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 denoma,MA)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6例MA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33~66岁,平均5I岁。右肾4例,左肾2例;仅l例表现为腰痛不适、乏力,无其他阳性发现。6例均经B超、CT诊断为肾肿瘤。结果:5例行根治性肾切除,1例行肿瘤剜除术。肿瘤平均直径4cm。病理学特点:MA细胞均匀一致,排列成密集的小管状、腺样结构,胞浆少,无明显异形性,核分裂像罕见。免疫组化WT1(+),而EMA和CK7(-)。1例肿瘤局部出现乳头状腺癌成分。5例获随访5~24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原发上皮源性肿瘤,了解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该肿瘤的准确诊断。对该肿瘤治疗多采取保留肾单位的手术,但其生物学行为及细胞起源的不确定性决定对该病患者需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RAML)的诊断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与总结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40例肾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病理及随访结果。 结果:40例中28例影像学检查诊断肾错构瘤,12例怀疑肾癌。本组40例患者根据病情,6例行对症保守治疗,恢复良好后出院,门诊定期复查随访1~22个月,其中一例随访至9个月后出现破裂出血,再次入院行保守治疗。34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错构瘤。34例手术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随访2~32个月,未见复发恶变及转移。结论:B超和CT是行之有效的诊断肾错构瘤的影像检查。对于应行手术治疗的肾错构瘤,尽量保留肾单位,肿瘤直径大或伴有破裂出血的患者应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肿瘤直径较小者,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是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瘤的诊疗方法,提高肾嗜酸性细胞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术前影像学均诊断为肾占位性病变,其中T1aN0M0期5例,T1bN0M0期 7例.术中及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肾嗜酸性细胞瘤.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0例行根治性肾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18~36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系肾脏的良性倾向肿瘤,预后良好,术前仅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难以与肾癌相鉴别,易误诊为肾癌.对于可疑病例,须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诊断需依据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特点综合判断.治疗以保肾手术首选,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保留肾单位手术(NSS)治疗偶发性肾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至2014年1月收治并采用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的11例偶发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别与同期9例行肾癌根治术(RN)、8例行保守治疗的偶发性肾癌患者进行对比。结果:保留肾单位手术组与肾癌根治组、保守治疗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NSS组肿瘤平均直径为(3.1±1.0)cm,RN组平均直径为(7.5±2.6)cm,保守治疗组平均直径为(5.1±1.4)cm,三者差异有显著意义(t1=7.2,t2=5.6,P<0.01)。同时三组在肿瘤所处位置、术后病理类型、是否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以及是否有腔静脉系统的癌栓形成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性。NSS组和RN组在术前肌酐值比较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术后差异有显著性(t=6.21,P<0.01)。NSS组和RN组在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以及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NSS组肿瘤分期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1)。术后3年、5年随访生存率分别为88.6%、79.5%,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在同等情况下,NSS治疗偶发性肾癌手术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RN组和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在适应证选择合适情况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是应用于偶发性肾癌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在保留患肾大部分功能的同时其术后并发症也相对较小,预后相对也较好。  相似文献   

5.
Yang JA  Qin ZK  Zhou FJ  Dai YP  Han H  Liu ZW 《癌症》2007,26(3):318-321
背景与目的:肾错构瘤属良性病变,可采取定期复查或手术治疗,手术疗效满意.但不典型肾错构瘤,术前诊断困难,容易误诊、误治.本研究总结分析22例不典型肾错构瘤诊治体会,以提高不典型性肾错构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5年11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及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2例不典型肾错构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7例误诊为肾癌,其中6例行肾癌根治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例误诊为肾盂癌,行肾盂癌根治术.其余14例行B超及CT检查,结合MRI、IVU、超声造影及穿刺活检,诊断为肾错构瘤,9例行肾部分切除术,3例行肾切除术,2例保守治疗.所有手术病例,术后病理学诊断均为肾错构瘤.所有患者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不典型肾错构瘤,应仔细分析影像学资料,多可明确诊断.肾错构瘤经治疗后,预后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其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8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27~78岁,中位年龄57岁。患者肿瘤均局限于单侧肾脏,其中左肾17例,右肾11例。结果2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肾嫌色细胞癌。7例行开放肾癌根治术,16例行腹腔镜下腹膜后肾癌根治术,5例行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病理分期:pT1N0M0期23例,pT2N0M0期5例。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72个月,平均24个月,28例患者均无瘤生存,行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肾嫌色细胞癌是具有特殊形态的少见肾癌类型,确诊有赖于典型的病理特征。手术切除是肾嫌色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其较少复发和转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自发破裂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脏肿瘤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肾肿瘤自发性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患者行超声检查,21例行CT检查,9例行MRI检查.