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加口服牵正散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应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牵正散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面瘫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加口服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能明显改善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周忠亮 《四川中医》2011,(12):112-113
目的:观察眼针配合毫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眼针配合毫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毫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对2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9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眼针配合毫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优于单纯毫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与电磁波照射、穴位注射、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电针与电磁波照射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33%,结论:综合治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4.
韩兴利 《河南中医》2014,(9):1833-183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中药敷贴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8.33%,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和改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药敷贴能够明显改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眼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琴  陈苏宁  柳越冬  陈晓杨  王健 《中医杂志》2011,52(14):1203-1206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和对照组各60例,眼针组主穴下焦区、大肠区、脾区,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每次50m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观察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眼针组总有效率91.38%,对照组总有效率73.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组复发率13.89%,对照组复发率43.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腹痛或腹部不适、腹胀、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急迫感以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其中腹痛或腹部不适、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眼针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眼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患者临床症状、综合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口服匹维溴铵。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7,(5):1067-1069
目的:观察眼针配合雷火灸结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3例中度或中重度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眼针配合雷火灸结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组47例和常规西医疗法对照组46例,观察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上,眼针配合雷火灸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眼针雷火灸结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具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罐结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灸、拔罐、推拿综合对30例面瘫初中期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同时与30例针灸组对照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周围性面瘫的症状改变量表分析,表明综合针灸、拔罐、推拿法治疗周围性面瘫能使面瘫症状得到改善,缩短面瘫的治疗时间,减轻后遗症。结论:综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赵氏雷火灸联合针刺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并经临床确诊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给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取普通针刺治疗,治疗12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改良Portmann评分及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以及改良Portmann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论:赵氏雷火灸在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急性期头面部疼痛症状对本病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本课题共纳入69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填写"周围性面瘫患者调查表",根据有无头面部疼痛分为疼痛组与无疼痛组2组并进行相同的针刺治疗。记录每位患者的就诊情况及治疗期间的病情变化,对每位患者运用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进行评分。结果:周围性面瘫患者在针刺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随访时无疼痛组疗效优于疼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周围性面瘫疼痛组患者疼痛时间与疗效呈负相关。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无疼痛组针刺疗效优于疼痛组,疼痛时间越长预后越差。提示临床医师应重视面瘫患者头面部疼痛症状的治疗,尽早改善其疼痛,从而缩短患者病程,减少或避免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探讨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为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治疗,治疗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痊愈所需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患者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痊愈所需时间为(20.13±1.39)天,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6.56±3.4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其症状,减轻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合缩泉丸加减联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儿童脾肾两虚型单症状性夜遗尿(MN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肾两虚型MNE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四君子汤合缩泉丸加减口服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四缝穴治疗。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每周遗尿次数及临床症状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后夜间尿量改变及出现好转所需时间(每周遗尿次数减少≥50%)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2组疾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0%(29/30),随访6个月复发率3.45%(1/29),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24/30),随访6个月复发率25.00%(6/24),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05)。2组治疗后每周遗尿次数及临床症状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减少(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每周遗尿次数及临床症状评分均少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治疗组夜间尿量改变大于对照组(P 0.05),出现好转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四君子汤合缩泉丸加减联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儿童脾肾两虚型MNE疗效确切,可改善临床症状,减少遗尿次数及夜间尿量,提高临床疗效,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半刺法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新方法。方法:将60例小儿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半刺法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前后分别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法对患儿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6个周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周期后,两组H-B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刺法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小儿面瘫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腕针配合双侧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腕针配合双侧透刺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方法治疗;10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7d后行下1疗程,治疗3个疗程评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腕针配合双侧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有明显差异。结论三个疗程内治疗组痊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明显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接近85%在1月内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针灸门诊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配合隔姜灸组(治疗组)30例、普通针刺组(对照组)30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6.7%,76.7%。结论穴位埋线配合隔姜灸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顽固性上下眼睑不能闭合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眼针疗法1]结合毫针刺法配以微电流刺激联合应用进行治疗.结果:能很好改善周围性面瘫顽固性上下眼睑不能闭合症状,临床效果确切有效.结论:眼针疗法与毫针刺法能很好改善周围性面瘫顽固性上下眼睑闭合不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眼针配合腹部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眼针配合腹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腹部针刺治疗。治疗两个疗程后根据临床症状积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眼针配合腹部针刺组症状改善程度较药物组显著(P<0.05)。结论:眼针配合腹部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优于腹部针刺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颈部穴位加常规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口眼联带运动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周围性面瘫6个月以上具有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颈穴配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取穴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23.3%,有效率为56.7%,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显效率为13.3%,有效率为36.7%,总有效率为5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穴配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面瘫后口眼联带运动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应用分期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根据病程实际情况分为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进行分期针灸治疗。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具有显著优越性,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应用分期针灸治疗方法能够取得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患者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蒙医针灸结合推拿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结合推拿按摩治疗,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各症状积分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医针灸结合推拿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可改善症状、面部残疾指数及面部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