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儿童喉乳头状瘤的发病与人乳头状瘤病毒6、11型感染密切相关,具有高度的复发性、侵袭性和自限性。本文就儿童喉乳头状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儿童喉乳头瘤是小儿耳鼻咽喉科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1923年Ullman提出喉乳头瘤病毒感染学说,目前,已初步明确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6型和11型感染是造成儿童喉乳头瘤的直接原因。该病10岁以上的患儿极其少见,青春期常有自愈倾向。我科2003—04,-2008—04共收治15例儿童喉乳头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小儿喉乳头状瘤与人乳头状瘤病毒6、11型感染有关,一种预防宫颈癌的疫苗产生的免疫作用不仅针对导致官颈癌的常见病毒业型并且包含了与小儿喉乳头状瘤相关的病毒亚型,应用此类疫苗必将会为防治人乳头状瘤病毒6、11亚型感染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喉乳头状瘤     
多发性喉乳头状瘤好发于儿童,成人少见。本文报导四例,并复习文献中有关病因、临床、免疫及治疗等方面的记载。 Ullman(1923)首先提出喉乳头状瘤的病因是病毒,因为他将一个儿童的喉乳状瘤移植到自己的手臂上,在那里又长出一个新的乳头状瘤。除人以外,文献上也有将乳头状瘤移植到动物身上的报导,其结果与人相同。Klos等(1966)发现儿童喉乳头状瘤病毒可以从喉部移植到患者颊部,但这种新生的乳头状瘤有自行消退现象。他们给18例患者做了血清补体结合反应,发现有特异性肿瘤抗原与抗体。以上种种证据均支持了病毒病因学说。  相似文献   

5.
儿童喉乳头状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喉乳头状瘤的发病与人乳头状瘤病毒6、11型感染密切相关,具有高度的复发性、侵袭性和自限性。本文就儿童喉乳头状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喉乳头状瘤是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6、11型感染引起的良性上皮增生性瘤样病变,该病易复发、扩展及恶变^[1],需要频繁的手术,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现将深圳南山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00-01—2005-12诊治的43例喉乳头状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提高对其临床特点的认识,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疣状癌是口腔和喉鳞状细胞癌的变型。好发于声带,约占该处恶性肿瘤的1~2%,40~69岁多见,男性为主。损害处呈灰白色疣状突起,生长慢,无颈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对疣状癌的作用有限,但可使之转变为退行发育的癌。乳头状瘤病毒广泛存在于动物界和人类。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至少有32型,各型具有共同抗原。引起喉乳头状瘤的是6型11和型。原发于声带和会厌的乳头状瘤,也可累及口腔、气管、肺,都和HPV6型、11型有关。用Southern氏点状杂交分析,在喉乳头状瘤和其周围正常组织、在临床已缓解的“正常”喉上皮处有HPV的DNA存在。本文报道5例喉疣状癌的组织标本,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8.
儿童喉乳头状瘤是由喉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一种鳞状上皮的非浸润性生长的良性肿瘤 ,好发于喉、声门、气管内。其特点是生长快 ,易复发 ,常造成严重的上呼吸道阻塞 [1 ] 。目前 ,手术切除肿瘤 ,解除梗阻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支撑喉镜下激光切除儿童喉乳头状瘤手术的麻醉风险较大 ,表现在诱导后建立有效气道具有一定的难度。现将 134例喉乳头状瘤手术的麻醉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喉乳头状瘤患儿 134例 ,平均年龄 4.0 2± 2 .38岁。手术次数共 35 6次 (1~ 3次者 10 6例 ;4~ 7次者 18例 ;8~10次者 4例 ;大于 10次者 6例 ,最多 1例…  相似文献   

9.
喉乳头状瘤为儿童最常见的喉部良性肿瘤,每年约有1500新病例。临床可分为青年及成年型,均证实由乳头状瘤病毒引起。前者发展较快,常再生并向喉外扩展;后者较局限,不易复发。本文回顾9年间住院的36例儿童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的治疗经过。男16,女  相似文献   

