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根据椎间盘炎患者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盘炎的特征。方法选择1988—06/2000—05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椎间盘炎患者15例。L4-5椎间盘手术12例,L5~S1椎间盘手术3例,其中同时行L4-5和L5-S1两个节段手术2例。发生感染间隙L4-5,12例,L5-S1 3例。于发病后1~7周,14例患者进行血沉和白细胞检测;9例患者进行X射线检杏;7例患者进行CT检查;11例患者MRI检查。结果纳入15例患哲,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14例血沉平均为(38.0&;#177;2.7)mm/h;9例白细胞增高为11.8&;#215;10^9L^-1。②X射线片检查结果:6例无明显变化,3例椎体边缘模糊,终板破坏。③CT检查:5例椎间隙密度减低,2例异常软组织影突入椎管内,起病后45d1例见椎体终板破坏,边缘有硬化骨形成。③MRI检合:11例,T1W像感染椎间隙、临近椎体、硬膜信号明显减低,椎板及附近软组织信号也有减低;1、2W像感染椎间隙及临近椎体、硬膜囊信号明显增强;在横断面上,椎管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椎管内可见软组织影突入,层次分界不清。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症状消失,又重新出现剧烈腰腿痛,伴不规则低热,血沉升高即应想到椎间盘炎。MRI对早期确诊椎间盘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正确认识腰椎峡部裂(L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38例LS的CT表现,探讨峡部裂CT表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38例峡部裂中发生在L3 2例,L4 13例,L5 23例。其中单侧裂3例,双侧裂35例占92.1%。CT表现:(1)裂隙征;(2)椎管冗长征;(3)假性椎间盘膨出;(4)双边征;(5)双关节征;(6)椎管、侧隐窝和椎间孔狭窄。结论 (1)LS引起腰腿疼痛主要原因是椎体滑脱和LS的骨性改变致腰神经通道狭窄;(2)CT也是检查L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院1986~1996年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1115例,对其中症状体征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365例作了手术治疗,其中18例第一次手术失误效果不好,现将失误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8例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1~68岁。18例第一次手术方法:开窗9例,半椎板5例,全推板2例,经皮穿刺2例。18例均经CT复查(包括外院检查),其中11例作第2次手术。第一次手术失败的原因: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未完全解除者2例,多间隙突出未全部摘除而遗漏者3例,椎间盘髓核未取净,术后很快又复发者3例,未找到突出椎间盘只行减压术2例,马尾神经损伤者2例。切口…  相似文献   

4.
1资料与方法 本组 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 26例,女 10例;年龄 20~ 65岁,,其中 20~ 45岁 35例,占 97.2%。病程时间最短 7d,最长 5年;腰扭伤 17例,直接暴力外伤 10例,原因不明 9例。本组病例均为住院病人,均经 CT或 MRI确诊。其中 L5.S1椎间盘突出 15例, L4~ 5椎间盘突出者 9例, L3~ 4椎间盘突出 6例, L3~ 4和 L4、 5椎间盘均有突出者 6例。方法 (1)中药外敷药用:透骨草红花、乳香、没药、血竭各 50g,延胡索 30g、将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取药末 50g,加食醋调至糊状,先将 TDP照射病变部位上,待有温热感后…  相似文献   

