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背景:Deluxe-PS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是根据中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尤其是股骨髁的形态特征而设计的,其膝关节假体股骨髁内外侧距(M-L)较进口假体少3.5 mm。 目的:探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纳入使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炎患者15例(30膝)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采用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20例患者(40膝)。采用KSS评分和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得到12-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置换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均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两组膝关节置换后与置换前KS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两组间KSS评分和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采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最近的数十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被广泛地应用于晚期膝关节病变,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和创伤性骨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的截骨方法、软组织平衡以及假体旋转定位一直是争论和探讨的问题。 目的:探讨晚期膝关节病变行全膝关节置换的修复效果。 方法: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修复31例(31膝)晚期膝关节病变,其中骨关节炎26例26膝,类风湿关节炎5例5膝。所有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屈曲挛缩畸形,最大屈曲畸形角度均小于25°。分别对患者在置换前和置换后进行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所有31膝均使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无早期感染,无假体脱位并发症发生。置换后关节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屈曲和内翻畸形均得到明显改善。置换后X射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下肢力线良好。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置换前为(46.4±5.3)分,置换后6个月为(84.6±10.5)分,优良率为84%。提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修复晚期膝关节病变效果确切,但操作较复杂,技术要求精确。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 股骨外旋截骨:因为胫骨平台正常解剖有大约3°的内倾角,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平台截骨面是垂直于下肢力线的,故相应的股骨髁假体需要放置在外旋3°的位置,这样才可以保证屈曲间隙的内外侧平衡和良好的髌骨轨迹。股骨假体旋转不良将会导致膝前痛、膝关节屈曲失衡、活动受限、髌骨轨迹异常等问题。 测量截骨:胫骨和股骨截骨相对独立,完成截骨后再进行软组织平衡以达到对称且平衡的屈伸间隙。测量截骨法参考股骨解剖标记来确定股骨假体旋转,这些解剖参考物主要是股骨通髁线,后髁连线和Whiteside线。这种截骨方法容易操作,手术时间较短,但依赖于正常的解剖标识。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方法,经典截骨方法包括间隙平衡技术和测量截骨技术。这2种技术各有其优缺点,术中将两者混合使用以期能取长补短,使关节置换效果达到最佳化。目的:探讨测量截骨和间隙平衡技术联合使用在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外旋截骨中的应用操作以及早期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采用伸直间隙优先法,术中联合使用测量截骨和间隙平衡技术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0例,男4例,女26例,年龄46-81岁;骨关节炎伴膝内翻24例,膝外翻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膝外翻4例。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解剖股胫角和膝关节活动度评价疗效。结果与结论:①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无血管神经损伤、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假体周围骨折等早期并发症发生;②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6-30个月;③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股胫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 0.05);④提示医生需对全膝关节置换中测量截骨和间隙平衡技术熟悉掌握,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术中联合使用,以期获得更佳的软组织平衡和假体位置。联合技术易于掌握,可以使用传统截骨工具操作,从而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ORCID: 0000-0002-6122-082X(陆斌)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前痛的主要原因是髌股关节并发症。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髌股关节轨迹不良的处理方法。 方法:31例32膝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不良,均为女性,年龄53-85岁,平均68.5岁,病程8-25年,平均22.3年,其中骨性关节炎27例28膝,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4膝。膝外翻角12°-32°,平均20°;Q角为13°-23°,平均16°。采用正确截骨,调整假体位置,髌骨内外侧软组织平衡,或加行Goldthwait-Roux术进行纠正。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12-120个月。膝关节平均活动度数(98.2±10.3)°。KSS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5分提高到置换后平均81分;KSS功能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4分提高到置换后平均83分。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皮肤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屈膝45° Knutsson髌骨轴位X射线片检查无髌骨倾斜、半脱位或脱位。结果说明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时采用稳定性假体,正确截骨及调整假体位置,髌骨内外侧软组织平衡,或加行Goldthwait-Roux术,可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目前仍以固定平台假体为主,但活动平台假体临床使用量逐年增加,虽然旋转活动平台假体在理论上被认为能显著改善疗效,但至今尚未获得临床证实。 目的:总结Gemini MKⅡ(Link,Germany)旋转活动平台假体的设计特征和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Gemini MKⅡ旋转活动平台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08例(119膝),男31例,女77例;单侧97例,双侧一期置换11例;置换前诊断: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性病性Charcot’s病1例,创伤后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1例,退变性骨关节炎87例。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所有患者均未行髌骨置换。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均未出现感染、股骨髁骨折或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除双侧置换外,单侧置换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6±13) min。平均置换后血红蛋白下降值为(25±5) g/L,其中83例(86%)置换后血红蛋白仍维持在100 g/L 以上,无需输血。置换半年后的膝关节评分和功能评分分别恢复至(92.0±4.7)分和(90.3±6.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4.4±3.2)分和(91.6±5.9)分,较置换前显著改善(P < 0.01)。未见因内衬脱出或旋出,以及因骨溶解或假体松动需行翻修者。