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病历报告患者,男,62岁,因阵发性心慌、胸闷10余年于1998年1月2日来院就诊。临床诊断:冠心病?ECG示:各导联P波消失,R-R间期为0.36s,均匀,QRS波群时限为0.12s,起始部顿挫即δ波。在Ⅰ、aVL、V4~V6导联呈R型,V1呈qrs型。心电轴为-12°,紧随QRS波群可见一P波,在Ⅱ、Ⅲ、aVF导联倒置,aVR直立,为逆行P波;QRS波群与P波数之比为1∶1;R-P-间期为0.16s;S-T段下移,V3-V5导联可达0.3~0.35mV。T波Ⅱ、aVF导联低平,Ⅰ、aVL、…  相似文献   

2.
一般资料 患者男,65岁,心悸,胸闷气短心前区痛,血压21/12kPa。心电图特征:各导联无P波,可见大小不等间隔不匀的“f”波,心房率450次/min,R-R间距不匀齐,室率56~196次/min,QKS波宽大畸形。Ⅰ、Ⅱ导联波呈RS形,R波宽钝有切迹,QRS波宽0.13s。Ⅲ导联QRS波为rS形,S波宽0.12s。avR导联呈Qr形,时间0.13s,avL导联呈R形,顶端有切迹,QRS时间为0.13s。avF导联呈rS,S波有切迹,宽0.12s。V1、V2、V3导联呈rS形,r波纤细,S波钝…  相似文献   

3.
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门诊与住院病人59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43.3岁,采用日本6 511单导心电图机在同一部位作同步记录常规导联与HC导联心电图、纸速25mm/s,定标电压 10mm/mV。根据常规导联系统Ⅰ、Ⅲ导联QRS波值查表测量常规导联QRS波心电轴。根据HC导联系统所记录的HL3、HR3的R波值计算RHL3/RHR3值,按其比值确定HC导联心电轴偏移范围。 结果 1HC导联 RHL3/RHR3值判断心电轴偏移程度取值范围的确定 按照心电轴座标法和心电轴偏移程度的分类,59例住院病…  相似文献   

4.
严重心肌损害引起短暂性Q波2例姜黎晴(江苏省通州市人民医院)例1,朱某某,男,43岁;因心悸、胸痛、发热2天入院,发病前二周有上感史,入院时心电图检查:I、aVL呈QS型,V3~V5呈Qr型,Q波>0.04s,超过同导朕R波的1/4,上述导联ST段上...  相似文献   

5.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38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数天加重1d就诊,体检:精神欠佳,唇色发绀,心电图作V1导联连续记录: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房室比例2∶1传导,且房率>室率(房率75次/min,室率40次/min),R1为提前出现的QRS波A1-1...  相似文献   

6.
为了扩大头胸(HC)导联的临床应用,作者观察79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H)病例,将两种导联进行对照分析,提出HC导联诊断LAH标准为:①HR3、HO、HL3导联呈rS型,尤HL3为重要。②R[HL3]>R[HO]>R[HR3]。③r/s比值:HR3≤0.60,HO≤0.65,HL3≤0.70,且r/sHL3>r/sHO>r/sHR3。  相似文献   

7.
朱红 《医学研究通讯》2000,29(12):45-46
分析21例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SPAMI)心电图,提出V1、V2导联出现高R波、ST段压低、T波直立高耸,且排队了引起V1、V2导联R波增高的其它原因,要高度怀疑SPAMI可能。加作V7、V8、V9后背导联,可发现心梗典型改变,且伴QRS波群及ST-T动态演变。SPAMI常与下壁、右室壁梗塞并存,它对整个梗塞面积的估计预后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30~57岁,心动过速病史5~15年。均无器质性心脏病。1.2 心电图 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患者常规心电图呈典型A型预激综合征,室上速发作时QRS波<0.12s,室率分别为180/min、200/min;2例室上速患者常规心电图正常,室上速发作时QRS波<0.12s,室率分别为160/min、170/min;1例患者常规心电图正常,发作时室率150/min,QRS波0.14s,呈RBBB图形,食管心电图发现室房分离,提示为室…  相似文献   

