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对现已发表的利用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利奈唑胺的疗效及安全性是否优于万古霉素。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和CNKI等数据库,并追查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Meta分析。纳入比较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共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5863个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可评估患者中,治疗结束后[OR=1.98,95%CI(1.32,2.98),P=0.001]及随访结束后[OR=1.34,95%CI(1.01,1.76),P=0.04]利奈唑胺的临床治愈率优于万古霉素,而在意向性治疗患者中,随访结束后利奈唑胺其临床治愈率亦优于万古霉素[OR=1.20,95%CI(1.01,1.43),P=0.04]。同时,在微生物学可评估患者中,其随访结束后的微生物学总治愈率[OR=1.39,95%CI(1.12,1.73),P=0.003]、金黄色葡萄球菌清除率[OR=1.84,95%CI(1.39,2.42),P<0.0001]及肠球菌清除率[OR=5.42,95%CI(1.49,19.71),P=0.01]方面,利奈唑胺亦优于万古霉素,而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清除率[OR=1.54,95%CI(0.97,2.45),P=0.07]、链球菌清除率[OR=0.89,95%CI(0.31,2.54),P=0.82]方面,利奈唑胺相当于万古霉素。另外,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在病死率[OR=1.07,95%CI(0.89,1.28),P=0.50]及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OR=1.10,95%CI(0.83,1.44),P=0.52]等方面亦相当。结论在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中,利奈唑胺疗效优于万古霉素。但还需要更严格设计的、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现已发表的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球菌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利奈唑胺的疗效及安全性是否优于万古霉素.方法 计算机枪索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Ovi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等网络资源,并查阅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Meta分析.纳入用英文或中文发表的比较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球菌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独市筛查文献,评价质量和提取资料.采用Jadad量表及随机分配方案隐藏方法评估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采用X2检验鉴定研究间异质性,使用随机效应或崮定效应模型合并研究.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探讨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656例革兰阳性球菌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可评估患者中,利奈唑胺组治疗结束后[OR 3.78,95%CI(1.18,12.08),P=0.02]及随访结束后[OR 2.15,95%CI(1.46,3.17),P=0.0001]的临床治愈率优于万古霉素组,而在意向性治疗患者中,利奈唑胺组随访结束后[OR 1.37,95%CI(0.98,1.92),P=0.07]的临床治愈率相当于万古霉素;同时,在微生物学可评估患者中,其随访结束后的微生物学总治愈率[OR 2.32,95%CI(1.42,3.79),P=O.0008]、金葡菌清除率[OR=2.73,95%CI(1.82,4.09),P<0.000011、MRSA清除率[OR=4.00,95%CI(2.31,6.93),P<0.00001]方面,利奈唑胺组亦优于万古霉素组,而在链球菌清除率[OR=1.17,95%CI(0.23,5.97),P=0.85]及肠球菌清除率[OR=6.43,95%CI(0.23,181.82),P=0.28]方面,利奈唑胺相当于万古霉素.结论 在治疗革兰阳性球菌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中,利奈唑胺疗效优于或相当于万古霉素.但还需要更严格设计的、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林春燕  刘晓妍  刘升明 《中国药房》2014,(20):1900-1903
目的:系统评价利奈唑胺对比糖肽类抗菌药物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相关性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查找利奈唑胺对比糖肽类抗菌药物治疗MRSA相关性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条件的RCT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RCT,合计1 96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利奈唑胺治疗MRSA相关性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治愈率[RR=1.10,95%CI(1.01,1.20),P=0.03]、微生物清除率[RR=1.14,95%CI(1.03,1.27),P=0.01]均高于糖肽类抗菌药物;而两者的病死率[RR=0.86,95%CI(0.68,1.08),P=0.20]和不良反应发生率[RR=1.05,95%CI(0.94,1.16),P=0.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奈唑胺较糖肽类抗菌药物治疗MRSA相关性院内获得性肺炎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和微生物清除率,但是不能改善患者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限于研究的设计及报告质量,该结论仍有进一步评价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章乐  李雅雯  孙海斌  郁敏  王晓蕾 《江苏医药》2013,39(13):1528-1530
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或头孢羟氨苄)治疗儿童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Ovi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等,收集利奈唑胺治疗儿童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照组为万古霉素或头孢羟氨卞,采用RevMan 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5篇,患者1164例。利奈唑胺组临床治愈率与对照组相当[OR=1.54,95%CI(1.01-2.35),P=0.05];利奈唑胺组微生物清除率与对照组相当[OR=1.07,95%CI(0.62-1.83),P=0.81];利奈唑胺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OR=0.53,95%CI(0.33-0.86),P=0.01]。结论利奈唑胺疗效肯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评价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CNKI和万方数据库,评价筛选文献,纳入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采用Rev Man 5.2进行Meta分析。