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研究超声波对不同状态的肠内容物的辨别作用,以便为智能人工肛门的研制打下基础,本实验利用由MLU02-212型超声波气泡探测仪改装成的超声波探测系统分别测量20只新西兰兔近结肠远端10cm肠管内固体、流体、气体和空虚状态时的电压信号,分析不同状态肠内容物所表现的电压信号变化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1)近结肠内固体、流体、气体、空虚状态所造成的电压信号变化差异性显著(P=0.000);(2)多重比较各个不同状态之间电压信号差异性显著(P=0.000);(3)四种信号强度之间存在信号"不重叠区域"。本实验结果提示透射式超声波探测系统具有分辨不同肠内容物的作用,选用超声波探测肠内容物的方法可能为研究"人工肠内容物感知神经"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现有的人工肛门括约肌都缺乏感知大便的功能,患者控制排便主要是通过自己的习惯而不是根据肠道内是否存在大便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排便。 目的:研究能够感知不同肠内容物状态的人工感知神经。 方法:选用20只健康新西兰兔,于近结肠远端约10 cm肠管制作肠管内容物固体、流体、气体、空虚状态4种模型。各个状态的每段肠管随意选取5个测量点,利用超声波“智能人工肠内容物感知神经”系统对新西兰兔近结肠内4种状态肠内容物进行判断。 结果与结论:固体、流体、气体、空虚状态的正确判断率分别为96%,99%,100%,100%。提示该超声波探测系统可有效感知肠道内是否具有内容物和分辨肠管内容物的不同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人工肛门括约肌不能感知不同的肠内容物状态,本研究试图利用反射式超声波探测系统分辨不同肠内容物状态,从而为研制具有感知功能的人工肛门括约肌打下研究基础。我们测量了30只巴马香猪直肠内固体、流体、气体和空瘪状态时反射波的个数,实验结果显示,当巴马香猪直肠内为4种不同肠内容物时,形成的反射波数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 088,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反射式超声波探测系统具有分辨不同肠内容物的作用,可作为研究微型人工肛门括约肌感知肠内容物功能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是否需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以恢复影像学上的解剖复位还存在争议。 目的: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pringer以及万方等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所有对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进行比较的文献。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6篇,其中随机对照研究2篇,回顾性队列研究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腕关节背伸活动度[MD=-0.87,95% CI(-3.31,1.58),P=0.49],屈曲活动度[MD=-2.79,95% CI(-6.47,0.88),P=0.14],旋前活动度[MD=-0.08,95% CI(-1.49,1.64),P =0.92],旋后活动度[MD=-0.7,95% CI(-3.52,2.12),P=0.63]以及并发症的发生[MD=1.35,95% CI(0.71,2.56),P=0.36]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手术组桡骨长度更接近于正常的解剖长度[MD=2.46,95% CI(1.78,3.15),P < 0.01];手术组尺倾角 [MD=3.73,95% CI(2.97,4.48),P < 0.000 01]以及掌倾角[MD=6.81,95% CI(3.72,9.90),P < 0.000 1]更接近于正常的解剖角度。两组患肢腕关节屈伸,旋前旋后活动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而手术组解剖复位程度明显优于非手术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背景:人工肛门为治疗肛门失禁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然而现有的人工肛门没有感知和反馈功能。患者只能通过习惯而不是肠内容物的实际情况排便。因此人工肛门感知和反馈系统的研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研制能感知和反馈肠内容物量和压力变化的人工肛门感知系统。 方法:通过实验分别向20只新西兰兔近结肠远端10 cm肠管内注入不同体积的模拟气体、液体、半流体、固体肠内容物,并测量肠管和压力感应套囊的压力变化,分析4种状态肠内容物体积与肠管压力和压力感应套囊压力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肠管内压力和套囊压力随肠内容物体积的增加而增大,套囊压力与肠内容物体积和肠管压力在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通过实验证实,该生物反馈式人工肛门感知系统能有效的反映肠内容物的多少和肠内压的变化,是解决人工肛门感知和反馈的有效策略,为生物反馈式智能人工肛门的研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科修复手术大部分会使用内置物,这种方法虽然会为患者带来好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会使患者发生感染。而血清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是临床上便于检测炎症的相关指标。 目的:观察骨科内置物置入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骨科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安置金属内置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置入髓内钉,34例置入人工关节,30例置入固定钢板。根据置入后是否感染分为两组,无感染组52例,感染组48例。内置物置入后第1,3,7,14,21天检测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同时结合其他化验结果、切口情况以及患者体温来判断是否发生感染,总结并分析疾病进展情况,为抗生素合理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入后第1天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43,P < 0.05;t=3.78,P < 0.05);两组患者置入后第3天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35,    P < 0.05;t=3.68,P < 0.05);两组患者置入后第7天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8,P < 0.05;t=3.54,P < 0.05);两组患者置入后第14天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6,P < 0.05;t=3.02,P < 0.05);两组患者置入后第21天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76,P > 0.05;t=1.98,P > 0.05)。