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鼻咽癌放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改变,以了解放疗对脑干的影响。方法:30例鼻咽癌患者(60耳)检测其放疗前后BAEP。结果:放疗后Ⅰ、Ⅲ、Ⅴ波峰潜伏期(PL)及Ⅰ-Ⅲ、Ⅰ-Ⅴ波峰间潜伏期(IPL)均较放疗前延长。其中Ⅲ、Ⅴ波PL、Ⅰ-ⅢIPL放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BAEP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放射线对听神经的亚临床损伤,有助于早期发现脑干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放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的改变 ,以了解放疗对脑干的影响。方法 :30例鼻咽癌患者 (6 0耳 )检测其放疗前后BAEP。结果 :放疗后Ⅰ、Ⅲ、Ⅴ波峰潜伏期 (PL)及Ⅰ~Ⅲ、Ⅰ~Ⅴ波峰间潜伏期 (IPL)均较放疗前延长。其中Ⅲ、Ⅴ波PL、Ⅰ~ⅢIPL放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BAEP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放射线对听神经的亚临床损伤 ,有助于早期发现脑干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经枕下入路切除的218例听神经瘤,其中大型占99%,全部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听神经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早期手术可全切并易保留面神经,部分甚至可能保留听神经。其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较困难,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多有异常,故对疑有听神经瘤的病人,可首先行 BAEP 筛选检查。BAEP 波型不受麻醉的影响,能常规地、可靠地进行术中监护,推广使用对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有一定的帮助。本文还对听神经瘤的手术方法、死亡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鼻咽癌(NPC)患者放疗后听觉功能的损伤与修复。方法 利用电测听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48例初次接受放疗的NPC患者的听觉通路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电测听结果显示听力以高频受损为主,放疗后6个月内以传导性耳聋为主,放疗后12个月以混合性耳聋为主。与放疗前相比,放疗中BAEP之V波的PL显著延长(P<0.05),放疗结束6个月BAEP之Ⅰ、Ⅲ、Ⅴ波的PL和Ⅰ~Ⅲ、Ⅲ~Ⅴ、Ⅰ~Ⅴ之IPL显著延长(P<0.01)。BAEP在放疗中出现8例异常,至放疗后12个月增加至23例。在追踪检测中发现一些电测听和BAEP异常病例好转,放疗后3~6个月好转率最高。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听觉通路损伤可能包括整个听通路。放疗后6个月内是损伤与修复并存的最活跃时期,应是治疗听觉损伤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中的作用,提高肿瘤切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26例听神经瘤患者术中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面神经肌电图(EMG)连续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术中随时调整手术策略和方法,避免人为因素造成脑干和面神经功能障碍。术后2周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肿瘤全切除23例(88 %),次全切除3例(12 %),无死亡病例。面神经完整解剖保留25例(96 %)。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Ⅰ~Ⅱ级21例(80 %),Ⅲ~Ⅳ级3例(12 % ),Ⅴ级2例(8 %)。结论 大型听神经瘤术中实时电生理监测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手术的致残率,对提高听神经瘤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和目的:听神经瘤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是目前被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例大型听神经瘤的患者进行术中面神经、三叉神经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监护。结果:术后仅1例出现轻度面瘫,并很快恢复,余颅神经和脑干功能保存良好。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护对大型听神经瘤手术的监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LH  Liu YS  Yuan XR  Fang JS  Ma JR  Xi J  Yang ZQ  Huo L 《癌症》2002,21(10):1136-1140
背景与目的:听神经瘤是颅内常见良性肿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本文探讨听神经瘤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手术方法,以减少并发症和手术损伤。方法:对13例听神经瘤采用单侧枕下乙状窦后“丿”形皮肤切口,后颅窝开颅术改咬骨窗为开骨瓣术,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11例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面神经解剖保留11例,术后3-15个月复查,面神经House-Brackmann(H-B)Ⅰ-Ⅱ级8例,H-BⅢ-Ⅳ级4例,Ⅴ级1例,术后7例可监测到听力(53.8%),5例保留了有效听力(38.5%),其中3例听力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充分利用了有效的骨窗,减少无效脑暴露。同时,骨瓣解剖复位,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并有利于美容,对地中,小型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是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鼻咽癌对听觉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 用电测听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73例NPC放疗前和其中30例NPC放疗后进行检查。