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科住院并接受髋关节置换患者7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选择性别、年龄、冠心病、高血压、体重指数、肥胖、手术时间、卧床时间>7d等可能影响下肢DVT的因素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60岁、高血压、手术时间、卧床时间>7d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年龄>60岁、高血压、卧床时间>7d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重点关注.结论 年龄>60岁、高血压、卧床时间>7d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对于预防下肢DVT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9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合理选择评估时机、应用深静脉血栓观察护理单、早期下肢功能锻炼、保护血管、规范的抗凝药物治疗及机械性预防等措施。结果9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仅3例发生DVT,发生率3.26%。结论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早期干预,能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足提高治疗效果的天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联合局部使用氨甲环酸(TXA)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术期失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初次行THA患者119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57例为静脉联合局部序贯应用TXA观察组,62例为未使用TXA对照组。观察组:手术切皮前30 min以10 mg/kg TXA静脉滴注,关闭关节腔前将0.5 g TXA稀释于20 ml生理盐水中并注入关节腔内。对照组不使用TXA。二组患者术后均接受了专业的物理抗凝,均未使用任何化学抗凝药物。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前Hb、Hct、PT、AP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双下肢血管彩超均提示无深静脉血栓发生。观察组术后3 d平均总失血量、血红蛋白值、血细胞比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输血率中观察组输血率8.77%明显低于对照组21.41%(P<0.05)。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周复查双下肢血管彩超,其中观察组发生DVT12例(21.05%),对照组术后发生DVT4例(6.4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所发生的DVT均为远端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均无近端中央型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结论静脉联合局部序贯应用TXA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但有增加远端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6年4月—2018年6月于上饶市广丰区人民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284例患者临床相关资料,统计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25.35%。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房颤动史、术中失血量、体质指数、术前合并下肢静脉病变、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下肢机械性辅助锻炼、合并血液高凝及肺部感染密切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大、合并高血压史、合并心房颤动史、术中失血量>500 ml、术前合并下肢静脉病变、术后卧床时间>4 d、术后未进行下肢机械性辅助锻炼、合并血液高凝及合并肺部感染均是诱发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罗玲 《中国医药指南》2012,(35):321-32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临床预防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08年6月至2011年8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进行DVT危险因素评估并实施术后护理,同时选取2004年7月至2008年5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未进行DVT危险因素评估并实施术后护理的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术后DVT症状和体征及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有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3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干预。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术后正确评估、健康宣教、体位干预、功能康复训练等积极的干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通过对患者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DVT和PE(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的住院日、医疗费用和死亡率[1],3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无一例发生DVT。  相似文献   

7.
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5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方法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采取早期、全程康复护理干预,即术前指导,术后训练,活动下肢及抗凝剂的应用等方法。结果DVT发生率3%,明显低于近年报道。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条件,降低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流,提高静脉血液流速,促进血液循环,可有效预防DV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肢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临床防治对策。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DVT的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DVT组),选取同期行上述关节置换术术后无下肢DVT的120例患者为对照组(非DVT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探求下肢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DVT组与非DVT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是否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是否异常、手术类型、置换关节数、假体类型、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机械抗凝类型等指标构成差异显著(P<0.05)。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显示年龄60岁以上、手术类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合并糖尿病(、凝血指标异常、使用骨水泥型假体、术后物理抗凝类型(未使用下肢血液循环泵)等指标是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凝血功能异常、手术类型、糖尿病、假体类型、术后物理抗凝类型是下肢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强化术前辅助检查与评估、术后监测与积极预防性抗凝治疗是预防下肢DVT的必要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肢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因素,提高临床监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法 观察697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2周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收集可能与DVT形成的相关指标,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下肢骨折术后发生DVT者71例(10.19%).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多发骨折、BMI≥25 kg/m^2、无踝泵练习、既往血栓史的构成比大于非DVT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585)、高血压(OR=2.766)和踝泵练习(OR=-0.455)人选的模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和高血压是下肢骨折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尽早活动锻炼可减少DVT发生的风险,尤其应加强存在DVT高危因素患者的术后观察和护理,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前行双下肢彩超检查无深静脉血栓患者125例,以术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因变量,以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疑因素作为自变量,单因素分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再做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评估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成因。结果出现深静脉血栓患者39例,发病率:31.2%;高龄、性别、年龄、肥胖、血型、麻醉方式、骨水泥使用与否、长期制动、是否使用止血带、是否有静脉曲张、长期制动、抗凝预防措施等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很大相关性(P<0.05);其中血型为O型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显著降低。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特点、治疗及预后等,以期为住院脑卒中患者DVT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详细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66例脑卒中后偏瘫并经超声检查证实的DVT患者资料与同期收治的94例非DVT卒中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脑卒中患者发生下肢DVT的时间平均为16 d。 DVT发生于高龄患者(≥65岁)44例,占66.67%;严重瘫痪者42例,占72.72%;长期卧床者52例,占78.78%;伴发疾病中以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为常见;DVT患者的平均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为(5.02±1.38) g/L,明显高于非DVT组的(2.74±1.6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P<0.01)。结论肢体瘫痪、长期卧床、高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等是发生下肢DVT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对此类患者应给予提前预防。  相似文献   

12.