5.
背景:由于生理老化和病理损害,常导致椎间盘破坏,而椎间盘是脊柱运动功能单位中最关键的结构,其破坏后不但可引起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还将引起脊柱的生物力学紊乱,因此最好是重建椎间盘,即可治疗椎间盘疾病,又能部分恢复椎间盘的功能。目的: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相应脊柱节段的运动范围及有关解剖参数的变化。设计:前后对照研究。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对象:1999-02/2002-06中山大学附属二院确诊为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34例,41个椎间盘进行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均按要求完成了研究全过程。方法:所有的患者均在气管内麻醉下行腹直肌旁切口经腹膜外入路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采用德国Link公司生产的SB ChariteⅢ型人工腰椎间盘,并进行相关评价。主要结局观察:①患者术后的脊柱运动节段的稳定性、椎间关节的活动范围、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面积的变化。②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单节段置换L3-4例,L4~5 18例,L5S1 7例;双节段置换L3~4和L4~5 1例,L4~5合并L5S1 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随访,时间3~3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总优良率90%。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4例,术后腰椎动力位摄片证实手术节段椎体间无异常位移,重建了腰椎的稳定性。其余的手术节段未见不稳现象。手术后L4~5椎间的屈伸范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仅对施行椎间盘置换的L4~5节段伴椎间隙Ⅰ~Ⅱ&;#176;狭窄的15例进行了测量,证明手术前后椎间盘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47,2.634,P&;lt;0.05)。结论:对腰椎间盘源性疾病进行人工间盘置换,除能恢复腰椎节段的运动功能外,还可以重建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面积,加大脊柱节段的运动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椎间盘炎患者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盘炎的特征。方法选择1988-06/2000-05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椎间盘炎患者15例。L4-5椎间盘手术12例,L5~S1椎间盘手术3例,其中同时行L4-5和L5~S1两个节段手术2例。发生感染间隙L4-512例,L5~S13例。于发病后1~7周,14例患者进行血沉和白细胞检测;9例患者进行X射线检查;7例患者进行CT检查;11例患者MRI检查。结果纳入1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14例血沉平均为(38.0±2.7)mm/h;9例白细胞增高为11.8×109L-1。②X射线片检查结果:6例无明显变化,3例椎体边缘模糊,终板破坏。③CT检查:5例椎间隙密度减低,2例异常软组织影突入椎管内,起病后45d1例见椎体终板破坏,边缘有硬化骨形成。③MRI检查:11例,T1W像感染椎间隙、临近椎体、硬膜信号明显减低,椎板及附近软组织信号也有减低;T2W像感染椎间隙及临近椎体、硬膜囊信号明显增强;在横断面上,椎管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椎管内可见软组织影突入,层次分界不清。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症状消失,又重新出现剧烈腰腿痛,伴不规则低热,血沉升高即应想到椎间盘炎。MRI对早期确诊椎间盘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正确认识腰椎峡部裂隙(LS)的X线及CT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20例LS的X线及CT表现。结果120例峡部裂中发生在L3 5例,L4 20例,L5 95例。其中单侧裂隙22例,双侧裂隙98例。CT表现:(1)裂隙征;(2)椎管冗长征;(3)帽檐征;(4)侧隐窝狭窄;(5)椎间孔狭窄;(6)假性椎间盘突出。结论X线与CT相辅相成,互相印证,可明确诊断LS。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疼痛的常见原因,是一种常见病。由于引起腰腿疼痛的原因繁多,腰椎管解剖复杂,给临床确诊及手术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对近10年来收治经手术证实143例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脊髓造影、CT、MRI的诊断价值。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143例,男109例,女34例。年龄20~50岁116例,50岁以上27例。职业:工农102例,干部职工39例,学生2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20年。腰椎间盘突出情况:143例共有163个椎间盘突出,其中,腰椎4(L4)、L5椎间盘105个,L5、骶1(S1)43个,L3、L413个,L2、L32个,143例…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内破裂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腰椎间盘内破裂模型并行组织学和椎间盘造影CT观察。方法:15只山羊,手术损伤L5,6前部全层纤维环,L6,7后部纤维环内层,术后3周和3、6个月观察椎间盘造影CT的变化,并进行组织学检查,评定纤维环损伤后的病理改变。结果:组织学和椎间盘造影CT显示L4,5和L5,6在实验期间未发现有后部纤维环内破裂,L6,7后部纤维环内层破裂处未愈合,并在3、6个月时破裂向纤维环外部不断延伸,但均未穿破纤维环外层。结论:经山羊腰椎间盘前方人为损伤后部纤维环内层,可以可靠、一致地制备椎间盘内破裂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本院采用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1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999~ 2001年共收治 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 14例,女 5例,年龄 20~ 50岁,平均年龄 32岁。所有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及 X线片和 CT片确诊。 X线平片表现 :( 1)早期腰椎失去正常曲度,变直或略侧弯。( 2)髓核脱出 4~ 6周可出现椎间隙变窄,可一致性变窄,也可前后或左右不对称变窄,骨关节面硬化。( 3)椎体边缘骨赘形成,椎间孔变窄。 CT片表现:( 1)椎间盘后缘及椎管内限局性突出软组织影,其密度与相应椎间盘密度一致(介于…  相似文献   