结果: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ICU患者444名,其中利奈唑胺组218名,万古霉素组226名。Meta分析显示,临床治疗有效率,利奈唑胺优于万古霉素[OR=3.07,95%CI(1.76,5.34),P<0.01],细菌清除率上,利奈唑胺高于万古霉素[OR=3.83,95%CI(1.81,8.12),P=0.000 5];微生物学治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ICU重症患者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中,利奈唑胺在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方面,明显优于万古霉素,而在微生物学治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利奈唑胺则和万古霉素相当,但仍需要更大样本量、更加严格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菌所致脓毒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获得关于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菌所致脓毒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的文献。评估2种药物对脓毒血症的临床治愈率、微生物学清除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共纳入的8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3 668个革兰阳性球菌脓毒血症感染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可评估患者中,与万古霉素比较,利奈唑胺在临床治愈率(OR=1.18,95% CI(0.82-1.71),P=0.37)、微生物学总治愈率(OR=1.26,95%CI(0.97-1.65),P=0.0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MRSA)清除率(OR=1.24,95%CI(0.72-2.11),P=0.44)和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清除率(OR=1.58,95%CI(0.99-2.54),P=0.06)及不良反应发生率(OR=0.96,95%CI(0.80-1.14),P=0.63)与万古霉素相当。结论:在治疗革兰阳性球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脓毒血症中,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的治疗效果相当。但还需要更严格设计的、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在儿科感染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7月。纳入利奈唑胺治疗儿科感染患者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2篇RCT文献,包括815例患儿。对照组为万古霉素等其他抗革兰阳性菌有效的阳性对照药物。有效性研究显示,试验组临床有效性[OR= 1.39,95% CI(0.98,1.98),P=0.07]和微生物有效性[OR=1.12,95%CI(0.61,2.03),P=0.7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OR=1.20,95%CI(0.18,7.92),P=0.85]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OR =1.05,95%CI(0.48,2.30), P=0.90]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安全性研究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腹泻[RR=0.86,95%CI(0.51,1.45),P=0.58]、恶心[RR=1.31, 95%CI(0.54,3.18),P=0.55]、呕吐[RR=0.56,95%CI(0.25,1.22),P =0.14]和中性粒细胞减少[RR =1.34,95%CI(0.73,2.49),P=0.35]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目前的RCT 研究,利奈唑胺治疗儿科患者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性较好,但与其他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无显著优势,有待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儿童MRSA感染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Ovid、CNKI及万方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进行Meta分析。比较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儿童MRSA感染的治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3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588例MRSA感染的患儿。利奈唑胺组的临床治愈率89.72%优于万古霉素组85.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值为1.05,95% CI (0.98,1.12),Z=1.49,P=0.14];利奈唑胺临床治疗儿童MRSA感染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17%(70/399),低于万古霉素组0.40%(68/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值为0.49,95% CI (0.37,0.65),Z=4.93,P <0.00001],利奈唑胺安全性优于万古霉素。结论 在治疗儿童MRSA感染中,利奈唑胺疗效相当于万古霉素。安全性优于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利奈唑胺与糖肽类抗生素替考拉宁治疗老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8例接受替考拉宁治疗和11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老年MRSA肺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利奈唑胺组治愈率72.7%,细菌清除率81.8%,不良反应发生率10%;替考拉宁组治愈率27.8%,细菌清除率38.9%,不良反应发生率11%。结论利奈唑胺组治疗老年MRSA肺炎临床疗效优于替考拉宁组,可安全地应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对现已发表的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MRSA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利奈唑胺是否可以替代万古霉素治疗MRSA。方法全面收集有关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MRSA的研究资料,共入选7篇完全随机对照研究文献,3420例受试病例随机分为利奈唑胺组和万古霉素组,可供分析病例888例,利用RewMan软件对临床治愈率和微生物清除率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发表性偏倚。结果异质性检验采用χ^2检验,临床治愈率比较,χ^2=9.35,P=0.1,大于0.05;微生物清除率比较,χ^2=18.39,P=0.005,P〈0.05。合并效应量的估计:临床治愈率OR 合并=2.48(1.68-3.64,Z=4.60,P〈0.00001);细菌清除率0R 合并=2.68(1.29~5.57Z=2.63,P=0.008)。