晕、头目皆胀、面红目赤、丹毒、出血、唇舌紫红等症,亦获奇效。这些杂病无壮热神昏、肢厥症,故非温病。这些杂病,若不用清营凉血法治疗,亦久治不能取效,用清营凉血法治疗,就有奇效。说明其病为热伤营血之杂病。  相似文献   

16.
高雅  郑春燕  田丽 《中医研究》2010,23(8):60-62
叶氏《温热论》曰:“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以下简称“叶法”)长期以来该法则对温病卫气营血4期的辨治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尤其对小儿外感热病的临证给予了颇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凉血散血法治疗精神分裂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静 《江苏中医药》2003,24(2):17-17
“凉血散血”语出叶天士《温热论》中“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直须凉血散血” ,为治疗温病热入血分之法 ,代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 ,具有清热凉血、化瘀滋阴等作用。笔者师其方意 ,以凉血散血法治疗精神分裂症者1例 ,疗效显著。兹报告如下。患者曾某 ,女 ,16岁 ,海陵区人。 2 0 0 1年 2月 18日初诊。母代诉 :患者月经 15岁初潮 ,量少 ,2天净 ,此后月经 3个月未至。由于患者营养发育较差 ,家长以为女儿是血虚经闭 ,自购乌鸡白凤丸服用 ,继又求治于乡村医生 ,皆投大剂填补 ,服药月余。忽一日患者狂怒骂人 ,不避亲疏 ,在某医院精神科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相似文献   

18.
<正> 鼻衄的发病原因,无论虚实皆为热伤阳络所致。《内经·五常政大论》中说:“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咳嚏鼽衄、鼻窒。”《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这说明鼻衄是由火邪伤于阳经络脉而引起的。鼻衄在临床上可分三类:一、实火鼻衄;二、虚火鼻衄;三、虚中挟实鼻衄。实火鼻衄多为急性,虽病情重  相似文献   

19.
<正>"卫气营血"理论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首创,其于《温热论》中所言:"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1]。这是叶氏提出的治疗温病血分证的基本方法。"凉血散血",即于凉血药物中适当配入活血  相似文献   

20.
李云英  吴艳华 《新中医》1996,28(9):58-59
中医古籍论鼻衄证治李云英,吴艳华,陈海鼻衄,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本文就有关中医古籍对本症的认识作一论述。1病名证候中医古籍对鼻翩之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春善病鼽衄。”《灵枢·百病始生篇》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