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孟占鹏  郭子华  张丹  刘作印 《新中医》2024,56(10):119-125
目的:观察通关利窍四步针法联合涤痰化浊利咽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以 及对舌骨肌群表面肌电图、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6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 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3例。2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涤痰化浊利咽方治疗,试 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关利窍四步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舌骨肌群 表面肌电图及血清神经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3.65%,高于对照组80.95% (P<0.05)。 2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 查(VFS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试验组SSA、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最大波幅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舌骨上 肌群、舌骨下肌群吞咽时程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试验组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最大波幅均大于对照 组(P<0.05),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吞咽时程均短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 长因子(NGF)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试验组血清GDF-15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 S-100β、BDNF、N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关利窍四步针法联合涤痰化浊利咽方能够有效 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舌骨肌群神经传导速度,调节神经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
狄心灵  常士峰  刘阳  杨保元 《新中医》2022,54(17):201-205
目的:观察项五针结合醒脑启咽汤对缺血性脑卒中(IS) 吞咽障碍老年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吞咽功能及表面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将125 例IS 吞咽障碍老年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康复组与针刺组。康复组62 例给予醒脑启咽汤及常规康复治疗,针刺组63 例在康复组基础上增加项五针针刺治疗。比较2 组吞咽功能、脑血流动力学、吞咽功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持续时间。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洼田饮水试验(WST) 评分及血管阻力指数(RI) 均降低(P<0.05),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 评分及血流平均流速(Vm)、最大峰值流速(Vs) 均升高(P<0.05);与康复组治疗后比较,针刺组治疗后SSA、WST 评分及RI 较低(P<0.05),VFSS 评分及Vm、Vs 较高(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肌电活动持续时间均缩短(P<0.05);与康复组治疗后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肌电活动持续时间均较短(P<0.05)。结论:项五针结合醒脑启咽汤治疗IS 吞咽障碍老年患者,通过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程度,改善吞咽功能,调节脑血流动力学水平,调控吞咽功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持续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姚文娟  陈棋 《新中医》2022,54(16):156-161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与吞咽-摄食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利咽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124 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4 例和治疗组60 例,2 组患者入院后均予抗血小板、保护神经等常规治疗,在康复训练师的指导下进行吞咽-摄食康复训练,治疗组加予利咽开窍针法治疗,2 组均治疗4 周。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 评分和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 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 水平。比较2 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79.69%,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VFS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VFS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口角流涎、口眼歪斜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 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血清BDNF、NGF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BDNF、NGF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疗法与吞咽-摄食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利咽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提高疗效,不仅能够改善吞咽障碍,还能够促进脑卒中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4.
余小锋  吴晓敏 《新中医》2024,56(3):176-180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 例脑梗死 恢复期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 例。观察组给予穴位贴敷联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对 照组仅给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评估2 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 90.67%,高于对照组78.67%(P<0.05)。治疗后,2 组洼田饮水试验(WST) 分级均改善(P<0.05),且观察 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电视X 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 评分、功能性经口摄食 量表(FOIS) 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 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 组(P<0.05);2 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 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穴位贴敷联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及摄食能力,提 高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探讨项五针联合吞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老年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老年患者1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有62例。两组参照指南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给予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项五针,1次/d,每周5次。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临床疗效以及脑动脉的血流平均流速(Vm)、最大峰值流速(Vs)、血管阻力指数(RI)。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SA、洼田饮水试验、NIHSS评分降低更明显,VFSS评分升高更显著(P<0.0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4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s、Vm增加更明显,RI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 项五针联合吞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老年患者的疗效明显,调节脑血流动力学可能是其疗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辨证取穴利咽针刺联合呼吸-吞咽协调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以及对舌肌力、舌骨喉复合体动度以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呼吸-吞咽协调训练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辨证取穴利咽针刺联合呼吸-吞咽协调训练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疗效,吞咽功能、舌肌力、舌骨喉复合体动度以及营养状态。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00% vs 67.50%,P<0.05)。