提示Gemini MKⅡ旋转活动平台假体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证实。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全膝关节置换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是指对股骨假体截骨定位参数进行正交实验,选择股骨假体的平移量、外旋度数、外翻度数3个参数作为正交实验的相关因素,创建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的有限元模型。活动平台型膝关节假体:其聚乙烯衬垫与托盘不固定,之间能够自由滑动和旋转,可以减少聚乙烯磨损和假体松动的风险,现阶段临床应用比较多的是活动性膝关节假体,该假体能够扩大相应界面与聚乙烯衬垫的接触面积,减少接触应力。   背景:三维有限元仿真分析在生物力学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在膝关节置换中的研究不多,对股骨假体的研究也比较少。目的:有限元分析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置入的优化定位参数,并对Gemini-PS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进行临床验证。方法:①构建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对股骨假体截骨定位参数进行正交实验,选择股骨假体的平移量A、外旋度数B、外翻度数C 3个参数作为正交实验的相关因素,每个参数取3个值建立正交表,创建9个实验组合的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的有限元模型,对9个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优化处理进行方差和极差分析。②纳入42例(47膝)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Gemini-PS 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评价置换前后膝关节功能,以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置换前后膝关节疼痛程度。结果与结论:①聚乙烯衬底表面压应力峰值最小的为平移0 mm,外旋3°,外翻6°组合,压应力峰值为15.9 MPa;聚乙烯衬垫表面压应力的影响因素中,内外平移的影响大于外旋角度的影响大于外翻角度的影响;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发现股骨假体置入的最佳定位参数组合为平移0 mm,外旋3°,外翻6°;通过仿真计算证明正交实验是有效的;②4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1例发生术口下段皮下脂肪液化;置换后末次随访患膝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均较置换前显著提高(P < 0.05);置换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置换前显著降低(P < 0.05)。X射线检查未发现骨溶解、假体脱位及松动等并发症,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③结果提示,股骨假体置入位置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聚乙烯衬垫表面压应力峰值的异常分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股骨假体进行准确定位可以取得良好的置换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ORCID:0000-0002-3861-0467(徐高伟)  相似文献   

7.
背景:膝关节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顺序、方法及程度、软组织平衡等,专家学者各不相同,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42例(48膝)严重膝关节疾病合并畸形患者,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由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的软组织松解,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力线和软组织平衡,获得膝关节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曲度并进行HSS评分、WOMAC 评分。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5-84个月,平均35.5个月。所有患者置换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最大屈曲度、HSS评分、WOMAC评分较置换前比较,均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膝关节僵硬、血管及神经损伤、髌骨骨折、髌骨低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说明成人严重膝关节畸形经全膝关节置换,置换后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较前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 导航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患肢股骨侧及胫骨侧分别安装红外线反射球,通过红外线原理将信息传输到计算机里面,通过计算机重建患者的下肢力线及空间结构,从而指导医师正确截骨。该系统能降低医生的主观判断产生的失误,能够提高假体植入的准确性,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提高假体使用寿命。 导航的优势:与传统膝关节置换手术相比,导航下膝关节置换能够提高术后下肢力线的准确性;能够有更好的伸屈间隙平衡;且术中不要打开股骨髓腔,减少了术后引流量。 背景: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导航下膝关节置换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能够使假体植入更加准确,获得有更好精确的下肢力线,但同时也延长了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Aesculap Ortho-Pilot非影像依赖无线导航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4至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病历资料,经同一手术医师完成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按照手术方式分为2组:导航组在Ortho-Pilot非影像依赖无线导航辅助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非导航组进行常规的全膝关节置换,每组21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12个月拍摄负重X射线片,观察下肢机械轴线、胫骨机械轴近端内侧角、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与下肢力线偏差>3°的患者数量,同时评估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试验获得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导航组手术时间长于非导航组(P < 0.05),术后引流量少于非导航组(P < 0.05);②术后12个月,导航组下肢机械轴线、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分离变量的误差均小于非导航组(P < 0.05),两组胫骨机械轴近端内侧角分离变量与下肢力线>3°的病例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12个月,导航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非导航组(P < 0.05),两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结果表明,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能够提高下肢力线的准确性、假体安放的准确性及膝关节活动度,但增加了手术时间,应用时应综合考虑其利弊。 ORCID: 0000-0003-1243-9574(江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临床数字化导航模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方法 招募20例(男8例,女12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采集患者下肢全长MRI扫描数据,利用逆向工程软件对MRI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机内设计得到一款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匹配的可定位截骨平面和外旋轴的导航模板,最后通过快速成型机制作模板实物用于临床手术操作。手术由同一位具有关节置换经验的骨科医生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前观察导航模板与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匹配性,术后通过CT扫描检测截骨的准确性。 结果 导航模板与股骨髁和胫骨平台贴合紧密,无明显移动;所有患者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截骨面与下肢机械轴基本垂直,外旋轴定位精确,股骨后髁截骨面与通髁轴保持平行。 结论 数字化导航模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具有安全可行,手术操作简单,截骨力线准确。  相似文献   

10.
