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缺血修饰蛋白(Ischemia-modified albumin,IMA)表达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本院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80例作为对照组,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用Modified Rankin量表(MRS)进行预后评价,检测血清中IMA水平,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血清中IMA水平增高(P<0.05);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MA水平增高,预后不良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MA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用四分位数法将脑梗死患者血清IMA水平从低到高分组显示,随IMA水平的增加,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率逐渐增高,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也增加(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MA水平显著升高, 其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miR-103,miR-29b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6例AIS患者(AIS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45例)、中度组(57例)和重度组(24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78例)和预后不良组(48例),另选择56例同期于本院门诊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miR-103,miR-29b表达水平,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miR-103,miR-29b表达水平与NIHSS,mRS评分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iR-103,miR-29b表达水平对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AIS组血清miR-103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iR-29b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miR-103表达水平随着AIS患者神经缺损程度加重而升高(P<0.05),miR-29b表达水平则降低(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miR-103表达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miR-29b表达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AIS患者血清miR-103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mRS评分呈正相关(r2=0.636、0.794,P<0.05),miR-29b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mRS评分呈负相关(r2=-0.664、-0.659,P<0.05)。ROC分析显示miR-103,miR-29b表达水平预测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3、0.741,联合miR-103,miR-29b表达水平预测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AUC为0.918,高于单独miR-103,miR-29b表达水平(P<0.05)。结论 AIS患者血清miR-103表达水平升高,miR-29b表达水平降低,miR-103表达上调、miR-29b表达缺失均与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神经功能恶化有关,可以为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术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关系及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80例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根据术后3个月mRS评分分为病情转归良好组(52例,mRS评分0~3分)、不良组(28例,mRS评分4~6分),比较2组基线资料、术前和术后3个月mRS,NIHSS评分、围手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水平,应用Pearson分析围手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mRS,NIHSS评分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围手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预测患者病情转归的价值。结果 病情转归不良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NIHSS评分高于病情转归良好组(P<0.05); 病情转归不良组术后第7、14 d血清IL-6,IL-17,IL-23水平高于病情转归良好组(P<0.05); 术后第7、14 d血清IL-6,IL-17,IL-23水平与mRS,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均≥0.659,P<0.05); 术后第14 d血清IL-6,IL-17,IL-23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28、0.808、0.841)高于术后第7 d(0.814、0.712、0.766),术后第7、14 d血清IL-6,IL-17联合IL-23水平的AUC分别为0.909、0.947。结论 血清IL-6,IL-17,IL-23水平与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情转归有关,联合检测能为临床预测病情转归提供参考,从而对临床治疗决策作出指导,提高对患者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与神经功能及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0月期间被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按照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不同分为:无斑块10例, 稳定斑块22例,不稳定斑块28例。选择4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 选老年健康者40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GF-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于发病1周、2周时行神经功能评估; 采用改良 Rankin 量表(MRS)于90 d时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1周、2周时IGF-1水平均低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而脑梗死组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均高于脑梗死组患者(P<0.05);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患者90 dMRS评分高于脑梗死组患者(P<0.05)。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r=-0.561,P=0.006,r=-0.672,P=0.000); 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0.426,P=0.016,r=-0.445,P=0.009)。随着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清IGF-1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IGF-1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呈现异常表达,IGF-1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AIS患者107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mRS评分将观察组分为预后良好组(n=72, 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n=35, mRS评分>2分); 另选取同期来本院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 比较对照组、观察组不同预后的血清SDF-1、Ang-1水平的动态变化; 采用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 采用ROC曲线评估SDF-1、Ang-1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入院第1、7、14、21 d的SDF-1、Ang-1水平均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变化(P<0.05)。