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背景: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且发病率在不断增加,改进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技术成为研究的课题之一。目的:明确各种内固定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效果,为治疗技术的改进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理论参考信息。方法:分别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中以及治疗后并发假体周围骨折的影响因素及内固定治疗方法进行实验数据分析,重点分析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同时比较不同内固定方法对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患者的性别、年龄、假体的类型以及假体的稳定性均为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周围假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非骨水泥型假体发生骨折的风险高于骨水泥型假体发生骨折的风险。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周围假体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不损害假体周围骨皮质,并且具有固定稳固、操作简单、创伤较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而锁定加压钢板结合钢缆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对骨折断端血供干扰小、固定稳固等优点,2种内固定治疗均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相比较而言,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比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方法,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人工髋关节置换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研究的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01/2011-12收录的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为"髋关节置换;人工假体;周围骨折",运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图表的功能分析数据特征。结果与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主要原因是创伤,翻修治疗、患者老龄化、假体类型、假体固定方式和关节活动量的增加等,也与骨折发生有关。Vancouver分型方法主要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分型包含患者骨折的部位、骨折的类型、假体固定情况、假体松动情况以及股骨近端的骨量丢失等因素,对临床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微创内固定系统、锁定加压钢板、异体皮质骨板、碳纤维板、打压植骨及翻修等固定。  相似文献   

3.
背景:随着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患者的不断增加,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及复杂性随之增加。 目的:回顾有关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研究文献,探讨其危险因素、预防措施、Vancouver分型和治疗方案。 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 数据库、FMJS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1994年9月至2012年6月收录的有关全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检索词为"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和"total hip arthroplasty,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s",排除报道时间较早的研究或重复研究。 结果与结论:随着全髋关节置换人数的增加,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正在增加。目前公认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创伤、固定方式、假体松动、翻修、骨溶解、置换前疾病、骨质疏松、假体类型和置换技术等。熟悉及理解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对其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Vancouver分型涉及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位置及稳定性、假体松动情况、股骨近端骨量等,是临床上常用的分型方法。临床治疗应根据骨折类型、是否有假体松及骨缺损等采用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高龄患者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修复,但该患者群体骨量往往不佳,采用骨水泥或生物型股骨假体一直存在争论。目的:对比分析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及生物型股骨假体半髋置换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半髋置换修复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26髋,采用生物型股骨假体治疗同类型患者30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换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置换后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髋关节临床功能评价。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20-44个月,两组骨水泥或生物型假体置换后效果均满意,置换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9%和8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术中出血量及置换后引流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生物型假体组手术时间更短(P<0.01)。两组患者在随访期内未出现关节松动、下沉、感染及脱位等并发症。表明对于骨量不佳的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生物型半髋置换能取得与骨水泥型半髋置换同样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更多继发性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被报道。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预防措施及骨折的分型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发生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治疗方法及相应临床疗效的临床资料,对相关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依据Vancouver分型标准,分析各类型骨折及各种治疗方式的结果与并发症,明确不同骨折类型的治疗方法,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估标准,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果与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骨质疏松和假体类型的选择等因素密切相关,Vancouver 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案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促进骨折愈合,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微创内固定系统、锁定加压钢板、异体皮质骨板、碳纤维板、打压植骨及翻修等固定,实际应用中常会有几种方式结合运用,对于B2和B3型骨折患者,应注意骨折周围、髓腔内外充分植骨。  相似文献   

6.
