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尿毒症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其背向散射积分(Integrated backscat—terC—IBS)的变化。方法尿毒症患者和正常对照各50例,分别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校正的背向散射积分(Calibratedin.tegrated backscatterC-IBS)值,比较两组中IMT及C—IBS的变化及其关系。结果尿毒症患者颈动脉内中膜C—IBS和IMT均较正常对照显著增高,颈动脉内中膜C.IBS值属于纤维组织范围,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C—IBS和IMT呈正相关(r=0.52,P〈0.05),尿毒症患者颈动脉内中膜C.IBS和IMT无相关(P〉0.05)。结论运用IBS技术能够早期发现尿毒症患者颈动脉病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61例患者,根据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组和非CHD组。其中CHD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再分成轻、中、重度狭窄三个亚组。所有患者同时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远端的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斑块,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CHD各组和非CHD组间颈总动脉IMT、斑块的关系。结果CHD组患者的平均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CHD组(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也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可以间接用来判断CHD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应用超声评价颈动脉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目的 评价颈动脉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62例不同程度冠脉病变患者及20例正常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大,随着冠状动脉病变加重,内中膜明显增厚,斑块指数增加,颈动脉斑块以硬斑多见,颈动脉分叉处(BIF)多发。结论 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密切,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是一种无创、实时又精确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云  王欣  齐惠英 《职业与健康》2009,25(8):890-891
目的研究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05例疑似冠心病的病人行颈动脉的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无冠心病组52例)和总冠心病组(单支病变64例,双支病变48例,3支病变41例)。结果对照组及总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与对照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IMT≥0.85mm及(或)粥样斑块发生率来预测冠心病的特异性为81.6%,敏感性为75.3%,阳性预测率为71.1%。结论测定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积分对冠心病的预测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管斑块的关系。方法对本院住院诊断脂肪肝患者111例(观察组)和选择同期临床和腹部超声排除脂肪肝者306例(对照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两组进行空腹血糖(FPG)、血脂(TG、TCH、HDLC、VLDL)及尿酸(uA)检测,同时进行颈动脉彩超声检查,分析脂肪肝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管斑块的关系。结果(1)脂肪肝组年龄及HDLC值低于对照组(P〈0.01),BMI、DBP、左、右颈动脉IMT、FPG、HbAlc、TG及TCH值高于对照组(P〈0.01,P〈0.05),SBP、UA及LDLC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均为脂肪肝患病的影响因素(P〈0.01,P〈0.05)。结论对于腹部超声检测到脂肪肝者,应及时进行临床干预,以减少患者预期的血管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0例可疑非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43例,无冠状动脉病变17例。同时超声检查颈、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颈、股动脉的IMT和斑块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P〈0.05),其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对左、右颈动脉和左、右股动脉的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秩和检验,相关系数分别为0.466、0.312、0.273、0.378;颈、股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0.738。颈、股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0.47%和76.47%以及53.49%、70.59%。结论外周动脉IMT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灵敏度较高;但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灵敏度较低;外周动脉斑块预测血管病变支数的灵敏度较高,对非心肌梗死冠心病多支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徐占民 《职业与健康》2011,27(8):923-925
评估冠状动脉危险性通常是利用预测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弗雷明汉危险积分。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 IMT)可被用来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检测C IMT可以修正通过弗雷明汉危险积分评估的冠状动脉危险性。多数临床试验证实C IMT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预测因子。该文综述C IMT相关文献,明确C IMT在筛选冠心病中的价值,C IMT对中等危险的人群重新评价意义重大。对60岁以上的飞行员来说,超声检测C IMT可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8.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把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并且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的80例病人作为观察组,把6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颈动脉进行了研究。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斑块发生率比较,观察组80例,出现斑块58例,斑块发生率为72.5%,斑块发生部位以颈动脉分叉处多见,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对照组60例,无斑块出现,斑块发生率为0。观察组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8例有斑块病人55例冠状动脉造影有冠脉狭窄,发生率为94.83%,80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55例冠状动脉造影有冠脉狭窄,发生率为68.75%,两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对颈动脉检测作为一种无创、安全、简便的方法,不仅为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依据,还可作为监测和评估病情变化的指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61例患者,根据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组和非CHD组。其中CHD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再分成轻、中、重度狭窄三个亚组。所有患者同时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远端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CHD各组和非CHD组间颈总动脉IMT、斑块的关系。结果CHD组患者的平均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CHD组(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也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可以间接用来判断CHD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测定IMT及斑块的分级。检测157例患者中,冠心病组106例,对照组51例。结果冠心病组IMT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袁莉梅 《现代保健》2012,(21):108-109
