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找出大学生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保持大学生健康体重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高校大学生的2012年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分析,主要是将大学生的身高、体重数据及相应的BMI与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采取SAS9.1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变量x1(性别)的回归系数的Wald卡方值为22.925 3(P0.05),其OR=0.710;变量x2(民族)的回归系数的Wald卡方值为20.025 4(P0.05),其OR=0.696;变量x5(年级)的回归系数的Wald卡方值为62.339 4(P0.05),其OR=1.512,所以变量x1、x2、x5对大学生的BMI有影响。而变量x3(年龄)、x4(系别)的回归系数的Wald卡方检验的P0.05,对大学生的BMI无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变量x1、x2、x5对BMI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重正常组,体重正常组不同性别学生BMI秩和检验P0.05(男生21.10 kg/m2,女生20.73 kg/m2),体重正常组不同民族学生BMI秩和检验P0.05(汉族20.74 kg/m2,少数民族21.22 kg/m2),体重正常组不同年级学生BMI秩和检验P0.05(2010级20.50 kg/m2,2011级20.84 kg/m2,2012级20.92 kg/m2)。结论为保持大学生的健康体重,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健康教育,使其养成正确的健康观,同时加强高校食堂的营养学知识水平和建立科学的学生体质监控体系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十堰市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态度及饮食行为,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该市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营养状况、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问卷,对2所大学问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医学生489名,师范生292名,共781名.781名学生中营养不良229名(29.32%),营养正常518例(66.33%),营养过剩34例(4.35%);医学生营养不良发生率(31.08%)高于师范生(26.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过剩发生率师范生(6.51%)高于医学生(3.07%)(P<0.05).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好的营养态度,医学生营养态度明显优于师范生,除“凭借口感选择食物”和“认为现在膳食不合理”2项问题外,其余问题的回答医学生与师范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23.52%的医学生和8.90%的师范生参加过与营养知识有关的活动.781名学生中有28.94%的学生不吃早餐;不吃早餐师范生的比例高于医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医学生还是师范生不吃早餐的学生较吃早餐的学生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P<0.05).结论 该市高校学生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医学生的营养态度比师范生更积极,但部分大学生饮食行为不佳,不良饮食行为更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学校需对学生加强营养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了解大学生膳食营养和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膳食观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周口市3所高校1 479名大学生通过称重记账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其营养知识和膳食状况.结果 大学生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比例分别为13.3%,13.5%,0.3%,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3,P<0.01);营养知识知晓率和平均得分分别为65.2%和(58.8±3.17)分,不同性别、来源和年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良好饮食习惯形成率为35.4%,不同年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75,P<0.01).营养摄入失衡,铁、锌、维生素A和维生素B2摄入量不足或缺乏.早餐供能比例低(19.8%),零食供能比例高(7.8%).食物选择不当,依据主要注重口味(82.1%)和感官性状(80.2%).结论 高校学生营养状况堪忧,营养知识匮乏,膳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行为不良,营养失衡突出.学校应加强营养教育和指导,强化食堂管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其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了解苏州市大学生的营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改善大学生营养现状和健康水平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苏州市2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1 029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营养现状、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结果 大学生体重正常率为75.2%,超重及肥胖率男生(12.5%)高于女生(4.3%),体重低下率女生(20.6%)高于男生(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生曾经节食减肥者占总人数的51.1%,44.0%的学生几乎不运动.大学生营养状况与早餐行为、零食行为、进餐时间长短、是否节食减肥、有无挑食偏食、吸烟等饮食行为有关(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营养状况较好,但仍存在营养不良及过剩情况.需加强营养教育,改善大学生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5.
