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用粥治病在祖国医学中由来已久,“医圣”张仲景就深谙此法。他在《伤寒论》中谈到用粥的条文共34条,8个方剂,其中桂枝汤19条、白虎人参汤5条、竹叶石膏汤1条、十枣汤1条、三物白散1条、理中丸2条、桃花汤2条。我们学习这些用粥的经验,运用于临床中,对提高方药的疗效、降低副作用有重要意义。仲景用粥主要有以下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服用桂枝汤后要喝热稀粥,以助药力;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中均以粳米为粥,用以防止药物苦寒败胃,促进脾胃的运化;十枣汤后仲景提出要喝糜粥,其目的就是固护正气、加强祛邪作用;仲景根据巴豆得热助泻,得冷泻止的特点,让病人进食冷粥以防止下利太过,耗伤正气。仲景使用粥,也有冷热粥及先后之别,如三物白散用的是冷粥,桂枝汤和理中汤是药后服粥,白虎汤、桃花汤则是用粥作为辅料,一起服用。现代人对粥的用法多侧重于养生保健及治病调体两方面,在原有常用谷物的基础上,加上有治病作用且口感较好的草药,一起熬制,来发挥更多的治病作用。  相似文献   

3.
仲景<伤寒论>之用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劲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9):524-525
饮食治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已经作了初步的理论阐述 ,而将饮食具体应用于医疗活动 ,当推张仲景。其《伤寒论》中用粥涉及到 33条之 7方 ,从其灵活运用之方方面面 ,不仅可领略到医食同源之理论精髓 ,亦给我们临床用药不少启示。1 灵活运用 ,方法得当在用粥时间上仲景亦因方因病而异 ,有先后及时间长短之分。白虎加人参汤之第 2 6条“…… ,右五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 ,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即将药物与米同煮熟去渣后温服。竹叶石膏汤“……右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内粳米 ,煮米熟汤成 ,去米 ,温服一升 ,日三服。”即是将…  相似文献   

4.
白虎汤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组成,主治气分热盛证。该方组方精细,配伍严谨,自古之医家在白虎汤的基础上衍化许多类方,例如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化斑汤、清暑益气汤以及白虎加桂枝汤、柴胡白虎汤和白虎加苍术汤,应用于现代临床实践中,获效明显。  相似文献   

5.
竹叶石膏汤为医圣张仲景创制的一首著名方剂。《伤寒论》396条云:“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由“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斤,麦冬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组成。“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临床常用于治疗热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且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易招致外邪,罹患感冒发热,易耗气伤阴,竹叶石膏汤切合病机,在儿科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6.
潘雨薇  万晓刚 《新中医》2012,(1):129-130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第397条日:“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由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及粳米组成,可谓《伤寒论》的收官之方。伤寒解后,可能有两种转归:一为伤及阳气而出现瘥后喜唾的理中丸证,此处暂不做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竹叶石膏湯的組织和功用《伤寒论》竹叶石膏汤(下称本方)主治“伤寒解后,虛羸少气,气逆欲吐者。”原文甚简。但本方与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麦门冬汤有一定的联系。鉴别这四个方剂的异同,有助对本方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对大米及其制品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粳米 仲景方中共有7方选用粳米直接配方入药,计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桃花汤和附子粳米汤。粳米味甘,在方中均为佐使之药。前三方中以白虎汤为代表,是方主清气分之热,方用粳米主要在于清热益气,盖粳米配甘草能补中益胃护津,以不使石膏等大寒之剂损伤脾胃。后世医家据此更有所发展,如《温病条辨》的化斑汤,即是在保留白虎汤原方的基础上加  相似文献   

9.
对<伤寒论>方后注明要饮粥的桂枝汤、三物白散、十枣汤、理中汤4方中药粥并用的目的与意义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意义是保胃气、存津液,亦有助药力与缓药势之功.  相似文献   

10.
竹叶石膏汤治疗妇科术后高热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第396条,为白虎加人参汤加减而成,方药由竹叶、石膏、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组成,治疗“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之余热未清、津气未复之证。笔者以竹叶石膏汤为基本方治疗妇科术后高热2例,收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病例1.1贺某25岁,工人,  相似文献   