10.
喉乳头状瘤通常分为多发的青年型和单发的成人型二型。电子显微镜和组织学检查提示喉乳头状瘤病毒与青年型者发病有关,并从喉乳头状瘤标本鉴定出一种新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DNA(HPV 11型)。此病毒偶可见于成人,以高频度复发为其特点。由自发性或医原性散播,可侵入威胁生命、难以治疗的气管或支气管部位。本病治疗通常是用支气管镜下摘除及激光等,常需气管切开。白细胞干扰素治疗青年型喉乳头状瘤病已有报道,治疗后肿瘤缩小,但停药后复发。报告者概未作分子生物学监测。(本刊1983,7:228,文摘号234、235) 作者们报告1例54岁男性气管支气管乳头状瘤病。定期从支气管镜内摘除复发的气管乳头状瘤已有23年。6年前,乳头状瘤病发展至右肺上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们于1976~1982年对109例复发性喉乳头状瘤患者用CO_2激光治疗,并于创面涂以鬼臼树脂(podophyllum resin),共作了548次激光切除手术,其中32例(29.4%)的喉乳头状瘤病变同时累及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病变同时侵及气管支气管分支处的20例(18.3%),腭部9例(8.3%),有4例怀疑侵及肺实质。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儿童和青年,老年人少见。本组病例发病年龄在10岁以下者有48例,其中40例在5岁以内。在开始激光治疗前,这109例经过1,050次一般手术切除,而近10%未根除病变。一般认为喉乳头状瘤多由乳多泡病毒引起,近年来用免疫过氧化酶染色,证实成年人的喉乳头状瘤50%为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所致。Lancaster等(1981)用掺假脱氧核苷酸杂交法显示在喉乳头  相似文献   

12.
喉乳头状瘤是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良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声嘶、喘鸣和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完全性喉梗阻导致窒息。儿童喉乳头状瘤的病原体主要为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且主要为低危型HPV6、11型,HPV11型感染和发病年龄早更容易导致不良预后。目前认为幼儿HPV感染途径主要为宫内感染、经阴道接触感染,但母体感染HPV并不是终止妊娠和剖宫产指征。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疫苗接种等辅助治疗日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幼年型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juvenile onset recurrent respiratory papillomatosis,JO-RRP)是幼儿常见的喉良性肿瘤,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6、11型感染是其直接原因,病变的侵袭性和复发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临床缓解期喉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例年龄1.5~78岁、病程1~24年的喉乳头状瘤活检标本,用Southern氏涂抹杂混(blot hybridization)法分析了人类乳头状瘤病毒DNA的存在。所有被检标本均含有乳头状瘤病毒DNA片断。取自2例活动期病人非受累部位的4份标本和取自缓解期病人的8份标本亦含有病毒DNA。这些结果解释了即使是喉乳头状瘤病长期缓解后的频繁复发性临床类型。作者们得出两点重要结论:首先,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15.
经长期观察研究,多认为儿童喉部乳头状瘤的病原体可能为病毒,近已重视接触家畜的传染来源。儿童喉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为多次复发,不易治疗,但至一定时期,可以自行消退。关于此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可分为手术、物理治疗、内科治疗及免疫治疗。近有报告用冷冻治疗及超声波治疗者。1959年有人报告用牛痘疫苗治疗4例,收效甚佳。1967年又有报告用自家疫苗治疗51例,症状改善占55%。1962年报告用液体氧治疗2例,需经25—30次治疗,最后效果亦未确定。1963年报告用喉外超声波治疗,肿瘤显著消退,可保18个月之久。本文分析62例,曾随访4年,其中7例曾行  相似文献   

