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性粒细胞凋亡在过度炎症反应性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对中性粒细胞凋亡调控机制、影响因素及其与急性肺损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肿瘤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Rho家族小G蛋白(Rho Small GTPase)作为"分子开关",不仅调控细胞骨架,而且参与调节细胞周期、细胞运动、生长、黏附、基因转录和信号转导。Rac GTPase是其主要的家族成员之一,该文通过Rac GTPase影响中性粒细胞极化、黏附、跨膜、迁移及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调控中性粒细胞趋化,研究其在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性粒细胞介导炎症与粘附分子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粘附分子与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之间有密切关系。炎症过程中,粘附分子介导的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是第1步也是较为关键的步骤。主要有3类粘附分子家族参与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选择素家族、整合素家族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不同种类的粘附分子依次表达或活化与去活化在这一粘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中性粒细胞减速,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滚动,这由选择素介导;接着,活化的整合素分子与内皮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ICAM_s)结合使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之间牢固结合;然后,中性粒细胞游出管,这依赖于趋化因子、整合素及PECAM-1。因粘附分子与炎症有密切关系,故可考虑用粘附分子抑制剂来治疗炎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进一步探索中性粒细胞在体内吞噬细菌的变化和转归问题及可能机制。方法:取静脉血1.8ml抗凝,加入表皮葡萄球菌菌液0.2ml(10^9/ml),混匀,37℃恒温摇床振荡培养,每隔30min取一滴培养物制备血涂片,瑞-姬染色,油镜下观察中性粒细胞形态变化,直到第10h。同时以生理盐水做对照组。结果:30min即可见到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现象,到第3小时,吞噬细胞的中性粒细胞核发生裂解,出现分裂丝,直到第4小时,就可见到吞噬细菌的中性粒细胞的典型凋亡特征。同时,胞核呈肾形,胞体较小的单核细胞也可吞噬细菌,但吞噬的细菌数较少;胞核呈“山”形且较大的单核细胞“粘附”核刚发生裂解的中性粒细胞。结论:(1)被中性粒细胞吞噬的表皮葡萄球菌能够最终激活凋亡基因,导致中性粒细胞凋亡;(2)血液中单核细胞的不同形态结构特征可能与其不同的吞噬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5.
Bcl-2家族与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的机制研究经历了从器官水平到分子水平的不断深化过程.认为细胞凋亡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受基因调控的细胞主动自杀过程。CIRI可诱导多种凋亡调控基因表达。包括促凋亡基因和抑凋亡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产物可直接或间接参与凋亡的调控。Bcl-2家族在细胞凋亡调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研究也较为深入。  相似文献   

6.
<正>宫颈癌是世界范围内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在各种诱发因素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被认为是重要的因素。与HPV感染相关的微环境中促炎和抗炎分子失调,如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细胞因子[1]。  相似文献   

7.
黄连素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探讨黄连素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中性粒细胞趋化法、化学发光法、微酸滴定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等,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观察黄连素(berberine,Ber)对中性粒细胞及几种重要炎症介质的影响。结果5×10-5、5×10-4mol·L-1明显抑制趋化因子ZAP(zymosan-activitedplasma)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趋化;抑制多形核白细胞酵母多糖诱导的化学发光;对白细胞系产生的羟自由基及过氧化氢导致的化学发光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明显降低中性粒细胞中磷脂酶A2(PLA2)的活性。在整体实验中,Ber30、60、90mg·kg-1,ig,可明显降低大鼠炎症组织中PGE2的含量。结论Ber的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产生活性氧的功能,抑制自由基产生,降低PLA2活性,减少炎症组织中PGE2的产生等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机体的防御机制可使免疫细胞抵抗病原体,但对正常组织可能会产生有害作用,因此当不需要时炎症反应迅速消失极为重要。Rossi等研究发现,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抑制剂通过诱导中性粒细胞凋亡加快了炎症反应的消失,这对于炎症紊乱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方法。中性粒细胞在天然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快速补充到感染和损伤部位分泌炎症因子,同时在免疫反应自发消失的过程中凋亡。这个过程的变化可以导致自身免疫和慢性免疫紊乱,所以关于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机制吸引了广泛关注。Rossi等发现小分子CDK抑制剂如R-roscovi-tine(selici…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综述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为纳米制剂递送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91篇,对中性粒细胞与纳米制剂的结合策略、影响因素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中性粒细胞是肿瘤生长、转移等过程的参与者之一,且因数量丰富、形态灵活,使得研究者们开始以中性粒细胞为靶点,设计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目前,中性粒细胞与纳米制剂的结合策略主要有三种:中性粒细胞体外载药再回输、中性粒细胞体内载药和中性粒细胞仿生纳米粒。