11.
九、原文(25)、(26)条同为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在治疗上为何前者用桂枝汤而后者用白虎加入参汤? 答:这两条虽文字近似,但其病机、治法大不相同。前者之大汗出,是服桂枝汤汗不如法所致,故虽汗出而表邪并未解除。其脉洪大,是正气随汗外泄,阳气浮盛于外所致。因无里热津伤之征.故其脉虽变而证未变,所以仍使用桂枝汤,  相似文献   

12.
<正>一、石膏的合理应用 石膏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退热药物之一,多与其它中药配伍组成复方汤剂,如张仲景《伤寒论》所载的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白虎汤和竹叶石膏汤等。然而石膏的适宜剂型远不止于此。据记载,尚可作浴汤、茶剂、擦剂、丸剂、粥剂、散剂等,此外,亦  相似文献   

13.
答:历代注家多认为,服桂枝汤以后,出汗很多,若脉现洪大而仍有桂枝汤症的,可再给桂枝汤,照前法服用。《医宗金鉴》、柯韵伯,龙在泾及近年的一些新版书均如是说。这是解释不通的,只有桂林版《伤寒论》云:“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拱大者,与白虎汤。”前面多“太阳病”三字,后面多一后字,“与桂枝汤”为“与白虎汤”。我们认为,桂林版本虽多认为是膺本,但此条极为合理。理由是:①此条主证是“大汗出,脉洪大”?有大汗大脉当有大热,已具备白虎汤三大证了。岂有见白虎汤之里证而用桂枝发表之道理;②口渴又非白虎汤必备之候,这一点注家们早有论述。如强调口渴,则当用白虎加人参汤了。故据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当是白虎汤才为正理。换句话说,主张仍用桂枝汤者皆为附会之谈。  相似文献   

14.
“啜粥法”是古法之一。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小用到米粥之方达三十余首,兹将有关情况论述如下:一、粥的原料:有小麦、大麦、粳米等谷物。如白术散后附“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枳实芍药散”以麦粥下之”。桂枝汤“啜热稀粥”等。二、粥的用量:仲景用之有度。如桂枝汤“啜热稀粥一升余”;大建中汤“可饮粥二升余”;三物白散方服后“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等。  相似文献   

15.
正粥早在先秦时期已被用来治疗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的案例。汉代医圣张仲景于用药治病之外也很重视粥的运用。如《伤寒论》中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金匮要略》中用栝楼桂枝汤治痉,"微取汗,汗不出,食倾啜热粥发",是  相似文献   

16.
白虎汤类方临证运用小识刘炳凡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伤寒论》白虎汤共8条。原文条码掘宋本(26、168、169、170[2]、176、216、350)──下同。此外,虽有白虎证的现象而不用白虎汤者1条(25)。此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  相似文献   

17.
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乃属辛凉重剂,善清气分邪热,主治外感热病,包括各种温病气分热盛之证.吴鞠通继承并灵活运用白虎汤于温病中,创造了一系列以白虎汤为基础方的白虎汤类方,包括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苍术白虎汤、化斑汤等.  相似文献   

18.
中药成分在方剂煎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有些学者已注意了这方面的探索,分三个方面叙述: 一、对中药成分溶解度的影响(一)关于石膏的溶解度:石膏CaSO_4·2H_2O,每100克水中可溶解0.21克,以42℃时为最高。伊藤等分析了大青龙汤、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越婢加术汤、麻杏石甘汤、白虎加桂枝汤、木防己汤中含石膏方剂的Ca~( )浓度,结果大青龙汤Ca~( )含量较高,为50.5毫克/100毫升,木  相似文献   

19.
一、按主药命名法:是以方剂中的主药命名方剂的方法。主药有一味、二味,甚至三味者。按一味主药命名的,如桂枝汤、麻黄汤、吴茱萸汤、白头翁汤等;按二味主药命名的,如竹叶石膏汤、大黄附子汤、当归芍药散、青蒿鳖甲散等:按三味主药命名的,如参苓白术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三仁汤  相似文献   

20.
<正>桂枝二越婢一汤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此方为表郁轻证之代表方,以其量为桂枝汤二份、越婢汤一份而名[1]。桂枝二越婢一汤临床应用广泛,越婢汤临床报道见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