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袜在固定小儿手背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对照组采用3M自粘绷带固定穿刺部位,观察组则在3M自粘绷带固定穿刺部位后套上儿童袜自制的小手套.比较两组患儿意外拔管的例数、静脉留置的时间、不良反应及穿刺部位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儿配合程度、意外拔管例数、留置针不良反应例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手背静脉留置针穿刺后应用儿童袜保护,可减少患儿意外拔管,保证静脉留置时间,减少留置期间的不良反应,增加患儿的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温珊珊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2534-2534
目的 静脉留置针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在儿科亦是如此,但是由于小儿的多动以及家长并不能24小时看护其穿刺肢体,导致留置针头意外滑脱,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及护士的工作量,在耗材上也是一种浪费.为此,临床中,护士习惯加用胶布固定以减少敷贴脱离皮肤或留置针头意外脱出的机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2年2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的15例小儿患者.结果 小儿静脉留置针敷贴固定后用胶布固定效果良好,大大减少了跑针、脱出之类现象的发生,笔者对加用胶布固定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敷贴固定法在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12月于医院儿科输液室进行输液并使用留置针的78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法,观察组采用改良敷贴固定法,比较两组留置针留置时间、固定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留置针留置时间(67.19±7.56)h长于对照组的(48.53±7.5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敷贴卷边、针头脱出、液体渗漏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2.56%、5.13%、7.69%,均低于对照组的28.21%、20.51%、25.64%、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敷贴固定法能够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效果,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提高留置针使用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部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方法对小儿皮肤压伤的影响。方法:将60例手足背部留置针输液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术,观察组采用尾端S型至掌面手心或足底部3M胶贴外加3M弹力绷带固定法。结果:两组在堵管上无明显差异,而在固定部位的皮肤压伤及留置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儿手足部静脉留置针尾端采用S型掌面的固定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局部皮肤压伤及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5.
王素芹 《中国保健》2007,15(8):92-92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小儿重症烧伤中的应用价值.并对56例重症烧伤患儿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方法、结果,并发症进行总结.认为小儿重症烧伤后采用静脉留置针,易于固定,避免反复穿刺.确保了液体输入的速度及数量;解决了患儿因烧伤创面,局部水肿等造成的输液困难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方法:对临床上55例进行静脉注射存在药物外渗现象的55例患儿的病例进行讨论和总结,分析其出现药物外渗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55例进行静脉输液患儿中,50例患儿由于药物外渗引起穿刺部位发生肿痛现象.其余5例患儿中,有3例为针头固定不牢针尖滑出血管所致,1例为拔针后按压时问太短所致,1例为针尖穿破血管所致.结论:加强对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的分析与讨论,并针对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外渗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外渗发生的机率,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防逆流留置针应用于小儿静脉输液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9月的儿科的70例患儿使用防逆流留置针.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其中观察组用的是防逆流留置针,对照组用的是普通留置针.比较两组中回血、堵管和护士冲管的次数以及家长的满意程度和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的堵管和回血率都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冲管次数也相应减少,留置时间增加,家长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小儿的静脉输液中防逆流留置针能够明显地降低回血率、堵管率同时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并延长其留置的时间,减轻患儿痛苦使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8.
矫文贤  于立明  沈珑 《职业与健康》2010,26(21):2522-2523
<正>小儿静脉留置针技术,是使用专用静脉留置针为患儿进行静脉穿刺,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由于婴幼儿血管细,操作过程中患儿畏针不合作,易出现注射一针不成功、针头脱出移位等原因,其留置针较成人更易失败,临床应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和留置方法,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为抢救急危重患儿赢得了时间,使抢救治疗工作得以有效顺利的进行,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我们现将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在小儿浅静脉留置中应用弹性网状绷带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92例接受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讨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固定方式进行治疗,研讨组患儿在常规固定的基础上应用弹性绷带进行加固,对两组患儿浅静脉留置针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比较两组患儿的浅静脉留置时间发现,研讨组患儿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儿在浅静脉留置治疗期间的固定不良情况发现,研讨组患儿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情况发现,研讨组患儿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弹性网状绷带在小儿浅静脉留置中的应用可延长留置时间,降低出现固定不良的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手留置针穿刺方法在儿科穿刺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在我院选择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儿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1-5月,总例数为300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所有患儿分为A组和B组,每组150例,A组患者采用单手进针穿刺法,B组患者采用双手进针穿刺法,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穿刺的穿刺效果和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结果:A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且A组患儿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B组,A组发生静脉炎、药物外渗、留置针意外脱落的例数明显少于B组,A组满意度(96.7%)明显高于B组(78.0%),且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手留置针穿刺方法在儿科穿刺中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能明显提升穿刺的成功率,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少发生留置针脱落、静脉炎、药物外渗的发生,提高患儿及家属对穿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内科抗凝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部位及留置长度的临床效果。