背景: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适用于活动量较大、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年轻患者。目的:分析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青壮年患者股骨颈骨折近期治疗效果。方法:使用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年龄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1例,评估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8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 评分为(92.0±3.4)分,优良率94.1%。置换后无关节脱位病例发生,3例轻度跛行,均未作特殊处理。至随访结束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未见假体松动、下沉及碎裂发生,假体周围无透亮线形成。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活动量相对较大的青壮年患者股骨颈骨折能有效减少因磨损碎屑造成的骨溶解,减少假体的松动及下沉,延长关节的使用寿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临床康复》2010,(26):4898-4898
9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髋关节置换:先置入假体再行骨折内固定 陈戎波(解放军第451医院骨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54) 推荐理由: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成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新方法。以往学者多习惯先处理骨折后置入假体,或先处理小转子,置入假体后再修复大转子。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尚缺少S-ROM股骨柄假体应用于初次全髋置换后疗效的报道。目的:探讨S-ROM股骨柄假体在初次全髋置换中的应用。方法:纳入2009-04/2011-05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采用S-ROM股骨柄假体行初次全髋置换的71例(75髋)患者,置换后评估髋关节功能及假体的生物学固定效果。结果与结论:纳入的71例患者全髋置换后X射线片显示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均符合优良标准。无感染、骨折、脱位、深静脉血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置换后半年,Harris评分恢复至(93.8±3.5)分,X射线片未见假体松动征。说明S-ROM股骨柄假体具有设计合理,可调控性强,符合患者解剖等优点,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例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使用LCP进行治疗.结果 随访5个月至2年,平均20.6个月,骨折愈合良好,股骨柄假体无松动.结论 LCP是治疗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方法,亦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孟利斌 《中国综合临床》2009,25(8):1079-1080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例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使用LCP进行治疗.结果 随访5个月至2年,平均20.6个月,骨折愈合良好,股骨柄假体无松动.结论 LCP是治疗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方法,亦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移位股骨颈骨折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案,但是否应用关节置换作为转子间骨折的初次治疗,目前国内学者还有争论。目的:通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0例,年龄≥80岁,转子间骨折组35例,股骨颈骨折组55例。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随访1-5年,从置换过程时间、出血量,置换后负重时间、并发症,Harris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两组平均随访2.8年,在髋关节间隙变化、疼痛、假体柄松动下沉,假体翻修率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过程中出血量、置换后负重时间、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组比股骨颈骨折组置换时间稍长(P〈0.01)。说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的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具有与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已经成为是全髋关节置换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Vancourver B1型骨折因为股骨柄假体稳定同时无明显骨缺损,目前多主张积极行内固定治疗。 目的:探讨Synthes线缆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全髋关节置换后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9年5月至2012年10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采用Synthes线缆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18例全髋关节置换后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女10例,男8例;年龄45-80岁,平均(62.67±8.67)岁。治疗后第1,3,6个月复诊,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满分为100分,≥90分为优,80-89分为较好,70-79分为良, 结果与结论: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8例获得随访6-43个月,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9.06±4.04)周。18例治疗前Harris评分为(22.3±3.6)分,治疗后第1,3,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提示Synthes线缆系统能最大程度恢复股骨正常解剖结构,操作简便,损伤小,稳定性强,安全性高,是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的临床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并且深静脉血栓能够导致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肺栓塞以及远端深静脉的功能障碍,因此深静脉血栓出现对于逐渐增多的髋关节置换是一个极大的障碍。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筛选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8例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在置换前 1 d及置换后的第7天分别进行双下肢的彩超检查,将患者下肢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与临床的可疑因素予以Logistic非条件多因素分析。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的第7天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共16例,其中女性、全身麻醉、双侧髋关节置换、骨水泥的应用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的显著因素,其P值〈0.05,能够导致70岁以上老年患者在实施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呈显著性增加。Logistic非条件多因素的分析中显示性别、肥胖、骨水泥的使用3个因素在老年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出现的风险倍数依次增加达11.398,3.109,8.925;患者血型为O型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在实施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则显著降低,在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降低至O.186倍,能够被作为出现深静脉血栓的一项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背景:采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还存在一些争议。 目的:观察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的23例高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2例。比较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Harris评分,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12-18个月随访,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组治疗后主动直腿抬高角度、治疗后下床时间、治疗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1周Harris评分优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治疗后6周、3个月、6个月的Harri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组远期髋关节疼痛的发生率高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因此,作者认为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后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综合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老年骨质疏松性特殊体质及对置换耐受性差的特点,使一旦发生股骨颈骨折存在着合并症多,并发症高的问题。目的:观察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05/2009-03赣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39例,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进行置换。结果:随访39例10~34个月。置换后6,12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92.5±6.8),(93.2±5.6)分,较置换前(42.5±9.6)分明显提高(P〈0.01)。影像显示所有股骨假体位置无移动,未见松动或下沉。末次随访未见可确诊的无菌性松动影像表现或要求翻修,亦无骨盆局限性骨溶解。提示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经验和体会。方法:选择2006年3月—2013年4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12例,根据Vancouver分型,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钢缆固定、接骨板和钢缆组合应用、长柄股骨假体翻修等手术方法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3~59个月,平均随访37个月;12例患者均在3~8个月(平均5.2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术后1年Harris评分平均85分(76~93分)。结论:根据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不同Vancouver分型,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对策。方法对2000~2006年11例临床病例应用钢板钢缆系统行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11例假体均稳定,骨折愈合,行走步态良好。结论钢板钢缆系统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