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替诺福韦用于妊娠中晚期HBV高载量孕妇,观察其对母婴阻断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96例HBV高载量孕妇按个人意愿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不给予抗病毒治疗,观察组于妊娠24~28周给予替诺福韦口服至分娩时,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予标准免疫预防(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比较两组孕妇HBV-DNA水平变化、婴儿7月龄时HBsAg、HBV-DNA阳性率、新生儿出生时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围生期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孕妇用药后发生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HBV-DNA水平分别为(7.59±1.21) log10 IU/mL和 (7.57±1.23) log10 I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前,观察组孕妇的血清HBV-DNA水平[(3.25±0.61)log10 IU/mL]显著下降并明显低于对照组[(7.65±1.29) log10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7个月后,观察组婴儿血清HBsAg、HBV-DNA阳性率均为0%,母婴阻断率达100%,对照组婴儿血清HBsAg、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3.9%、11.1%,母婴阻断率为8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时的身长、头围、体质量、Apgar评分及围生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孕妇用药后发生相关不良反应者有3例,其中2例表现出轻微头晕、乏力,1例表现轻度恶心、纳差,发生率为5.0%。结论 妊娠中晚期使用替诺福韦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对HBV感染孕妇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 将慢性HBV感染孕妇68例分成两组,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观察组孕妇自28周起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疗程4个月,婴儿出生后6 h之内和1月时注射HBIG200 IU,并分别于0、1、6月龄注射乙肝疫苗20 μg;对照组孕妇不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其婴儿出生后接受与观察组同样的防疫。结果 怀孕28周和产后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HBV-DNA浓度差异不明显;而分娩即刻,观察组血清HBV-DNA为(0.38±0.44)×106 copies/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婴儿出生24 h、6个月和12个月后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生后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HBV母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7.06%和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肝病毒高载量孕妇妊娠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能明显降低母亲外周血HBV-DNA定量,阻断HBV母婴传播,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感染产妇的乙肝病毒(HBV)DNA载量与母婴垂直传播之间的关系。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法对孕妇产前血清的HBV-DNA载量检测,按照载量分为两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每组婴儿的脐带血进行检测。结果以5.0×10~2 copies/ml和1.0×10~6 copies/ml为HBV-DNA载量的分界点(其中5.0×10~2 copies/ml又为HBV阴性和阳性的分界点),按照HBV-DNA载量从小到大的顺序将选取的240名产妇分为3组,各组人数分别为120、53和67,各组的脐血HBV-DNA阳性率分别为4.17%(5/120)、11.32%(6/53)、35.82%(24/67)。HBV阴性和HBV阳性组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阳性两组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感染孕妇的HBV-DNA载量越大,母婴垂直传播的概率越大。孕妇孕期建议定期监测HBV-DNA,如血液HBV-DNA≥1.0×10~6 copies/ml建议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减少母婴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4.
王恩洁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1):3628-3630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在孕晚期乙肝病毒(HBV)复制水平较高的孕妇中对阻断HBV围生期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孕妇资料,分为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孕妇从第28孕周起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或替比夫定600 mg/d至产后4周。主要观察指标为新生儿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结果共收集孕妇资料87例,拉米夫定组32例,替比夫定组28例,对照组27例。共分娩新生儿87例,拉米夫定组32例,替比夫定组28例,对照组27例。治疗至临产时,血清log10HBV DNA水平拉米夫定组〔(3.92±1.21)copies/ml〕和替比夫定组〔(3.18±1.43)copies/ml〕低于对照组〔(8.53±1.74)copies/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后1年,拉米夫定组(3.1%,1/32)和替比夫定组(无感染患儿)孕妇所生产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低于对照组(18.5%,5/27)。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没有发现孕妇及新生儿存在明显的副作用。结论在孕晚期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孕妇中,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均能够降低HBV垂直传播的风险,两者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分析替比夫定对乙型肝炎孕妇免疫功能、新生儿乙型肝炎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率和阻断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乙型肝炎孕妇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研究组(n=63)和对照组(n=43)。研究组孕妇给予口服替比夫定治疗。