9.
应用α—珠蛋白3′—HVR探针进行小鼠的DNA指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HVR探针及Southern杂交技术应用于实验小鼠遗传质量监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人源α-珠蛋白3′-HVR探针,应用ECL试剂盒,以HRP标记进行Southern杂交,以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对5种近交系小鼠(BALB/c、DBA/2、T739、TA1、615)、1种封闭群小鼠(KM)及2种免疫缺陷小鼠(BALB/c-nu/nu及C.B-17SCID)进行DNA指纹分析。结果:其不  相似文献   

10.
郭航远  王建安  鲁端 《浙江医学》2003,25(4):220-221
心律失常是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 (HOCM)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 (PTSMA)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 ,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监测是最为实用的诊断手段。现总结5例患者PTSMA前、后心电图检查结果。1.1一般资料正规药物治疗后仍有明显症状并愿意接受PTSMA术的HOCM住院患者5例 ,其中男性3例 ,女性2例。年龄28~50岁 ,平均39岁。所有患者均长期服用β 受体阻滞剂和/或钙拮抗剂48~72h以上。1.2方法局部麻醉下完成PTSMA术后 ,手术过程中监测Ⅰ、Ⅱ、Ⅲ、aVF及V 1导联心电图 ,术中使用类似PTC…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时心脏STI的测定袁宗美(滨州地区人民医院,256610)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室肥厚者常见。有作者将心电图仅有左室QRS电压增高者称左室“肥厚”(成人男Sv1+Rv6>4.0mV;女Sv1+Rv5>3.5mv),伴ST─T改变者(T波倒...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一氧化氮前体L-精氨酸(L-Arg)对慢性肺心病的治疗作用,将46例慢性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Arg治疗组和安慰剂治疗组。按分组分别口服L-Arg和安慰剂3.0g/日共4~6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指标、X线胸片征象及血气变化。结果表明:L-Arg组心电图指标PⅡ、RV1+SV5、电轴、V1R/S、V5R/S和aVRR/S均明显改善(P<0.05),肺动脉凸度也明显改善(P<0.05),且PaO2、SaO2明显升高(P<0.05),PaCO2降低(P<0.05),而右下肺动脉宽度、右下肺动脉宽度/气管横径、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安慰组心电图指标、X线征象及血气均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口服L-Arg可明显改善慢性肺心病患者心电图指标、肺动脉凸度及血气,提示L-Arg可望成为降低肺心病患者肺动脉压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 ,68岁 ,主因胸闷、心悸、头晕2月就诊。体检 :BP14.7/9.3kPa,心界不大 ,心音低钝 ,心率缓慢 ,心律不齐 ,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双肺底可闻及少许湿罗音。临床诊断 :冠心病 ,心律失常。心电图示同次描记的Ⅰ、Ⅱ、VI 导联。P Ⅱ 直立 ,P -P0.82s~0.96s(73~62次/min)。P -R间期不等 ,VI 导联P4-R0.20s,P5-R0.42s,P6 后QRS波群缺如 ,为一文氏型房室传导周期。P波下传的QRS波群呈VSR型 ,其时限0.12s ,后继T波呈负正双向型。Ⅱ导P1、P4…  相似文献   

14.
对4 322 例从出生至85 岁健康人心电图进行分组统计分析,以建立国人心电图 T 波振幅的诊断标准。结果表明,各导联正常 T 波振幅和 T/ R 值的 P97 .5 值> 珔x + 196 s 值;男性> 女性; T 波振幅与年龄呈中度或高度相关。成年人心电图振幅除 V1 导联为美国人> 中国人外,其余导联均为中国人> 美国人。研究提示,应根据不同年龄和性别建立国人心电图诊断标准。由于 T 波振幅常呈轻度正偏态分布,故确定其95 % 区间上下限值时,百分位法优于参数统计法。  相似文献   

