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邦素  张亚儿 《当代医学》2006,12(11):28-29
目的总结食管贲门狭窄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的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对临床12例食管贲门狭窄患者采用PEG并使用能全力实行肠内营养,从中观察患者营养指标变化。结果12例患者均能安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无并发症发生,肠内营养2周后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淋巴细胞计数等均有显著提高,体重较肠内营养前也有所增加。结论PEG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并且并发症少,且能迅速建立肠内营养支持,因此PEG术可成为长期非经口肠内营养支持的首选和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造口术(percutaneao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在严重脑出血术后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严重脑出血手术后1周,采用PEG肠内营养方法治疗16例病人,其中基底节外囊出血9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4例,小脑出血3例。均伴有意识障碍和吞咽苦难。结果:PEG进行肠内营养,15天、30天、45天状况与脑出血手术后一周比较,营养指标体重、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和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淋巴细胞计数均得以提高(P<0.05;P<0.01)。胃内容物储留2例,返流误吸致吸入性肺炎1例,发生腹泻2例,便秘1例,没有发生内垫综合症。结论:PEG是严重脑出血后有效的肠内营养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并发症少,间断推注和持续滴注均能取得较好的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胃造口管(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留置)及鼻胃管给予肠内营养的疗效区别。方法因吞咽功能障碍或意识障碍需要较长时间(4周)实行管饲营养的门诊或住院患者50例,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是否接受分为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组和鼻胃管(NGT)组。PEG组实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术后通过胃造口管给予肠内营养;NGT组实行鼻胃管给予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患者管饲过程的并发症包括返流、吸入性肺炎等的发生情况,以及人体测量指标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上臂肌围(AMC)、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的变化,观察期为3个月。结果治疗3个月后,NGT组的ALB、PA、TSF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EG组的ALB、PA、TSF、MC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EG组ALB、PA升高的量高于NGT组,PEG组治疗效果优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组3个月内返流和吸入性肺炎等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NG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管饲喂养的病人,PEG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NGT。  相似文献   

4.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gastrostomy,PEG)、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是一项微创胃肠造瘘新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美国每年约有20万例临床操作,主要适应证是建立长期肠内营养途径、胃肠减压、胆汁回输和治疗胃  相似文献   