两组治疗后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SA)、吞咽造影检查(VFSS)误吸评分、VFSS吞咽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舌压峰值、舌压平均值、舌压持续时间、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SSA、VFSS误吸评分、VFSS吞咽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舌压峰值、舌压平均值、舌压持续时间、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血清ALB、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辨证取穴利咽针刺联合呼吸-吞咽协调训练可改善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提高舌肌力和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改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吞咽分期深刺法联合舌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脾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舌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吞咽分期深刺法,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VFSS评分、SWAL-QOL评分和洼田咽水试验评分、右侧椎动脉和左侧椎动脉的Vs、Vm和PI值及血清BDNF和NSE水平。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两组治疗前VFSS评分、SWAL-QOL评分和洼田咽水试验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FSS评分和SWAL-QOL评分显著升高,洼田咽水试验评分显著降低(P <0.05);且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 <0.05);两组治疗前右侧椎动脉和左侧椎动脉的Vs、Vm和PI值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右侧椎动脉和左侧椎动脉的Vs和Vm值显著升高,PI显著降低(P <0.05);且治疗组改善较明显(P <0.05);两组治疗前血清BDNF和NSE水平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BDNF水平显著降低,血清NSE水平显著升高(P <0.05);且治疗组改善较明显(P <0.05)。结论:采用吞咽分期深刺法联合舌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提高脑血流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杜娟  李海松  田果 《新中医》2021,53(20):165-170
目的:观察中医冰火疗法理论指导下的吞咽康复护理联合常规疗法与吞咽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60 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与对照组各30 例。2 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实施常规护理与吞咽康复训练,中医组实施中医冰火疗法理论指导下的吞咽康复护理。2 组疗程均为1 个月。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应用洼田氏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 测评2 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应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测评生活质量,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行肌电图检查,记录患者吞咽肌群的吞咽时程及最大振幅。结果:治疗1 个月,中医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吞咽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吞咽能力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咬肌、口轮匝肌、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的吞咽时程均较治疗前缩短、吞咽最大振幅均大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组4 个肌群的吞咽时程均短于对照组、吞咽最大振幅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 组SSA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SWAL-QOL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组SSA 评分低于对照组,SWAL-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中医冰火疗法理论指导下的吞咽康复护理联合常规疗法与吞咽康复训练可增强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肌群的协调性,改善吞咽障碍,进而恢复吞咽功能,有效防止肌群萎缩不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吞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吞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通督调神针法,针刺大椎、风府、神庭、神道等穴,1次/d,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临床疗效,及双侧大脑动脉血流最大峰值流速(Vs)、平均流速(Vm)、血管阻力指数(RI)。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营养因子(BDNF、NGF)的含量。结果:和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SSA、SWAL-QOL评分及RI降低,VFSS评分、Vs、Vm以及血清BDNF、NGF含量升高(P<0.01)。治疗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SSA、SWAL-QOL评分及RI低于对照组(P<0.01),VFSS评分、Vs、Vm以及血清BDNF、N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41/49,83.68%)高于对照组(30/48,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吞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明显,可能与其改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和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包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采用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均连续治疗4周,舌骨喉活动度(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情况;营养状况包括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健侧上臂中部肌围(AMC)、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变化;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空吞咽持续时间、吞咽5 mL水平持续时间水平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舌骨上移、舌骨前移评分、ALB、SWAL-QOL提高,SSA、空吞咽持续时间、吞咽5 mL水平持续时间下降(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痊愈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提高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改善舌骨喉活动度,缩短吞咽持续时间,提高机体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观察透刺吞咽针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透刺吞咽针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反复唾液吞咽试验、洼田饮水试验、经口摄食功能评估(FOIS)、吞咽造影检查(VFSS)、VGF量表评估,于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反复唾液吞咽试验、洼田饮水试验、经口摄食功能评估(FOIS)、咽期吞咽时间、VGF量表评估中均有所改善,两者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且治疗组由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透刺吞咽针法对于改善中风后咽期吞咽功能障碍程度,缩短咽期吞咽时间,恢复患者摄食饮水能力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 选取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住院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毫针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芒针透刺天突,足三里透刺三阴交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表面肌电图等指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1),且观察组更优(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表面肌电图(sEMG)波幅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上升(P <0.01),且观察组波幅上升明显(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 <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芒针透刺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肌运动功能并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舌骨上肌群电针与常规针刺、常规舌骨上肌群电针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超声引导下舌骨上肌群电针治疗,对照1组予常规取穴(廉泉、完骨、风池等)电针治疗,对照2组根据解剖定位予舌骨上肌群电针治疗。3组均予断续波,频率5 Hz,电流强度1 mA,每次30 min,每天1次,6次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行视频吞咽造影(VFSS)检查,观察3组患者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舌骨、甲状软骨上移和前移距离,藤岛一郎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分,并于治疗后记录3组患者皮下血肿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P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藤岛一郎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PAS评分低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藤岛一郎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分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2组患者舌骨、甲状软骨上移和前移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对照1组患者舌骨上移和前移距离较...  相似文献   

14.