15.
1病例报告例1,女,35岁,患类风湿性心脏病(RA)4年余,近2周发热、关节肿痛加剧、心悸气短加重入院。查体:T37.8C,P104/min,R23/min,BP17.3/10.6kPa,心界略向左扩大,早搏2~5/min,右肘左膝关节红肿,X线片示: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心影略大,右肺下动脉增宽。心电图示:QRS波电轴右偏十130,右室肥厚劳损,偶发房早。心脏超声示;右房室及右室流出道增宽,左室略大。实验室检查:血沉30mm/1h;类风湿因子(+)。诊断:RA并发慢性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并闭…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 ,70岁。临床诊断 :冠心病。图 1为心电图Ⅲ、aVL、V1-V3导联同次非同步记录。除V3外 ,其他P -P间期均为 480ms;P -R间期 :12 0ms。V1、V2、V3、aVL导联有向上的δ波 ,III导联有向下的δ波。V3导联P -P间期在 40 0ms - 480ms之间 ;R5、R10呈rS ,QRS间期90ms,考虑为经正常途径下传的心的室波 ;R2、R3、R4、R7、R8、R9QRS波呈R型 ,间期 130ms ,为经预激旁道激动心的室波 ;R1、R6、R11QRS呈RS型 ,介于正常下传及预激心室波之间 ,应为预激旁道与经正常交界区下传室性融合波。…  相似文献   

17.
分析连续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37例618次单形性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结果表明:NSVT平均发作次数为16.7±28.9次/24h,NSVT平均频率为161.2±26.1次/min.时程为3个QRS波群的NSVT占大多数(86.4%),≥6个QRS波群的NSVT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80%)。NSVT呈昼夜节律分布,高峰出现在上午8~10h。NSVT第1个搏动的平均偶联间期(CI)为479.7±78.4ms,平均提前指数(PI)为1.33±0.24。PI<1仅占2.9%,提示绝大多数NSVT并非由于RonT所引起。NSVT前末次R-R间期延长占25.7%,多数由于室性早搏后代偿间期所致(85.5%),窦性周期突然延长仅占14.5%。NSVT前基础窦性心率与CI呈线住负相关(r=-0.39),而与NSVT频率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海马CA1区GABA受体亚型药物干预后对兔P3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马CA1区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氨基丁酸B受体(GABABR)活动对P3波的影响机制。方法:10只健康家兔,用听Obdbal方案,被动条件记录Pz点P3波。导管埋植术后,采用海马CA1区微量注入GABAAR选择性拮抗剂Bicuculine,GABABR激动剂Baclofen,观察干预GABA受体亚型对兔P3波的影响。结果:Bicuculine(3、6、12μmol/L)呈一定量效依赖衰减P3b波电压振幅,Baclofen(6.25,12.5,25mmol/L)呈明显量效依赖延长、阻抑P3b波。外源性GABA(100mmol/L)可翻转Bicuculine(12μmol/L)、Baclofen(25mmol/L)对P3b波振幅的抑制,但其潜伏期延长。结论:海马CA1区GABAARIPSP(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可能即是P3b振幅的重要组成。GABABR的活动可减弱P3b波发生相关神经元兴奋的易化  相似文献   

19.
间歇性交替性预激综合征误诊为室早二联律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历报告患者 ,女 ,4 4岁 ,干部 ,心悸气短 1周在某部队医院就诊 ,按室早二联律治疗 2周余未见好转 ,于当年 11月 1日来我院诊治 ,查 12导心电图 (见图 1)示窦性心率 80 /min ,除aVL、aVF导联可见宽大畸形的QRS波群 ,其他导联P -QRS -T均正常。而aVL、aVF导联宽大的QRS波群为间歇性交替性出现。心电图诊断 :①窦性心率 80 /min ;②间歇性交替性预激综合征。2 讨论1)心电图特点 :①除aVL、aVF导联外其余导联均为窦性QRS波群 ,其P -R间期为 0 .0 8s。在aVL、aVF导联第二个 ,第四个QRS…  相似文献   

20.
资料患者,男,64岁,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查心电图(图1为Ⅱ导联与V1导联)示:窦性心律,心率125次/min;P-R间期一致,均为0.14S;QRS波群呈正常图形与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2讨论单侧束支Ⅱ°阻滞在心电图上表现为间歇性束支阻滞图形,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