对两组孕妇治疗前及分娩前的外周血HBV-DNA载量、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对两组新生儿的HBV宫内感染率、出生7个月时的HBV感染阻断成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对两组孕妇用药不良反应、剖宫产率及妊娠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对两组新生儿的孕周、体质量、出生1分钟Apgar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研究组孕妇治疗后的HBV-DNA载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的HBV宫内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出生后7个月时的HBV感染阻断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孕晚期给予HBV-DNA载量较高的乙型肝炎孕妇口服替比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病毒载量和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提高阻断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158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血清HBeAg分为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回顾性分析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HBeAg阳性组105例与HBeAg阴性组53例血清HBV DNA载量(lg copies/mL)分别为6.6±1.9和4.8±2.5,二者相比P=0.000.HBeAg阳性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o~1 6例、G2 74例、G3-4 25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lg copies/mL)分别为5.6±1.1、6.5±2.0、7.0±1.5,三者血清HBV DNA载量无差异(P=0.250);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0~1 23例、S2 56例、S3-4 26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lg copies/mL)分别为6.6±1.8、6.6±2.0、6.6±1.6,三者血清HBV DNA载量无差异(P=0.996).HBeAg阴性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0-1 8例、G2 17例、G3-4 28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lg copies/mL)分别为2.1±1.9、4.7±2.2、5.6±2.3,G2、G3-4者血清HBV DNA载量较G0-1者高(P=0.001),G2与G3-4者血清HBV DNA载量无差异(P=0.332);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0~1 10例、S2 25例、S3~4 18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lg copies/mL)分别为2.7±3.2、5.1±1.8、5.4±2.4,S2、S3~4者血清HBV DNA载量较S0-1者高(P=0.005),S2与S3~4者血清HBV DNA载量无差异(P=0.745).[结论]HBeAg阳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无关.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较高者其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替诺福韦酯和替比夫定对慢性乙肝妊娠患者的疗效及母婴阻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台州市立医院诊治的80例HBeAg阳性、HBV DNA>106 IU/ml妊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均分为2组。妊娠中晚期对照组使用替比夫定治疗,研究组使用替诺福韦酯治疗,2组孕妇产后3个月停药。2组婴儿出生后均采取阻断治疗,在治疗前、分娩前检测孕妇血清ALT、HBV DNA等水平。在婴儿出生时、出生7个月、出生1年观察血清HBeAg、HBsAg阳性及HBV DNA ≥ 100 IU/ml例数。观察比较2组肝功能、病毒学应答、婴儿生长发育、乙肝母婴传播、不良反应等情况。 结果 分娩前研究组HBV DNA、ALT低于对照组,HBV-DNA转阴率(95%)、ALT复常率(9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分娩婴儿阿式评分、体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出生时,研究组新生儿阻断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72.5%),出生1年后研究组婴儿血清HBeAg、HBsAg阳性率和HBV DNA ≥ 100 IU/ml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母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妊娠期口服替诺福韦可降低乙肝感染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改善肝功能,提高母婴传播阻断率,降低婴儿乙肝病毒感染率,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对乙型肝炎(以下简称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和对孕妇、婴儿的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择HBsAg和HBeAg阳性,HBV DNA≥1×106copies/ml的孕妇118例,分为替比夫定组58例,对照组60例.替比夫定组自孕28周开始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天,产后维持治疗6个月以上;对照组不服用替比夫定.比较两组受试者在孕28周、分娩时和产后6个月时血清HBV DNA水平;两组婴儿在出生后即刻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在出生即刻、1月龄和6月龄时肌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各10μg.检测出生时、1月龄、7月龄时血清HBsAg及HBV DNA阳性率,以及7月龄时抗-HBs的水平.观察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后的不良反应,新生儿的发育指标.结果 血清HBV DNA水平孕28周时,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即刻替比夫定组(5.63±9.5)×103 copies/ml较对照组(2.60±3.50)×107 copies/m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时替比夫定组(0.56±1.94)×106copies/ml与对照组(2.28±2.26)×107copies/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孕妇所生婴儿7月龄时母婴传播率分别为0和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新生儿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出现发育不良.结论 替比夫定片可以有效地阻断HBV母婴传播,且安全性高,不影响婴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与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观察组给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对照组给予替诺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载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9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TBIL、AST、ALT、乙肝病毒载量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和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效果相当,但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在减少肝功能损伤和药物安全性方面更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妊娠中后期使用替诺福韦在不同停药时间对肝炎发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慢性乙肝妊娠孕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妊娠孕妇停用替诺福韦时间,将分娩后立即停药和分娩后继续使用替诺福韦12周的产妇分别作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每组30例。