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将动态轮廓眼压测量法作为一种新的眼压测量方法与常规G oldm ann压平眼压法相比较。设计:临床观察研究。方法:本研究包括126例患者的176只眼(39只眼为开角型青光眼,137只眼正常),其中眼压值有528次为动态轮廓眼压法测量,352次为Goldm ann法测量。另外附加检测了角膜厚度。结果:动态轮廓眼压法平均测量值(18.71±5.90m m H g)(P<0.001)明显高于压平眼压法平均值(16.98±5.86m m H g),两者之间相关性明显(r2=0.905,P<0.001),回归线斜率为0.95。中央角膜厚度与压平眼压值明显相关(P=0.036),而与动态轮廓眼压值无统计学相关性(P=0.32)…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行滤过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经药物治疗不理想或依从性差的患者13例(21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或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并根据复诊时眼压、视野、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随诊>36个月.结果 13例(21眼)病例中,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11例(18眼),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2例(3眼).13眼(61.9%)未用降眼压药,6眼(28.6%)加用1种降眼压药,2眼(9.5%)加用2种降眼压药,术前术后眼压平均降低16.32%.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使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眼压降至更低,达到或接近"目标眼压".长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视功能,延缓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拉坦前列腺素与噻吗心安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其对眼压控制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均分为甲组与乙组,分别给予拉坦前列腺素与噻吗心安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及降眼压情况.结果 甲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81.25%)显著高于乙组(65.63%),差异显著(P<0.05);甲组治疗后眼压低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予以拉坦前列腺素与噻吗心安联合治疗效果显著,且可有效降低眼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单次眼压测量值为1d内眼压分布图中最高测量值的可能性。设计:基于医院临床的观察性研究。方法:本试验对547例白人青光眼患者或青光眼疑似者的1072只眼进行连续3025个昼夜的眼压测量,并绘制成眼压分布图。用压平眼压计分别于早上7点、中午12点、下午5点、晚上9点和0点时测量眼压。结果:从眼压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眼压在各个时间点上达到最高值的比率分别为:早上7点时为20.4%,中午12点时为17.8%,下午5点时为21.3%,晚上9点时为13.9%,0点时为26.7%。在眼压分布图中,早上7点时的眼压值最接近于最大值,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预测高眼压症发展为青光眼的危险度模型并评估其效果。方法:根据一高眼压治疗研究(OH TS)的结果设计该青光眼5年危险性的预测模型。该模型的预测效果主要通过对一批独立人群———来自一纵向调查犤青光眼诊断新方法研究(DIGS)犦的126例高眼压症患者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的效果.方法:对27例(27眼)青光眼持续高眼压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及术后无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及恶性青光眼发生.术后前房积血5眼,浅前房10眼,经治疗积血吸收,浅前房恢复.术后1周视力提高18眼,有24眼(88.89%)不用药物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结论:对局部及全身联合应用降眼压药物眼压仍无法控制的青光眼,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可缩短病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拉坦前列素治疗不同程度高眼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2例(70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人,根据眼压≥3.99kPa和3.99kPa分为两组,均给予拉坦前列素治疗,每天1次,共随访观察8周。观察指标包括常规的视力、眼压、眼部症状及体征,并询问病人用药后反应。结果用药8周后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504,P0.05)。各组内用药前后各时间点眼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1.469、16.048,P0.001)。两组治疗后眼压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6.410,P0.001)。42例病人中,眼压≥3.99kPa组2例出现结膜充血,继续治疗充血消失,无不适;1例出现角膜点状混浊,停止治疗。眼压3.99kPa组1例出现结膜充血,继续治疗充血消失,无不适;1例出现虹膜色素沉着,继续治疗无不适。结论拉坦前列素对眼压≥3.99kPa和3.99kPa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人均能有效降低眼压,眼压≥3.99kPa组病人眼压下降幅度大于眼压3.99kPa组,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青光眼亚组患者的中央区角膜厚度的不同及其对Goldm ann压平眼压测量的影响,已有诸多临床研究。本研究探讨了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与高眼压(OH T)患者角膜中央区厚度及中央旁区各象限厚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方法:用Orbscan-Ⅱ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对角膜中央区与中央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住院对青光眼患者眼压(IOP)的影响。设计:前瞻性病例序列。方法:对接受降IOP治疗的26例高眼压性(H TG)和13例正常眼压性(NTGwm)青光眼患者及未接受降IOP治疗28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IOP连续测量3d,以方差分析比较住院前后的IOP改变。结果:尽管与治疗组相比,未治疗组第1d的IOP相对改变与第2、3d相比变化不显著,但3组患者及患者双眼之间的IOP均显著下降。结论:青光眼患者在住院期间IOP显著下降。尽管这一现象在接受治疗患者中表现更为明显,但同样发生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因此,除住院期间患者的顺应性改善外,其他因…  相似文献   

