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浅议《伤科补要》对中医伤科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科补要》是一部实用价值很高的中医伤科参考著作,该书阐述了钱氏诊治骨伤科独具匠心的学术思想和十分丰富的治伤经验.本文从绘骨度穴位、定度量之标准,载伤科脉诀、填伤科之空白,制三十六则、补前贤之未备,歌九十一方、祛沉疴之的要,集各家秘方、备随时之取用等6个方面总结该书对中医伤科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药煎汤局部热敷,是中医伤科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在历代伤科文献中也有述及,如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就有中药煎汤外洗的专节论述。《正骨心法要旨》、《伤科补要》、《伤科汇篡》等医籍均有中药外洗方剂及使用方法之记载。近代伤科各家,尤其是魏指薪教授十分重视并善用熏洗热敷法。为了更好地使用熏洗热敷疗法,我们设计了“热敷治疗床”,从1963年起,10多年来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等疾患,效果良好。热敷治疗床可分为:(一)木床:当中开个长方形的窗口(附图1).(二)棉床垫:用棉布棉花制  相似文献   

3.
<正> 魏指薪教授创立的魏氏伤科,是上海市近代伤科八大名家之一。魏氏伤科十分推崇清·钱秀昌著《伤科补要》。内治辨证常按其“治伤法论”中:“夫跌打损伤,坠堕磕碰之证,专从血论”的学术观点,故处方用药选用“血家百病此方通”的《局方》四物汤(当归、地黄、芍药、川芎)为基础方,并据根伤员的体质强弱、伤势轻重、损伤新久、部位高低等不同情况,进行加减化裁。笔者在2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遵循师训,灵活运用,取效显著。现  相似文献   

4.
钱秀昌撰写的《伤科补要》绘人穴、骨度、器具,制三十六则,集医方为歌,附各家秘方、急救方,在内外治疗及手法、用药、经验、创新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当时伤科的统一诊断标准提供了基础依据,也为后世精确测量和诊断等奠定了基础,填补了伤科空白,在中医骨伤方面有巨大的贡献与影响,对研究中医骨伤学科及学术思想具有重要价值。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所载,《伤科补要》的现存版本包括清嘉庆23年刻本4种,其他清刻本2种,清抄本2种,民国石印本2种,影印本4种。今据已有3种刻本进行比较,浅析该书成书与版本情况,考证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药煎汤局部热敷,是中医伤科治疗各种损伤最常用的外治法之一。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所谓“渍形”,就是用热汤洗浴治病。以后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伤科汇纂》、《伤科补要》等著作中均有中药外洗方剂及其使用方法、适应证等详细记载,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法。近代伤科名家魏指薪老中医非常重视应用中药煎汤熏冼的外治法。此法,对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后的组织修复确有显著的效果。现将魏老医师临床常用外洗方剂作一整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单选题(30分) 1.“推拿”名称最早见于:( ) ①明代②汉代③唐代④清代2.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总结为伤科八法,最早见于何书:( ) ①《普济方》②《医宗金鉴》③《伤科补要》④《外台秘要》3.浮膑试验阳性,提示:( ) ①半月板损伤②膑下韧带病③关节腔内积液④侧副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7.
伤科急救法“八大锁”,是采用推拿手法中的拿法,分别在身体两侧八个部位——肩、腋、腰、胯施行。该法通关开窍,疏通经络,回阳救逆,是民间流传已久治疗损伤昏厥效果卓著的一种治疗方法。以前伤科医生视为治伤要诀,秘而不传,故文字记载较少,一直为口传心授而继承下来。手法治疗损伤昏厥一症,在伤科古籍中也有论述,如《伤科补要·脊背骨伤篇》云:“气门伤则气塞不通,口噤反张,身强如死,过不得三  相似文献   

8.
“手法”简而言之,就是手的技巧。采用于法治伤,在我国已有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伤科治疗方法中的精华所在,也是历代伤科工作者的经验结晶。中医治伤的方法很多,但首先应当推崇的是“手法”。如骨折的整复;脱臼的复位;软组织损伤的舒理,无一不依赖手法。故清·钱秀昌在《伤科补要》中的手法总论里面说:“夫手法者,谓以两手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其痊可之迟速,或遣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  相似文献   

