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多发、单发肌瘤与周围正常肌层在周期性变化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46例子宫单发肌瘤、50例子宫多发肌瘤组织与周围正常肌层组织的ER、PR在周期性变化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子宫肌瘤ER、PR表达水平高于其周围正常肌层。子宫多发肌瘤ER、PR表达水平高于单发肌瘤。结论子宫多发肌瘤较单发肌瘤ER、PR表达水平高,对子宫单发、多发肌瘤患者,应用激素类药物或抑制剂时不能统一用量,治疗时尽量减慢或抑制子宫肌瘤生长,从而使患者免受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患者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变化特点。方法随机选取子宫肌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体检健康的妇女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量2组血清和组织中的ER、PR水平。结果2组血清ER、P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组患者ER、PR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表达比在其正常肌层组织中的表达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直径>5cm的肌瘤中ER、PR的表达强度均高于直径≤5cm的肌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ER和PR在不同部位子宫肌瘤中的表达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与PR在子宫肌瘤中的表达与其直径有关,其直径对于评价子宫肌瘤内分泌治疗有价值,ER、PR水平有望成为子宫肌瘤病因学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马志松  孙龙安 《江苏医药》1997,23(11):782-783
对22例子宫肌瘤患者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垂体生乳素(PRL)6种激素的含量;同时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肌瘤组织的石蜡切片进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含量测定;并与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进行对照。结果:肌瘤组血清P、T、PRL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肌瘤组织中ER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P<0.05),PR亦较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高。提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增高或子宫局部ER、PR含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富半胱氨酸蛋白61、雌激素受体与孕激素受体在子宫肌瘤中的各自表达情况和相互关系,为明确子宫肌瘤病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入院治疗子宫肌瘤并行全切术的4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YR61、ER、PR在子宫全切标本肌瘤组织中的表达,对照组为相应样本的非瘤平滑肌正常组织。结果 ER和PR在子宫全切标本肌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R的表达水平高于ER,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YR61在子宫全切标本肌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YR61、ER和PR表达与子宫肌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三者及其相互作用可能是促进子宫肌瘤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肌瘤为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主要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中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以40~50岁发生率最高。20岁以下少见。绝经后肌瘤逐渐萎缩。子宫肌瘤是激素依赖性的肌瘤,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卵巢甾体激素密切相关,尤其是雌、孕激素。此外,生长因子也促进肌瘤生长。研究表明肌瘤中的E2浓度、雌激素受体(ER)浓度、孕激素受体(PR)浓度及ERmRNA\PRmRNA含量高于周围正常肌组织。基于上述理论,通过应用具有抑制卵巢甾体激素分泌或抑制期作用的制剂,可使肌瘤缩小,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有可选药物如下。  相似文献   

6.
子宫肌瘤中ER、PR和EGFR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跃晨  王永栋 《河北医药》2009,31(12):1474-1475
子宫肌瘤在30岁以上的妇女发生率高,是育龄妇女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关于子宫肌瘤发生,发展机制不明,多认为与激素有关。近年来研究表明,子宫肌瘤可能是在性激素和生长因子介导下局部微环境变化而生成的,其中以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月经周期中子宫肌瘤组织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EGFR的表达水平,探讨三者在子宫肌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任秀萍  陶仪声 《淮海医药》2001,19(6):441-442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对子宫肿瘤细胞内凋亡调控基因bcl-2,P53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12例经米非司酮治疗的子宫肌瘤组织中bcl-2,P53和ER,PR的阳性表达率,并以12例未用药的子宫肌瘤患作对照。结果:服药组子宫肌瘤组织中bcl-2,ER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显下降(P<0.01),P53阳性表达率两组差异无显性(P>0.05),结论:米非司酮可明显降低肌瘤组织中ER,PR而且可以抑制肌瘤细胞内bcl-2,表达,从而诱导子宫肌瘤平滑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及对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78例,采用聚焦超声消融治疗,通过增强磁共振检查患者术后子宫肌瘤消融缩小体积和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判断疗效。分别在患者治疗前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子宫肌瘤和正常子宫肌层组织中ER和PR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经聚焦超声消融治疗,患者经量增加、经期延长、痛经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8.3%、69.1%、60.0%。治疗后肌瘤体积为(44.6±10.2)cm3低于治疗前的(130.8±26.4)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子宫肌瘤组织ER、PR在治疗后强阳性(+++)所占比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治疗后弱阳性(+)、阳性(+ +)所占的比例与正常肌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子宫肌瘤组织ER、PR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9.