而影响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纳米药物递送的因素主要包括影响中性粒细胞摄取、运输以及释放药物等多种因素。结论对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策略进行理性评价与反思,将为纳米制剂递送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更为完善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 CD31)在大鼠肺缺血 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单肺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模型。将清洁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缺血-再灌注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大鼠肺缺血60 min后再灌注损伤不同阶段(0,2,4,6,8 h)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PECAM-1/ CD31的变化情况。并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及亚显微结构,确定凋亡发生情况。结果肺缺血 再灌注后,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PECAM-1/ CD31均开始升高,2 h达到高峰(P<0.01=,然后逐渐下降,至6和8 h基本恢复到缺血 再灌注前水平。肺缺血 再灌注后,肺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可见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增多,并且不同程度出现形态学改变,细胞体积缩小变圆,细胞核呈多边形,核被膜外折或内陷,核固缩并边集在核膜下呈月牙状或腰带状,胞浆浓缩,胞浆内嗜锇性板层体减少,排空增多,细胞膜上微绒毛减少或消失,并可见凋亡小体,提示细胞凋亡发生。此种亚显微结构的改变在再灌注2 h最为明显,与PECAM-1的变化相似。结论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参与并介导了肺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可作为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标志分子。  相似文献   

11.
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洁 《天津药学》2000,12(3):10-12
凋亡作为肿瘤治疗的基础,了解触发或加快肿瘤细胞凋亡的因素对肿瘤的防治具有重大的意义。细胞凋亡过程受遗传因素影响,多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参与这一过程,有些基因对细胞凋亡有诱导作用,另一些基因可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了解,握,利用理化等因素调控,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可以促进和改善肿瘤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幸建英  吴昌猛  冯进  陈莉 《贵州医药》2005,29(11):1023-1023
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基因突变所致恶性细胞异常生长,表现为肿瘤细胞核的发育不平衡和成熟障碍,导致细胞学检查镜下观察到的恶变现象。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中性粒细胞也可能受到致癌因素的影响,导致细胞核鼓槌体样形态改变。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核的鼓槌体明显增多。为探讨中性粒细胞核鼓槌体样的改变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我们对恶性肿瘤患者和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核鼓槌体样改变进行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13.
核潜艇长航对艇员外周血粒细胞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核潜艇长航对艇员外周血粒细胞系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产生影响的可能原因。方法观察核潜艇艇员长航前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改变、中性粒细胞形态学变化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改变。结果与航行前相比,核潜艇艇员长航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均明显下降(P<0.05)。中性粒细胞体积增大,出现中毒性改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下降(P<0.05)。结论核潜艇长航可导致艇员白细胞总数、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均明显下降,粒细胞体积增大,出现中毒性改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下降。但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较复杂,还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拟人参皂苷F11(PF11)是从西洋参茎、叶中提取分离的一种三萜皂苷。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PF11具有抑制神经炎症、抗氧化应激的神经保护作用。但是,PF11是否对脂多糖(LPS)所致急性肺损伤(ALI)小鼠具有保护作用仍未报导。方法气管滴注脂多糖(3 mg·kg~(-1))构建小鼠ALI模型,在造模前连续3 d尾静脉注射PF11(3,10和30 mg·kg~(-1))。通过测定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肺湿/干重比值、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数目及蛋白浓度来评价PF11对ALI小鼠的保护作用,随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方法,对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募集、中性粒细胞凋亡以及凋亡后吞噬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 PF11显著减轻LPS所致ALI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逆转肺湿/干重比值及BALF中的细胞数目和蛋白浓度的增加。此外,PF11显著抑制LPS所致ALI小鼠BALF中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IL-6,TNF-α,IL-1β,MIP-2)蛋白水平的升高、逆转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增加,同时还能显著促进BALF内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和巨噬细胞对凋亡中性粒细胞的吞噬。结论 PF11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加速中性粒细胞清除发挥对LPS所致ALI小鼠的保护作用,有可能成为防治ALI的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15.
