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满洲里市居民伤害死亡原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8~~ 2012年满洲里市居民死因监测数据,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2年居民伤害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下降了23.12%.5年间伤害导致死亡440例,居5年间总死因顺位的第3位,年平均死亡率为52.00/10万,标化率51.00/10万.男性年平均死亡率39.68/10万,标化率90.70/10万,女性年平均死亡率12.60/10万,标化率27.70/10万,男性高于女性,是女性的3.15倍.居民伤害死亡前5位为运输事故、其他意外事故和故意自害、意外中毒、加害.各年龄组均以运输事故为伤害死亡的主要死因,且60岁以上组最为明显,占该年龄组伤害死因的61.39%.结论:伤害已经成为满洲里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运输事故为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开展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2005至2009年苏州市沧浪区居民伤害死亡资料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伤害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沧浪区2005至2009年居民病伤死因资料统一分类编码,利用构成比、顺位等指标对伤害死亡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来,沧浪区居民伤害年均粗死亡率37.01/10万,占全死因6.53%,位居死因谱顺位第五.在伤害死亡的外部原因中,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意外跌落、交通事故、自杀、淹溺、意外中毒,该五类外部原因占72.50%.15岁以下少年儿童伤害死亡中以淹溺、交通事故居多,15~60岁人群中则以交通事故居多,在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意外跌落是伤害死亡的主要死因.尽管男女伤害死亡的顺位都为意外跌落、交通事故、自杀,但是经过分析,意外跌落死亡女性高于男性,交通事故死亡男性高于女性,自杀死亡男女无显著差别.结论 伤害是沧浪区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应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控制伤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哈尔滨市区居民意外伤害的死亡特征、分布规律和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为制订伤害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研究的方法对哈尔滨市区1988-2009年居民死因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8-2009年居民因意外伤害导致死亡23 161人,年平均死亡率为34.52/10万,标准化死亡率为29.66/10万,男性居民意外伤害年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分别为女性居民的2.24倍和2.19倍.男性居民意外伤害的前三位死因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自杀、被杀;女性前三位死因则为自杀、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和意外中毒.0~14岁、15~64岁和≥65岁居民年均死亡率分别为11.25/10万、35.65/10万、69.84/10万,3组不同年龄居民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999-2009年居民意外伤害的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比1988-1998年分别下降了25.55%和33.95%.居民意外伤害的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分别由1988-1998年的39.92/10万、36.08/10万下降至1999-2009年的29.72/10万、23.83/10万.结论 哈尔滨市区居民的意外伤害死亡率在全死因中位居第四位,而在意外死亡中,交通事故是造成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男性居民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除溺水和被杀外,其他主要意外死因≥65岁老年人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意外伤害是哈尔滨市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予以重视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广西2014—2015年疾病监测点居民伤害死亡状况及疾病负担,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PYLL)指标对广西伤害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广西2014—2015年疾病监测点居民伤害死亡率为43.69/10万、标化死亡率44.56/10万,男性高于女性(2.33倍)。道路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其他意外伤害、溺水、自杀及后遗症是伤害前5位死因。0~14岁年龄组伤害首位死因是溺水,15~64岁人群为道路交通事故,65岁以上人群主要死于意外跌落。道路交通事故、溺水、其他意外伤害、意外跌落、自杀及后遗症是伤害死亡前5位PYLL。伤害导致的PYLL为29.60年/人,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但平均到个人后,溺水成为广西居民“早死”的最大威胁。结论 伤害是导致广西居民早死的重要疾病负担,应根据性别、城乡和年龄因素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青海省10个疾病监测点居民2011年伤害死亡情况,为全省伤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居民死亡资料来源于2011年青海省10个疾病监测点的死因监测数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标准进行分类,应用SPSS13.0和Excel 2003软件对伤害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青海省10个疾病监测点居民因伤害死亡813例,占总死亡数的11.02%,伤害粗死亡率为39.54/10万,居全死因第4位;前5位伤害死因依次为机动车事故、意外跌落、自杀、中毒、溺水;男性伤害死亡率59.22/10万,女性伤害死亡率18.58/10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伤害是危害我省不同地区居民的重要死亡原因,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伤害预防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04~2013年沈阳市市内五区城市居民伤害死亡状况及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威胁,为日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沈阳市2004~2013年城市居民死亡资料,分析伤害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专率、性别死亡专率及变化趋势,并计算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分析伤害死亡的疾病负担情况。结果沈阳市城市居民2004~2013年伤害总死亡率为22.71/10万,标化死亡率为15.31/10万,占全死因的2.99%;男性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P<0.05);总体上伤害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45~50岁达高峰)。