李翠  黄婵  龚清环  曾小兵  曾梅许 《新中医》2016,48(4):234-236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疗效以及对血清P物质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在脑卒中吞咽障碍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包括饮食调护、情志疏导、穴位按摩、吞咽动作刺激以及简易康复训练。比较2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分析2组治疗后吞咽功能疗效;检测2组血清P物质水平。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有效率为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1、2、4周后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分别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和4周患者P物质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中医护理干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可减少吞咽功能评分,提高吞咽功能疗效,上调患者血清P物质水平可能与上述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针刺配合中药冰刺激在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包括吞咽康复训练、冰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以针刺配合中药冰刺激治疗,疗程4周。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脑血流动力学、表面肌电图结果,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7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脑血流动力学(左右两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表面肌电图(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吞咽时限、最大波幅均明显改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SSA评分、PI水平、吞咽时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Vm、最大波幅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6.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74%(P<0.05)。结论 针刺配合中药冰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脑血流动力学,有助于重构吞咽反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佘秋熳  陈玉峰  吴玉 《新中医》2024,56(2):156-159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布洛芬、氟桂利嗪治疗瘀阻脑络型血管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 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血管性头痛患者96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48 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比较2 组临床疗 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头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脑血流动力学指 标[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 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5.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头痛 VAS 评分、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3 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 组Vs、Vm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PI、RI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 疗组Vs、Vm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I、RI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33%,对照组为6.25%,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布洛芬、氟桂利嗪 治疗瘀阻脑络型血管性头痛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头痛发作,改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且无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评价针刺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Vm)、收缩峰期血流速度( 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Vd)的影响。方法:将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给予针刺推拿治疗,对照组(25例)给予天麻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天,通过检查TCD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Vm、Vs、V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4%,有统计学差异( P<0.05);在改善椎动脉Vm、Vs、Vd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对椎动脉Vm、Vs、Vd方面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吞咽电刺激治疗老年痴呆伴吞咽障碍患者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16例老年痴呆伴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建档顺序分为两组,每组108例。对照组予以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刺舌三针联合吞咽电刺激治疗。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舌骨喉复合体动度、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观察组治疗后舌骨上移、下移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甲状软骨上移、下移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红蛋白、球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针刺舌三针联合吞咽电刺激治疗老年痴呆伴吞咽障碍患者,可提高舌骨上移、下移度,改善吞咽功能及营养状态,效果更为显著,且患者生活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乐维  裴磊  施赟华 《新中医》2020,52(18):126-128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 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2 例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 例。对照组行基础西医治疗联合NMES 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疗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3 个疗程后,比较2 组吞咽功能、舌骨喉复合体动度、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83%,高于对照组的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研究组SSA 评分低于对照组,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各指标均大于对照组。结论:温针灸联合NMES 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可有效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舌骨喉复合体动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化痰宣窍汤经验方联合针刺治疗老年痴呆并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9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及研究组49例,两组均予以针刺治疗,研究组加用化痰宣窍汤治疗。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吞咽功能评级、RI低于对照组,FOIS评分、Vs、Vm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5-HT水平高于对照组,GABA、谷氨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宣窍汤联合针刺治疗老年痴呆并吞咽障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