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评价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超声表现。方法建立大鼠心脏同系移植与同种异体移植模型。以14 MHz高频探头对手术后第1、3、6天移植心脏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于乳头肌水平左室短轴切面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壁厚度(LVT)、室壁增厚率(LVTR)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比较同系移植与同种异体移植间差异。结果同系移植组移植心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同种移植组术后第3天的移植心病理分级为I~II级;移植后第6天的病理分级为III~IV级。同系移植组中,术后第1、3、6天动态观察各超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段两组间比较,LVDd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6天,同种异体移植组LVEF明显低于同系移植组(P〈0.05);术后第3、6天,同种异体移植组LVT明显高于同系移植组(P〈0.01),而LVTR则明显较低(P〈0.01)。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可动态显示大鼠心脏移植的解剖形态、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判断不同程度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LVT和LVTR可作为其评价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背景:超声检查已经成为了肾移植后的常规检查及监测方法。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移植后监测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61例同种异体肾移植后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其中移植肾正常组35例,急性排斥反应组22例,慢性排斥反应组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超声探查,结合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观察移植肾的观察移植肾结构、血流灌注情况,测量各级血管的血流参数。 结果与结论:急性排斥反应组移植肾较功能正常组明显肿大,彩色多普勒显像、多普勒能量图显示肾实质血流信号减少,舒张期明显,各级动脉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明显增高;慢性排斥反应组移植肾体积较功能正常组明显减小,彩色多普勒显像、多普勒能量图显示肾动脉内径明显缩小,动脉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明显升高。提示,应用超声能早期无创的观察移植肾的血流灌注情况,测量移植肾各级血管的血流参数能敏感的反应移植肾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3.
背景:白细胞介素6是免疫炎症反应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它与移植排斥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在移植排斥反应诊断和抗排斥疗效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6在恒河猴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水平,以评价其作为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指标的价值。 方法:以16只恒河猴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围手术期不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和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免疫抑制治疗),然后建立恒河猴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分别在移植后6,12,24,72 h时间点收集血清及肝脏组织,通过检测肝功指标和移植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Banff评分反映其移植排斥反应情况,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后12,24,72 h实验组均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其中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在24 h和72 h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72 h组织学表现重于对照组,Banff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中血清、肝组织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肝移植后12,24,72 h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并以72 h最为明显。结果表明白细胞介素6可能参与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其表达可能在恒河猴原位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铁离子在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 方法: 建立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同系移植组(C57BL/6→C57BL/6)和同种异体移植组(BALB/c→C57BL/6),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离子在心肌组织的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HO-1在心肌组织的表达。 结果: 铁离子在浸润的巨噬细胞中沉积,HO-1主要在浸润的炎性细胞中表达,两者随急性排斥反应的加重表达上调。 结论: 铁离子沉积与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过程相关,且可作为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观察和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脏移植后出现机体(受体)对外来器官(供体)的排斥反应,这本是机体的一种免疫保护反应,但对心脏移植来说,排斥反应便成为心脏移植后严重的并发症。我院从2000年至2003年行心脏移植5例均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现将其观察处理结果报告如下。1排斥反应的观察1.1超急性排斥反应多发生在心脏移植术后24 h,供心恢复血液循环后,立即出现供心复跳困难,即使使用药物使其恢复跳动,但心脏收缩微弱,不能维持心脏移植受体的正常血压,不能脱离人工体外循环。1.2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是由免疫细胞反应引起的,临床症状常见:乏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活动后心…  相似文献   

6.