方法 196例心内科抗凝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A1组、 A2组)和观察组(B1组、 B2组),选择不同穿刺部位及留置长度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各组的留置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B2组的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显著长于A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A2组(P <0.05)。结论对于心内科抗凝老年患者,前臂中1/3段穿刺并保留导管2 mm在体外,能延长留置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静脉留置针与蝶翼针在CT增强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将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 690例,对照组1 680例.分别采用留置针与蝶翼输液针进行肘静脉穿刺输注,评价检查结束后2种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扫描,未出现造影剂渗漏现象;而采用传统蝶翼针时,其中22例患者完成扫描却有少量造影剂外渗,另有4例患者造影剂大量外渗,被迫中断增强扫描.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可在CT扫描前预先留置好,增强时直接连接高压注射器即可,节约了床旁穿刺的时间.结论:与蝶翼输液针比较,静脉留置针不但具有明显的安全性,而且还可以节省检查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文章主要探讨128层螺旋CT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护理配合与体会。方法:对2040例CT增强检查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结果:2040例患者中有2036例患者CT增强检查成功,其成功率为99.8%。结论:在对患者进行CT增强检查中采用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造影剂渗漏,大大提高检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张桂芬 《现代医院》2010,10(4):101-102
目的为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提高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对比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输液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6月我院急诊科接诊的250例各种创伤患者,应用颈外静脉、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各125例,然后对比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液体通畅情况、液体最大流速、血压明显升高所需的平均时间等。结果颈外静脉穿刺具有穿刺所需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液体通畅良好、液体流速快、血压明显升高所需的平均时间短、导管易固定脱出少、液体不易渗漏等优点。颈外静脉组明显优于四肢浅静脉组,p<0·01。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能更好达到补液效果,更快地为严重创伤的患者赢得抢救时间。值得急诊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小切口点状抽剥联合驱血带在下肢静脉曲张抽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7月在本院应用微小切口点状抽剥联合驱血带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87例患者(91条肢体)作为A组,另选取使用传统曲张静脉节段切除的传统方法治疗的85例患者(88条肢体)作为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观察术后皮下淤血、血肿、肢体麻木等情况。结果:A组的平均手术时间(68±14.5)min和平均住院时间(7.2±1.3)d均明显短于B组的(79±13.6)min和(8.9±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肿胀不适,切口无淤血、血肿,无患肢麻木等并发症。B组中3例患者出现淋巴漏,1例淋巴感染,2例患者小腿切口轻度水肿,13例患者小腿切口淤血、血肿,3例患肢足靴区麻木。术后随访6-24个月,A组效果良好,未见明显瘢痕,复发患者2例。B组小腿淤血、肿胀,在1-2月内消退,3例下肢麻木患者,其中2例缓解,1例未见明显缓解,3例复发。所有患者小腿可见多出明显手术瘢痕。结论:微小切口点状抽剥能够减少创伤面积,降低皮肤感觉障碍,抽剥彻底,术后复发率低;驱血可创造无血手术野,缩短手术时间,为彻底抽剥曲张静脉创造条件。微小切口点状抽剥脱联合驱血带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简便、经济、实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股静脉置管后采用两种不同缝合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方法:将300例股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两侧蝶翼缝合固定方法,实验组采用一侧蝶翼缝合固定方法。结果: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和意外拔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讨论:两种固定方法均可保证患者的治疗顺利进行。一侧蝶翼缝合固定方法较两侧蝶翼缝合固定方法消毒时更彻底,且置管和拔管中均可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向瓣膜式PICC在血液病人输注化疗药物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穿刺方法的对比。方法将129例次住院化疗患者分3组,A组:使用头皮钢针穿刺外周静脉41例次;B组:使用静脉留置针50例次;C组: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38例次。结果①静脉炎:A组发生率39.02%(16/41),B组32%(16/50),C组5.26%(2/38),P<0.01。②外渗:A组发生率21.95%(9/41),B组10%(5/50),C组2.63%(1/38),P<0.01。结论血液病人治疗的输液通道应首选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可保护血管,减少并发症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选择一种简便经济、安全、有效的穿刺方法建立血液净化通路。方法采用16G套管针直接动、静脉穿刺留置(A组),与16G内瘘针直接穿刺(B组)在血流量及血流稳定程度等方面比较。结果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4·6%,血流量(150~250ml/min)及血流稳定程度98·1%,均优于B组。结论对各种急性肾衰、毒物、药物中毒、慢性肾衰内瘘手术不成功等急需血液净化又需短时间内多次透析的患者,应用16G套管针直接动、静脉穿刺留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浅静脉离心穿刺留置针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50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选择血管为左右手背浅静脉。观察组采用浅静脉离心穿刺留置针,对照组采用回心穿刺留置针,比较两组浅静脉留置穿刺针对手活动影响、留置针稳定性、平均最大输液流速、两组置管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浅静脉留置穿刺针对手活动影响小、留置针稳定性高、平均最大输液流速快、置管时间长、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结论浅静脉离心穿刺留置针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自行研发的专用漏血监测装置评估血液透析患者脱针率、漏血发生率和穿刺总满意度。方法:选取在医院进行血液透析的9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将其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进行留置针穿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自行研发的专用漏血检测装置,每例患者穿刺15次,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脱针率、针头移位发生率、针刺伤发生率、漏血发生率、穿刺操作时间、止血时间等穿刺相关指标和渗血程度、总渗血以及患者对穿刺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穿刺成功率、脱针率、针头移位发生率、针刺伤发生率以及漏血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87,x2=28.915,x2=25.979,x2=13.671,x2=9.044;P<0.05);观察组穿刺操作时间和止血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97,t=38.397;P<0.05);观察组的轻度渗血、中度渗血、重度渗血发生率以及总渗血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8,x2=12.043,x2=4.488,x2=15.117;P<0.05);观察组的穿刺总满意度为96.19%,对照组穿刺总满意度为89.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217,P<0.05)。结论:将专用漏血监测装置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脱针率和渗血、漏血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对穿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