提示骨科内置物置入后应密切观察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变化,同时需结合切口情况、临床体温等资料综合分析判断是否出现了内置物置入后感染,从而制定有效的修复对策,为临床合理治疗及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是新近发现的共刺激分子,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研究较多,在肾移植领域缺少研究。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纳入肾移植患者50例,根据移植后肾功能分为2组,急性排斥组20例,移植肾功能稳定组30例。同时选择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观察对象血清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水平。结果与结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组、肾功能稳定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0.008 1,P=0.000 0)。肾功能稳定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 0),急性排斥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 0),急性排斥组显著低于肾功能稳定组(P=0.000 0)。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组、肾功能稳定组及健康对照组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865 6,P=0.161 7)。提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患者发生排斥反应时血清中表达减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参与了排斥反应的发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高脂血症可导致大鼠骨质疏松,适量运动可增加骨密度,但短期运动对高脂血症导致骨质疏松的雄性动物骨密度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短期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对雄性高脂血症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将2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高脂血症组(n=9)、运动干预组(n=9)。正常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其他两组喂饲高脂饲料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持续4周。运动干预组大鼠进行跑台训练,每周训练5 d,共4周,每天强度为:第1周15 min,速度15 m/min;第2周20 min,速度15 m/min;后2周20 min,速度20 m/min,跑台坡度均为0°。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其右侧股骨检测骨密度、胫骨观察骨形态变化,测定血浆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磷含量。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组股骨远端骨密度显著降低(P < 0.05),胫骨近端骨小梁排列稀疏变薄,间隙增宽,髓腔内有大量脂肪细胞浸润或融合成空泡,血浆碱性磷酸酶明显增加(P < 0.01)。与高脂血症组比较,运动干预组股骨远端骨密度显著增加(P < 0.05),经体质量校正后股骨全骨密度增加(P < 0.05),胫骨近端骨小梁排列致密整齐,小梁间距小,血浆碱性磷酸酶增加(P < 0.01)。血浆钙磷含量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结果说明短期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增加高脂血症雄性大鼠骨密度。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研究显示骨桥蛋白与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变密切相关,但骨桥蛋白与骨性关节炎滑膜病变是否相关,仍少见报道。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在原发性骨性关节炎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标本与下肢外伤患者作对照,根据综合评分法进行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关节滑膜中骨桥蛋白水平,比较不同程度骨性关节炎组膝关节滑膜中骨桥蛋白的差异,同时比较标本滑膜衬里层和衬里下层骨桥蛋白的水平。 结果与结论:骨性关节炎组织中骨桥蛋白阳性呈黄色、棕黄色、棕褐色表达,病变程度越重,颜色表达越深。骨性关节炎组滑膜中骨桥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且随着骨性关节炎病情加重,骨桥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多,呈正相关(ρ=0.663,P < 0.01)。但滑膜衬里层和衬里下层骨桥蛋白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骨桥蛋白可能与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建立一种成功率较高、安全可靠的标准脊髓横断模型是研究脊髓修复的前提条件。目的:评价大鼠脊髓横断模型制备的价值及椎板切除对脊髓的影响。