11.
本院自1999年5月~2004年9月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共51例,其中18例同时行胸腰椎椎管次全环状减压术Ⅲ治疗椎管内致压物间接复位不佳,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男14例,女4例。年龄25~49岁,平均36岁。T12者9例,L1者6例,L2:者3例。骨折类型:按Denis分类,屈曲压缩型5例,爆裂型11例,骨折脱位2例。神经系统损伤功能评定按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13例。伤后到手术时2~11d.平均7d。本组18例术前均通过CT扫描估计通过AF撑开复位后,椎管内致压物难以基本还纳。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60岁。因腰骰部疼痛伴右下肢麻木、胀痛不适4年,加重伴跛行7月余,由人扶送入院。入院体查:右坐骨神经行程压病,直腿抬高试验右40°(+),左70°(-)。入院后10d行L4,L5椎间盘摘除术,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右下肢麻木、胀痛感消失,术后利由病床上坐起小便时,突感右下肢电麻样疼痛,随之症状复发上较术前加剧,经加强抗炎、脱水及激素等治疗,症状元缓解。CF片显示,原突出之L4,L5椎间盘已摘除,其椎管内右前方有稍高密度灶影。结合临床,考虑有残余椎间盘碎片脱出可能。术后10d再次手术,原切口进入,椎管内未见…  相似文献   

13.
椎管内脂肪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管内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通过CT扫描完全可以术前确诊[1],我院自1988年以来CT扫描遇到7例,均系椎管内硬膜下脂肪瘤,其中3例经手术证实,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7例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8.8岁,病史最短2个月,最长17年,临床表现主要是下肢麻木、无力、进行性肌萎缩,行走困难,腰骶痛或/和下肢疼痛以及排尿困难,1例表现为胸。以下感觉障碍,临床诊断分别为椎管内占位性病变4例,椎间盘突出3例。1.2CT扫描:使用GE9800Q扫描机,层距5mm,层厚5mm,距阵320×320,扫描时间3秒,…  相似文献   

14.
背景:常规CT、MRI检查是在仰卧位进行,这时人体在直立位时腰椎所承受的生理轴向负荷消失,腰椎间盘、硬膜囊等结构在生理负荷状态下的生理或病理改变不能真实反映出来。目的:实验拟探讨轴向负荷对腰椎硬膜囊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试验,于2006-03/2007-0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参试者:选择本科收治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45例,男29例,女16例。所有患者均有腰腿疼痛症状。年龄22~79岁,病程为1个月至10年。方法:对45例慢性腰腿痛患者进行常规CT检查(扫描范围为L1~S1)和轴向负荷CT检查。主要观察指标:在椎间盘中央水平的横断面图像上分别测量负荷前后硬膜囊横截面积、椎间盘的面积、椎管内背侧脂肪垫面积及黄韧带厚度。结果:纳入腰椎退变患者45例,扫描L5/S1时有3例患者由于腰椎骶化排除。与常规CT检查比较,轴向负荷检查可见硬膜囊横截面积不同程度的缩小,平均缩小8.2~19.7mm^2。与常规CT检查比较,轴向负荷检查对椎间盘的形态分类不产生影响,只引起椎间盘面积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椎间盘膨出、突出或脱出的程度有所加重。轴向负荷时L1/2、L2/3、L3/4、L4/5各水平黄韧带增厚(P〈0.05),但对L5/S1水平黄韧带及椎管内背侧脂肪垫面积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轴向负荷时椎间盘向后膨出、突出或脱出程度加重、黄韧带增厚,是引起硬膜囊横截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椎管内积气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管内积气极少见,最近我们遇到4例,报告如下。病例例1,男,67岁,腰腿痛反复发作10余年。无腰椎穿刺史。CT检查:定位片上示L3轻度向前滑移。L4~5椎间隙变窄,其内前方见气体影,L4椎体下缘和L5椎体上缘骨质呈高密度。横断层扫描示L4椎体前下缘、L5椎体前上缘骨质呈不规则高密度,L4~5和L5~S1椎间盘变窄,其内前方大量积气。L5椎体上缘平面椎管内硬膜囊右前方(侧隐窝)有一气体影,CT值为-224Hu(图1),S1椎体上缘平面椎管内硬膜囊左前方(侧隐窝)有气体影,CT值为-547Hu(图2)。CT诊断:L4~5,L5~S1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内积气,椎管内积气…  相似文献   

16.
周恩岐 《新医学》2005,36(3):173-173
患者,男,67岁。因腰痛伴双下肢麻木2个月。门诊拟诊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收住入院。入院体格检查:腰椎局部压痛明显,沿坐骨神经走向区压痛阳性,双下肢肌力Ⅲ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CT诊断:腰4~5椎间盘突出(中央型)、腰5~骶1椎间盘向右后脱出伴腰5右侧椎弓骨质疏松吸收改变。手术探查:腰5椎管内见暗红色肿块充填,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腰5右侧椎弓及右侧横突骨质呈筛孔样破坏。病理切片报告:腰5椎管内转移癌。  相似文献   