王丽珍 《北方药学》2013,(12):75-76
目的:通过对子宫平滑肌瘤中ER、PR及Survivin、Ki-67表达情况的检测分析,探讨子宫平滑肌瘤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60例(30例普通型、30例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及40例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中ER、PR、Survivin、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平滑肌瘤ER阳性率为71.7%,PR阳性率为86.7%,正常平滑肌组织中ER、PR阳性率分别为20.0%、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平滑肌瘤Survivin阳性率86.7%、Ki-67阳性率为73.3%,正常平滑肌组织中Survivin、Ki-67阳性率均为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PR、Survivin、Ki-67均是反映子宫肌瘤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雌、孕激素与ER、PR结合后刺激肌瘤生长可能与改变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0.
子宫肌瘤患者不同术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及子宫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与子宫肌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1)对子宫肌瘤需手术患者30例采用保留双侧子宫动脉的大部分子宫切除成形手术方式,同期进行30例常规全子宫切除、30例子宫次全切除作为对照,3组手术前及手术后3、6及12个月性激素测定。(2)对30例子宫切除标本,取肌瘤组织、瘤体周边组织、正常肌层组织进行ER、PR检测。结果 两对照组手术后6个月开始出现内分泌改变,12个月后出现明显改变(P〈O.05);肌瘤组织ER和PR表达显著高于瘤旁肌层组织及正常肌层组织(P〈0.01和P〈0.05),瘤旁肌层组织ER、PR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肌层组织(P〈0.05)。结论 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子宫组织ER、PR强表达有关。子宫肌瘤旁肌层组织残留与子宫肌瘤复发有一定关系,行子宫肌瘤挖除时应同时切除瘤体周围的肌层组织。子宫动脉是卵巢的主要血液来源,直接影响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子宫肌瘤(Uterine fibroids,UF)患者雌、孕激素受体阳性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的80例U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分别取肌瘤组织、肌瘤5cm外正常平滑肌组织作为标本,分别设为肌瘤组与正常平滑肌组,分别对两组标本中的ER、PR进行染色测定,分别比较两组ER、PR阳性表达率,比较两组ER、PR在增生期和分泌期的阳性细胞计数水平,另通过Spearman系数对UF患者子宫平滑肌内ER、PR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肌瘤组ER阳性表达率为68.75%,显著高于正常平滑肌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组PR阳性表达率为77.50%,显著高于正常平滑肌组4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组增生期及分泌期ER、PR均显著高于正常平滑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ER阳性表达率与PR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F患者肌瘤中ER、PR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平滑肌组,且两者阳性表达率呈现正相关,可能在UF生成与发展过程作用机制中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子宫肌瘤是卵巢甾体激素依赖性肿瘤,在子宫肌瘤组织中,已发现有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并明显高于子宫肌层组织。40岁以上的妇女患有子宫肌瘤的发生率约占30%左右。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的抗孕激素,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以及抗雌激素活性。米非司酮可缩小子宫肌瘤的体积。本研究讨论米非司酮对于宫肌瘤和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对子宫肿瘤细胞内凋亡调控基因bcl-2、P53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12例经米非司酮治疗的子宫肌瘤组织中bcl-2、P53和ER、PR的阳性表达率,并以12例未用药的子宫肌瘤患者作对照.结果服药组子宫肌瘤组织中bcl-2、PR、ER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P53阳性表达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米非司酮可明显降低肌瘤组织中ER、PR,而且可以抑制肌瘤细胞内bcl-2表达,从而诱导子宫肌瘤平滑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在围绝经期、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息肉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组中ER、PR的表达;利用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T—PCR)检测3组组织中ER、PR的转录水平。结果无论免疫组化还是RT—PCR结果均显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ER高于对照组(P〈0.05),RT—PCR结果显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PR表达高于围绝经期息肉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围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发生可能与局部激素受体水平变化有关,其中雌激素受体起关键作用,提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发病与局部雌孕激素受体水平升高均有关。  相似文献   

15.