束莉  周强  赵文红  李婷  胡停停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719-1721
了解在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情况及营养教育干预效果,为开展大学生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选取蚌埠医学院1 373名大一、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设立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的760名学生进行营养教育、膳食指导和营养咨询等综合营养干预措施,对照组的613名学生不采取任何营养教育手段.并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评价营养教育前后研究对象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变化.结果 在校大学生掌握的营养知识情况为一般,干预后干预组营养KAP得分为(40.74±7.60)分,对照组营养KAP得分为(36.96±8.18)分(t=-5.346,P<0.05).干预后不同性别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和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月饮食支出学生的营养态度和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前后营养KAP知晓率显著提高(x2=-7.768,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营养KAP知晓率变化不大(x2 =-0.845,P>0.05).结论 大学生掌握的营养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应采取营养宣教、加开营养选修课等多种形式进行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的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与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间的关系。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12月选择本区管理的102例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体质量指数(BMI)指标分组,BMI18.5为营养不良组,BMI18.5~23.9为营养正常组,每组51例。每位患者的营养状况由统一专业人员评估,调查分析患者健康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营养水平。结果营养正常组的各项营养知识知晓情况均高于营养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正常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营养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营养知识对结核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影响,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高的患者营养状况较好。因此在后续的抗结核治疗管理中,有必要加强营养方面的健康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合理饮食对疾病康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大学生营养状况、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为有针对性的制订科学的营养干预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对1 136名在校学生进行营养KAP问卷调查。使用体质质量指数(BMI,body mass index)评价学生的营养状况。结果学生营养不良率占15.3%,超重和肥胖占3.5%。男、女生营养不良率分别为8.1%和21.3%;超重、肥胖率分别占6.3%和1.2%。男、女生营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营养知识、营养态度、营养行为及格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应开展营养健康知识教育,调整学生的膳食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昆明市某医学院校和某师范院校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状况,为今后大学生的营养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取了医学院和师范大学共557名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 [结果]多数大学生对营养知识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普遍存在不合理的膳食行为,但有较好的健康饮食意识,愿意接受更多的营养知识并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医学生对胡萝卜、谷类食物营养价值的认知优于师范生(P<0.01),师范生对动物性食物营养价值的认知优于医学生(P<0.05),医学生对贫血、高血压、肥胖等疾病以及食物搭配之间关系的认知明显高于师范生(P<0.05),医学生每天吃早餐的人占70.5%,师范大学占49.5%. [结论]制定并落实有效的大学生营养教育计划,多渠道加强营养教育宣教,以提高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着重营养行为干预措施促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钦食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学生外卖食品消费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为选择健康的就餐方式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通过随机整群抽样选取武汉科技大学各专业2 597名学生,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大学生点外卖的频率和原因,以及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采用Zung式抑郁自评量表(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SDS)测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采用全国青少年体检统一的杠杆式身高体重计测量身高和体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外卖频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校大学生中60.0%平时有点外卖习惯;外卖食品消费倾向男生高于女生(OR=1.38),一年级(OR=0.48)和三年级(OR=0.61)学生低于四年级,医学专业低于理工科(OR=0.57),而艺术类高于理工科(OR=1.94),接受过相关健康教育的学生比未接受过的低(OR=0.70)(P值均<0.01);营养学习态度、饮食习惯越好的学生,外卖食品消费频率越低(OR值分别为0.62,0.49,P值均<0.01);关注外卖方便、省时间、味道因素的大学生外卖食品消费频率更高(OR值分别为4.77,4.82,2.85,P值均<0.01);而学生体质量指数(BMI)、抑郁量表得分、营养知识水平、营养认知态度和实践态度、膳食结构得分,外卖包装、价格和营养因素对外卖食品消费频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大学生外卖食品消费已是普遍现象,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营养健康教育背景、营养态度、饮食习惯和外卖的方便、省时间、味道因素是外卖消费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了解肇庆市城区与农村中小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为探索中小学生的营养健康教育方法与干预手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肇庆市城区及农村的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为期2a跟踪,同时开展膳食营养干预活动,并进行2轮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后,城乡学生健康饮食习惯均有明显改善(x2值分别为7.181,111.500,P值均<0.05),营养知识与自感健康状况方面改善不明显.城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以超重肥胖为主,农村以营养不良居多;干预后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改善明显,并有逐渐趋同的趋势.结论 采取针对性强的行为干预措施能提高中小学生的膳食营养知识知晓率,促进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体质结构平衡.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某高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状况,为将来在大学生中开展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KAP)调查问卷,对某高校2 200名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该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掌握情况不好,在26个题中仅有9个题答对率在80%以上,有9个题答对率在60%以下;男女大学生除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和铁的良好食物来源两题答对率差别有显著性外,其他各题答对率差别均无显著性;大多数学生持有积极态度,男女生的营养态度无显著性差异;大学生饮食行为欠佳,且男女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该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掌握情况一般,营养态度较积极,但饮食习惯欠佳。有必要在大学生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营养知识和态度,为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学生861人,进行营养知识和态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10.55±2.71);男生得分(10.04±2.74),女生得分(10.87±2.63),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科生得分最高为(12.22±2.26),其次是工科学生为(10.70±2.25),文科学生最低为(9.22±3.12),不同学科学生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02,P0.01);96.6%的大学生对营养知识感兴趣,96.7%的大学生认为营养知识对健康有影响,91.9%的大学生认为合理膳食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54.4%的大学生以营养搭配为选择食物的主要依据,78.1%的大学生愿意改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86.2%的学生愿意参加与营养相关的活动。