背景: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股骨侧需要额外的髁间截骨来容纳胫骨柱和股骨窝结构,髁间窝两侧与股骨体相连处应力集中是骨折好发部位。不同品牌假体不同型号间截骨量的差异并没有具体数据,不便于临床医生在选择假体时参考。 目的:比较临床上常用的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进口、国产的6个品牌)髁间截骨数据的不同,为临床假体选择和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目前国内常用的(进口、国产的6个品牌)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包括Zimmer NexGen LPS、Stryker Scrorpio NRG Knee-Flexed、Depuy PFC Sigma、Smith&nephew Genesis-2 PS、United-U1及威高GKPS。根据截骨模板确定截骨面包括股骨髁前截面、后截部、股骨髁远端截面、后斜截面;对应股骨假体径线包括髁内外径宽、髁前后径宽、股骨髁间窝截骨宽度及深度,对上述数据进行对比测量。 结果与结论:6种膝关节股骨髁假体的前后径/内外径、髁间窝截骨量及形态均存在差异,国外品牌股骨远端前后截骨面间径线较短,对后髁的截骨程度较大。随着应用假体尺寸的增大,所用品牌髁间截骨宽度所致骨量丢失比例均呈下降趋势,无论是小尺寸假体还是大尺寸假体,Stryker Scrorpio NRG Knee-Flexed假体髁间截骨宽度均较小。 6个品牌的膝关节假体截骨尺寸有所不同,以上结果并不足以评价不同假体之间的优劣,但就保留髁间骨储量而言,髁间截骨量少的设计较具优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Inappropriate size of tibia prosthesis will affect the stability and long term curative effect of knee joint. Raising the tibia prosthesis bone coverage through preoperative analysis may further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loosing and sinking of tibia prosthesis. OBJECTIVE: 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prosthesis and maximize the tibia prosthesis bone coverage rate through the 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CT and preoperative tibia osteotomy simulation among the patients preliminarily treated with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METHODS: Totally 76 (84 knees) patients treated with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were enroll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est group (38 cases, 41 knees) and control group (38 cases, 43 knees). All the patients in the test group were underwent CT scan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CT before operation. Preoperative tibia osteotomy was stimulated. The most appropriate tibia prosthesis was selected by comparatively analyzing the data of tibia osteotomy, and maximizing the tibial plateau prosthesis bone coverage.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CT was absence in the control group by contrast. Tibia plateau bone coverage of patients in these two groups after replacement was evaluated. The repair effect was evaluated during the follow-up.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otally 75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3 to 56 months. One patient in the test group withdrew from the study because of periprosthetic fractures. Analyzing from the follow-up after replacement, tibia plateau prosthesis coverage rates of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89.87±4.14)%, (83.15±5.21)% respectively; New York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scores were respectively (87.48±8.69) points and (82.37±10.14) poin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ange of motion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est and control groups (P > 0.05).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oosing the most appropriate type of tibia prosthesis by applying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CT and preoperative tibia osteotomy on patients treated with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can improve tibial plateau prosthesis bone coverage rate and is conductive to achieve a satisfactory repair effect.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推拿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后康复的疗效、探求推拿康复治疗的机制。 目的: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后早期推拿综合康复的临床疗效,为优选康复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将66例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以1∶1的比例分为对照组和推拿组,每组33例,置换后对照组行持续被动运动训练,推拿组行持续被动运动结合推拿康复。通过HSS评分、SF-36健康问卷评分观察推拿综合康复方法对患者疗效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3个月HSS评分组间比较:功能(P =0.020)、肌力(P =0.002)、稳定性(P =0.011)和总分(P=0.019),均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3个月SF-36评分组间比较:精神健康(P =0.003)、总体健康(P=0.008)评分均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说明推拿早期干预可促进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后的功能恢复、改善了置换后膝关节的肌力、增加了膝关节稳定性、提高了精神健康和总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 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 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55例(70膝)膝关节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组26例(35膝)和内侧髌旁入路组29例(35膝),分别采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疼痛度、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假体力线对位以及并发症情况。所有假体均选用Johnson&Johnson公司旋转平台的Sigma型假体。 