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10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EMR),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少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灶直径比较对照组小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横向切缘阴性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灶切除更彻底,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与黏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类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并手术治疗的直肠类癌30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者16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者14例,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有无差异。结果内镜下粘膜剥离组手术时间为(38.4±16.9)min,创面直径为(37.2±11.6)mm,内镜下粘膜切除组手术时间为(14.6±9.4)min,创面直径为(20.1±6.7)mm,粘膜剥离组手术时间和创面直径显著高于切除组(P0.05)。两组患者完整切除率和病理治愈切除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迟发行出血;术后随访3到4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黏膜下剥离组1例复发,再次行黏膜切除术后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镜下粘膜剥离术与黏膜切除术均是治疗直肠类癌的安全有效方法,且黏膜切除术手术时间更短,创面更小。  相似文献   

3.
崔佳宾 《吉林医学》2022,(3):676-678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8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4例.对照组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试验组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指标、临床治疗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复发率,术前及术后7 d的血清...  相似文献   

4.
唐龙  张炜  蔡奇志 《基层医学论坛》2016,(31):4368-4369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94例早期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47例。观察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对比2组患者病灶切除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病灶切除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病灶切除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复发率更低,更具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直肠类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护理。[方法]对12例直肠类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12例直肠类癌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直肠类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82消化道肿瘤(早期)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41例)与观察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41例),比较两组手术切除情况、复发情况以及手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完全切除率与整块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病灶切除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方法将9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观察组在消化内镜辅助下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于胸腔镜辅助下实施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恢复快、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性切除率为82.0%,高于对照组的48.0%,整块切除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5.9±12.8)min,长于对照组的(35.2±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为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效果优于内镜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李勇  王翻身  王昕  张渊 《中外医疗》2016,(10):38-40
目的 探究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病例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在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该科室治疗胆囊结石的病例64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2例,两组分别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对治疗后的效果及相关指标进行测评.结果 治疗组出血(3.1%)、穿孔并发症发生(0%)及复发率(0.0%)明显小于对照组(12.4%、6.2%、6.2%)(P=0.014,0.011,0.011<0.05),病变直径>3 cm与≤3 cm两种病变部位切缘阳性率(20.0%、0.0%)均明显小于对照组(37.5%、12.5%)(P=0.006,0.000<0.05),但手术时间(67.8±14.3)min明显长于对照组(31.2±12.2)min(P=0.000<0.05),均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有效切除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减少复发率和并发症,效果明显优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单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疗效,以指导疾病治疗。方法纳入2013年10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7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单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观察组接受综合微创手术,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对比两组肿瘤切除率、并发症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肿瘤切除率明显更高,术中出血及穿孔出现率明显更低,住院时间明显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效果确切,有助于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提升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超声内镜在直肠类癌术前诊断的价值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直肠类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例用ESD方法治疗的直肠类癌经行临床、病理分析及随访观察。结果: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诊断8例直肠类癌,直径大小约0.51.2 cm,超声内镜(EUS)表现为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低回声病变,固有肌层无累及。8例患者全腹部及胸部CT检查无转移,均行ESD完整剥离,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类癌,切缘及基底阴性。术后随访161.2 cm,超声内镜(EUS)表现为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低回声病变,固有肌层无累及。8例患者全腹部及胸部CT检查无转移,均行ESD完整剥离,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类癌,切缘及基底阴性。术后随访1627月,未见局部复发及全身转移。结论:ESD是治疗无固有肌层浸润及转移的直肠类癌的有效方法,EUS有助于该疾病的术前诊断及浸润深度判断,术前活检并非必要。  相似文献   

12.
郭磊 《中外医疗》2023,(1):57-60+65
目的 对比分析冷内镜黏膜切除术与常规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5~10 mm结直肠无蒂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选择2017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在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行手术治疗的5~10 mm结直肠无蒂腺瘤患者83例,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1)与研究组(n=42)。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冷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生存质量。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8、12 h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2,P<0.05)。两组手术前后各项生存质量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5~10 mm结直肠无蒂腺瘤治疗中,冷内镜黏膜切除术与常规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效果相当,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方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组,各35例。观察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切除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91.42%(32/35)]、治愈性切除率[77.14%(27/35)]与对照组[94.29%(33/35)、80.00%(28/3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57%(6/35)]、术后1年复发率[5.71%(2/35)]与对照组[17.14%(3/35)、14.29%(4/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疗效与内镜黏膜切除术相当,但前者可明显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丁彬彬  周红兵  陈世华  黄智聪 《安徽医学》2023,44(12):1483-1487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套扎切除术(EMR-L)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直径<10 mm的60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EMR-L组(n=30例)和ESD组(n=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肿瘤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物大小及肿瘤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L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EMR-L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3.33%,ESD组2例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6.66%,两组患者均无穿孔,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EMR-L组及ESD组6月后随访均未有复发病例。结论 EMR-L组较ESD组,能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更少,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科2011年1月—2015年4月45例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015年5月—2016年4月对27例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通过操作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等对比,分析两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72例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EMR手术时间11 min~27 min,ESD组手术时间28 min~87 min.术后复查EMR组有1例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予以ESD治疗.ESD组随访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2组均未发生穿孔,2组出血发生率相近.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操作时间上有明显优势,但是存在病灶残留、术后复发的缺点,黏膜内镜下剥离术虽然手术时间长,但是病灶切除完整彻底,更适合于早期贲门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消化道肿瘤性病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文83例消化道肿瘤性病变患者均来源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消化内科,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1例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观察组4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完整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黏膜愈合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作为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常用微创术式,具有适应范围广、不改变消化道结构、手术风险小、经济、安全、疗效可靠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Lugol′s碘染色确定病灶边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剥离病灶并送检。切除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即刻及短期并发症及其发生率等纳入统计。结果:32例共33处食管黏膜病变接受治疗,30例共31处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3.9%(31/33)。2例患者病灶局部黏膜下注射后抬举不良且难以剥离转行手术治疗。ESD手术时间(自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病变)55~125 min(平均85 min)。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有少量出血;2例食管黏膜内肿瘤剥离过程中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成功,ESD穿孔发生率6.3%(2/32)。1例食管黏膜内癌合并皮肌炎的患者术后发生创面感染,术后第3天出现发热胸痛,抗感染治疗后6天恢复正常。成功实施ESD手术的30例患者平均住院8天,人均住院费用1.45万元人民币,术后每月随访1次,随访期3个月,创面基本愈合,无1例病变残留和复发。3例术后创面超过食管2/3周的患者,术后1个月就发生食管狭窄,经过平均2次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结论:ESD是治疗食管黏膜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黏膜切除术对Ⅰ、Ⅱ期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2例Ⅰ、Ⅱ期胃癌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糖类抗原19-9(CA19-9)及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统计两组随访5个月期间皮下气肿、出血、腹痛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CA19-9、CA72-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CA19-9、CA72-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个月,观察组术后有出血、皮下气肿、腹痛各1例,对照组有4例皮下气肿,3例出血和5例腹痛,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内镜黏膜切...  相似文献   

19.
姬朝霞 《甘肃医药》2022,(9):811-813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接受E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长(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及侧切缘阴性率、垂直切缘阴性率、治愈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期食管癌患者采用ESD治疗,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与EMR相当,但前者切除效果更好,且复发率更低,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效果。方法该次研究入选病例共50例,均为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采取随机数字法把5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例数均为25例,对照组采用外科普通开腹大肠切除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期间复发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和采用外科普通开腹大肠切除手术对照组相比较,采用内镜黏膜下切除手术的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期间复发率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创口愈合较好,适用于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