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125I粒子联合胶体32p组织间介入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例,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制定计划,在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引导下实施125I粒子植入治疗,胶体32p组织间介入补充治疗,术后随访3至6个月.结果 40例患者中术后第3、6个月治疗有效率(包括完全消退和部分消退,CR+ PR)分别为77.5%、82.5%;血清中CYFRA21-1、CEA等肿瘤标志物与植入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疗效评价分类不同,其相应肿瘤标志物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25I粒子联合胶体32p组织间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瘤体大小的影响.方法 纳入68例需行姑息性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均行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评估疗效.结果 术后2、3、6和12个月,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59%、79.41%、67.65%和50.77%,术后12月显著低于其他月份(P<0.05);患者术前、术后2、3、6和12个月瘤体大小为29.13±5.13cm2、22.53±4.09cm2、17.45±3.86cm2、14.56±3.46cm2和12.74±2.43cm2,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清CYFRA21-1、CEA、CA50和SCC-Ag呈先降低后上升(P<0.05),术后3月达最低点(P<0.05);患者无进展生存期18.2±3.1月,3年、5年生存率为41.18%和30.88%;治疗期间,患者出现气胸(19.12%)和痰中带血(5.88%)等症状,治疗后缓解.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NSCLC,可明显降低患者瘤体大小和肿瘤标志物水平,近远期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是NSCLC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3.
杨丽娜 《医学信息》2008,21(7):1142-1143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肺癌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35例中晚期肺癌病人.均在CT导向下进行肺癌瘤体组织内125I粒子植入术.对本组患者术前、术后进行整体护理及分析.结果 由于对所有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较合理的护理,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125I粒子植入,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成功率为100%.结论 正确合理的护理是CT导向下125I粒子肿瘤组织间植入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例椎体转移性肿瘤的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1.1岁。采用治疗计划系统重建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三维图像,计算出^125I放射性粒子植人的数量和剂量分布率,肿瘤匹配周边剂量为90~130Gy。CT引导下脊柱转移性肿瘤粒子植人,共24个椎体,中位植入粒子19颗(4—43颗)。回顾性分析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随访4.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疼痛缓解率95%(19/20),局部控制率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为80.0%和30.0%。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累计生存率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为95.O%和45.0%,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瞄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11月本院肿瘤患者15例24个病灶(原发肿瘤11个病灶,转移瘤13个病灶),按治疗计划在CT引导下用植入枪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其中3例胆管壶腹部癌患者在胆管支架植入术后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粒子置于引流管并随其末端至肿瘤梗阻部位,3个月后拔除引流管.植入术后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接受粒子植入的肿瘤病灶治疗有效率为70.8%(17/24),完全缓解(CR)5个病灶(20.8%),部分缓解(PR)12个病灶(50.0%);卡式评分(KPS,中位评分70分)高于治疗前(50分);疼痛缓解率90%(9/10);中位总生存期12.0个月.3例患者分别出现气胸、胆漏和粒子游走.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肿瘤患者,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30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行CT导引下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跟踪随访1~1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30例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粒子分布满意,其中2例有少量气胸、1例有皮下气肿,均不需要处理,未见和治疗相关的放射损伤。随诊CT检查示6个病灶消失,其余24例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对原发及转移性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125I瘤内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与近期疗效.方法 20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经CT引导下125I粒子瘤内植入,跟踪随访1~24个月观察近期疗效.结果 20例患者在CT引导下全部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未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15例以腰疼症状为主的患者术后一周疼痛开始缓解,其中9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腰疼伴一侧下肢水肿患者淋巴结均有体积缩小.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淋巴结安全、微创、近期疗效满意,能有效控制局部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三维立体定位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唐山人民院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56例,随机将其分为A组和B组,所有患者均先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于治疗后3 ~ 14d内,A组28例患者在三维立体定位CT引导下进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B组28例患者仅在CT引导下进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治疗后随访2 ~18个月,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治疗后2~18个月随访显示,A组31个病灶完全缓解(CR)8个,部分缓解(PR)16个,稳定(SD)6个,进展(PD)1个,有效率为77.4%.B组32个病灶完全缓解(CR)4个,部分缓解(PR) 10个,稳定(SD)8个,进展(PD) 10个有效率为43.7%.结论 在TACE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三维立体定位技术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比单独CT下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并提高了治疗的精准性及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组织中植入125I粒子治疗进展期贲门-胃底癌、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贲门-胃底癌、胃癌患者采用内镜下植入125I粒子.植入两个月后评价疗效,随访.结果 植入125I粒子两个月后,23例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经2年随诊9例死亡,15例存活.结论 125I粒子组织内植入治疗进展期贲门-胃底癌、胃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肾上腺转移癌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8例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肾上腺转移癌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制定治疗计划系统(TPS).单个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为29.6 MBq,粒子间距0.5~1.0 cm,中位MPD为102.9 Gy(95.8~113.4 Gy).在CT引导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肾上腺肿瘤内.治疗后1~10月对病灶影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8例患者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CT影像复查示: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4例,稳定(NC)1例,有效率87.5%(7/8).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主要的并发症为疼痛(3例)、少量出血(1例)、发热(2例).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肾上腺转移癌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肺转移癌患者,男8例,女7例,15例病灶数为58个,平均每人3.9个病灶,病灶平均直径为2.5cm。在CT导向下将125I粒子植入肺转移瘤灶内,采用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布源;对残留厚度≤1.0cm的肿瘤选择平面植入方法,采用18.5~29.6MBq活度的125I粒子相隔1.0~1.5cm平面播植。结果15例58个病灶,完全缓解31个;部分缓解14个;无变化8个;进展5个。总有效率77.6%。结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部转移癌临床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王宇  王炯 《医学信息》2019,(1):99-102