9.
《医宗金鉴》是清政府组织编写的90卷医学丛书,吴谦主编,刊于1742年。骨伤科部分题名为《正骨心法要旨》,共四卷,它采辑《内经》至清代伤科诸书,“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见卷首奏疏)。立论精辟,尤重实用,对伤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影响甚大,至今仍是发掘伤科精华的重要文献。现将《医宗金鉴》(以下简称《金鉴》)对伤科学的贡献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伤科内治大凡不离气血。钱秀昌《伤科补要》云:“跌打损伤之症,恶血留内,则不分何经,皆以肝为主,肝主血气也,败血必归于肝,其病多在胁肋、少腹者,皆肝经之道路也,宜疏肝、调血、行经为主。”说明人体筋骨肌肉受损,必定涉及体内脏腑气血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1.
中医伤骨科历史悠久,疗效独特。清代伤科著名医家钱秀昌汲取古人正骨经验,结合师授特技秘诀,辅以自身实践经验,于1808年著成《伤科补要》一书,全书共四卷。书中对内治法、手法、外治法等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主张治疗以肝经为主,宜疏肝、调血、行经,且对疾病预后的判断有着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正> 《医宗金鉴》刊行于清乾隆7年(公元1742年),是清政府命吴谦等人编纂的一部医学丛书。其中《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以下简称《要旨》)是伤科专论,“内洽杂证法”一篇,详细论述了损伤内证的辨治,全篇贯穿了气血辨证和脏腑辨证思想,并在总结前人治伤经验基础上,特别强调了“恶血归于肝”和“损伤内证,专从血论”的论点,是《要旨》辨治伤科内伤的特色,对伤科临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今就此两点作粗浅论述,以就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13.
琵琶骨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琵琶骨有两解:一指肩胛骨,一指大腿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并有肩胛骨、大腿骨的名目。"髃骨"一节说:"肩端之骨,即肩胛骨臼端之上棱骨也……其下附于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膊,俗名掀板子骨。""大楗骨"一节说:"一名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锤,接于骨,统名曰股,乃下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骨。"但没有琵琶骨的称谓。十九世纪初,有两部较为著名的伤科著作先后问世,一部是钱秀昌的《伤科补要》四卷,另一部是胡廷光的《伤科汇纂》十二卷。二书都提到"琵琶骨"。前者卷一《照〈洗冤录〉尸格图》、后者卷二《骨脉》并云:"琵琶骨,亦名髀  相似文献   

14.
不谈“脉”的古医籍江苏省中医院(210029)干祖望脉学是中医诊病的主要依据之一、,当然,如伤骨科、痔瘘科等与脉学的联系较少,但清·钱秀昌《伤科补要》卷二“第一则”还是强调“须辨……脉象之虚实”。儿科也很少注意脉诊的,诚如清·夏禹铸《幼科铁镜·望形色...  相似文献   

15.
手法乃正骨之首务,《正骨心法要旨》总结的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为后世所遵循。然手法以外,古有足法者三,谓牮、谓顶、谓踩,能补手法之所不及,惜未为伤科医生所尽知也。故囊括前贤论述,以为临症之备。一、牮法足踏、足蹬、足(足奈),都属于牮法。清·胡延光《伤科汇纂》云:“牮者,或坐其上,或卧于地,两手将患人擒住,随用足跟牮去,比  相似文献   

16.
从薛己《正体类要》建立的伤科脏腑辨治体系出发,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脏腑内治思路,认为论治主要应当从脏腑整体出发,标本兼顾,扶正以补肝益。肾健脾、强壮筋骨为主,祛邪以行气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或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主。  相似文献   

17.
拜读向开兴同志“理伤凉血汤的临床运用体会”一文(刊《湖南中医杂志》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向文),启迪殊深,深感向文所据乃前辈经验之谈。然细嚼之余,个中见解,略有不同,遂不揣浅陋予以商榷。一、关于“理伤”与“凉血”《伤科补要·治伤法论》云:“夫跌打损伤,坠堕磕蹦之证,专从血论。”伤从血论,此  相似文献   

18.
舒筋活血汤出自清代钱秀昌所著的《伤科补要》,主要作用是舒筋活络,适用于骨折、脱位、伤筋的中期而有淤血凝滞、筋膜粘连,或兼风湿,筋络发生挛缩、强直,关节屈伸不利者。通过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本方不独用于损伤中期,早期与后期应用亦有其独特的作用。兹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徐江雁  王亮  刘文礼 《光明中医》2009,24(2):218-220
郭维淮,男,河南省洛阳孟津县平乐人,生于1929年。主任医师,著名骨伤科专家,洛阳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郭氏自幼跟随父亲郭灿若、母亲高云峰学习平乐郭氏正骨术,14岁就能独立应诊。他一面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一面刻苦钻研中医基础理论、四大经典和《本草纲目》、《医宗金鉴》、《伤科补要》、《伤科达成》等中医典籍和医学院校系统教材,为他奠定了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由陆氏伤科第八代传人陆念祖主编的《陆氏伤科银质针疗法》一书,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系统反映具有350余年历史的陆氏伤科银质针疗法专著。详细介绍了陆氏伤科银质针的起源、创建、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