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成伟  李正  胡茂子 《中国药房》2012,(20):1869-1870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缬沙坦治疗肥胖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06例肥胖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将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2组患者服药前及服药3个月后,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体重指数(BMI)、腰围(WC)等指标的变化以及降压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TG、FBG、HbA1C、BMI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HbA1C、BMI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2组HbA1C、BMI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过程中未见与本试验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缬沙坦治疗肥胖型高血压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200例老年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降糖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血清指标[C反应蛋白(CRP)、尿微量清蛋白(mALB)]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LDL-C、FBG及FINS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P及mAL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血压,调整血糖及血脂代谢紊乱,抑制机体炎症水平,降低mALB水平,保护肾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采用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SBP、D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BP(133.16±5.08)mm Hg(1 mm Hg=0.133 kPa)、DBP(72.35±2.19)mm Hg均低于对照组的(141.95±6.19)、(80.95±3.8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高于对照组的8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5.26%与对照组的7.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可进一步提升疗效,有效控制血压及血脂水平,其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李树森 《中国药房》2010,(44):4155-4156
目的:观察非洛地平联合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多项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0年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1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缬沙坦组)59例和观察组(非洛地平联合缬沙坦组)59例,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人脑钠素(BNP)、一氧化氮(NO)、内毒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水平。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BNP、ET、MDA的水平低于对照组,NO、SOD、CGRP的水平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非洛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佳,并且可以改善多项血清因子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心可舒片联合缬沙坦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6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全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9例。对照组口服缬沙坦胶囊,80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心可舒片,1.24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血压、血脂水平、血清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08%、96.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B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24 h mSBP、24 h mDBP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TC、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内皮素-1(ET-1)水平均显著下降,一氧化氮(NO)水平显著上升,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MCP-1、ET-1、NO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可舒片联合缬沙坦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患者的血压血脂水平,降低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内皮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口服匹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匹伐他汀组,每组30例,分别单服用硝苯地平30 mg.d-1和服用匹伐他汀2 mg.d-1及硝苯地平30 mg.d-1,疗程为3 mo。观察治疗前和治疗3 mo后血压、血脂、血清hs-CRP和补体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用药3 mo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匹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血压下降幅度有增大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匹伐他汀组治疗3 mo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组治疗前后补体C3、C4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3 mo后对照组hs-CR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匹伐他汀组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匹伐他汀可以在调脂的同时降低高血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即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及血脂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应用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血压,降低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降压降脂效果显著,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试验组予以缬沙坦与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性缬沙坦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血压、血钾(K)、尿酸(UA)、尿素氮(BUN)、血肌酐(Cr)、微量白蛋白(m ALB)水平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0%高于对照组的6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BP和DBP均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K、BUN、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UA、m ALB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不良用药反应5例(13.51%),对照组出现不良用药反应4例(10.81%),2组患者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针对性处理后,不良反应均消失,未对临床治疗造成影响。结论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颇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缬沙坦在高血压伴持续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疗效以及对于炎症因子影响。方法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7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分别采用缬沙坦和氢氯噻嗪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压、心房颤动的治疗有效率以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房颤动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的IL-4要低于对照组,而IL-10和IFN-γ均高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能够有效地治疗高血压合并房颤,抑制体内炎症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蛋白(MFG-E8)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CHD合并高脂血症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s-CRP及MFG-E8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LDL-C、TG、TG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低于对照组,MFG-E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调节血脂,降低hs-CRP水平,提高MFG-E8水平,有助于及时清除凋亡细胞,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蛋白尿的影响。方法将10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口服,观察组患者接受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尿蛋白及肾功能指标的改变。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观察组降压幅度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及24h尿蛋白定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可显著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并可减少尿蛋白及改善肾功能,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志龙 《中国药房》2010,(12):1128-1129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10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2例。观察组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血压、脉压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氨氯地平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提高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且降低血压和脉压效果更为明显,二者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缬沙坦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尿酸的影响。方法将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缬沙坦片80mg,每日1次。治疗组予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5mg,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压达标有26例,达标率为61.90%,对照组治疗后血压达标有17例,达标率为54.76%。两组血压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尿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缬沙坦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均能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且缬沙坦能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缬沙坦联合对比苯磺酸氨氯地平和卡维地洛联合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两组对血压、血肌酐、血尿素氮及24h尿蛋白定量的影响,以评价两组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从2009年1月~2010年l月收集住院及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66例,自主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缬沙坦(缬沙坦组)治疗或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卡维地洛(卡维地洛组),观察两组治疗高血压取得的疗效。结果:治疗8周及半年后,缬沙坦组、卡维地洛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降压趋势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患者服药后24h尿蛋白定量有所降低,与卡维地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控制血压,且均对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影响。苯磺酸氨氯地平+缬沙坦联合治疗可对蛋白尿有明显的减轻作用,说明其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贾全心 《中国基层医药》2013,(24):3713-3715
目的观察缬沙坦、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微量清蛋白尿、高血压的疗效。方法糖尿病肾病患者50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厄贝沙坦组,分别进行为期36周的治疗。检测治疗前后微量尿蛋白、血压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8、2.79、1.24、1.54,均P〈0.05),但是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9个月的收缩压均低于观察组(F=1.64、3.26,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9个月的舒张压低于观察组(F=1.56,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微量尿白蛋白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67、4.96,均P〈0.05)。结论厄贝沙坦比缬沙坦对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压更有效,且不良反应较少,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穆玲 《中国当代医药》2013,(34):105-106
目的探讨氢氯噻嗪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氢氯噻嗪,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血压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DBP、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BP、SBP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氢氯噻嗪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陈玉冲  柴凌雄  罗群  吴灵萍 《中国药房》2011,(24):2236-2237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6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单用依那普利20mg·d-1,qd)和观察组(86例,依那普利10mg·d-1,qd;缬沙坦80mg·d-1,qd),2组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Scr)和肌酐清除率(Ccr),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患者UAE下降(P<0.05),血清CRP、Ccr以及Scr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UAE、CRP明显降低(P<0.01),Ccr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UAE、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cr、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10例(11.6%),对照组6例(7.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肾功能急剧下降情况。结论: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明显,降低UAE、CRP显著,能有效延缓肾脏损伤,对肾功能起到保护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同时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后,观察2组血压控制水平、血压达标情况、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及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患者血压达标率、高血压知晓率及治疗依从性均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压达标率、高血压知晓率及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压达标率,并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 BPV)及一氧化氮( NO)、血浆内皮素的作用。方法选择5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6例,给予观察组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氢氯噻嗪联合缬沙坦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PV及NO、血浆内皮素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24 h SBPV、日SBPV、24 h DBPV、日DBPV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20.09、15.97、9.31、9.41,均P<0.05),对照组患者仅24 h SBPV及日SBPV[分别为(9.12±2.57)%,(8.43±1.97)%]显著低于治疗前(t=12.31、9.53,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SBPV、24 h DBPV、日DBPV[分别为(7.21±1.34)%、(12.31±2.54)%、(10.59±2.73)%]显著低于对照组(t=10.52、12.34、8.35,均P<0.05),治疗后两组NO[分别为(66.12±23.57)%、(68.29±21.52)%]与血浆内皮素水平[分别为(34.43±7.97)%、(34.21±7.34)%]显著低于治疗前(t观察组=31.39,11.79,t对照组=28.31,9.35,均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能有效控制血压,明显升高NO水平,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