术前18例诊断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诊断为肾癌.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11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7例行肾切除,3例行根治行肾切除.结果:术后病理证实19例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为肾癌.其中18例获得随访3个月-5年,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例中保肾手术者未观察到同侧复发,2例患者术后1-4年因对侧发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直径>4cm采取肿瘤剜除术.结论:自发破裂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脏肿瘤以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主,CT是首选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良性肿瘤可考虑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恶性肿瘤则以肾切除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散发、无转移、同时性双侧肾细胞癌(BRCC)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10年本院收治的16例散发、无转移、同时性BRCC患者的资料。患者均接受分期手术,治疗方案包括先行一侧根治性肾切除再行对侧保留肾单位手术(RN+NSS)5例,先行一侧保留肾单位手术再行对侧根治性肾切除(NSS+RN)8例,双侧保留肾单位手术(NSS+NSS)3例。评估各组患者长期疗效及肾功能情况。结果 16例同时性BRCC患者共发现33枚肿瘤,其中T1a期19枚(57.6%), T1b期10枚(30.3%),T2a期3枚(9.0%)和T3a期1枚(3.0%)。RN+NSS组、NSS+RN组及NSS+NSS组急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的发生率分别为80.0%、25.0%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但均无需临时或长期透析。16例患者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8%和87.5%,3年、5年总生存率均为100.0%。结论 分期手术是治疗散发性、无转移、同时性双肾癌患者的有效手段,可获得良好的肾功能状况和疗效,通常可选择一期对条件较好的一侧肾脏肿瘤先行NSS,待肾功能恢复后二期针对手术难度相对较大的对侧肾脏肿瘤施行NSS或RN治疗,以降低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保留肾单位(NSS)肾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因素,为NSS的临床适应证选择提供进一步依据。方法 对24例NSS术后2例早期复发病例,从肿瘤的多灶性及手术切缘安全范围进行复发因素分析。结果 2例病例分别在NSS术后1年及2年复发,考虑复发与肿瘤的多中心病灶有关,与手术切缘安全范围无关。结论 肿瘤的多中心病灶是NSS术后早期复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杨飞亚  周强  赵钦欣  邢念增 《癌症进展》2019,17(9):1025-1028
目的比较保留肾单位手术(NSS)和根治性肾切除术(RN)治疗T1期肾细胞癌(RCC)对患者生存率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9例T1期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NSS治疗112例,接受RN治疗97例,对其进行了随访,比较接受NSS和RN治疗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通过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变化和慢性肾脏疾病(CKD)发生情况判断患者术后肾功能变化。结果 RN治疗患者肿瘤大小大于NSS治疗患者,肿瘤分期高于NSS治疗患者,手术时间短于NSS治疗患者,住院天数多于NSS治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SS治疗患者的5年、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7%和87.0%,分别高于RN治疗患者的83.7%、7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及术后3、6、12、24个月RN和NSS治疗患者e GFR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且术后同时间RN治疗患者的eGFR水平均明显低于NSS治疗患者,术后1天及术后3、6、12、24个月NSS治疗患者CKD发生率均明显低于RN治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T1期RCC患者,接受NSS治疗患者的总生存率及肾功能均优于接受RN治疗患者,在条件允许时,应优先选择NSS治疗RCC。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双侧肾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双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同时性肾癌中,1例行双侧Ⅰ期手术,6例行分期手术.其中3例行双肾肿瘤剜除术,1例行双肾部分切除及右肾上腺切除术,2例行一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及对侧肾肿瘤剜除术,1例行一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下腔静脉切开取癌栓术及对侧肾肿瘤剜除术.3例异时性肾癌均分期手术,其中2例行双肾肿瘤剜除术,1例行一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对侧肾肿瘤剜除术.所有患者术后均行生物学治疗3个月.10例获随访3个月~8年,平均19个月.结果:7例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1例术后6个月出现肺转移,已带瘤生存3个月;1例术后1年出现残肾肿瘤复发,经生物学治疗,已带瘤生存3个月;1例术后3个月后死于肾衰竭.异时性肾癌者的先发一侧行肾癌根治术,对侧肾出现肿瘤的时间分别为9个月、2年和6年.结论:保留肾单位的肾切除术是目前双侧肾癌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它对肾功能的影响较少.双侧肾癌的预后和单侧肾癌一样,与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有关,而与肿瘤是否多发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以提高术前诊断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4月-2010年10月间23例M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治疗和预后的特点。结果:术前B超诊断为MCRCC15例,CT诊断为MCRCC1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效果良好。术后病理均为透明细胞癌。17例术后随访平均29个月(12—73个月),无瘤存活13例。结论:MCRCC无特殊临床表现,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诊断,术中须行病理检查,手术治疗效果满意,预后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RL)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6例PR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治疗和预后的特点。结果:6例患者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免疫组化诊断为PRL。5例获得随访,1例失访。随访时间9-64个月,平均28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4个月和6个月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4个月出现多发肺转移,3个月后死亡。余2例未见转移和复发。