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VIP)、万方数据库中所用关于大鼠脊髓横断模型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与结论:11篇随机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英文2篇,中文9篇),共394只大鼠纳入研究,脊髓半横断组与椎板切除组1-6周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4周内电生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12.86,95%CI-16.10至-9.62,P < 0.01)、(WMD=15.36,95%CI 11.36-19.36,P < 0.01),半横断组6周后BBB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WMD=-10.28;95%CI -24.20-3.64;P=0.15);脊髓全横断组与椎板切除组1-6周内BBB评分、4周内电生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18.83,95%CI -20.64至-17.01,P < 0.01)、(WMD= -11.21,95%CI -16.35至-6.08,P < 0.01)。椎板切除组与正常组4周内BBB评分与电生理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WMD=-0.00,95%CI -0.01-0.01,P=1)、(WMD= 0.43,95%CI -0.35-1.21,P=0.28);大鼠脊髓横断组和椎板切除组死亡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D=0.05,95%CI -0.03-0.13;P=0.26)。说明脊髓横断法是一种稳定性好、可复制性强、存活率高的脊髓损伤研究模型,但其横断的准确性、术后护理及对照组的设立有待商榷。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其主要的胶原成分在进化上的高度保守性及其快速降解性有关。 目的:观察经体外成软骨诱导的脂肪基质干细胞-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物用于治疗家兔胫骨近端内侧生长板缺损的疗效。 方法:3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均造成右侧胫骨近端内侧生长板50%的缺损。空白组不植入填充物,小肠黏膜下层支架组缺损填充空白小肠黏膜下层支架材料,脂肪基质干细胞-小肠黏膜下层组填充在体外进行成软骨诱导14 d的脂肪基质干细胞-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物。 结果与结论:X射线片测量结果:16周时胫骨近端关节面成角差值,空白组>小肠黏膜下层支架组>脂肪基质干细胞-小肠黏膜下层组(P均 < 0.05)。胫骨长度差值空白组>小肠黏膜下层支架组>脂肪基质干细胞-小肠黏膜下层组(P均 < 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16周时,空白组生长板骨桥未被吸收,生长板外侧闭合,小肠黏膜下层支架组生长板缺损内骨桥致密,生长板软骨中断,生长板外侧闭合;脂肪基质干细胞-小肠黏膜下层组生长板为软骨性修复,软骨呈柱状排列,生长板未闭合。提示,体外成软骨诱导分化后的脂肪基质干细胞-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物,用于治疗家兔胫骨近端生长板缺损,有效避免了肢体的成角和短缩畸形,并且能够修复生长板软骨。  相似文献   

12.
We carried out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intestinal digestion of neutral lipids in suckling rats infected withGiardia duodenalis. Total lipids were measured after extraction from the contents of the stomach, proximal and distal small bowel, caecum and colon. Amounts gradually fell from the stomach to the colon and were identical in infected animals and controls, although high values were occasionally found in the caecum of infected rats. Relative glyceride quantities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high-performance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riglycerides were absent from the distal small bowel, and only free fatty acids and cholesterol were present in the caecum, reflecting normal digestion of neutral lipids in infected suckling rat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G. duodenalis does not impair intestinal fat digestion in suckling rats.  相似文献   

13.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on the numerical distribution of lymphoid nodules (LN) in distal segments of the human large bowel. A novel approach was therefore developed to assess the number of LN in the sigmoid colon, the rectosigmoid segment, the rectum, and the anal canal in humans. The distal large bowel from five cadavers was selected for quantitative study. The number of LN was scored macroscopically from the proximal sigmoid colon to the distal anal canal. A numerical distribution, previously unreported, consisting of two circular bands of LN was observed in each of the five cadavers. One band was located 3 cm proximal from the pectinate line and the other was located at the rectosigmoid segment. Significantly more LN occurred 3-5 cm proximal to the pectinate line compared to areas distal or proximal to this band of LN. This band of LN has not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in humans.  相似文献   

14.