17.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误诊2例分析如下。 1 病历要 例1:女,55岁。因腰痛合并双下肢疼痛,行走时加重6个月在其当地医院行腰椎CT检查示:L4~L5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遂给予“椎板切除减压及L4~L5椎间盘髓核除”治疗,术后给予抗生素应用2周,卧床休息1个月,症状未见缓解,反而有加重趋势,另外伴有发热、夜间盗汗症状,转入我院住院治疗,给予CT及MRI检查示:L3及L4椎体有破坏征象,腰大肌后方脓肿形成。诊断为“腰椎结核合并冷脓肿形成”。经过抗痨治疗2周后,行经腹部腹膜后入路给予脓液吸出及椎体病灶清除,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病椎处应用异烟肼。术后患卧石膏床制动,给予预防一般感染同时继续抗结核治疗。1周后患双下肢放射痛较术前明显减轻,出院后卧床3~4个月,抗结核治疗1a,1a后复诊患腰腿痛症状消失。行走无障碍,但遗留腰椎轻度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欠佳并需要进行翻修术的常见原因、手术方式厦术后疗效,寻找减少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的有效措施。方法 1998年1月-2005年8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患者408例,其中术后复发并再次手术治疗者26例,占6.4%;翻修原因:术后腰椎失稳压瘢痕粘连是下腰痛患者复发的重要原因。翻修术的手术方式:椎间盘髓核摘除、椎管和经根管扩大、硬膜外瘢痕切除、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者cage植骨融合术)。结果 26例获得2个月至3年8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再手术后患者原有症状基本缓解、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术后腰椎失稳、瘢痕粘连及椎管狭窄是下腰痛患者术后症状复发的重要原因。结论 维持腰椎后部结果的完整性厦稳定性是减少术后翻修的有效途径,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只要处理适当,术后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腿痛病变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对62例腰腿痛患者L3-S,椎间隙行螺旋CT扫描,并对其CT图像进行分析。结果62例腰腿痛患者中,CT影像检查:椎间盘突出31例,椎间盘退变及椎间盘膨出16例,后纵韧带骨化6例,骨性椎管狭窄4例,腰椎滑脱2例,单纯椎小关节退变2例,肌源性腰痛1例。结论腰腿痛病变具有典型的CT影像相关改变,椎间盘病变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正确分析其影像特征,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奇峰  温世锋  徐中和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4):172-174,F0003
背景: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尤其是关于实施前、后路手术及减压范围.内固定装置的选择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目的:探讨MossMiami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改善患者脊髓功能、脊柱活动度及下肢疼痛的效果。设计:前后对照分析.、对象:选择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脊柱外科2001-01/2003-06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行MossMiami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患者27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男17例.女10例;年龄19~65岁.平均32.8岁。损伤部位:L1 14例,T-16例.T13,.L1 4例.L1,L2 2例,L2,L2,L3 1例;其中有脊髓损伤11例,Frankel分级为A级1例,B级2例,C级8例。术前CT显示椎管狭窄率(43&;#177;13.5)%。干预:19例进行Moss Miami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板间植骨融合术.8例经后外侧减压、半椎板切除,Moss Miami椎弓根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术,脊髓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评定(分为5级,A级为严重障碍,E级为正常);术后疗效评价根据神经功能、脊柱活动、腰背痛及下肢疼痛恢复情况评估(分为改善、无变化、加重):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应用MossMiami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疗效评价。②手术前后和随访时患者伤椎椎体前后高度及椎管狭窄率。③手术前后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27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MossMiami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疗效评价结果:神经功能改善10例,无变化1例:脊柱活动改善26例,无变化1例;下肢疼痛改善10例,无变化17例;腰背痛改善23例,无变化3例,加重1例.②手术前后和随访时患者伤椎椎体前后高度及椎管狭窄率结果:随访时伤椎前后高度及椎管狭窄率均较手术前有显著改善[伤椎前高度:93.5%比44.2%;伤椎后高度:90.7%比79.3%;椎管狭窄率:(8.2&;#177;6.6)%比(43.0&;#177;13.5)%,P〈0.01]。手术后和随访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评定结果:11例脊髓损伤患者中.10例分别提高1~3级,1例A级无变化。结论:MossMiami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明显改善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椎体高度,操作简单.复位固定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