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织血小板(reticulated platelets,RPs)代表由骨髓巨核细胞释放入外周血最新生成的血小板,RP百分率及其绝对值计数对于分析血小板生成动力学和血小板减少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就RPs在临床上的测定方法及其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核糖体蛋白s29基因(RPs29gene)表达产物对皮肤成纤维细胞增生的作用。方法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SSH)方法筛选并克隆鼠胚皮肤特异表达的RPs29基因cDNA片段。应用PCR技术扩增RPs29基因ORF全长,构建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RPs29,体外转染成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结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RT-PCR分析外源基因表达情况。结果RPs29基因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细胞增生能力降低,凋亡加剧。结论核糖体蛋白s29基因表达产物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促进细胞凋亡,为无瘢痕愈合的研究提供实验材料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机体对血小板抗原免疫失耐受,从而导致血小板生成受抑和破坏过度的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是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数量的维持与血小板生成和清除两方面机制有关。ITP中抗血小板自身抗体、CD8+ T细胞等多种免疫因素抑制血小板生成或介导血小板破坏,最终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该文将对血小板生成与清除机制及其在ITP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巨核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血小板,其发育、成熟和血小板生成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调控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除骨髓之外,肺也是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主要场所。本综述以近年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概述了巨核细胞发育、成熟及血小板生成的过程,重点解析了凋亡因子、miRNA、血小板生成素及其受体、白介素、转录因子及相应的信号转导通路对血小板生成的调控作用。了解血小板生成调控机制,可有助于了解血小板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为临床上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糖体蛋白s29基因(RPs29 gene)表达产物对皮肤成纤维细胞增生的作用。方法: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etive hybridization,SSH)方法筛选并克隆鼠胚皮肤特异表达的RPs29基因cDNA片段。应用PCR技术扩增RPs29基因ORF全长,构建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RPs29,体外转染成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结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RT-PCR分析外源基因表达情况。结果:RPs29基因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细胞增生能力降低,凋亡加剧。结论:核糖体蛋白s29基因表达产物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促进细胞凋亡,为无瘢痕愈合的研究提供实验材料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背景 在全血和单采血小板供者中有一些关于血小板生成的应激反应的报告,本研究比较了这类献血者血小板生成的应激反应及其血小板数量。设计与方法 本文前瞻性评估了全血供者或单采血小板的影响,对采全血或单采血小板前和献血后7天内供者的血样作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容量及血小板网状细胞检测。结果 单采血小板后24小时,献血者的血液循环中  相似文献   

7.
史旭波  胡大一 《临床荟萃》2008,23(4):229-231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血小板在动脉系统血栓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抗血栓治疗已不仅仅是控制凝血酶的生成及其活性,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系统血栓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及其受体与肿瘤的发生、新生血管的生成、控制肿瘤组织间隙压以及细胞凋亡机制等密切相关。新近研究发现,通过靶向抑制PDGF及其受体能够抑制胃癌的新血管生成和增强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的疗效。现综述PDGF及其受体在胃癌分子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传统观点认为,其发病机制为血小板相关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治疗靶点在于抑制抗体产生和阻断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破坏,但在部分ITP患者无效,逐渐演变成慢性/难治性ITP(C/RITP)。对于儿童C/RITP患者来说,一线治疗效果不佳,二线药物疗效不肯定且副作用明显,因而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的二线药物。近期发现,ITP发病机制中还存在血小板生成障碍,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血小板生成素(TPO)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RA)逐步被研发和使用。国内rhTPO已通过成人C/RITPⅢ期临床试验,TRA代表药物Romiplostim和Eltrombopag也均已完成成人CITP治疗Ⅲ期临床试验,目前两项关于Romiplostim治疗儿童CITP的临床试验也证实了该类药物在儿科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且由于使用方便,更适宜在儿科应用。今后,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的维持治疗将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本文就促血小板生成剂的研发及其在儿科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网织血小板 (reticulatedplatelets,RP)是新从骨髓中释放的血小板 ,具有较高的止血活性 ,许多学者认为RP百分率(RP % )及其绝对值对于分析血小板生成动力学及血小板减少机制有重要意义[1 ,2 ] 。血小板生成素 (Tpo)是巨核细胞分化、成熟和血小板生成的特异性调节因子[3] ,被认为是诊断血小板减少的重要指标[4 ] 。我们对 10 7例血小板减少患者的RP及Tpo水平进行了检测并探讨了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①健康对照组 :正常健康献血员及健康体检者 6 0名 ,男 2 8名 ,女 32名 ,年龄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检测网织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1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3例,急性白血病初发/复发42例,健康对照组93例,用Sysmex XE-21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结果:血小板骨髓生成活跃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小板骨髓生成抑制组(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网织血小板百分比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区分血小板骨髓生成活性方面,网织血小板检测明显优于平均血小板体积检测.结论:网织血小板可反映血小板减少症中血小板骨髓生成活性,对其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秀丽 《临床荟萃》2007,22(1):24-25
随着医学新技术的开展和广泛应用,大剂量输血和疑难复杂手术增多,使临床应用血小板的数量也急剧增加;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各种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各种慢性血小板生成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是血小板输注的主要适应证。同时还可以  相似文献   