目的:探讨冠心病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内中膜厚度的变化,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内中膜厚度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入院的冠心病患者256例,并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认所有患者确实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内中膜厚度异常。使用常规药物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硬化斑块及内中膜厚度,比较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内中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6个月及12个月,患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大部分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数目、大小及内中膜厚度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且颈动脉硬化斑块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经过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内中膜厚度均有明显改善,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内中膜厚度对于冠心病的发病和转归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斑块发生率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36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及34例双支以上病变组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颈动脉IMT和斑块发生率,分析并比较三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与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单支病变组及双支以上病变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和斑块发生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支以上病变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和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IMT变化及斑块发生率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检测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疑有冠心病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筛选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76例临床怀疑或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58例)和正常对照组(18例),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所有患者的双侧颈动脉(OCA)内径、内膜一中膜厚度(IMT)、斑块及其数量,计算颈动脉几何形状改变。结果 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内径、IMT、颈动脉半径和IMT的比值(R/IMT)均和年龄增长显著相关。结论 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结构与弹性特征改变与年龄增长显著相关。超声检测的OCA斑块、IMT可较准确的预测冠心病危险性。超声检测的OCA结构及弹性特征的变化可与预测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但预测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胸痛待查入院且绝经后妇女9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在造影前后1周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所测得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在冠心病严重程度评估中颈动脉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对比三组间颈动脉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单支病变组IMT水平、斑块发生率均低于冠心病组,多支病变组各项指标均略微高于冠心病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支病变组IMT水平、斑块发生率均略高于单支病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冠心病病变的严重程度在早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中能够有效的预测出来。  相似文献   

16.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elerosis,AS)不仅表现在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改变,还表现在内中膜组织学的变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不但与IMT有关,也与AS病变脂质成分密切相关。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ntegrated backscatter,IBS)技术能反映组织的不同病理成分。本研究观察高脂血症患者超声下颈动脉内中膜IBS及其与血清IL-18的关系,以及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旨在为颈动脉内中膜IBS对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频彩超对糖尿病颈总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建  李芬穗 《中国医师杂志》2007,9(9):1267-1267,1270
目的:研究糖尿病(DM)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CCAD)和阻力指数(RI)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DM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相匹配的非DM病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病例颈总动脉IMT、CCAD和RI的差异。结果:DM组颈总动脉IMT、CCAD和R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CAD可作为DM动脉病变的超声观察窗口,高频彩色超声能直观动态地了解CCAD病变程度,对了解DM患者动脉硬化情况和预防脑梗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分析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及内-中膜厚度(IMT)和大血管病变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81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行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IMT特点以及相关因素。结果糖尿病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高血压发生率为67.7%,无斑块组高血压发生率为37.5%,斑块组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严重程度与糖尿病病程、年龄相关(P〈0.05)。颈动脉及下肢动脉均有斑块组患者比例(56.9%)明显高于单纯颈动脉(26.2%)或下肢动脉斑块组(16.9%)。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动脉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及早行血管超声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及早干预治疗,延缓其进展,减少患者致残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冠心病(CHD)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45例拟诊 CHD老年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3支病变组,各组分别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及斑块数量、形态、大小,管腔有无狭窄阻塞等,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HD组颈动脉IMT和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超对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1例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动脉检查,41例同期住院的高龄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比较2组的内中膜厚度(IMT).易损斑块数量、硬化斑块指数(PI)及硬化等级积分。结果2组均全部检出下肢动脉硬化,2组易损斑块检出率均为92.68%,糖尿病组内中膜厚度(IMT)、硬化斑块指数(PI)及硬化等级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安全无创的检查,能准确判断下肢动脉病变的性质和程度,在高龄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