预后良好组入院第1、7、14、21 d的SDF-1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Ang-1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大面积脑梗死、血尿酸、血肌酐、血浆脑钠肽水平、NIHSS评分与AIS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DF-1水平升高、Ang-1水平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房颤、血浆脑钠肽水平≥280 ng/L、NIHSS评分≥13分是AI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SDF-1、Ang-1水平用于预测AIS患者预后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0.7,二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7(30/35),0.819(59/72),均高于两指标单独检测。结论 AIS患者血清SDF-1、Ang-1水平呈异常波动,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清钙水平与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的血清钙水平分为3组,血清钙<2.15 mmol/L为A组,血清钙2.15~2.50 mmol/L为B组,血清钙>2.50 mmol/L为C组,比较3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入院后对症治疗,头部影像学检查患者出血病灶的体积,进行NIHSS评分及mRS评分,检测血清钙及血肌酐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随访1年后的病死率。结果 3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血清钙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A组明显低于B组(P<0.05),B组明显低于C组(P<0.05); A组出血病灶体积、NIHSS评分、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B组出血病灶体积、NIHSS评分、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 A组mR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B组m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 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随访1年后A组病死率明显高于B组(P<0.05),B组病死率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钙水平是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血清钙水平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血清钙水平低的患者病情更严重、病死率更高,监测患者的血清钙水平对患者的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影响及预后评价。方法选取2010-07—2012-09于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收集基线资料,根据是否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分为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于入院时及发病后3个月时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对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一般资料、NIHSS评分、BI及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测定发现,2组除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类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他汀治疗组患者发病30d时血清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预后良好组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例数、NIHSS评分均显著升高,而合并冠心病例数及发病后48h血清hs-CRP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NIHSS评分及发病后48h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时预后的指标(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用于患者发病后3个月预后的预测,行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通过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预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pelin-13水平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019年1月-2022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6例作为急性脑梗死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将其分为轻症组(NIHSS<8分,n=182)、重症组(NIHSS≥8分,n=84);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正常对照组的血清Apelin-13水平差异;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指标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Apelin-13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指标水平的相关性;根据出院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将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58)、预后良好组(n=208),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血清Apelin-13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2020年3月-2021年6月纳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一时间纳入的44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整理2组一般资料,并测定其外周血miRNA相对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miRNA-424,miRNA-124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但miRNA-153,miRNA-128b相对表达水平高出对照组(P<0.05)。轻度组miRNA-424,miRNA-124相对表达水平高出中等、严重组,但miRNA-153,miRNA-128b相对表达水平低于中等、严重组(P<0.05)。大梗死灶组miRNA-424,miRNA-124相对表达水平低于中、小梗死灶组,但miRNA-153,miRNA-128b相对表达水平高出中、小梗死灶组(P<0.05)。研究组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均高出对照组(P<0.05); 轻度组IL-8,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中等、严重组(P<0.05); 大梗死灶组IL-8,CRP,TNF-α,IL-6水平均高出中、小梗死灶组(P<0.05)。miRNA-424,miRNA-124相对表达水平与炎性因子水平呈负相关(r≤-0.592,P<0.05),但miRNA-153,miRNA-128b相对表达水平与炎性因子水平呈正相关(r≥0.368,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iRNA水平与炎性因子水平存在密切关系,可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成为预测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其与认知、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4月本院82例VD患者为观察组,同期82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对照组、观察组不同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状况、预后(出院6个月后神经功能障碍程度)患者血清MMP-9,NLRP3,Hcy水平,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观察血清各指标水平与VD患者MMSE,NIHSS评分的关联性,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VD患者预后功能障碍分级为Ⅲ级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血清各指标水平对VD患者预后功能障碍分级为Ⅲ级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MMP-9,NLRP3,Hcy水平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预后功能障碍分级为Ⅲ级患者血清MMP-9,NLRP3,Hcy水平高于Ⅰ~Ⅱ级患者(P<0.05); 随观察组MMSE评分增高其血清MMP-9,NLRP3,Hcy水平逐渐降低,随NIHSS评分增高其血清各指标水平也逐渐增高(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VD患者血清各指标水平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0.600、-0.786、-0.624,P<0.05),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88、0.633、0.476,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SE评分为VD患者预后功能障碍分级为Ⅲ级的重要保护因素,NIHSS评分、血清MMP-9,NLRP3,Hcy水平为VD患者预后功能障碍分级为Ⅲ级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 绘制ROC曲线显示,血清MMP-9,NLRP3,Hcy水平联合预测VD患者预后功能障碍分级为Ⅲ级的敏感度为82.35%,特异度为83.08%。