另取该院20例拒绝接受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的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产妇分娩或停药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HBV-DNA拷贝数及产妇分娩或停药后12周内肝炎发作情况。结果 3组产妇分娩或停药12周后肝功能ALT、AST及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有8例(26.67%)HBV-DNA拷贝数104IU/mL,治疗2组0例(0.00%) HBV-DNA拷贝数104IU/mL,对照组有20例(100.00%) HBV-DNA拷贝数106IU/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周内,治疗1组有6例(20.00%)肝炎发作,治疗2组0例(0.00%)肝炎发作,对照组有2例(10.00%)肝炎发作,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携带孕妇在妊娠中晚期采用替诺福韦治疗,在分娩后立即停药会增加停药后肝炎发作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病人共79例,予以ETV口服0.5 mg/d,每3个月随访病人肝功能、HBV-DNA、乙肝两对半.结果:HBV感染病人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分别为45.6%、60.8%、81.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分别为67.24%、86.20%、96.55%,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0.01).治疗史、肝硬化、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状态和HBV-DNA基线水平与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有关(P<0.05~P<0.01).在治疗12周时,初治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为52.3%,高于经治组的14.3%(P<0.01),24周和48周时,2组间检测下限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肝硬化和HBV-DNA基线水平≤7.00log10 copies/mL组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均高于有肝硬化组和HBV-DNA基线水平≤7.00log10copies/mL组(P<0.05~P<0.01);HBeAg(-)组在治疗12周和24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均高于HBeAg(+)组(P<0.05和P<0.01),48周时2组低于检测下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9例病人在随访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无病毒突破及反弹病例出现.结论:ETV治疗HBV感染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见,初治及HBeAg状态对ETV治疗HBV感染者早期疗效有影响,但对远期疗效无明显影响;无肝硬化、HBV-DNA≤7.00log10 copies/mL对ETV治疗HBV感染者远期疗效有影响,可为病人使用本药物提供预判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40例,其中22例确诊后立即接受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者为初始组,18例病毒变异出现耐药后应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者为抗药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 ①治疗48周后,初始组转阴率和发生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抗药组(82%vs 56%,64%vs 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初始组(45.6±10.5)U/L vs(117.8±18.7)U/L,抗药组(98.7±25.7)U/L vs(267.5±38.6)U/L]、HBV-DNA水平[初始组(6.22±0.89)log拷贝/mL vs(3.08±1.01)log拷贝/mL,抗药组(6.38±0.89)log拷贝/mL vs(3.75±1.03)log拷贝/mL]、Child-Pugh评分[初始组(11.0±1.1)分vs(7.1±1.2)分,抗药组(10.8±1.2)分vs(8.2±1.2)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组肝功能指标ALT治疗前[(117.8±18.7)U/L vs(267.5±38.6)U/L]及治疗后[(45.6±10.5)U/L vs(98.7±25.7)U/L]均明显优于抗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组肾功能指标BUN[(5.84±1.23)mmol/L vs(5.06±1.24)mmol/L vs(4.94±1.21)mmol/L]和Cr[(99.5±18.5)μmol/L vs(84.6±14.6)μmol/L vs(79.8±11.5)μmol/L]在治疗24、48周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药组治疗后肾功能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8.2%vs 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拉米夫定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病毒出现变异后再进行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王燕  杨虹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3):67-6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和与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58例为研究组,根据有无宫内感染分为宫内感染组30例和宫内无感染组28例,选取同期30例健康产检孕妇为对照组,比较3组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IL-2、IL-4、IL-6和IFN-γ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发生率随孕妇HBV-DNA含量的增加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58,P〈0.05)。