结果 放疗前电测听异常54例,占73.91%在102耳电测听异常中,传音性、感音性和混合性耳聋分别占36.28%、35.29%和28.43%;ABR异常53例,占72.60%,在71耳ABR异常中,听觉电位、脑干听觉电位和脑干电位异常分别占59.16%、32.39%和8.45%;Ⅱ期、Ⅲ期和Ⅳ期电测听异常率分别是42.86%、80.00%和85.71%,ABR异常率分别是50.00%、77.78%和85.71%,Ⅲ期、Ⅳ期这二项异常率分别与Ⅲ期比明显增高(P<0.01和P<0.05)。临床听力、电测听和ABR均正常只占13.70%。放疗后电测听和ABR异常率是90.00%和73.33%。结论 NPC听觉功能损伤达86.30%,并随病情严重而加重,原因可能是癌瘤浸润或压迫和放疗损伤听觉通路不同部位所致。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大型听神经瘤的全切和功能保留对神经外科来说仍旧是一个挑战。本研究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微骨窗手术显露、内听道磨开及囊性肿瘤切除等技巧。方法:总结41例大型听神经瘤经乙状窦后入路微骨窗(切口长6cm,骨窗直径约3cm)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中的技巧操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39例(95%),次全切除2例(5%);面神经解剖保留36例(88%),最后一次随访时神经功能(HB分级)Ⅰ级7例(17%),Ⅱ级15例(37%),Ⅲ级5例(12%),Ⅳ~Ⅴ级9例(22%),Ⅵ级5例(12%);耳蜗神经解剖保留9例(22%),保留有效听力7例(17%)。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骨窗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听神经瘤为常见颅内良性肿瘤之一,治疗以手术为主,本文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Suboccipital retrosigmoid approach,SO)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的操作技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45例大型听神经瘤。结果:本组肿瘤全切40例(88.9%),次全切除5例(11.1%)。面神经解剖学保留率为86.7%(39例)。对40例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评估,面神经功能获得满意恢复者为32例(71.1%)。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面神经可获得解剖学与功能的保护,能明显降低并发症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术中神经监测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对面神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面神经瘫痪是听神经瘤切除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的应用,术后面神经功能已得到较好的保护。本研究旨在探讨术中神经监测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对面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分析本院收治手术的57例听神经瘤患者,其中直接显微镜下切除肿瘤(非监测组)35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过程中使用术中神经监测仪对面神经进行监测(监测组)22例。观察术中面神经实时监测情况,随访所有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患者面瘫情况按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Ⅰ-Ⅵ级)进行评价,监测组Ⅱ级2例,Ⅲ级2例,其余均元面神经功能异常(Ⅰ级);未监测组Ⅱ级9例,Ⅲ级6例。Ⅳ级2例,Ⅵ级1例,无面神经功能异常者(Ⅰ级)17例。监测组面神经功能保护良好率明显高于未监测组(P〈0.05)。结论: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可以提前发现面神经的可能位置,辨别面神经.决定粘连于面神经上肿瘤的剥离程度,判断术中面神经功能的保存情况,明显降低面瘫率,对听神经瘤手术的面神经保护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桥小脑角肿瘤为颅内肿瘤好发部位之一,其中以听神经瘤最常见。由于桥小脑角及其周围解剖关系复杂,肿瘤常累及第Ⅴ、Ⅶ、Ⅷ、Ⅸ、Ⅵ对后组颅神经,甚至压迫脑干,造成梗阻性脑积水,所以此项手术难度较大,术前、术后护理要求较高。我科自1987年~1991年3月共收治桥小脑角肿瘤54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听神经瘤是桥小脑角(C—P角)区常见的良性肿瘤,以往治疗多以手术切除为主。近年来,听神经瘤的伽玛刀治疗逐年增多。本文主要探讨OUR旋转式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临床疗效。方法:采用OUR旋转式伽玛刀治疗23例听神经瘤患者,观察术后病情变化。结果:本组伽玛刀治疗病例随访6个月—36个月,其中肿瘤缩小12例(52.17%),肿瘤体积不变9例(39.13%),肿瘤增大2例(8.69%),肿瘤控制率91.3%,面神经保留率95.65%,听力保留率78.3%。结论: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的疗效肯定,损伤小,并发症少,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巴氏细胞学检查在官颈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1994年至2004年湖北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湖北荆门市石化医院对某厂24岁-60岁已婚女职工采用2年-3年一次的官颈疾病筛查,以官颈巴氏细胞学检查为首选筛查手段,细胞学涂片阳性者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以组织病理学为诊断标准。2004年检查筛查参与者1029人,作为普查组,并同时对生活在同一地区不同工厂,10年从未接受正规检查的已婚女职工539人进行筛查,作为非普查组,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年累计涂片4250例,阳性涂片188例,诊断官颈原位癌22例,浸润癌4例。