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弹性内固定治疗短节段腰椎不稳症的应用价值和实际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采用弹性内固定加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短节段腰椎不稳症33例。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植骨融合时间,随访观察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根据侯树勋的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95min;术中出血平均250ml,术后无神经根损伤及脑脊液漏登并发症,随访平均18个月,X线片显示33例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5个月,内固定无松动及折断,MRI显示所有的病变节段的相邻节段未出现退变或退变加重。末次随访时疗效评定:优30例,良2例,可1例。结论采用弹性内固定治疗短节段腰椎不稳症,可有效的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防止相邻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2.
<正>长期以来,对保守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多采用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融合术后脊柱活动受限,可引起邻近椎间盘压力增大,退变加速,导致不稳和狭窄出现。故Sengupta等[1]提出了"动力稳定"的新概念。腰椎动态稳定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是一种新的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的非融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总结本院自2000~2007年底收治的20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腰椎管狭窄症单纯行腰椎管扩大术120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退变性滑脱、腰椎不稳定及脊柱退变性侧弯,行腰椎管扩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88例。观察手术前后腰及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的改善率。结果随访1~7年,平均4年,术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疼痛改善率为91.2%,间歇性跛行的改善率为93.4%,仅1例术后本节段间盘复发,再次椎管狭窄,无医源性滑脱,无相邻节段退变,无内固定物松脱折断,无植骨不融合。结论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前、术中、术后相关治疗适当,会得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退变性腰椎不稳是由于腰椎间盘或软组织退行性改变而导致的腰椎节段性活动度增大,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其相邻节段的滑脱一般不超过Ⅰ度,是多种疾病所并存的一个病理现象[1]。传统后路腰椎板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常用术式,然而其手术切口大、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并需广泛剥离棘突旁软组织[2],因此,近年来微创经皮螺钉内固定合并植骨融合术应运而生。本研究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   

5.
徐娟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4):2207-2208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颈椎病的新技术,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以往采用颈椎间盘切除与椎间盘植骨融合术。但术后颈部要制动2个月,有时可形成假关节,而且扰乱了正常的力学传导,增加了相应节段应力,加速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2007年10月-2008年5日,本院为2例颈椎病患者实施了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前路置换术,手术均成功。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支柱,有维持躯干正常形态、运动及保护内脏和脊髓神经的功能。1911年A lbee[1]将胫骨骨块植于脊柱的相应节段来治疗脊柱结核,H ibbs[2]将植骨融合术用于治疗脊柱侧弯,这些工作奠定了脊柱外科的基础。当今,脊柱融合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在植骨材料上从自体骨植骨、同种异体骨植骨、异种异体骨植骨发展到目前多种骨替代材料及细胞因子的研究应用,使传统的脊柱融合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脊柱融合的定义脊柱融合是通过手术的方法使两个或几个有病变的脊柱(或丧失稳定性的脊柱节段)在生理状态下融为一体,融合的上下两端为正常活…  相似文献   