目的 观察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静脉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月我科收治的确诊中晚期肺癌患者40例,根据接受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20例患者给予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静脉化疗,对照组20例患者给予单纯接受静脉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后的随访检查,研究组粒子植入联合静脉化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45.00%、45.00%、55.00%,均高于对照组的0、10.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发生气胸3例,出血1例,骨髓抑制患者3例,胃肠道反应7例,脱发1例,其中同时发生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1例,同时发生气胸和出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65.00%;对照组20例患者骨髓抑制患者4例,胃肠道反应8例,脱发2例,其中同时发生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1例,同时发生骨髓抑制和脱发1例,发生率60.00%。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静脉化疗对于治疗中晚期肺癌近期疗效可靠,相对于单纯化疗,联合治疗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埃克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未行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37例,给予盐酸埃克替尼125 mg,3次/d,口服治疗,直到病变进展或不能耐受。随访12个月,评估疗效并观察药物毒副反应。结果:本组37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56.7%(21/37),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4.6%(35/3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为6个月(95%CI:5.27~6.74)。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和腹泻,多为Ⅰ、Ⅱ度,均可耐受。结论:盐酸埃克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标本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探讨其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标本病理学、25例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及73例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19-fragment,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检测结果.结果:81例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标本组织病理学诊断率为96.3%,其中恶性病变53例(腺癌29例,鳞癌20例,小细胞癌1例,未明确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1例,其他类型肺癌1例,胸腺恶性肿瘤1例);良性病变25例(炎性包块7例,结核5例,肺炎7例,硅沉着病3例,炎性假瘤2例,神经鞘瘤1例);25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病例中诊断恶性肿瘤24例(腺癌13例,鳞癌8例,小细胞癌1例,未确定分型2例),其中P63及CK5/6在鳞癌阳性率为87.5%,TTF-1及CK-7在腺癌阳性率为69.2%和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CYF RA21-1,NSE及3项联合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54.9%,68.6%,37.3%,80.4%.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标本病理诊断阳性率高,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及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为肺癌的诊断及病理分型提供辅助性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朱淑娟 《医学信息》2018,(15):132-134
目的 研究多西他赛在控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6年1月~12月本院接收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152例,根据按照电脑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每组76例。两组均行胸腔穿刺术,对照组给予培美曲塞,观察组给予多西他赛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ECOG评分进行比对。结果 观察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89.47%,高于对照组的6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反应、胸痛、肾毒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治疗后ECOG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西他赛应用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取得疗效确切,临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血清胚抗原变化。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6例,给予吉非替尼口服250mg/d,直至出现疾病进展或副作用不能耐受而停止治疗。结果 36例均可评定疗效,临床受益率为77.8%。11例获PR,17例获SD,11例获PD,总有效率30.6%,疾病控制率为77.8%。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1~33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1年生存率38.9%,2年生存率22.2%。最长1例存活30.3个月。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腹泻,肝功能异常等。患者癌胚抗原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特别女性和腺癌更加明显,毒副反应相对较轻,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可以作为检测吉非替尼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指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同步放化疗联合扶正肺癌方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60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同步放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扶正肺癌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生存质量(总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活力、情感职能、躯体功能)、中位生存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总评分、中位生存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步放化疗联合扶正肺癌方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可一定程度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降低临床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PIK3 CA基因突变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PIK3 CA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特征,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结果:非小细胞肺癌中PIK3 CA基因突变率3.09%(16/517),中位总生存时间23.0个月,其中复合突变12例,中位总生存时间28.0个月,单纯突变4例,中位总生存时间21.0个月,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伴随EGFR基因突变5例,中位总生存时间28.5个月,不伴随EGFR基因突变11例,中位总生存时间21个月(P=0.45);伴随TP53基因突变4例,中位总生存时间30.6个月,不伴随TP53基因突变12例,中位总生存时间21.0个月(P=0.51).结论:PIK3CA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特征上无特异性,但复合突变比单纯突变临床可能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