2004年普查组涂片1029例,巴氏Ⅲ-Ⅴ级190例,组织学检查:官颈上皮内瘤变(CIN)70例,CINⅠ43例、CINⅡ22例、CINⅢ5例,原位癌(cis)2例;非普查组涂片539例,Ⅱ-Ⅴ级179例,组织学检查:官颈上皮内瘤学(CIN)100例,CINⅠ43例、CINⅡ41例、CINⅢ16例,原位癌(CIS)7例,浸润癌4例。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官颈癌的普查工作中,在简易条件下,巴氏细胞学检查仍可作为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为了总结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听神经瘤的经验,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01-2009-04应用枕下乙状窭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31例听神经瘤临床资料.单侧耳后6 cm长切口.约3.0 cm×3.0 cm的骨瓣,充分释放小脑延髓池脑脊液后,在减少损伤的前提下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4例.面神经解剖保留达31例(100%),听力保留24例(77.4%),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创伤小,骨瓣复位,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是显微切除中、小型听神经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是运用各种电生理技术,监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其主要目的是避免手术造成的永久性神经损伤,最大程度保留患者术后神经功能。IONM包括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肌电图、脑电图等技术。目前,凡可能影响脑、脊髓及神经根等功能的手术,大多可通过IONM进行监测,尤其在神经外科、骨科手术中报道较多。然而,国内肿瘤外科IONM的应用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就IONM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探讨该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听神经瘤,以提高面听神经的保留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经显微手术治疗的30例听神经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93.3%),面神经解剖保留25例(83.3%),有效听力保留4例(13.33%),无手术死亡。[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大中型听神经瘤的有效方法,熟悉肿瘤与面听神经的病理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近数年来,由于听神经瘤早期诊断及手术方法改进,特别是应用了显微外科技术,使听神经瘤全切除术取得了很大进展。作者对1967年1月至1976年1月行听神经瘤全切除术的120例病人进行分析,按照面神经解剖学保留、手术后病人工作能力和死亡率三方面估价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巴氏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1994年至2004年湖北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湖北荆门市石化医院对某厂24~60岁已婚女职工采用2年~3年一次的宫颈疾病筛查,以宫颈巴氏细胞学检查为首选筛查手段,细胞学涂片阳性者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以组织病理学为诊断标准.2004检查筛查参与者1029人,作为普查组,并同时对生活在同一地区不同工厂,10年从未接受正规检查的已婚女职工539人进行筛查,作为非普查组,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年累计涂片4250例,阳性涂片188例,诊断宫颈原位癌22例,浸润癌4例.2004年普查组涂片1029例,巴氏Ⅲ~Ⅴ级190例,组织学检查:宫颈上皮内瘤变(CIN)70例,CINⅠ43例、CINⅡ22例、CINⅢ5例,原位癌(CIS)2例;非普查组涂片539例,Ⅱ~Ⅰ级179例,组织学检查:宫颈上皮内瘤学(CIN)100例,CINⅠ43例、CINⅡ41例、CINⅢ 16例,原位癌(CIS)7例,浸润癌4例.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宫颈癌的普查工作中,在简易条件下,巴氏细胞学检查仍可作为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的三级根治切除标准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阐述原发性肝癌三级根治切除标准的内容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根治标准的完善程度将肝癌根治切除标准分为3级.Ⅰ级标准完整切除肉眼所见肿瘤,切缘无残癌.Ⅱ级标准在Ⅰ级标准基础上增加4项条件(1)肿瘤数目不超过2个;(2)无门脉主干及一级分支、总肝管及一级分支、肝静脉主干及下腔静脉癌栓;(3)无肝门淋巴结转移;(4)无肝外转移.Ⅲ级标准在Ⅱ级标准基础上增加术后随访结果阴性条件,即术后2个月内AFP降至正常(术前AFP阳性者)和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残存.回顾性分析354例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治疗的临床资料,按3级标准的根治与否分为6组Ⅰ级标准根治组,Ⅰ级标准姑息组;Ⅱ级标准根治组,Ⅱ级标准姑息组;Ⅲ级标准根治组,Ⅲ级标准姑息组.寿命表法计算各组生存率,并加以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各根治切除组生存率均高于相应姑息组(P<0.01).随着采用根治标准级别的升高,其切除后生存率也逐级提高,Ⅰ级、Ⅱ级和Ⅲ级标准根治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3.2%、51.2%和64.4%,各组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可以采用分级根治标准判定手术根治性.所应用的根治标准越严格,其获得的疗效越好.按较高级别肝癌根治切除标准选择病例、实施手术和加强随访,将提高肝癌切除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