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先生从小喜欢运动,晨练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后来因为生活拼命工作,在外应酬多,运动量逐渐减少,晨练这一习惯也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懒觉。三年前确诊为糖尿病后,张先生开始醒悟,开始认识到运动不仅是兴趣,更是他健康的保障之一,于是他决定继续晨练起来,顺便给自己超重的身体减减肥。  相似文献   

2.
运动与健康     
糖友李叔叔,自从发现糖尿病后,就每天坚持运动,还经常换运动方式,他说这样的话可以继续坚持下去,要不经常做一个运动,会枯燥乏味。他也体会到了运动对自己身体的好处。作为糖友,运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运动对于糖友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很多糖友都会用运动的方式来控制自己的血糖,但是有些糖友只知道运动,而不知道如何科学的运动。糖友老吴,自从查出糖尿病后,大夫建议他每天至少半个小时的运动。他每天竟然要慢跑100分钟,结果过度的运动导致他经常发生低血糖。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他每天运动40分钟,控糖效果很好。所以只有科学的运动才能让糖友控制好血糖。  相似文献   

4.
有位患者已经买了几年的处方药硝酸甘油,但是他很少用到它。但是只要他在走平板时感觉有任何胸闷,他都会停下来服药吃一片硝酸甘油,然后再接着运动就不会有胸闷感了。这项试验唯一的缺陷就是有短暂轻微的头痛。几年前,一位医生曾经在自己的专栏上写道,为了继续保持运动而服用硝酸甘油是非常滑稽可笑的事。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5.
他,用8年的运动与糖尿病抗衡;他,为了母亲疲于奔波,无暇顾及自身,短短两个月就患上了俗称的“砍头疮”。面对疾病,他迷茫困惑,最后却重拾希望,自信前行。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新世界》2014,(1):62-63
滑雪是一项有趣却运动强度较大的运动,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滑雪好玩刺激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可是对糖友而言,滑雪就不是人人都适合了。小张今年21岁,1型糖尿病多年,大二学生。小张每天打胰岛素都很注意,学校里没有几个人知道他是糖友。小张是南方人,在北方上大学。去年冬天就有同学邀请他去滑雪,他考虑到自己的糖友的身份,没有去。今年冬天,学校所在的北方城市早就一片白雪茫茫,同学又有邀请他一块去滑雪的,他决定去试试。当然,前期他做足了准备。  相似文献   

7.
笔者一位朋友,患糖尿病多年,可他却是一位自然疗法的忠实信徒,总想通过饮食调节、运动锻炼、气功等等办法来治疗他的糖尿病,就是不愿意服用抗糖尿病药物。由于他决心较大,能够持之以衡,初期治疗效果不错,只是好景不长,逐渐血糖就控制不住了,尽管加大了饮食控制及运动锻炼的力度,还是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8.
李老师患糖尿病多年,对糖尿病有较多了解,知道糖尿病是终身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因而与医生的配合颇为良好,各方面的治疗措施能够落实、坚持。唯独对运动锻炼不太热心,不了解他的人都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事事与医生配合良好的李老师。却对运动锻炼似乎不太配合,李老师的老朋友则都知道,原来他有过一次难忘的经历,令他对运动锻炼心存戒心甚至恐惧。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由于医生及病友的鼓励,  相似文献   

9.
杨筠 《糖尿病之友》2012,(10):75-75
我今年48岁,几个月前在医院体检发现糖尿病。4月6日起服用拜唐苹,每天3片,复查血糖基本正常。停止服用拜唐苹后血糖仍比较平稳。现在运动后血糖较低,不运动血糖较高,体重未继续下降,但比标准体重少20斤(目前身高170厘米,体重54千克)。我想增加一些饮食,使身体胖一点可以吗?我需要改成打胰岛素吗?  相似文献   

10.
1概述 Michael L.Pollock是美国心脏康复先驱、一代宗师、一位科学家,对于运动处方(包括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持续时间、运动类型)的开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发展当代心脏康复模式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主编了《心脏病和康复》(与Don Schmidt合著,1979年首次出版,1995年第三版,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医生,动员患者开始注射胰岛素是一件很难的事,他们害怕打针,害怕会上瘾,拒绝使用胰岛素是经常的事。我却遇到一位患者,当我建议他可以改为口服降糖药治疗时,他却主动要求继续采用胰岛素治疗。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20年前,他为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反兴奋剂检测中心:20年后,由他带领的团队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解决了动物源性食品药物检测难题,并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突出贡献个人”表彰;如今,花甲之年的他已是桃李满天下。他就是我国著名的运动营养学专家——杨则宜。  相似文献   

13.
梁兄今年33岁,算是个糖友,不过只有三个月的糖史,他说他三个月前血糖高得吓人,但现在已经正常,并且还停了药,糖尿病并不是那么可怕,梁兄说现在他很注意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也基本都可以达标。  相似文献   

14.
尽管医生和健康教育专家、家人朋友对我们耳提面命.多次宣教运动的好处.然而我们大部分人仍然我行我素.继续不运动的生活方式。为什么?因为对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运动提  相似文献   

15.
“他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经常看到他在林间小道上骑车、散步;他是一个好脾气的人,对人总是乐呵呵,遇着事也是一笑而过,似乎没有他过不去的坎儿;他不像是个快80岁的老人,活得比我们年轻人还有朝气……”这些都是街坊邻居对我的评价。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在这些乐观的背后我还有一段辛酸的往事。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世界,尤其是在充满火药味的奥林匹克竞技赛场上。世人对他的了解也许来自于连续几届冬奥会的徒手而归。甚至在2010年年初的温哥华冬奥会上,这一幕惯性般地再次上演。不知而立之年的他是否会选择继续奔赴下一场奥运盛宴,但回首过去,我们发现,谁也不能阻挡他作为一名伟大的运动员被载人史册。  相似文献   

17.
李东,35岁,是一家外企的部门负责人,长期的高压生活对他的身体造成了明显的影响,他大把大把地掉头发,稍微运动一下就会觉得疲劳,还经常会忘记自己要做的事情。开始他还自我解嘲:“我也属于亚健康群体了!”可最近的一次体检,却给他的身体定了性:2型糖尿病,是疾病而不是亚健康。  相似文献   

18.
一年前,老赵在体检时查出了糖尿病,社区医生给他开了些降糖药格列齐特,另外嘱咐他别再像以前一样天天吃饱了饭就窝在沙发里看电视,一定要加强锻炼,运动有助于降糖。老赵看着隔壁两个老邻居每天在公园里打太极拳,  相似文献   

19.
我爸爸患有糖尿病,医生建议他要多运动。但前两天他在运动时突然发生低血糖,差点晕倒。请问,患了糖尿病,运动时发生低血糖怎么办?该如何预防?  相似文献   

20.
减重后体重反弹的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肥胖的病因机制如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在减重后继续发挥作用可能是导致体重反弹的重要原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将有效地防治减重后的体重反弹,包括行为治疗、心理治疗、饮食和运动治疗,辅以适当的减重药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