背景:核因子κB作为一种重要的核内转录因子,是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汇聚点,参与机体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细胞凋亡等多种反应物质基因的表达调控,在体液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恒河猴移植肝组织内核因子κB P65蛋白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方法:将恒河猴随机分为2组:急性排斥反应组肝移植后不给予抗排斥处理,对照组肝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均给予抗排斥处理。分别在移植后6,12,24和72 h 4个时间点收集血标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取移植肝脏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构和排斥反应,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中核因子κB p65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肝功能变化滞后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当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移植肝组织中核因子κB p65表达上调,急性排斥反应程度也随之加剧。并且在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肝功能、病理学仅有轻微改变时,核因子κB p65表达显著升高。因此移植肝组织中核因子κB p65表达水平的检测对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核因子κB可能成为控制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鼠同种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ptn)的表达情况及环孢菌素A(cyclosporine A, CsA)的抑制作用。 方法: 改良Banff评分系统判断同种小鼠移植心急性排斥反应程度,RT-PCR检测移植心组织内淋巴细胞趋化因子表达水平,ELISA方法检测心脏移植小鼠脾细胞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活性。 结果: C57BL/6-Balb/c急性排斥组小鼠移植术3 d后脾脏显著增大。术后第5、7 d移植心肌间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评分分别为2.667±0.577和2.333±0.577。C57BL/6-Balb/c+CsA组小鼠移植术后脾脏肿大明显减轻,术后第5、7 d心肌间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评分分别为1.000±0.000和1.333±0.577。急性排斥组和CsA处理组小鼠移植心脏在术后第5 d和第7 d都可检测到Lptn mRNA阳性表达,但CsA处理组Lptn mRNA的表达明显弱于急性排斥组。治疗剂量的CsA可以完全抑制NFATc1活性。 结论: Lptn在早期移植免疫事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CsA仅能部分抑制Lptn mRNA的表达。活化T细胞Lptn的表达调控存在NFAT以外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心脏移植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蛋白分子的表达与组织病理学改变时相间的差别,探讨免疫分子的活性变化与移植器官排斥反应时间进程间的关系。方法:6例心脏移植患者于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取外周血,用不同荧光单克隆抗体(mAb)标记PBMC表面的蛋白分子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HC-II、CD3、CD4、CD8、HLA-DR和ICAM-I的表达。常规移植术后供心组织病理检查,根据国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标准分级。结果:(1)6例实施心脏移植的患者中,有3例在不同时间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排斥反应。(2)发生排斥反应的病例在整个30d的观测期内,CD3、CD4及CD8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未发生排斥反应的病例。(3)发生移植排斥反应的患者,其PBMC上HLA-DR的表达于移植术后72h出现高峰,出现高峰的时间较用活组织检查诊断排斥反应的时间早4~7d。(4)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PBMC上MHC-II及ICAM-I的表达,分别于术后3d及2d出现高于术前的表达峰,于术后15d达峰值,峰值的出现时间与病理改变基本同步。结论:(1)心脏移植患者术前的免疫功能状况,与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性有一定的相关性。(2)监测PBMC表面HLA-DR、MHC-II及ICAM-I分子的表达,对临床早期发现心脏移植排斥反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非特异性损伤因素对排斥反应所造成的影响 ,建立仓鼠对裸小鼠心脏移植模型 ,分别在手术当天 ,术后 10 0d及 2 70d重建受者免疫系统 ,观察仓鼠移植心的存活及移植心组织内热休克蛋白 70的表达水平。发现随术后免疫重建时间的推移 ,移植心组织内热休克蛋白 70的表达则逐渐降低 ,而受体排斥移植心所需时间逐渐延长。提示包括非特异性损伤(手术、缺血、感染等 )在内的各种因素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参与诱发移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Wistar和SD大鼠普遍为封闭杂交系而非近交系,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基因多态性,因此Wistar和SD大鼠之间的肝移植模型可能不是研究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 目的:建立Lewis-BN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分别进行同基因Lewis-Lewis间肝移植及Lewis-BN间肝移植。移植后3,5,7 d观察受体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大鼠存活时间。 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移植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平均存活时间超过100 d,肝功能损害较轻。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存活 (12.75±1.25) d,移植后第7 天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较重,移植后各时相点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 < 0.05)。