中性粒细胞是循环系统中最丰富的白细胞,并且是最先到达感染或者发炎部位的细胞。被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可吞噬细菌、细菌碎片、细菌有氧代谢产物和溶酶体,研究表明[1],中性粒细胞在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药物可通过干扰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对组织细胞起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白介素-17(IL-17)作为前炎症因子可以导致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增高,从而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募集。本实验通过建立急性肺损伤(ALI)小鼠模型观察IL-17在体内环境下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体内环境下IL-17的变化与血液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的关系。方法雄性C57小鼠30只,体质量22~27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15只;ALI模型组(模型组),15只,脂多糖(LPS)腹腔注射6mg/kg、10ml/kg致急性肺损伤。分别观察小鼠呼吸频率、活动情况及直接光镜观察肺组织血管及肺泡变化情况,中性粒细胞凋亡,淋巴细胞CD3+/4+/8+分类检测,血清IL-17含量的检测。结果急性肺损伤时小鼠的IL-17的含量(0.10±0.002)pg/L,正常对照组(0.08±0.003)pg/L(P〈0.05)。CD4+%模型组(21.99±1.83),对照组(14.97±0.99)(P〈0.01)。中性粒细胞凋亡百分比(%)模型组(1.15±0.17)%,对照组(0.32±0.05)%(P〈0.01)。结论在ALI发病24h时,由于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及其他炎性介质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表达了较高的凋亡率,而IL-17在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中性粒细胞的凋亡与IL-17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有关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在恶性肿瘤细胞中,细胞内的各种基本过程是调节失控。这些过程包括:细胞周期的调控,信号传递通路的阻断,细胞凋亡等。研究者将注意力转向癌的病因学与病理过程中起作用的特异的分子及生物靶点。如细胞凋亡诱导剂、信号传导阻滞剂、血管生成抑制剂、化疗与放疗保护剂的寻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中性粒细胞作为机体对抗细菌感染时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发挥了重要的防御功能。本文探索依替米星在治疗斑马鱼感染过程中,对中性粒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斑马鱼胚胎心包腔内注射方法,考察不同细菌负载量对斑马鱼生存率的影响,建立感染模型;通过考察斑马鱼生存率及体内细菌清除情况,确定依替米星的体内治疗浓度;将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大肠埃希菌与绿色荧光标记中性粒细胞的转基因斑马鱼Tg(mpx:GFP)结合,通过苏丹黑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的颗粒,通过多色荧光成像和细胞计数观察细菌与中性粒细胞的动态变化,并统计分析依替米星对中性粒细胞的增殖、趋化及脱颗粒的影响。结果 通过心包腔注射大肠埃希菌1000 CFU/胚胎,建立斑马鱼感染模型;确定依替米星治疗浓度为4 mmol/L,该浓度下感染斑马鱼24 hpi的生存率显著提高,体内的活菌数及细菌荧光强度显著降低,趋化因子IL-8转录水平是感染组的1/3,心包腔部位中性粒细胞“+++”等级的斑马鱼占比是感染组的1/4,体内总中性粒细胞数量和脱颗粒比例占比略有下降,但不显著。结论依替米星在斑马鱼感染过程中,可有效清除心包腔部位的细菌,提高斑马鱼生存率,并且显...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中的中性粒细胞凋亡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凋亡、bcl-2基因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白介素-8(IL-8)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COPD患者39例,其中急性发作期20例,稳定期19例,健康成年人1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抽取静脉血5ml,肝素抗凝,分离PMN,流式细胞仪检测PMN凋亡率及bcl-2的表达率,同时用ELISA方法检测TNF-α、G-CSF、IL-8的水平。结果COPD患者PMN凋亡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且急性发作期又明显低于缓解期,bcl-2表达与PMN凋亡呈负相关。TNF-α、G—CSF、IL-8水平与PMN凋亡呈负相关。结论PMN凋亡延迟,PMN存活时间延长和持续激活与COPD的发病有关,bcl-2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是COPD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TNF-α、G-CSF、IL-8可能抑制PMN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手术应激后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方法 择期手术患儿16例,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72h采集外周血3.5~5ml.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出中性粒细胞培养15h.加入7-AAD、DioC6(3)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术后24h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术前(13.27±7.11)%,术后(7.55±4.70)%,P<0.05],术后72h仍处于减少状态[(5.47±2.67)%,P<0.05].同时荧光指数也下降(术前46.08±29.19,术后30.72±15.84,P<0.05).术后72h仍处于减少状态(29.63±22.39,P<0.05).结论 手术创伤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减少,同时荧光指数降低,表明有较少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延迟是术后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