全髋置换术和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和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股骨颈骨折随机分为全髋置换组(B组)和空心钉内固定术组(A组)各32例,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效果情况。结果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术后出血量、平均下地时间、平均术中术后输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髋置换术和空心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但空心钉内固定术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术后出血量、平均下地时间、平均术中术后输血量方面比全髋置换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deep veins thrombosis,DVT)的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骨十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D二聚体(D-dimer,D-D)高含量的患者30例,通过健康宣教、患肢护理、早期功能锻炼等措施后,观察其并发DVT的情况.结果 30例研究对象术前D-D二聚体含量为(0.95±0.18)μg/ml,术后24小时D-D二聚体含量为(8.07±2.55)μg/ml,经合理科学护理干预后D-D二聚体含量为(1.25±0.25)μg/nl,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DVT.结论 及时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D二聚体含量高的患者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和及早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极大地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护理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8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46例我们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预防术后下肢DVT形成(试验组),40例单纯使用药物预防下肢DVT形成(对照组)。结果实验组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预防下肢DVT形成,可以明显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分析循证护理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无症状DVT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8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循证护理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的无症状DVT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无症状DVT发生率(18.18%)明显低于对照组(34.0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循证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无症状DVT发生率,使得患者早日康复,其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改良截石位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妇科进行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2 h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失血量等因素对DVT发生的影响。结果传统截石位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DVT的发生率为8.1%,而改良截石位为2.5%,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显著差异。另外,年龄>50岁、手术时间>3 h亦与DVT发生高度相关;而手术方式、失血量等因素与DVT发生无关。结论改良截石位可以有效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叶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4,(1):74-75,78
目的比较髋关节置换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4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髋关节置换组(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置换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短于骨折内固定组(火0.05)。Harris评分示髋关节置换组优良率为87.5%,显著高于骨折内固定组的62.5%(P〈0.05)。髋关节置换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2.5%)和再手术率(0)显著低于骨折内固定组(41.9%及37.5%)(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效果确切.能显著缩短术后卧床时间,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在医院行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均分成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50例.于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6 h内,低分子肝素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40 mg/d皮下注射,持续用药2周;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片10 mg/d口服,持续用药1周.于治疗第1周、第2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深静脉血栓8例(16.00%),利伐沙班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4.00%),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利伐沙班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6%羟乙基淀粉130/0.4(HES130/0.4)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液动力学及内环境的影响。方法择期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8例,年龄43~65岁,体质量50~68kg,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A组为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B组AHH联合CSEA组。麻醉诱导后,B组开始血液稀释,以50mL/min的速率输注HES 130/0.4 20mL/kg,A组常规输液。术中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呼吸(RR)、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尿量。分别于稀释前即刻(T0)、稀释后即刻(T1)、稀释后60min(T2)、术毕(T3)采集桡动脉血进行电解质、乳酸(Lac)、血糖(BG)、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测定,计算血浆渗透浓度(Posm)。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效果、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记录术中失血量、输液量、输血量。结果与T0时相比,B组Hct及Hb血液稀释后下降约20%(P<0.01);A组T1时MAP降低、HR增快(P<0.05);B组AHH后CVP显著升高(P<0.01);两组在T3时BG增高(P<0.05),且A组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血电解质、Lac、BUN、HCO3-、Posm等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能够维持腰-硬联合麻醉下骨科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结石患者PCNL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行PCNL术治疗肾结石的145例患者进行资料回顾,分析可能影响出血的因素(性别、肝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血肌酸酐、结石形状、肾积水程度、尿路感染、手术时间、肾功能不全、穿刺路径),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各种因素与是否输血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影响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95.57%的患者PCNL术后一次性完全取石,术后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患者疗效与预后效果良好。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PCNL术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结石形状、手术时间、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P=0.000,0.041,0.006,0.004)。结论肾结石患者术前需要控制血糖水平、恢复肾功能、减少手术时间,从而降低术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