韩云霞  李德鑫  赵海 《贵州医药》2016,(10):1028-1031
目的 研究香虎清妇炎颗粒(XHQFYKL)对子宫肌瘤的治疗作用,探讨其部分作用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给大鼠肌注雌激素及孕激素造成子宫肌瘤模型,观察XHQFYKL对大鼠子宫肌瘤的病理增生、肌瘤组织中孕激素受体(PR)和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XHQFYKL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结果 XHQFYKL有调节卵巢激素的作用,并可抑制子宫平滑肌的增生,能显著减少肌瘤组织中ER、PR的含量.结论 XHQFYKL可通过调节卵巢激素治疗子宫肌瘤.  相似文献   

16.
两种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对子宫肌瘤体积的影响以及对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 将90例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有手术指征、无内科合并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短期大剂量组(A组)、长期小剂量组(B组).于服药前后B超测量子宫肌瘤的体积,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切除的子宫肌瘤标本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水平.结果 ①两服药组服药后肌瘤体积较服药前明显缩小, 肌瘤体积变化有统计学意义,B组体积变化更明显;②对照组肌瘤组织中ER、PR均呈高表达,A组肌瘤组织中PR、ER表达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肌瘤组织中PR、ER表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服药组间比较,PR、ER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短期大剂量及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均可使子宫肌瘤明显缩小,但长期小剂量效果更明显.②降低肌瘤组织中PR、ER表达是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论绝经前后子宫膜异位症(EM)病灶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变化.方法 选取绝经前22例及绝经后18例EM患者的病理蜡块,免疫组化后进行统计分析雌孕激素受体的变化.结果 绝经后EM病灶ER增多(P〈0.05).绝经后腺上皮PR相对增多(P〈0.05).结论 绝经后EM病灶的雌孕激素受体相对增多可能是绝经后EM病灶发生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8.
钟良清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0):1629-1631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生长因子受体(HER-2)、P-糖蛋白(P—g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5例乳腺癌患者中ER、PR、HER-2和P—gp、GST-π多药耐药的表达。结果85例乳腺癌患者中ER阳性率为52%,PR阳性率为51%,HER-2阴性率为54%,P-gp检测为(-)~(+)占85%,GST-π检测为(-)~(+)占69%,与乳腺癌临床化疗有相关性。结论 ER、PR、HER.2、P—gp联合表达与乳腺癌化疗密切相关,检测ER、PR、HER-2、P-gp和GST-π对乳腺癌化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活血消瘤方对子宫肌瘤模型大鼠的抑瘤作用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子宫肌瘤模型大鼠,将成功造模的6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米非司酮组(1.04 mg·kg-1)、活血消瘤方低(12.5 g·kg-1)、高(25 g·kg-1)剂量组,另设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每组16只;米非司酮组、活血消瘤方低、高剂量组大鼠予以相应药物干预,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测定血清性激素[雌二醇(E2)、孕酮(P)、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获取子宫标本,测定子宫系数、子宫横径、平滑肌厚度指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子宫组织病理观察;测定子宫平滑肌组织ER、P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mRNA与蛋白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子宫平滑肌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子宫平滑肌出现结缔组织增生、增厚、可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米非司酮、活血消瘤方干预后,情况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E2、P、FSH、LH水平、子宫系数、子宫横径、平滑肌厚度、子宫平滑肌组织ER、PR、VEGF、IGF-1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米非司酮组、活血消瘤方低、高剂量组大鼠血清E2、P、FSH、LH水平、子宫系数、子宫横径、平滑肌厚度、子宫平滑肌组织ER、PR、VEGF、IGF-1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米非司酮组比较,活血消瘤方低、高剂量组大鼠血清E2、P、FSH、LH水平、子宫系数、子宫横径、平滑肌厚度、子宫平滑肌组织ER、PR、VEGF、IGF-1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活血消瘤方低剂量组比较,活血消瘤方高剂量组大鼠血清E2、P、FSH、LH水平、子宫系数、子宫横径、平滑肌厚度、子宫平滑肌组织ER、PR、VEGF、IGF-1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活血消瘤方对子宫肌瘤具有明显抑瘤作用,能明显改善大鼠相关激素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活血消瘤方降低子宫平滑肌组织ER、PR、VEGF、IGF-1的表达进而抑制子宫肌瘤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20.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具有雌激素受体(ER)与孕激素受体(PR)的甾体激素依赖性良性肿瘤。过去认为其发病与雌激素有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与孕激素有关,子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