背景:纳米银以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极大的比表面积优势,较传统银制品抗菌效果更为突出,但有关其进入体内后产生的负面生物效应或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创面外用纳米银敷料后纳米银在兔体内的分布变化。  方法:将新西兰白兔以抽签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创面自然愈合)、单次敷料组(又分为6小组)、多次敷料组(分为6小组)。均于兔双耳腹侧制作创面,单次敷料组单次使用纳米银敷料外敷,不更换敷料;多次敷料组多次使用纳米银敷料外敷,其6小组分别于0 d,2 d,2 d和4 d,2 d和4 d,2 d和4 d,2 d和4 d更换敷料。于创面制作后2,4,7,14,30,60 d检测兔血、肝、肾、脾中银浓度。 结果与结论:应用纳米银敷料2d后,单次敷料组、多次敷料组血液、肝、肾、脾中银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1)。应用第4天,单次敷料组、多次敷料组各脏器银浓度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1),但多次敷料组各脏器银浓度随时间呈进行性上升趋势,而单次敷料组各脏器银浓度呈进行性下降,这种变化在第7天时更为明显,多次敷料组各脏器银浓度显著高于单次敷料组(P < 0.01)。移除纳米银敷料后,单次敷料组、多次敷料组各脏器银含量均较前一时间点银浓度显著降低,尤以多次敷料组更为明显(P < 0.01)。制作创面后第30,60天,单次敷料组、多次敷料组各脏器银浓度与正常对照组已无差异(P > 0.05)。说明纳米银敷料用于创伤创面时能迅速入血,通过血液循环分布于肝、肾、脾等脏器;移除敷料后,血、肝、肾、脾中纳米银含量迅速下降至正常值,不会产生累积现象。  相似文献   

15.
背景:小肠移植过程中移植肠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缺血再灌注的损害,而小肠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特别敏感。前期研究证实丙酮酸对小肠和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探讨了部分相关机制。 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证实探讨丙酮酸对大鼠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移植小肠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的关系。 方法:选用近交系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行剖腹、左侧肾切除作为对照;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组和丙酮酸处理组均建立小肠移植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分别于供体小肠阻断血流、灌洗前10 min向肠腔内注入10 mL含有多聚葡萄糖的营养液或含有分析纯丙酮酸的营养液。分别留取缺血45,90 min和再灌注30,180 min小肠组织标本,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损伤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组小肠组织损伤程度均重于其他2组,而丙酮酸处理组小肠组织损伤程度与假手术组相似。缺血期间小肠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均不明显,呈弱阳性;再灌注后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迅速增加,高于与假手术组及丙酮酸处理组(P < 0.01),而丙酮酸处理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变化不明显(P > 0.05)。说明丙酮酸作用下大鼠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减少,可能是丙酮酸保护大鼠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单独使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已被证实并不能提高骨再生能力,且容易在关节液破坏下迅速流失或失活。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与脱蛋白骨复合物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早期腱-骨界面的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后3组建立自体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模型,模型组骨隧道中不植入任何材料,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植入脱蛋白骨与富血小板血浆+脱蛋白骨复合物。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4周时,各组拉力卸载方式主要是移植肌腱从骨隧道中拔出;8周时,实验组以肌腱体部撕裂为主,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部分仍从骨隧道拔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12周时,各组多数见肌腱体部撕裂。治疗后4,8周时,实验组最大抗拉载荷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模型组(P < 0.05);12周时,各组最大抗拉载荷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12周时,实验组最大抗拉载荷仍明显小于正常组(P < 0.01)。各组刚度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说明富血小板血浆与脱蛋白骨复合物能够增加早期腱-骨界面的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7.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rd and soft (cecotroph) pellet product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rabbits fed one 4 hr meal daily. Changes in colon motility related to feeding and cecotrophy (coprophagy) recorded by means of chronically implanted electrodes are described. The increased activity of the proximal colon observed during feeding is followed by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ontractions propagated along the distal colon and emission of hard feces. The subsequent elimination of soft feces is preceded by a specific pattern of increased activity on the aboral part of the proximal colon which migrates towards the rectum (3–4 h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equential changes in activity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olon are the key to solving the enigma of the emission of soft feces: the elimination of hard feces from the distal colon triggering an increased activity orad to the fusus col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