提示Lewis-BN大鼠肝移植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对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细心轻柔的操作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肾移植后肺部感染8%-16%发展为重症肺炎,是目前预防与治疗的难点,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概率高,死亡率高。 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移植后重症肺部感染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 方法:总结2007年7月至2010年3月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收治30例肾移植后肺部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肾移植后肺部重症感染多发生于肾移植后6个月,在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用量同时,联合抗感染治疗。 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中,10例死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6例、心功能衰竭5例、肾功能衰竭2例,3例放弃治疗。1例患者最长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14 d后痊愈出院。肾移植后的肺部重症感染多为混合感染,作者针对其临床特点创新性地将病程分为3期,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定期随访和规律复查,以及培养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预防。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用法,根据临床检查经验性选用抗生素、抗真菌、抗病毒、抗结核类药物是治愈关键,根据病情早期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能有效改善症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尽管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佳选择, 但是移植后的免疫排斥仍然是困扰临床的重大难题, 急性排斥反应是最常见的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 移植医学在预防性筛查、 早期诊断、 改善预后和治疗等方 面正面临着新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的需求。 目前, 蛋白质组学的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移植医学的研究中, 血 清、 尿液中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也取得越来越多的进展。 文章综述了基于质谱 技术的蛋白组学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筛选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背景:胚胎干细胞移植是否能够成为脑血管疾病治疗有效的方法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分化神经前体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可行性。 方法:分别建立帕金森病、缺血性脑损伤以及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并进行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将胚胎干细胞分化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相应脑血管疾病模型大鼠脑内,观察脑血管病变大鼠的旋转行为学变化、脑组织病理变化以及海马结构的变化和神经细胞数目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胚胎干细胞分化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帕金森病大鼠脑内后,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次数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明显增高。胚胎干细胞分化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内后,能够长期存在于脑内,并迁移、分布于受损的海马,构成海马结构,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并且受损海马内的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说明移植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胚胎干细胞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增强神经的可塑性,诱导自身定向迁移并分化为成熟神经元。  相似文献   

14.
背景: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移植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转换对象的选择和时机至关重要。 目的:观察不同血肌酐水平下应用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移植患者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肾移植后确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慢性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根据转换前血肌酐≤220 μmol/L和血肌酐> 220 μmol/L,各分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慢性移植肾肾病组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组;前两组将原有免疫抑制方案中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转换为西罗莫司,转换组共53例,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患者为对照组共28例,随访3年。动态观察各组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血肌酐水平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在随访终点共行移植肾穿刺活检9例。 结果与结论:转换前血肌酐≤ 220 μmol/L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慢性移植肾肾病组血肌酐值,在随访第24、36个月血肌酐较转换前明显降低(P < 0.05),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组血肌酐呈缓慢爬行上升高于前两组(P < 0.05)。血肌酐> 220 μmol/L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血肌酐转换后显著下降(P < 0.05);后两组转换后血肌酐呈爬行上升(P < 0.05)。转换后主要不良事件有轻度贫血(30.2%)、高脂血症(35.8%)、白细胞低下(22.6%)等。