结论大学生对营养知识一般,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女生比男生对营养知识掌握更多,医学生比非医学生对营养知识更加了解;大多数大学生的营养态度较为积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调查某民族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与饮食行为现状,为大学生合理营养和健康生活提供科学指导,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1 800名大学生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营养知识、态度与饮食行为调查.结果 被调查大学生营养知识不足,平均得分为(16.80±2.24),其中汉族学生得分高于少数民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41,P<0.001),两组男女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5,P=0.817);大部分学生有不良饮食行为,但53.2%的学生对营养知识感兴趣,44.9%的学生重视自己的饮食和营养状况.结论 积极开展营养健康教育,采取简单的多行为干预,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调查某民族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与饮食行为现状,为大学生合理营养和健康生活提供科学指导,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1 800名大学生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营养知识、态度与饮食行为调查。结果被调查大学生营养知识不足,平均得分为(16.80±2.24),其中汉族学生得分高于少数民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41,P<0.001),两组男女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5,P=0.817);大部分学生有不良饮食行为,但53.2%的学生对营养知识感兴趣,44.9%的学生重视自己的饮食和营养状况。结论积极开展营养健康教育,采取简单的多行为干预,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分析安徽省贫困地区7~14岁儿童营养状况,为提高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应用现场体检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从安徽省临泉县、灵璧县2个贫困县分层随机抽取的7 ~ 14岁儿童共6 376名进行调查和营养状况评价.结果 6 376名学龄儿童生长发育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明显落后;营养不良、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9.0%(轻度营养不良为27.3%,中度营养不良为8.7%,重度营养不良为3.0%),4.9%,5.7%;营养不良与超重检出率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营养不良率女生(41.1%)高于男生(37.2%) (x2=9.753,P<0.05),农村学生(42.9%)高于城镇学生(19.4%) (x2 =206.415,P<0.05);肥胖率男生高于女生(x2=26.226,P<0.05),城镇学生超重与肥胖率均高于农村(x2值分别为52.33,61.53,P<0.05).结论 安徽省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营养状况仍不乐观,营养不良问题较为突出.应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强对贫困地区学生和家长的营养知识普及和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不同专业大学生营养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医学和非医学专业学生的营养知识知晓率、营养态度及行为.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1 592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体质指数评价学生的营养状况;应用X~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医学生在营养知识问题和日常饮食上的及格率为95.4%,74.8%,非医学生为83.2%,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但是二者在营养状况和营养态度上却没有明显差异;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分别有633人(77.2%)和534人(69.0%)每天都吃早餐,分别有793人(96.8%)和732人(94.7%)选择在学校餐厅早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生对营养知识了解掌握情况不佳,大多数学生都有好的态度,但却不能付诸行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营养状况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偏食和晚上加餐,保护因素有母亲文化程度和每天吃中餐.结论 大学生膳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普及大学营养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生营养知识与饮食习惯现况,为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19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日常饮食、饮食习惯、营养知识、饮食态度等4个方面。结果59.1%的学生经常吃早餐,14.6%的学生偶尔吃早餐,26.3%的学生几乎不吃早餐,经常吃早餐者的比例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07,p<0.05);饮食习惯则过多地食用方便面、油炸食品、腌酱菜食品、火腿肠,只有7.5%的大学生不摄取这4种食品;而吃鱼、牛奶、蔬菜的比例较低,分别占43.0%、16.6%、59.1%。在男生中存在喝酒等不良习惯者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21,p<0.05);学生普遍缺乏对营养知识的了解;70.2%的学生以"口味"作为首选食物标准,仅18.7%选择"营养"。结论学生营养知识和饮食习惯存在较多问题,应加强大学生营养知识的教育,纠正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8.
了解泰州市高校公共卫生服务现状,为实现高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服务的可及性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泰州市7所高校抽取1 34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访谈高校公共卫生负责人与市卫生监督所相关领导.结果 大学生对安全知识的培训、疫苗接种状况、健康档案、卫生防疫措施的知晓率分别为54.7%,36.3%,55.2%,50.6%.高职院校卫生知识橱窗的更新频率(68.4%)高于本科院校(63.9%);本科院校教育与宣传活动开展的次数(72.4%)高于高职院校(6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健康预防知识方面,学生对结核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0.41%,本科生(72.84%)高于高职生(6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323,P<0.05);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4.65%,本科生(85.27%)高于高职生(8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8,P<0.05).学校卫生日常监督总体满意度为54.5%,本科生满意度(56.3%)高于高职生(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8,P<0.05).学生对学校医疗机构服务总体满意度为26.99%,学校所属医疗机构的总体信任度(36.36%)高于社会托管(27.07%)(x2=12.17,P<0.05),学校所属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34.85%)高于社会托管(23.93%)(x2=15.54,P<0.05).结论 目前的高校公共卫生服务现状不能适应泰州市高校的发展,应从注重实效、创新高校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模式、强化监督机制、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9.
陈钰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5):733-735
了解贵州省不同民族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及“6~18岁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对贵州省2010年20 412名7~18岁汉族、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中小学生的现时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贵州省中小学生总的营养不良率为33.69%,超重率为5.21%,肥胖率为2.33%.营养不良率男生高于女生(x2=18.87,P<0.01),少数民族学生高于汉族学生(x2=1 105.54,P<0.01),不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8,P>0.05).营养过剩率男生高于女生,汉族学生高于少数民族学生,小学生高于中学生(P值均<0.01).结论 贵州省不同民族中小学生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同时并存,应根据民族、年龄、性别、城乡等特点进行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20.
刘爱江  赵侠  华桂春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33-1234
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阶段,同时也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阶段.目前,学生营养存在着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足两种倾向[1].这种营养不平衡对学生的健康、学习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营养过剩导致肥胖,乃至血脂、血压及血糖升高;营养不足导致营养不良,能量和蛋白质缺乏容易出现低血糖,使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学习甚至生长发育.为了解辽宁省铁岭市某高职学院住宿女大学生的营养状况,笔者于2011年5-6月整群抽取该校2009级护理10个班共430名住宿女生进行营养状况调查并评价,为改善其营养不平衡和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