7.
腰椎管狭窄症保守治疗无效时,常需要行减压手术,但传统单纯减压手术可能导致腰椎不稳定[1],减压融合又可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并发症.我科2007年11月~2008年2月应用Coflex棘突间植入物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8例,随访1~3个月,近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腰椎管狭窄症保守治疗无效时,常需要行减压手术,但传统单纯减压手术可能导致腰椎不稳定,减压融合又可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并发症。我科2007年11月~2008年2月应用Coflex棘突间植入物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8例,随访1—3个月,近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随访观察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MRI表现,讨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3月268例在该院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后腰椎固定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术后退变与MRI表现,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访1~5年,其中有症状性退变15例,均为固定近端相邻的椎间盘,而且此节段椎间盘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固定治疗后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年龄有关,术前已有退变的与相邻节段腰椎间盘术前的退变程度及固定节段多少有关,退变加快,但椎间盘退变的MRI表现与出现临床症状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真 《安徽医药》2018,22(1):118-121
目的 分析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DLS)合并椎管狭窄的效果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收治的76例DLS合并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优良率、腰椎生理前凸角及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椎间隙融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84.21%)明显高于对照组(52.63%),观察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44.74%)明显高于对照组(13.16%),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Cobb角(10.49±1.59)°及腰椎生理前凸角(35.69±3.19)°与术前的Cobb角(27.61±2.29)°及腰椎生理前凸角(11.71±2.21)°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观察组VAS评分(1.23±0.49)分及JOA评分(26.79±3.77)分与对照组VAS评分(2.14±0.56)分及JOA评分(20.13±2.54)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S合并椎管狭窄经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临床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冠状Cobb角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恢复,椎间隙融合情况良好,腰腿疼痛症状也得以有效缓解,但由于内固定降低了脊柱的灵活度及顺应性,邻近节段的退变较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于脊柱单节段、多节段椎体粉碎性骨折、脊柱多节段间不稳定、椎间盘突出等手术的稳定性重建,对于脊柱肿瘤、结核病变清除后缺损部位的填充与支撑是困扰脊柱外科发展的难题之一.以往采用自体髂骨块植入的方法解决此类问题,但是植骨块不稳定、植骨块吸收、以及取骨部位的并发症一直是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为此自2001年9月至2004年12月我院对18例不同患者经前路做单个或多个病损椎体的切除或次全切除,钛网融合器植入(美国枢法模公司产品),锁定钢板或TSRH内固定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现将手术配合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周建鸿  祝乾清  杨光 《贵州医药》2010,34(9):822-823
退变性腰椎滑脱是指椎弓根完整的脊柱滑脱,常伴有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长期的椎间盘、关节突、周围关节关节囊的退变而导致的椎间关节不稳,脊柱对抗剪力的能力下降,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过去仅行全椎板减压,侧隐窝松解术来治疗,虽然收到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可能导致了滑脱椎体的进一步加重.自椎弓根技术应用以来,滑脱复位与植骨融合使疗效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我院从2006-12-2010-05对17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应用前椎板减压,横突间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郭林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429-430
<正>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已广泛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但因多节段融合、内固定等因素导致的并发症如断钉、断棒、矫正角度丢失、相邻椎间盘退变、顽固性腰痛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减少因多节段融合内固定所导致的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采用相邻椎体单节段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54例,经术前、术后  相似文献   

14.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机理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已成为目前治疗颈神经根和脊髓压迫的标准术式,其临床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但颈椎前路融合术后融合椎体相邻节段退变常引起远期相关并发症,因此相邻节段退变已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现就其发病率、发病机制、相关因素及诊断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后外侧植骨融合与非融合在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6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比较复位内固定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组(40例)与非融合组(25例)患者脊柱后凸Cobb角的丢失度数、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百分比及并发症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价患者腰背痛程度。6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26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65例患者腰背痛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每例患者2次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复位内固定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物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脊柱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丢失,且非融合组丢失较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植骨融合组发生螺钉退出2例,无一例发生断钉、断棒;非植骨融合组螺钉退出3例,内固定断裂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97)。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是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赵筑川  田晓滨  李波  彭智 《贵州医药》2005,29(6):514-516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在治疗短节段颈椎病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对多节段颈椎病前路次全切除减压、骨块植骨融合术争议较多,主要问题是植骨块易产生吸收、塌陷,植骨融合失败率较高。我科于2002年以来对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支撑植骨融合加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路椎体次全切椎体间植骨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治疗相邻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相邻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15例,女8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取体髂骨植骨融合加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根据JOA评分标准,优良率为95.6%。结论椎体次全切同时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优良率达97%,植骨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00%。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可使不稳节段即刻稳定,骨性融合率高,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并应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67例患者随访8~36个月,平均(11.5±1.2)个月,临床优良率为92.54%,植骨融合率为95.52%。结论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确切,植骨融合率高,具有安装简便、省时、短节段固定、固定安全可靠、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前后路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胸椎结核合并后突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我科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治疗的胸椎多节段结核合并后突畸形18例。观察内容包括植骨融合率、后凸畸形矫正状况及截瘫恢复情况,手术方式均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前后路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对18例患者进行20个月以上随访,全部患者脊髓功能均不同程度恢复,脊柱后突从术前平均42°矫正至术后平均24°,全部患者于术后4~8个月(平均5.5个月)植骨融合。结论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能矫正后凸畸形,阻止后凸畸形进一步发展,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截瘫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