结论:PR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检查。根治性肾切除术联合放化疗为治疗首选。术后需要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M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预后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M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及治疗预后。结果:12例后肾腺瘤均为境界清楚的肿块;肿瘤细胞形态温和,小而密集,排列成腺泡状、乳头状、分枝小管状,间质不明显;细胞丰富,核圆形、卵圆形,无核仁,染色质细腻,胞浆稀少,淡染,少见核分裂象;部分可见砂粒体样钙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WT-1、CD57、PAX8、Vimentin、PAX2阳性,CK7、CD10、CD117阴性。结论:后肾腺瘤为一种罕见的肾脏上皮源性良性肿瘤,临床特征不明显,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对其诊断具有重大意义,治疗以手术为主,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任超  易发现 《现代肿瘤医学》2019,(12):2121-212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治疗方式和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肾平滑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为70岁女性,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症状。双肾彩超和CT均提示左肾占位性病变,密度不均一。予以左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随访。结果:术后病理回报(左肾脏)高度可疑为平滑肌肉瘤(直径8 cm);左侧肾盂、输尿管、肾门血管断端未见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3枚,未见癌转移(0/3)。HE及免疫组化结果支持平滑肌肉瘤(直径8 cm),Desmin(++),Caldesmon(+++),CD10(-),Ki67(40%~60%),p53(弥漫++)。患者术后2个月未见局部肿瘤复发和肺转移。结论:原发性肾平滑肌肉瘤在临床上十分罕见,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术后病理诊断为其金标准。手术根治切除为目前主要治疗方法,辅助性放化疗当前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经后腹腔镜分离肿瘤,显露肾蒂,分离肾周脂肪后辅助小切口在部分早期肾细胞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于肿瘤直径大于4cm的周围性肿瘤及中央型、肾门旁肿瘤,采用腹腔镜下分离肾周脂肪,显露肾蒂后辅助小切口行肾部分切除,21例肾肿瘤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增强。随机选取我科同期完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16例作比较。结果:2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肾蒂阻断时间为(22.90±3.72)min,平均手术时间为(189.71±12.99)min,术中出血量为(262.90±56.84)ml。瘤剜除术后病理示透明细胞癌15例,嫌色细胞癌2例,嗜酸性细胞瘤3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无1例切缘阳性。随访5-10个月,无1例术后复发。与同期16例完全腹腔肾肿瘤剜除术比较,肾蒂阻断时间、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05),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中央型肿瘤、肾门旁肿瘤及大于4cm的外周性肿瘤,后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肾部分切除术明显减少肾热缺血时间及手术时间,保证肿瘤切缘阴性,结合了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的优势,降低手术难度,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对小肾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通过对 1992年 2月~ 2 0 0 1年 2月收治的 12例小肾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2例中全部手术治疗 ,9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 ,3例行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 ,术后均经病理证实。 10例获得随访 ,8例无癌存活 ,最长已超过 7年。结论 小肾癌多为B超偶然发现 ,术前B超、CT肾动脉造影综合分析明确诊断 ;手术方式依据具体情况采取根治性切除术或保留肾单位手术 ;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分期和分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RLPN)治疗T1期肾癌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行RLPN的T1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阻断方式及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效果。结果:3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2-185min,平均手术时间97min;肾动脉阻断时间0-47min,平均23.8min;出血量45-220ml,平均103.3ml;术中无并发症;术中切缘组织病理均阴性;术后无尿漏、继发出血及肾功不全发生;术后5天1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平均住院日9天。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24个月,复查B超及CT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复查静脉肾盂造影(IVP)提示患侧肾肾功能良好。结论:RLPN安全有效、创伤较小、出血少、恢复快,同时可保留患肾功能,可作为治疗T1期肾癌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A)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3例REA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治疗和预后的特点.结果:术前诊断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7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免疫组化分析支持REA诊断.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74个月,平均31个月.无瘤存活6例.结论:REA是一种少见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诊断需要与肾细胞癌(RCC)相鉴别.免疫组化能够确诊,术后需要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双侧肾脏嗜酸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例双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并讨论.结果:例1术前疑诊为双肾嗜酸细胞瘤,一侧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证实,行保留肾脏的肿瘤剜除术,另一侧穿刺证实.另一例术前诊断双侧肾癌,行根治性左肾切除,及右肾穿刺活检术,病理均诊断肾嗜酸细胞瘤,术后分别随访3年及1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系肾脏良性肿瘤,多为单发,极少数双侧发病,术前诊断较困难,应依据免疫学、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等综合诊断.治疗以保肾手术为首选.双肾及多发肾嗜酸细胞瘤,术前穿刺活检或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极其重要,并应尽量选择保肾手术,但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