10.
陈世沛 《基层医学论坛》2013,(23):3012-3013
目的探讨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行抗青光眼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患者40例(46眼)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正常眼压青光眼患者40例(44眼)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在常规的眼压控制后行抗青光眼手术即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9.13%,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为93.1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5.65%,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6.83%,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临床采用抗青光眼手术对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也较为显著,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中改善手术技巧,术后予以有效护理,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24小时眼压监测方法对眼压波动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青光眼患者进行24小时眼压监测,根据其测量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其中A组40例(80只眼),每2小时监测1次眼压,共12次;B组40例(80只眼),白天每2小时监测1次,夜间每3小时监测1次眼压,共11次。结果两组白天及夜间平均眼压峰值、眼压波动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两组问卷统计对比,患者的依从性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B组优于A组。结论在不影响眼压监测结果的前提下,适当改变监测次数,能够让患者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为诊断青光眼及选择和调整合适的降眼压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顽固高眼压性青光眼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48例(56眼)青光眼顽固性高眼压患者施行青光眼手术治疗,术前、术后观察前房、眼压、视力、出血等情况.结果 48例手术顺利,10例发生浅前房,3例发生前房积血,1例发生恶性青光眼.结论 青光眼患者术前药物常规降眼压,为进一步挽救患者视力、避免持续性高眼压对视神经的损害,应尽快手术,且手术治疗的收益大于风险,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治疗青光眼的单眼药物研究提出一个假说,即双眼采用相同的局部降眼压(IOP)药物治疗会对两只眼的IOP产生对称性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该假设是否正确。设计:观察性病例研究。受试者和对照者:43例双眼局部采用降IOP药物治疗的双眼青光眼或高IOP患者。方法:在本研究开始给予降IOP药物时,81%的患者未采用任何其他降IOP药物治疗,而19%的患者正在接受1种降IOP药物治疗。治疗开始时测量的IOP作为基线IOP,并且评估治疗中首次随访的双眼IOP。进行左眼和右眼IOP下降的线性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左眼和右眼IOP对治疗反应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旨在研究玻璃体内注射曲安西龙后引起眼压升高的发病率。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回顾在同一诊疗中心接受玻璃体内注射曲安西龙的病例,眼压升高的标准为随访时眼压≥24mmHg。共研究89例病例,平均年龄76.4岁。平均首次测量眼压为14.9mmHg,眼压平均变化值为8.0mmHg。治疗后平均随访100.6d(s=83.1d)内,36例(40.4%)眼压≥24mmHg。在首次测量眼压≥15mmHg的非青光眼病例中,60%出现治疗后眼压升高,而在首次眼压≤15mmHg的非青光眼病例中,仅有22.7%出现治疗后眼压升高(RR=2.1,P<0.01)。在12例青光眼患者中,有6例(50%)出现眼压升高,且该眼压升高与…  相似文献   

15.
在眼科临床中,对于药物降眼压效果欠佳的青光眼患者,若等待眼压下降至正常时才手术则增加了患者盲目的机会,因此,应该在常规药物治疗后争取早日手术。我们于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的26例进行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青光眼患者26例(30眼),男11例、女15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62岁。青光眼类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眼、继发性青光眼2眼。患者均予药物降眼压治疗而眼压下降不理想,术前眼压34.40~66.23mmHg,…  相似文献   