结论在治疗MRSA所致的感染中,不论是临床治愈率还是细菌清除率,利奈唑胺均优于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利奈唑胺与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治疗老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茼(MRSA)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59例老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其中33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26例接受万古霉素治疗,分别对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反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临床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利奈唑胺组治愈率72.73%,细菌清除率84.85%,不良反应发生率21.21%;万古霉素组治愈率34.62%,细菌清除率38.46%,不良反应发生率65.38%。结论利奈唑胺组治疗老年MRSA肺炎临床疗效优于万古霉素组,不良反应少于万古霉素组,临床上药物治疗老年MRSA感染性心内膜炎可优先考虑利奈唑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药房》2019,(7):980-984
目的:系统评价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18年10月,收集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估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临床研究,合计2 2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日公斤剂量高[SMD=0.62,95%CI(0.29,0.95),P=0.000 2]、用药前血小板计数低[SMD=-0.90,95%CI(-1.62,-0.18),P=0.01]、肌酐清除率低[SMD=-0.65,95%CI(-1.10,-0.19),P=0.005]、疗程长[SMD=0.45,95%CI(0.18,0.71),P=0.000 9]、体质量低[SMD=-0.36,95%CI(-0.60,-0.11),P=0.005]对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均有显著影响。结论:血小板基础值低、肌酐清除率低、体质量低,用药疗程长和日公斤剂量高是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资料,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相关感染的数据,系统地评价两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 Pubmed,Medline,ScienceDirect以及 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均从建库检索至2013年9月)以确定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MRSA相关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研究资料,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漏斗图分析发表性偏倚。结果评估包括临床治愈率,微生物清除率、病死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共有9项RCT符合纳入研究标准,共5657例受试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可评估患者中,治疗结束后(EOT)(RR=1.11;95%CI:1.05~1.18;P=0.0002)和随访期(TOC)结束后(RR=1.10;95%CI:1.04~1.17;P=0.0004),利奈唑胺组的临床治愈率优于万古霉素组。做亚组分析,在皮肤软组织感染(SSTIs)组(P=0.02)和肺炎组(P=0.003)利奈唑胺临床治愈率亦优于万古霉素,菌血症组(P=0.97)临床治愈率相当。在微生物学可评估患者中EOT MRSA清除率(RR=1.36;95%CI:1.14~1.63;P=0.0006和TOC的MRSA清除率(RR=1.17;95%CI:1.04~1.31;P=0.008),利奈唑胺均优于万古霉素。病死率(RR=0.92;95%CI:0.87~1.19;P=0.82)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尽管没有发现两组的总体药物相关不良反应(RR=1.07;95%CI:0.96~1.19;P=0.25)的显著差别,但万古霉素组肾功能异常(P=0.0001)、皮疹瘙痒(P<0.00001)高于利奈唑胺组;而利奈唑胺组的胃肠道反应(P<0.00001)多于万古霉素组;两组贫血发生率(P=0.37)相当;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利奈唑胺(2.89%)高于万古霉素(0.98%),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12)。结论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合并的数据的分析,在治疗MRSA所致的感染中利奈唑胺的疗效应该更优于万古霉素,但还需要更多精心设计的,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支持。而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特定患者人群的特征,综合考虑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儿童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Ovid 、CNKI及万方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进行Meta分析.比较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儿童MRSA感染的治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共纳入3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588例MRSA感染的患儿.利奈唑胺组的临床治愈率为89.72%,优于万古霉素组的85.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5,95% CI(0.98,1.12),Z=1.49,P=0.14];利奈唑胺临床治疗儿童MRSA感染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17.5%(70/399),低于万古霉素组的35.9%( 68/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9,95% CI (0.37,0.65),Z=4.93,P<0.01].结论:在治疗儿童MRSA感染中,利奈唑胺疗效相当于万古霉素.安全性优于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疗效,分析与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47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根据疗效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炎症指标、APACHEⅡ评分、动脉血氧分压和基础疾病,进而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找出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利奈唑胺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2.3%。治疗失败组的PCT值和APACHEⅡ评分更高[分别为(1.38±0.67)mg/L对(0.91±0.32)mg/L,14.3±5.7对9.8±4.1,P=0.029和0.004),动脉血氧分压更低[(66±10)mmHg对(72±8)mmHg,P=0.016]。