肾移植后血肌酐爬行升高转换西罗莫司方案疗效显著,转换前穿刺活检确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中毒还是慢性移植肾肾病,并结合血肌酐水平综合判断是否行西罗莫司转换治疗,注意监测血脂水平;转换应在移植肾功能发生严重损害前进行,早期转换,患者将获益更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进入21世纪,器官移植事业飞速发展,器官移植供体的短缺极大的限制了这项技术在临床领域的充分运用,而中国1∶30的数量比更是阻碍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瓶颈”。目的:探讨建立人体器官捐献救助体系的意义、内容及途径,分析目前中国器官捐献救助存在的问题,提出器官捐献救助的措施。方法:在CNKI和PubMed通过关键词“器官捐献、器官移植、救助”查阅相关文献,对来源于核心期刊的文章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深入临床,通过交谈法了解器官捐献者和医务人员的呼声,为文章救助措施的提出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依据。结果与结论:为了器官移植事业的快速发展,从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对器官捐献者给予一定的人道主义救助乃大势所趋,同时,从法律援助、制度设计、组织构建、工作人员配置几个方面提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器官捐献救助体系,确保救助措施落到实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治疗腰椎疾病,有近20%不能达到有效的融合,出现治疗后疼痛、椎间隙塌陷、迟发性后凸畸形等一系列并发症。 目的:进一步验证兔腰椎前柱结构切除后髓核组织对椎体间植骨融合效果。 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在L3间盘水平剥离前纵韧带,使其与L3间盘前缘形成间隙,植入同种异体髂骨。②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切除L3前1/3间盘组织,终板间植入同种异体髂骨,缝合同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③切除1/3间盘组织+内固定组在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的基础上行前柱的内固定。 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测定: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治疗后12周融合节段垂直拉伸力明显优于其他2组,能够承受更强的外界拉伸力。腰椎侧位X射线检查: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12周植入骨块吸收,椎间隙无新生骨长入;切除1/3间盘组织+内固定组12周椎间有连续骨桥形成;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12周完全骨性融合。组织学观察: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12周未见骨组织生成;切除1/3间盘组织+内固定组12周少量的成熟骨小梁及成骨细胞;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12周大量成熟骨小梁及骨细胞,重塑后的板状骨及哈弗氏结构。结果证实腰椎前柱的稳定性对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切除前1/3间盘组织后,游离的间盘、髓核物质影响了植入骨融合,有效地恢复前柱稳定性能够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但仍不能达到有效融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临床应用扩增的神经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仍在探索阶段。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方法:取12周人胚胎脑组织体外培养扩增,计数5×106-2×107制作成混悬液4-6 mL,通过腰穿、颈动脉注射途径植入30例帕金森病患者体内,1次/周,共3次。移植前后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修正Hoehn-Yahr分级量表、帕金森病Schwab & England日常活动分级量表评分。移植前后检测和评估血尿常规、肝功、肾功、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12周龄胚胎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可在体外稳定扩增,并且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通过随访发现神经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控制帕金森病病理进程、恢复受损脑功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无明显并发症。可见应用体外长期扩增的人类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大鼠三种不同脊柱融合模型的优越性及融合率。 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分别行椎体间(有内固定)、后外侧路(横突间)、椎体间(无内固定)三种不同术式的脊柱融合,3周、6周后进行手法触诊、X线评价、组织学观察,对三种融合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3周时椎体间(有内固定)融合组、横突间融合组和椎体间(无内固定)融合组均未出现融合;6周时椎体间(有内固定)融合率为40%、横突间融合率为40%、椎体间(无内固定)融合率为20%。 结论 椎体间(有内固定)及后外侧路(横突间)融合均有良好的植骨床,局部相对稳定,手术相对简单易行, 且术后并发症少,是骨替代材料等等具有成骨性或骨诱导性的移植物或药物能否提高脊柱融合率适用的一种动物融合模型。  相似文献   

19.
背景:宿主与移植物间的免疫排斥反应是器官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免疫抑制剂已无法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抗体药物偶联物作为一类新型药物,可能为免疫排斥反应的治疗带来希望。目的:综合分析抗体药物偶联物的构成、作用机制、临床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方法:以“抗体药物偶联物、免疫抑制剂、免疫毒素、器官移植、移植物排斥”,“ADCs,immunosuppressive agents,immunotoxins,organ transplantation,graft rejection”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 和 PubMed 数据库。同一领域文献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43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抗体药物偶联物以其高效低毒的特性在靶向治疗肿瘤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在抗免疫排斥反应中仍处于摸索阶段。以同种胰岛移植为研究对象,寻找一种更有效阻断CD8效应T细胞CD103/E-Cadherin通路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将可能成为同种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的新颖研究药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