13.
人巨核细胞Mpl受体再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是血小板生成的生理性调节因子,其受体Mpl的表达仅限于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系统。从巨核细胞到血小板,二者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已经证明,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过程中发生了膜的再分布(membrane redistribution),因此在产生血小板过程中,Mpl数量和分布的变化势必影响TPO在巨核细胞生成中的作用和代谢。为此,我们对正常人巨核细胞Mpl的分布做了系统观察。  相似文献   

14.
一、血小板和血管组织的PG生成及其作用前列腺素(PG)是由二十碳三烯酸、花生四烯酸(AA)及二十碳戊烯酸(EPA)生成的二十碳游离不饱和脂肪酸。正常人血小板及血管内皮中产生的PG几乎都是来自AA,故它们产生的PG类型主要是二种。AA从磷脂中游离是生成PG的限速阶段,参与的酶有磷脂酶A_2和C,前者作用时须有钙离子和钙离子结合蛋白的协助。游离的AA在环氧酶、脂氧酶作用下快速生成PG内过氧化物和羟二十碳烯酸(HPETE)。前者在血小板内主要受血栓烷(TX)合成酶作用,生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不仅参与止血和凝血,还与血栓形成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相关.近些年来,抗血小板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生成等是抗血小板研究的重点.近年来,血小板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一些实验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我们对抗血小板药物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血小板制品的普遍使用及其有效性,已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血友病、严重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疾病的患者因出血而导致的死亡。血小板治疗也防止了癌症和白血病患者因接受有暂时性抑制血小板生成副作用的药物而引起的致命的出血。但是,由于血小板特殊的体内外性质和表现,对血小板的采集、保存和输注已提出了一些复杂的问题。采集有两种采集血小板的方法:从全血中分离,或血小板单采。在血液采集过程中,任何  相似文献   

17.
文献报道血小板减少患者和实验性血小板减少动物的血清中存在能诱导巨核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血小板生成刺激因子(TSF)。但 TSF 的纯化尚未解决,其理化和生物学特性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对再障患者尿液提取物刺激巨核细胞集落形成的活性进行了观察,以了解其作为 TSF 纯化和特性研究的来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减少是临床常见的问题,血小板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血小板生成素的调节,其与特异性受体c-mpl结合后激活下游多条信号通路,包括STAT3/5,MAPK/RAs及P13K.新一代的血小板生成素模拟物克服了重组血小板生成素携带的免疫源性,其通过不同方式激活血小板生成素受体,并提高血小板数量,为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带来希望.此外白细胞介素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也参与血小板的生成.单胺递质5-羟色胺是血小板内容物之一,已证实其是巨核细胞生长因子之一,通过与巨核细胞表面的5-HT2B受体结合而促进巨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本文拟就促进血小板生成的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和新的血小板生长因子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是人体重要的血液成分,其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和组织修复,在主要由肝脏产生的促血小板生成素的作用下由巨核细胞生成 [1]。在健康状态下衰老的血小板被肝脏和脾脏清除,血小板的数量取决于体内生成、分布和破坏的平衡。血小板正常的8~10 d寿命 [2]可能会因生成障碍、消耗增加或免疫清除等病理过程而缩短...  相似文献   

20.
<正>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s,PDGFs)是一种重要的结缔组织促有丝分裂因子。PDGFs及其受体可调控多种细胞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凋亡、转化、血管生成、迁移、侵袭和转移等,在调节肿瘤生长、转移和肿瘤微环境等方面具有多种功能,可能代表人类肿瘤一个新的治疗靶。本文作者对PDGFs及其受体在肿瘤侵袭、转移和EMT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进行简要综述。1 PDGFs及其受体PDGFs最初从血小板中被发现,在组织损伤早期从血小板α颗粒释放出来,启动并加速组织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