结果与结论:55例患者获得 12-24个月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不稳、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所有假体均获得正确的力线对位。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置换手术时间大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而切口长度、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置换后3 d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 < 0.05)。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早期疗效显著优于经内侧髌旁入路,而2种入路在假体力线对位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术在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SONK)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采用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术治疗的32例(32膝)SONK患者,其中单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14例,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18例。术中患者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屈膝90°取髌骨旁内侧至胫骨结节内侧入路,彻底清除股骨内髁病变坏死病变组织,根据病灶周围硬化骨完整度和强度选择截骨深度。小缺损以骨水泥填塞,较大缺损建议采用已清除的骨赘块制作细小碎骨柱填塞。安装单柱/双柱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假体。再次检查膝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性,彻底止血,充分冲洗切口,关节周围注射鸡尾酒镇痛混合剂,常规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弹力绷带包扎固定。术后24 h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1~2 d拔除引流管,术后常规给予抗凝、镇痛等对症治疗,麻醉结束后主动进行股四头肌训练和踝泵练习。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术后1、3、6、12、24、36个月患膝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收集并比较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情况[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下肢力线情况[膝关节股胫角、胫骨内髁后倾角及胫骨平台角];比较2种假体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情况及下肢力线情况。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3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5.0~70.0 min,平均手术时间(45.5±6.9) min;住院时间5.0~8.0 d,平均6.5 d。32例患者中,1例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患者于术后1个月出现半月板垫片脱位,予以翻修后好转;1例行单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后,于术后24个月出现下肢力线改变和假体松动,翻修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好转。其他患者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围手术期感染、假体松动、半月板垫片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HSS评分、KSS和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85.6±4.4)分、(88.4±5.2)分、(108.8±8.2)°,均显著高于术前[(66.8±5.2)分、(61.3±9.8)分、(97.5±7.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61、13.81、5.71,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股胫角、胫骨平台角分别为(174.4±5.6)°、(84.6±3.6)°,均显著低于术前[(179.5±3.8)°、(88.1±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4.80,P<0.05);膝关节胫骨内髁后倾角末次随访时为(82.8±3.4)°,较术前[(84.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131)。末次随访时,单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患者HSS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胫骨内髁后倾角、胫骨平台角分别为(84.8±4.2)分、(89.2±6.0)分、(107.6±9.0)°、(175.8±6.0)°、(82.0±4.1)°、(83.8±3.2)°,与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患者[(86.3±4.6)分、(87.8±4.5)分、(109.8±7.9)°、(173.4±5.4)°、(83.5±3.6)°、(85.3±4.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在SONK患者的治疗中取得满意效果,并发症发生少,能明显改善患膝功能和部分纠正下肢力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植入假体系统、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药物等均可能对患者肾功能产生影响。 目的:动态观察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相关处理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纳入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42例,检测患者置换前后血清肌酐、胱抑素C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比较置换前后患者肾功能。 结果与结论:42例患者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均成功,在置换后1个月内未发生少尿、无尿、大量蛋白尿、肾衰竭等严重的肾脏并发症。围手术期血清肌酐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胱抑素C水平在置换后1周内无明显变化,而在置换后1个月,较置换前下降;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在置换后1 d上升,自置换后3 d开始呈下降趋势,置换后7 d、1个月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较置换前降低。结果说明,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对患者肾功能仅产生了轻度的一过性损伤,并且置换后1个月患者肾功能平均水平得到改善。对初次行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积极恰当的临床处理,不致对肾功能产生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使用的保留前后叉韧带的假体仍存在诸多问题。改良和设计保留前后交叉韧带膝关节假体相关的形态测量,特别是胫骨近端未曾见到过详细的报道和研究。 目的:通过对正常膝关节三维数字化模型进行相关的胫骨近端形态学的分析,从而为改良和设计保留前后交叉韧带人工全膝关节假体提供参考。 方法:4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膝关节的CT及MRI扫描,然后将膝关节CT、MRI断层影像数据导入Mimics 10.01进行图像分割与三维重建,重建出完整的膝关节三维实体数字化模型后再导入Geomagic Studio 11,在膝关节模型上测量前后交叉韧带在胫骨近端解剖参数,模拟截骨后测量胫骨近端截骨面的解剖参数。 结果与结论:前后交叉韧带总的宽度为(14.94±2.56) mm,性别间比较提示男性需适当增加横向的截骨宽度以避免损伤前后交叉韧带。胫骨髁间棘顶部的长度为(8.02±1.03) mm,底部的长度为(15.19± 1.71) mm,截骨后高度(9.13±0.88) mm,而且此梯形结构位于前后径48%-82%。胫骨截骨面内侧的内外径短于外侧的内外径,内侧前后径大于外侧的前后径,因而保留前后交叉韧带的假体更需要非对称性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