16.
丁明莲  白瑞 《西部医学》2015,(3):438-440
目的探讨3种不同作用机理抗青光眼药物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24小时眼压的影响。方法将临床新诊断21例(42眼)POAG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前列腺素类(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β受体阻滞剂类(噻吗洛尔滴眼液)或者碳酸酐酶抑制剂类(布林佐胺滴眼液)3种不同药物机理的降眼压抗青光眼药物进行治疗,监测24小时眼压,绘制眼压日曲线,与基线眼压相比较,分析各种药物对患者随机眼压、24小时眼压峰值、24小时眼压平均值及24小时眼压波动的影响。用方差分析(ANOVA)法分析3组患者的随机眼压、眼压峰值和平均眼压下降值及24小时眼压波动之间的差异。结果拉坦前列腺素组用药后随机眼压降低(7.6±2.3)mm Hg,眼压峰值下降(7.1±2.0)mm Hg,平均眼压下降(7.4±2.1)mm Hg,24小时眼压波动(5.1±2.3)mm Hg;噻吗洛尔组用药后随机眼压降低(7.1±2.7)mm Hg,眼压峰值下降(5.4±2.0)mm Hg,平均眼压下降(7.4±2.2)mm Hg,24小时眼压波动(8.1±2.3)mm Hg;布林佐胺组用药后随机眼压降低(5.1±2.5)mm Hg,眼压峰值下降(6.8±2.1)mm Hg,平均眼压下降(5.4±2.3)mm Hg,24小时眼压波动(6.9±2.3)mm Hg。相对于基线眼压,3种降眼压药眼压下降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机眼压和24小时平均眼压拉坦前列腺组下降幅度最大,与布林佐胺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噻吗洛尔组比较,拉坦前列腺素组24小时眼压波动小,而24小时眼压峰值下降幅度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药物治疗POAG,拉坦前列腺素能够稳定有效地降低24小时眼压;噻吗洛尔对24小时平均眼压和白天眼压的降低作用与拉坦前列腺素相当,但是24小时眼压波动大,夜间眼压峰值高;布林佐胺对夜间眼压峰值的降低作用与拉坦前列腺素相当。  相似文献   

17.
影响近视人群眼压值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视人群的眼压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治疗的363例近视患者进行眼部检查,并分析影响眼压的相关因素.结果:363例(726眼)近视眼患者的平均眼压为(1.99±0.40)kPa;同一患者左右眼之间眼压比较无明显差异(t=1.111, P=0.267);男性眼压高于女性(t=4.975, P=0.000);不同屈光度之间眼压无明显差异(F=1.014, P=0.363).眼压与年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无相关关系(rage=-0.016, Page=0.655;rSE=-0.063, PSE=0.089;rAL=0.067, PAL=0.071),而与中央角膜厚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372, P=0.000),回归方程为:IOP=-4.184 0.036 CCT(F=116.604, P=0.000),其中男性的回归方程为:IOP1=0.603 0.028 CCT1(F1=32.316, P1=0.000),女性的回归方程为:IOP2=-6.010 0.039 CCT2(F2=67.803, P2=0.000).结论:近视人群的眼压测量值易受性别以及中央角膜厚度的影响,因此在近视合并POAG的早期诊断时应特别注意这些因素对眼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有效降低原发急性闭角青光眼急性期高眼压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99例(105眼)原发急性闭角青光眼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药物治疗降眼压组共62眼,治疗有效眼为32眼,有效率为51.6%.前房穿刺降眼压组共43眼.治疗有效眼为31眼,有效率为72.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3,P<0.05).结论:前房穿刺术较降眼压药物治疗能更有效更迅速缓解急性闭角青光眼急性期中的高眼压状态,解除极高眼压对视神经造成的严重损害(可短时内造成不可逆损害),为可能需要的进一步手术治疗积极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此类病人可考虑直接使用前房穿刺术降眼压治疗.  相似文献   

19.
高眼压下青光眼滤过手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依琏  罗谦  黎静 《四川医学》2004,25(2):202-203
目的 探讨高眼压状态下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应用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 ,巩膜下巩膜咬切术。结果  5 8例 (5 8只眼 )中 ,5 2眼术后眼压 <2 0mmHg ,占 89 67% ,眼压在 2 1~2 4mmHg有 6眼 ,占 10 3 3 % ,术后需加用局部抗青光眼药物。视力提高者 49眼 ,占 84 48% ,无变化 5眼 ,占 8 62 %。下降4眼 ,占 6 90 %。结论 对于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患者 ,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治疗成功率高 ,视力恢复快 ,但须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采取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联合睫状体上腔引流的小梁切除术治疗持续高眼压的青光眼临床效果。方法:持续高眼压青光眼患者34例34眼分为两组,(1)观察组18眼及时施行联合睫状体上腔引流的小梁切除术;(2)对照组16眼采取手术时巩膜瓣下OT针尖穿刺后,行传统的小梁切除+虹膜周切手术,观察术后两组的眼压情况。结果:(1)治疗后4周,观察组眼压由术前的45.7±11.2 mmHg下降到8.8±4.31mmHg,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眼压由术前的43.5±13.5mmHg下降到13.6±4.0mmHg,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2周后2组比较:观察组13.7±3.4mmHg,对照组21.3±3.7 mmHg,2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眼压控制较对照组更有效长久,疗效良好。结论:对持续青光眼患者,联合睫状体上腔引流小梁切除术是一种有效长久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