PCT值、APACHEⅡ评分和脑血管病是影响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疗效的临床因素。PCT的OR值为2.02(P=0.034,95%CI 1.063.88),APACHEⅡ的OR值为1.41(P=0.013,95%CI 1.173.88),APACHEⅡ的OR值为1.41(P=0.013,95%CI 1.171.85),脑血管病的OR值为5.42(P=0.017,95%CI 1.691.85),脑血管病的OR值为5.42(P=0.017,95%CI 1.6942.4)。结论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肺炎的疗效良好,而高PCT值、高APACHEⅡ评分和脑血管病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伊曲康唑对比氟康唑治疗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临床疗效,以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伊曲康唑对比氟康唑治疗单纯性VV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后采用Rev Man 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项RCT,合计1 0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氟康唑组患者总治愈率[OR=0.50,95%CI(0.32,0.79),P=0.003]、第一阶段随访的真菌学治愈率高于伊曲康唑组[OR=0.61,95%CI(0.42,0.89),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第二阶段随访的真菌学治愈率以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氟康唑治疗单纯性VVC的疗效优于伊曲康唑,可以提高患者的总治愈率和第一阶段随访的真菌学治愈率。由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质量偏低,该结论尚需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安全性。方法:检索Pub Med,Medline,Cochrane,EMbase,CNKI,VIP,万方等文献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评估,采用Rev Man 5.2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最终纳入10项研究,共计2300例患者,其中瑞格列奈组1150例,那格列奈组115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MD=–0.23,95%CI(–0.34,–0.12),P〈0.000 1]和空腹血糖水平[MD=–0.16,95%CI(–0.24,–0.07),P=0.000 3]方面,瑞格列奈组优于那格列奈组;在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MD=0.10,95%CI(–0.29,0.48),P=0.63]水平方面,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瑞格列奈组在低血糖反应[OR=1.92,95%CI(1.16,3.20),P=0.01]和胃肠道反应[OR=2.64,95%CI(1.09,6.39),P=0.03]方面的发生风险高于那格列奈组,而两组在肝功能异常[OR=3.02,95%CI(0.61,15.01),P=0.18]、过敏反应[OR=0.28,95%CI(0.06,1.36),P=0.12]和心血管系统[OR=0.60,95%CI(0.22,1.65),P=0.32]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相似。结论:瑞格列奈的降糖作用优于那格列奈,同时其低血糖和胃肠道反应的发生风险也相对较高。由于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结论的可靠性仍需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达托霉素和利奈唑胺治疗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9年10月。由两名评价者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使用NOS表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队列研究18篇,包括4 830例患者,其中达托霉素组2 254例,利奈唑胺组2 57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疗效方面:达托霉素和利奈唑胺的全因死亡率、30 d死亡率、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及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安全性方面:达托霉素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奈唑胺[OR=0.58,95%CI(0.37,0.91),P=0.02],两者的肌酸激酶升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达托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血流感染的疗效相当,安全性上达托霉素优于利奈唑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出现高乳酸血症的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在山西省某三甲医院住院并使用利奈唑胺注射剂或片剂的成人患者病历,调查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高乳酸血症的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病例115例,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高乳酸血症的发生率为13.91%,其中正常值1~3倍的占93.75%,大于正常值3倍以上小于正常值6倍以下的占6.25%。发生高乳酸血症的患者均停用利奈唑胺,并给予对症治疗,1周后血乳酸水平恢复至用药前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高乳酸血症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OR 5.06,95%CI(1.06,17.97),P=0.041)]和CCr[OR 5.09,95%CI(1.15,22.14),P=0.037]。结论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高乳酸血症的发生,特别是年龄>70岁,肾功能不全(CCr<50 ml/min)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中南药学》2018,(1):138-141
目的初步研究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谷浓度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间本院应用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利奈唑胺谷浓度。结果 102名患者共检测了216次利奈唑胺谷浓度,男性及女性患者间利奈唑胺谷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vs女:6.0mg·L-1(2.9~12.0 mg·L-1)vs 5.7 mg·L-1(3.1~10.9 mg·L-1);H=1.877,P=0.1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利奈唑胺谷浓度是否>8 mg·L-1独立相关的因素有年龄(OR=1.361,95%CI 1.117~1.529,P=0.039)及血清肌酐水平(OR=1.212,95%CI 1.015~1.407,P=0.007)。利奈唑胺第2次检测(第12日)时大于利奈唑胺谷浓度的治疗范围上限8 mg·L-1,之后随时间变化呈现逐渐升高趋势。结论老年人及肾功能受损患者易出现利奈唑胺过量,治疗药物监测可早期检测利奈唑胺过量,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