宫内感染组孕妇血清IL-2、IFN-γ[(20.38±2.55)pg/mL,(20.77±3.02)pg/mL]低于对照组[(40.03±4.11)pg/mL,(32.84±4.11)pg/mL]和宫内无感染组[(40.03±4.11)pg/mL,(32.84±4.11)pg/mL],而IL-4、IL-6[(62.81±4.75)pg/mL,(110.22±7.18)pg/mL]则高于对照组[(31.25±3.88)pg/mL,(70.61±5.5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宫内无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脐血中IL-2、IL-4、IL-6和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宫内无感染组、宫内感染组孕妇血清IL-4和IL-6水平呈正相关(P〈0.05),IL-2和IFN-γ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清IL-2和IL-6呈负相关(P〈0.05),IL-2和IL-4呈负相关(P〈0.05);IL-4和IFN-γ呈负相关(P〈0.05);IL-6和IFN-γ呈负相关(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血清IL-4、IL-6、IL-2、IFN-γ水平升高,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发生率随孕妇HBV-DNA含量的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临床效果和伴随的肝脏损伤情况作出评价.方法 将患者按有无HBV合并感染分为HIV单纯感染组75例和HIV/HBV合并感染组69例,应用HAART方案治疗1年,对比观察患者血浆HIV载量,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前,HIV单纯感染组和HIV/HBV合并感染组的HIV载量均值分别为6.31和5.85 log10copies/mL,治疗12个月后,分别降低至2.90 log10 copies/mL(P<0.05)和2.93log10 copies/mL(P<0.05),两组HIV RNA抑制率分别为82.67%和92.75%.HIV单纯感染组和HIV/HBV合并感染组CD4+T细胞均值由治疗前的77.8个/μL和75.4个/μL,分别上升到221.4个/μL和214.3个/μL(P<0.05).1年内HIV单纯感染组和HIV/HBV合并感染组的肝功能异常率分别为6.4%和19.7% (P <0.05),但HAART期间无因发生严重肝脏损伤而停止治疗的患者.结论 应用HAART的HIV/HBV合并感染患者,短期内可以有效抑制HIV病毒复制,重建患者的免疫功能;HBV可能因促进HIV复制而加重肝损伤与免疫损伤,但并不影响HAART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变化。方法:收集本院确诊HBV感染恶性淋巴瘤接受化疗患者278例,检测并比较HBV感染合并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变化特点。结果:HBV感染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47.8%(133/278)。HL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37.0%,低于NHL组的54.7%(χ~2=8.263,P=0.003),HL组重度肝功能损害(Ⅲ度+Ⅳ度)率3.7%(4/108),低于NHL组的13.5%(23/170)(χ~2=7.271,P=0.005)。治疗前HBV-DNA>104copy/m L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42.3%(58/137),<104 copy/m L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53.2%(75/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82,P=0.045);但是治疗前HBV-DNA>104 copy/m L患者重度肝功能损害发生率14.6%(20/137)高于<104 copy/m L患者重度肝功能损害发生率5.0%(7/141)(χ~2=7.355,P=0.006)。结论:恶性淋巴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化疗后肝功能损害明显,NHL患者更易感染,临床诊疗时需注意监测并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6.
朱珉之  杭双熊  申红玉 《海南医学》2014,(13):1958-1960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乙肝病毒携带产妇血清学标志物与血清、乳汁HBV-DNA阳性率的关系,以及产妇血清与乳汁中HBV-DNA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指导母乳喂养。方法选取96例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将其分为大三阳组(54例)、小三阳组(25例)、HbsAg和HbeAg均阳性组(8例)及HbsAg和HbcAb均阳性组(9例)。另选取12例乙肝两对半全阴的产妇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携带产妇乙肝免疫血清学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产妇血清与乳汁中HBV-DNA含量,并对所有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大三阳组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乳汁HBV-DNA在各组中检出的阳性率均小于血清HBV-DNA,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eAg是否阳性将96例产妇分为HBeAg阳性组(62例)和HBeAg阴性组(34例),血清HBeAg阳性产妇的血清和乳汁中HBV-DN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阴性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一部分血清HBeAg阴性产妇血清和乳汁中HBV-DNA亦为阳性。产妇血清与乳汁中HBV-DNA含量呈正相关(r=0.891,P〈0.05)。结论乙肝病毒携带产妇乳汁HBV-DNA检出的阳性率低于血清HBV-DNA,且乳汁HBV-DNA含量随血清HBV-DNA含量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定量双重检测产妇血清、乳汁中HBV-DNA来确定母婴乙肝病毒传播的风险性更为可靠,这将有利于阻断乙肝传播,确定哺乳方式,指导母乳喂养,从而降低乙肝新生儿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刘德永 《吉林医学》2010,31(28):4881-4882
目的:本实验通过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6的变化规律,旨在探索IL-16与肝脏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2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16的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IL-16水平分别为(1.957±0.402),(1.212±0.31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HBV-DNA含量将患者分为;<105拷贝/ml为低病毒载量组;105~106拷贝/ml为中病毒载量组;≥107拷贝/ml为高病毒载量组。各组血清IL-16的水平分别为(3.175±2.376),(2.951±2.208),(2.256±1.203)ng/ml;各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6参与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损伤过程,而与病毒的复制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的表达水平与e系统的关系及其与肝细胞损害的关系.[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同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肝标志物.[结果]HBeAg(+)组与抗-HBe(+)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00%、58.89%,两组HBV-DNA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肝细胞损害指标ALT、AST、TBA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BV-DNA含量与肝细胞损害各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HBV-DNA的定量检测可更准确地反映体内HBV增殖复制水平,HBV-DNA的含量与肝实质损害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