城市居民伤害前五位死因依次为运输事故、自杀、意外跌落、其他意外伤害和有害效应、意外中毒;男性伤害死因顺位的前3位分别是运输事故、自杀和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女性伤害死因顺位的前3位分别是运输事故、自杀和意外跌落。由伤害导致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为188257.5,其中运输事故和自杀所致的PYLL占伤害所致PYLL总量的54.5%以上。全年龄段伤害所致PYLL总体上男性大于女性,且随年龄的增长先上升后下降(45~50岁达高峰)。结论伤害对人群的死亡威胁男性高于女性,且在50岁之前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伤害造成的“早死”疾病负担以运输事故和自杀最为严重,总体负担男性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院从1998-2007年期间急诊、住院收治病例中意外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对医院1998-2007年死亡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死因根据ICD-10分类.结果:10年间因意外伤害死亡309例,病死率为50.59(1/10万),居医院10年间所有痰病死因顺位第3位;意外伤害死亡顺位:交通事故、自杀、意外跌落、刀刺死、淹死、触电、吸毒.意外伤害死亡男女性别比为2.22:1.意外伤害死亡最高发年龄段为30-59岁年龄组.结论:意外伤害死亡是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作好意外伤害死亡的防控工作,是当前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工作重点之一,而且是涉及多个科学领域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00~2010年平罗县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病因和死亡率变化趋势.方法 对平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0~2010年死亡原因年报表按照ICD-10编码,计算11年间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结果 2000~2010年恶性肿瘤平均死亡率为84.13/10万,标化死亡率为90.38/10万.男性粗死亡率是女性的1.8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22,P<0.05).居前5位的恶性肿瘤分别是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肠癌,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79.52%.肠癌死亡率上升较明显,2010年与2000年比较,男性上升了522.67%,女性上升了432.91%;胃癌死亡率一直居恶性肿瘤死亡首位,平均死亡率为23.39/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27.84%.结论 恶性肿瘤始终居平罗县居民死因的第2位,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于女性.胃癌位于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肠癌死亡率上升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昌市新建区居民2011—2015年伤害死亡水平与分布规律及其所致寿命损失情况,为该区伤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疾控死亡报告信息系统及新建区统计局获取死亡和人口数据,采用ICD-10对伤害死因分类,采用SPSS20.0建立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进行伤害所致寿命损失分析。结果新建区5年内居民伤害粗死亡率为47.21/10万,标化死亡率为48.20/10万,期望寿命78.38年,因伤害寿命损失为1.52年,男性伤害平均粗死亡率高于女性(χ2=25.747,P<0.05)。不同年龄组伤害死亡率分布特征为"两头高,中间低"。前5位伤害死因及死亡率为交通事故(23.36/10万)、溺水(8.35/10万)、自杀(3.48/10万)、意外跌落(3.00/10万)、意外中毒(1.50/10万),其寿命损失分别为0.71、0.37、0.09、0.08、0.04年。0~14岁组首位伤害死因为溺水,其他年龄组则为交通事故,男女性寿命损失的前2位均依次为交通事故和溺水。结论南昌市新建区居民伤害死亡及其所致寿命损失较一般地区严重,应结合伤害死亡在不同人群中的流行特征进行针对性综合防控,以降低伤害发生,减少寿命损失。  相似文献   

10.
邵永强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2):1368-1370
目的 探讨温州市居民伤害死亡分布特点及趋势,为开展伤害的预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将来源于2003-2007年温州市卫生监测区上报的常住人口的死亡监测报告数据以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标准进行死因分类,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伤害死因分析.结果 温州市居民伤害死亡率为45.57/10~52.65/10万,平均(50.66/10±2.83/10)万,占死亡总数的9.41%,在全死因顺位中排第5位;伤害居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第2位,平均减寿率(YPLL‰)为9.41‰,平均减寿年数为18.58年.5年伤害平均死亡率男性为62.68/10万,女性为37.86/10万.伤害是1~34岁的主要死亡原因.意外跌落、机动车交通事故、自杀、淹死居民伤害死亡的主要死因,合计占72.83%.结论 伤害是温州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开展伤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监测点居民近年意外死亡的分布特点,为我市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降低意外死亡的发生率.方法 原始资料收集整理,并按照卫生部编制的居民病伤死因归类和国际疾病分类(ICD-10)做疾病分类后,输入Death Reg 2002、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7-2009年意外死亡年均死亡率40.70/10万,居前3位意外死因依次是交通事故、中毒、自杀,共占全部意外死亡的71.83%.儿童少年(0~14岁)主要死因是交通事故和溺水,分别占该年龄组意外死亡的49.26%和15.44%;青年(15~44岁)主要意外死因是交通事故和触电,分别占该年龄组意外死亡的61.48%和5.88%;中年(45~64岁)主要意外死因是交通事故、中毒和自杀,分别占该年龄组意外死亡的59.47%、8.76%和7.20%;老年(65岁及以上)主要死因是交通事故、中毒和自杀,分别占该年龄组意外死亡的47.83%、13.77%和8.70%.在意外死亡中,男性的前3位死因是交通事故、中毒、触电,而女性的前3位死因是交通事故、中毒、自杀.男性意外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分别为59.05/10万和19.5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意外死亡率是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原因.减少意外死亡的危险因素,控制意外死亡的发生势在必行.男性人群是今后干预措施实施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情况。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ICD-9)对金山区1997~2001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全部死亡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意外伤害在老年人死因顺位中,男性位居第6位,女性位居第4位,意外伤害粗死亡率122.07/10万、标化死亡率为13.09/10万。