结论 VD患者血清MMP-9,NLRP3,Hcy水平可显著增高,且增高幅度与认知、神经功能有关,预测预后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血清L-精氨酸(L-Arg)、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访90 d,根据随访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高敏肌钙蛋白T(High 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hs-TNT)、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Plasma lipoprotein rel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进而评价其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预后判定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NIHSS评分分为3组,分别为轻型组38例、中型组68例及重型组44例,同时随机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 检测并记录所有纳入研究者入院时、患者发病后第24 h,3 d的NT-proBNP,hs-TNT,Lp-pLA2水平动态变化; 根据纳入患者不同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血清NT-proBNP,hs-TNT,Lp-pLA2水平在不同预后组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并评价相关预测效能。结果 各患者组入院后检测时段内血清NT-proBNP,hs-TNT,Lp-pLA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后第3 d患者血清NT-proBNP,hs-TNT,Lp-pLA2水平较第24 h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轻型组、中型组及重型组检测时段内组间血清NT-proBNP,hs-TNT,Lp-pLA2水平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 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102例,预后不良48例,预后不良组血清NT-proBNP,hs-TNT,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 NT-proBNP,hs-TNT,Lp-pLA2三者联合检测预测预后的效能最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T-proBNP,hs-TNT,Lp-pLA2水平较高,且与NIHSS评分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血清学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超静脉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6—2019-11武汉市武昌医院治疗的超静脉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降脂及保护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14 d。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APN)水平、NIHSS评分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90 d mRS评分变化。结果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14 d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hs-CRP降低、APN水平升高、NIHSS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d后观察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远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rt-PA溶栓后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及侧支循环代偿与转化生长因子1(TAK1)、Toll样受体4(TLR4)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且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的72例患者,根据软脑膜评分方法(rLMC)评分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较好组(39例)和侧支循环较差组(33例); 收集患者一般的临床数据和血清,用ELISA实验检测患者血清TLR4和TAK1水平。结果 侧支循环较好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比例均少于侧支循环较差组(P<0.05); 侧支循环较好组与侧支循环较差组比较rLMC评分较高,NIHSS评分较低(P<0.05); 侧支循环较好组TLR4和TAK1水平均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P<0.05); 侧支循环较好组溶栓后24 h后NIHSS评分、30d后NIHSS评分和90d后MRS评分均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P<0.05)且侧支循环较好组预后良好患者的比例高于侧支循环较差组(P<0.05); rLMC评分与患者血清TLR4和TAK1水平呈负相关(r=-0.819,-0.701,P<0.01); 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压病、TLR4和TAK1水平增加均为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rLMC评分与TLR4和TAK1的水平呈负相关,急性脑梗死患者糖尿病、高血压病、TLR4和TAK1的水平增加均为静脉rt-PA溶栓后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对动脉溶栓[尿激酶或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再通后残存严重狭窄(狭窄率>70%)的18例急性脑梗死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即刻血管造影评估支架定位及血管残余狭窄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月后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18±10.37)(6~48)个月。结果 所有支架定位准确,血管残余狭窄率<20%。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3个月后mRS评分明显改善。1例(5.6%)在术后第4 d仍处于昏迷状态,家属放弃治疗,死于脑干梗死。1例(5.6%)术后10个月出现神经定位体征,但临床表现明显较首次发病轻,复查DSA提示支架处血管闭塞。结论 早期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颈动脉穿刺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患者138例,观察组(69例)行颈动脉穿刺溶栓结合血管内技术治疗,对照组(69例)行静脉溶栓结合血管内技术治疗,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诊治、并发症以及死亡情况; 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cerebral infarction,mTICI)量表评估血管再通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odifl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 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缩短,取栓次数减少(P<0.05),观察组血管成功再通率和mTICI分级高,术后30 d内NIHSS评分降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高(P<0.05); 入院NIHSS评分≥15分、侧支代偿不良、取栓次数>3次、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250 min均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颈动脉穿刺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减少取栓次数,缩短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进而提高血管成功再通率和血管再通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患者预后良好,未出现并发症和病死率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