16.
小儿喉乳头状瘤与人乳头状瘤病毒6、Ⅱ型感染有关,一种预防宫颈癌的疫苗产生的免疫作用不仅针对导致宫颈癌的常见病毒亚型并且包含了与小儿喉乳头状瘤相关的病毒亚型,应用此类疫苗必将会为防治人乳头状瘤病毒6、Ⅱ亚型感染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过渡性乳头状瘤是一种少见而不罕见的肿瘤,好发于鼻腔侧壁或上颌窦、筛窦。世界卫生组织已对鼻腔鼻窦区的良性乳头状新生物称为过渡性乳头状瘤。本病曾有不止20个不同的名称,最普通的是内翻性乳头状瘤、Schneide-rian 乳头状瘤、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及过渡性乳头状瘤。发病率占所有原发性鼻肿瘤的0.5~4%;可发生于11~81岁的所有年龄组,50岁以上居多;男多于女,各家报道3∶1至10∶1不等;有2~13%合并癌肿。本病病因不明,然而久已怀疑病毒在发病及恶变中起重要作用。两性生殖系、皮肤及喉的乳头状瘤通常被认为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引起,HPV 与许多种粘膜和皮肤的良恶性肿瘤有关,已证明有不止50型的 HPV,而第6、11及16型已见于呼吸道肿瘤内。鼻及鼻窦的过渡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性与喉乳头状瘤相似。作者报道了1981~1986年间芬兰土尔库大学中心医院耳鼻喉科经治的鼻和(或)鼻窦过渡性乳头状瘤共21例,术前 X 线及 CT 均示上颌窦及筛窦内有均质性瘤块,均经活检确诊,除1例颅内有不可切除的癌肿而作放疗外,均经唇下或鼻侧进路作  相似文献   

18.
1995年 5月~ 2 0 0 1年 7月 ,在为成年喉乳头状瘤 5例及幼年型喉乳头状瘤 14例作切除术的同时 ,应用头皮针为喉内注射药物 ,效果满意 ,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幼年型喉乳头状瘤 14例 ,其中男 6例 ,女 8例 ,年龄 10个月~ 9岁 ,平均 5岁 ,共注射干扰素 2 5次 ;成年喉乳头状瘤5例 ,其中男 3例 ,女 2例 ,平均 4 6岁 ,共注射干扰素 5次。1.2 注射方法取小号头皮针一根 ,剪去手柄的大部分 ,留下宽约 2mm手柄 ,以作钳夹固定用 ;按需求取 1ml注射器抽取已稀释的干扰素药液 1ml(含 10 0万U) ,接头皮针并排空注射器及头皮针内…  相似文献   

19.
喉乳头状瘤由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引起 ,以HPV6、1 1型多见。小儿患者发病年龄小 ,病变范围广 ,常侵及喉外组织 ,摘除后易复发 ,而成人患者则易发生癌变。复发性喉乳头状瘤的患儿多伴有体液或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抗病毒能力较差 ,病变范围广且容易侵及下呼吸道 ,使治疗变得尤为困难。 2 0 0 0~ 2 0 0 2年我们收治 9例小儿喉乳头状瘤患者 ,行手术摘除肿瘤后局部注射 5 氟脲嘧啶 ( 5 FU) ,并与 7例不注射 5 FU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以探讨小儿的免疫状态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及局部注射 5 FU的治疗效果。1 资料与方法小儿喉乳头状瘤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检测山东东部地区喉鳞状细胞癌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DNA及其亚型的表达,探讨HPV感染与喉癌的关系及其在喉癌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DNA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DNA芯片技术,检测57例喉鳞状细胞瘤各亚型HPV DNA,对照组为同期喉乳头状瘤细胞8例。结果 喉癌组HPV感染率为7.02%(4/57),喉乳头状瘤组75.0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06,P<0.01);喉癌组高危型HPV16与低危型HPV43感染率分别与喉乳头状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5.611、0.143,P>0.05);喉乳头状瘤组低危型HPV11与HPV6感染率较喉癌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611、14.702,P<0.05)。结论 山东东部地区喉癌患者HPV感染率较低,而低危型HPV6/11与喉乳头状瘤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