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 ,举办“建国 50周年中西医结合成就报告会” ,组织各专业委员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学会、各中西医结合医院、研究所、高等医学院校 ,以及各学科中西医结合专家等 ,总结建国 50年来中西医结合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建国 50周年中西医结合医学成就图片、图书暨学术期刊展” ,召开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1999年度工作会议。来自全国 2 9个省、市、自治区及部队的 2 2 1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中西医结合盛会。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士奎教授…  相似文献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纪念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著名内科内分泌学家、医学教育家邝安教授诞辰 10 0周年座谈会 ,于 2 0 0 2年12月 2 5日在上海市科学会堂召开。座谈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王文健教授主持。来自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上海市中医局中医处、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院、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的代表、邝安中西医结…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 2 0周年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创刊 2 0周年纪念大会于 2 0 0 1年 10月 2 0~ 2 2日在古城西安召开。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 162篇 ,其中 ,16位作者在大会做了报告 ,14 2篇在会议中进行了交流。到会代表共 2 76人 ,包括台湾中西医整合学会的 18位代表 ,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 3 0周年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药理学会与日本医师学会、日本齿科学会、日本药学会共同主办的中日医学大会于 2 0 0 2年 11月 3日— 6日在京胜利召开 ,出席大会代表近 2 0 0 0人 ,其中中方代表 12 0 0人 ,日方代表 80 0人。应日中医学协会要求 ,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日本替代·传统医疗联合会、日本统合医疗学会、日本整体医疗协会、日本脑神经外科汉方医学会共同主办 ,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委员会承办的中日医学大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场学术交流于 11月 6日召开。中方参会代表 60人 ,日方 3 0人。陈可冀院士给大会致词 ,…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著名骨科专家 ,杰出的中西医结合学者 ,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本刊顾问尚天裕教授 ,因病于 2 0 0 2年 7月 17日 16时 2 0分在北京逝世 ,享年 84岁。尚天裕教授 1917年 12月 2 5日出生于山西省万荣县 ,194 4年毕业于西北医学院(现西安  相似文献   

6.
回望《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走过的 2 0年 ,同道们不期而同地确实充满成就感。本刊在 1 999年全国 2 80 4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其被用频率名列第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1 999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扩刊版 ) .2 0 0 1∶1 5 7〕 ,反映了本刊的科学性和应用性是得到全社会的认同的 ,令人为之心动。这 2 0年的历程 ,涌动着德高望重的中西医结合界前辈如邝安、周金黄、祝谌予、姜春华、关幼波、季钟朴、金荫昌教授等的身影 ;浸透着老专家张之南、谢竹藩、葛秦生、廖家桢、张家庆、王宝恩、陈文为教授等的汗水 ,以及编辑部同志们辛勤的默…  相似文献   

7.
具有历史性纪念意义的重要文献——《中西医结合三十年》特集,今年10月出版为纪念毛泽东同志1985年10月11日对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重要批示发表30周年,和纪念西医学习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工作开展30周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常务理事会二届九次扩大会议决定,将于今年10月隆重举行纪念活动和学术活动,本刊受总会委托将编辑出版"纪念特  相似文献   

8.
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大会暨广东省第五届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年会于 2 0 0 4年 7月 2 3— 2 6日在广州市燕岭大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主办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雪哲教授任主席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伟生教授任执行主席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穆大伟副秘书长到会指导。本次会议共收到专题讲座稿及学术论文 2 77篇 ,纳入会议论文集 2 2 0篇。来自全国各大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相似文献   

9.
1998年1月16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邀请中、英、日文版在京编委举行新春座谈会,数十位专家踏着纷飞的瑞雪莅会,对本刊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显示了他们对杂志社的关心、爱护。难能可贵的是本刊顾问、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周金黄以九十高龄仍一如既往出席令人感动。编辑部主任黄晓愚同志介绍了本刊1997年的工作情况。根据编委会专家在本刊成立15周年座谈会上提出的意见,本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中文版增加了“海外中西医结合”栏目,已介绍了美国、德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情况。英文版增设了“人物介绍”栏目,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难治性咳嗽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 2 0 0 0— 2 0 0 1年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 2 80例小儿难治性咳嗽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难治性咳嗽 ,治愈率为 96 .4 3%。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难治性咳嗽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理、病理及治疗三个方面对冲任与男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具体阐述了冲任为男性生殖的枢纽 ,冲任失调为男性病的病理机转 ,以及从冲任着手的治疗原则、用药特点 ,为男性病的研究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多种微生物拮抗共生、动态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可引起宿主发生多种疾病。脑-肠轴理论提出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功能失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同黏膜免疫相互作用,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可能对AS形成有影响,短链脂肪酸可影响危险因素的出现,增加A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血脉病""痰饮""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可累及心、肝、脾、肾;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为标。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与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理念一致,与阴阳学说、脾胃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刺防治AS着眼于整体调节,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辨证取穴,从痰、瘀、毒论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对大脑、肠道菌群、骨髓的整体调节,可能是AS防治效应机制。针灸影响肠道菌群数量与结构,恢复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是AS防治重要着眼点。未来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7.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药物针灸综合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采用药物和针灸并用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4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40例病案都来自于门诊。其中男性 30例 ,女性 1 0例 ,年龄最大的 63岁 ,最小的 8岁 ,平均35岁 ;病程最长 40年 ,最短 7个月 ,平均病期 5年。 40位病人都多次经X光拍片确诊 ,并多次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次数最多的达 6次 ,最少的也有 2次。除了 4例存有死骨者以外 ,其他 36人均在药物和针灸的综合治疗下痊愈。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发展 ,采用全身与局部、内治与外治、中药与针灸相互协调、补充的辨证方法 ,以达到表去根除、…  相似文献   

19.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益肾健脾,涤痰散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源于临床实践,又经过长期的临床与系列实验研究验证、深化,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临证治疗中。其代表方补肾抗衰片能够明显改善肾虚痰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胸痹心痛证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酪氨酸硝基化的作用,而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可能是"痰"的物质基础。补肾抗衰片的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脾虚生痰,痰瘀互结"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而"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具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的作用,成为指导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应用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