机动车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淹死、其他事故有害效应和自杀是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意外伤害是威胁老年人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家庭和社会都应重视老年人意外伤害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7城市居民1988-2000年意外伤害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城市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率变化趋势和特点.方法:对1988-2000年辽宁省7城市死亡统计年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城市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率为40.48/10万,占全死因第5位.城市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率呈波动性变化趋势,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性别比值为2.20.高发年龄是20~59岁组.意外伤害死亡前4位死因依次为交通事故、自杀、意外中毒和意外跌落.自杀死亡率为6.51/10万,呈下降趋势.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率为10.07/10万,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男性上升趋势比较明显.结论:意外伤害未得到有效控制,已成为危害城市人群的主要死因之一.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减少意外伤害和降低意外伤害死亡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余姚市居民伤害死亡水平、原因及分布特征。方法对2005年余姚市死亡登记系统资料进行伤害死亡分析。结果伤害粗死亡率为71.57/10万,位于死因顺位的第4住。伤害粗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机动车交通事故是男性第l位伤害死因,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是女性第1位伤害死因,死亡率分别为35.91/10万和15.33/10万。60岁以上老年人是伤害死亡的高发人群。伤害造成的寿命损失率男、女分别为19.30‰和7.32‰。结论伤害是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机动车交通事故、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以及意外跌落是主要的伤害死因,对人群寿命造成极大的损失,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人群伤害死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赤峰市居民伤害死亡的情况.方法 利用赤峰市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的数据,对伤害死亡的死亡率和死亡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赤峰市居民伤害死亡率41.81/10万,男性62.25/10万,女性20.30/10万;各年龄段具体死因不同,5岁以下以运输事故和机械性窒息为主,5~14岁以运输事故和溺水为主,15~64岁以运输事故和自杀为主,65岁以上以自杀和运输事故为主;除意外中毒呈下降趋势外,其它死因无明显时间趋势.结论 伤害严重威胁着赤峰市居民的健康状况,已成为赤峰市居民平均减寿年数第一的死因,而运输事故和自杀是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汤池  圣龙贵  陆健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3,23(4):515-515,519
目的:了解大丰市居民意外伤害致死的情况。方法:根据该市1996~2000年居民的全部死亡报告资料进行意外伤害死亡率及构成比分析。结果:意外伤害在居民全死因的顺位中居第4位,平均死亡率为52.56/10万,机动车交通事故、自杀、淹死、意外跌落是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意外伤害是威胁居民生命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家庭和社会都应重视居民意外伤害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监测点居民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情况,为制订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2007-2009年监测点收集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原始资料收集整理,根据ICD-10做疾病分类,输入Death Reg2002、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标化减寿年数、标化减寿率、平均减寿年数等指标。结果 2007-2009年居民伤害年均死亡率40.41/10万,居全死因第3位;男女性死亡率分别是59.05/10万和19.5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主要伤害死因不同;交通事故居伤害死因之首,其潜在寿命损失占伤害的59.39%;标化潜在减寿年从高到低依次为交通事故、中毒、触电、自杀、溺死、跌落。平均减寿年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溺死、触电、跌落、交通事故、中毒、自杀。结论交通事故对石家庄市居民潜在减寿年影响最大,溺死、触电和跌落多发于低年龄组人群;减少伤害死亡的危险因素,控制伤害死亡的发生势在必行,应针对不同年龄的主要死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男性人群是干预重点。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平罗县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平罗县居民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年平罗县居民死亡原因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平均死亡率(545.44/10万)高于女性(342.16/10万)。结论2005年死因构成顺位:男性前5位死因构成顺位依次为:循环系疾病、损伤和中毒、肿瘤、呼吸系疾病、消化系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无锡市滨湖区滨湖街道居民意外伤害死亡水平及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滨湖区滨湖街道2005~2009年居民病伤死因资料统一分类编码,利用X2检验、构成比、顺位等指标对伤害死亡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间,滨湖区滨湖街道居民伤害年均死亡率为48.6/10万,占全死因的8.01%,占该地区全死因第4位;人伤害死亡外部原因前5位依次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淹溺、自杀、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随着年龄增长,伤害死亡率逐渐增大.0~19岁年龄段以淹溺居首,20~39岁及40~59岁年龄段以机动车辆交通事故为主,60岁以上年龄段以意外跌落为主.结论:伤害是滨湖区滨湖街道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应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伤害死亡外部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控制伤害.  相似文献   

20.
洛阳市1990~1994年间10~19岁青少年死亡原因中,意外伤亡占总死亡的59.86%,位于该年龄段死因之首.意外死亡率郊县高于城区,男性高于女性.各种类型意外死因顺位是溺死—交通事故—自杀—中毒—其他.针对该年龄组意外死亡的危险因素及不良行为实施干予措施并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降低该年龄组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