5.
自1980年首例报告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造口术(PEG)以来,该方法已在国外广泛应用于吞咽困难、需要长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进食困难患者肠内营养置管喂养超过3~4周以上就应考虑PEG,但由于诸多原因该方法在国内使用尚不普遍。本文介绍了PEG的适应证和益处,及可能发生的风险、局限性、禁忌证和并发症,尤其是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和经皮内镜小肠造瘘术(PEJ)建立肠内营养的方法。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PEG和PEJ共治疗18例病人,其中14例行PEG胃肠营养,4例行PEG胃肠减压加PEJ小肠内营养。结果18例共行PEG,PEG加PEJ4例次,其中PEG16例次(2例行造瘘管置换),PEG加PEJ4例次,手术成功率100%,3例次出现造瘘管周围皮下感染。所有患者造瘘管置入后营养迅速恢复,停止静脉补液。18例病人随访1~24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EG和PEJ是作为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替代鼻饲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安全、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和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对于不能经口进食而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丧失的病人,胃肠内营养(TEN)更安全、经济,有利于维护病人肠道功能。建立TEN通道传统的方法是开腹行胃造瘘术。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G)逐渐开展起来。作者自2004年8月~2005年8月进修期间,共参加PEG 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中运用体会.方法33例患者在伤后或术后第2天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其中18例采取传统的经鼻置入胃管术,15例伤后7~14天采取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结果采取传统的经鼻置入胃管术中(18例),呕吐返流5例,气管内吸出鼻饲流质2例,肺部感染8例,便秘1例,消化道出血1例,腹胀2例;采取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中(15例),无发生呕吐或气管内吸出鼻饲流质,肺部感染4例,便秘1例,腹胀1例.结论我们认为对伤后1周,估计昏迷时间长者,应尽快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进行肠内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9.
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肠造口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肠造口的经验,探讨内窥镜置管的技术操作及其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7月~2007年12月在我院成功实施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肠造口术的5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了置管的种类、目的、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及留置时间。结果578例患者中,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造口(PEG)247例,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空肠造口(PEGJ)293例,经皮内窥镜引导下十二指肠造口(PED)4例,直接法经皮内窥镜引导下空肠造口(DPEJ)4例,经皮内窥镜引导下结肠造口(PEC)4例,PEG/J联合食管支架26例。其中,肠内营养329例,减压同时联合肠内营养133例,胃肠减压103例,肠内营养联合胆汁回输5例,围手术期应用4例,顺行灌肠4例。PEG平均操作时间为(7.5±1.9)min,PEGJ为(17.7±4.2)min,DPEJ为(14.8±2.1)min,PED为(12.3±2.5)min,PEC为(11.3±2.6)min,PEG/J联合支架为(30.2±5.2)min。技术成功率为98.0%(578/590),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04%(6/578),轻微并发症发生率6.23%(36/578),平均留置时间(168.37±198.64)d。结论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肠造口术操作简便、有效、并发症少,易于护理、患者耐受良好、易于接受、可长期带管,适用于肠内营养支持、胃肠减压、胆汁回输、围手术期应用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胃造瘘(PEG)手术在神经外科长期昏迷病人肠内营养方面的应用。方法:选择神经外科长期昏迷病人27例,利用胃镜引导,行胃造瘘手术,观察术后患者肺内感染、返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及术后的临床资料显示,本组患者:肺内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1例,低蛋白血症1例,未出现电解质紊乱及反流性食管炎。结论:PEG是一种操作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有许多优势的肠内营养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肠内营养供给上的应用。方法:对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PEG,并观察患者的吸入性肺炎、营养状态、血浆白蛋白水平等变化情况。结果:28例手术均成功,进行PEG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均不同程度改善,且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同时,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PEG是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的重要途径,为患者康复提供了营养保证,且降低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肠内营养和胃镜下经皮胃造瘘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介绍胃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G)维持重症颅脑务患者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7例重症颅损伤患者,无法经口进食而需要肠道内营养者,行胃镜 皮胃造瘘术。楷造这饲后,患者的营养状态明显改善。因原发疾病加重是死亡3例。2例出现造瘘局部感染,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该方法是一种手术简捷、创伤小、护理简便、管饲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有效且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造口术(PEG)是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肠道营养患者的微创手术.麻醉下行PEG不仅可使患者感到舒适,更重要的是在麻醉监护下保证患者安全.本文总结了PEG术中麻醉用药、方法 和监测等麻醉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在胃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价值,改善危重患者营养状况。方法将56例因危重疾病致进食困难、咽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鼻饲管鼻饲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26例实施PEG胃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改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7 d、14 d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白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7 d、14 d后体质量指数(BMI)为(18.98±1.31)kg/m^2、(19.32±1.64)kg/m^2,大于对照组的(18.36±1.22)kg/m^2、(18.63±1.67)kg/m^2(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为(2.76±0.28)d,短于对照组的(3.16±0.43)d(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结论 PEG操作简便,患者适应性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治疗。  相似文献   

15.
经皮胃造瘘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胃造瘘技术(PEG)与肠内营养(EN)相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PA)的作用与价值。方法:16例病人发病早期行PEG,起到胃肠减压作用,肠功能恢复后沿PEG管置入空肠管行EN,20例病人行常规肠外营养(PN)作为对照。结果:两组病人腹痛缓解时间和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和P〈0.01。并发症发生总例数差别明显,分别为91%和12.5%。结论:PEG这项传统技术与现代肠内营养完美结合之后,有望成为治疗SAP的一项全新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