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增生中TPO和MCM2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震  赵亚娟 《中国肿瘤》2008,17(4):309-3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病变中微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42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中TPO的表达,并对其中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20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行MCM2测定。[结果]TPO在甲状腺乳头状增生中阳性表达率95.2%(40/42)高于乳头状癌2.4%(1/42)(P〈0.05)。MCM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增殖指数(29.90±11.55)高于乳头状增生(10.75±5.67)(P〈0.05)。TPO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评价指标:敏感度为98%,特异度为95%。[结论]TPO与MCM2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增生的鉴别诊断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CR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72例新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5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石蜡标本中CXCR4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XCR4 mRNA及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8%(56/72)、76.6%(95/124),而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均无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XCR4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成正相关关系(r=0.714,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CXCR4的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但与肿瘤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且CXCR4蛋白阳性表达纽的预后显著差于CXCR4蛋白阳性表达组(P〈0.05)。结论:CXCR4阳性表达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较高侵袭转移潜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CXCR4可作为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16、p27和CyclinD1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及其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癌以及3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p16、p27和CyclinD1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p16、p27和cyclinD1三种蛋白在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5%、70.0%和62.5%;p16蛋白的阳性表达量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p27蛋白的阳性表达量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的大小及包膜侵犯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CyclinD1蛋白的阳性表达量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的包膜侵犯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p16的阳性表达与CyclinD1的阳性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rs=-0.283);p27的阳性表达与CyclinD1的阳性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rs=-0.279)。结论:p16、p27和CyclinD1三种蛋白的异常表达共同参与了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判断分化型甲状腺癌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wist、E—cadhe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和相互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印例甲状腺乳头状癌、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40例良性乳头状病变进行Twist、E—cadherin表达的研究。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Twist及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67%(49/60)及21.67%(13/60),结节性甲状腺肿Twist及E—cadherin阳性表达分别为0%(0/40)及87.50%(35/40),良性乳头状病变Twist及E—cadherin阳性表达分别为7.5%(3/40)及100%(40/40),前者与后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wist及E—Cadhe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水平与病人的年龄及原发肿瘤分期无关,但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Twist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796,P=0.000)。结论在大多数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上皮细胞中都存在Twist过表达及E—cadherin表达下调,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与Twist过表达及E—cadherin的表达减少或功能的不正常可能有密切的关系;Twist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l,HMGBl)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发生、发展及转移等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01—18—2012-11-23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50例临床确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病理蜡块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测HMGBl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MGBl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甲状腺癌组织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HMGBl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0%(37/50)和15.0%(3/20),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HMGBl蛋白阳性表达与年龄(x2=0.049,P=0.825)、性别(x20.002,P=0.486)、肿瘤大小(x2=0.485,P=0.968)及TNM分期(x2=1.006,P=0.316)均无关;与包膜浸润(x2=4.299,p--0.038)和淋巴结转移(x2=5.889,P=0.015)密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包膜浸润危险度(OR)最大。结论:HMGBl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高表达,预示着HMGBl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亚型(ERβ)和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003年2月至2007年12月收检的125例甲状腺肿瘤组织蜡块(86例甲状腺癌,39例甲状腺腺瘤)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ERβ和Survivin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ERβ不仅表达于甲状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在间质中也有表达。ERβ在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72%、51.28%和20.00%,甲状腺癌中ERβ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Survivin在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30%、17.95%,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无表达。甲状腺癌中Survivin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甲状腺癌ERβ和Survivin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ERβ的表达可能对甲状腺癌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增生具有促进作用;ERβ和Survivin的异常表达与甲状腺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存活素和CD44V6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抑制因子存活素(survivin)和黏附分子CD44V6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甲状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00例甲状腺癌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Survivin、CD44V6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无表达,在7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及30例甲状腺滤泡癌(FT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7%(32/70)、53.3%(16/30);CD44V6在7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30例甲状腺滤泡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35/70)、66.7%(20/30),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在甲状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与CD44V6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7=0.386,P〈0.05),且两者表达与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结论Survivin和CD44V6表达与甲状腺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且呈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趋化因子受体CXCR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癌旁组织标本中MMP-9、CXCR7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癌旁甲状腺组织中,MMP-9阳性表达率为11.0%(18/164),CXCR7表达阴性。在癌组织中,MMP-9及CXCR7高水平阳性表达于癌细胞胞浆。MMP-9和CXCR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7%和65.2%,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表达差异显著(P〈0.05)。MMP-9、CXCR7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MP-9和CXCR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34,P〈0.05)。结论:MMP-9和CXCR7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urvivin和Bcl-2蛋白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ABC法对40例甲状腺癌组织进行survivin和Bcl-2蛋白的检测,并与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Survivin和Bcl-2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5%、45%,而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未见SUr-vivin表达(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survivin与Bcl-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Survivin和Bcl-2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survivin和Bcl-2蛋白有助于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100A13、FGF-1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6例甲状腺癌、15例甲状腺腺瘤、14例甲状腺正常组织中S100A13及FGF-1的表达。结果S100A13与FGF-1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质。S100A13在少部分腺瘤和正常组织中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核。S100A1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甲状腺癌91.1%、甲状腺腺瘤66.7%、甲状腺正常组织64.3%;FGF-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9.3%、60.0%、57.1%;甲状腺癌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FGF-1在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率(100.0%)显著高于髓样癌(69.2%)(P〈0.05)。结论联合检测S100A13与FGF-1表达对鉴别甲状腺癌具有重要意义,两者表达水平可能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及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1.
黄静  吴靖芳  张静  张文静  刘军超  薛刚 《齐鲁肿瘤杂志》2013,(24):1904-1907,1911
目的:分析VEGF_C/D及受体VEGFR3和D2—4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09—01—01—2012—1028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医院收治的68例PTC和3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组织中VEGF_c/D、VEGFR-3、D2—40的表达水平,比较VEGF-C/D和受体VEGFR-3在PTC和腺瘤,PTC有无淋巴结转移病例中的差异;并分别计数VEGFR3和D2—40淋巴管密度(1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结果:PTC和腺瘤组织中VEGF-C阳性率分别为85.29%和16.67%,x^2=47.70,P〈0.001;VEGF-D阳性率分别为77.94%和13.33%,x^2=35.7l,P〈O.001;VEGFR3阳性率分别为83.82%和13.33%,x^2=43.56,P〈O.001;D2—40阳性率分别为79.41%和10.00%,x^2=35.19,P〈O.001。PTC伴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率分别为100%和77.55%,x^2=3.876,P=0.034,r=0.259,P=0.024;VEGFR-3阳性率分别为100%和77.55%,x^2=5.088,P=0.027,r=0.274,P=0.024。PTC组和腺瘤组D240阳性LVD密度分别为3.44±0.4和0.5.4--0.4,t=12.526,P〈0.001;VEGFR-3阳性LVD密度分别为4.1±O.7和0.7±0.6,t=3.163,P〈0.001。PTC伴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D2—40阳性LVD密度分别为5.6±3.7和2.7±1.5,x^2=2.758,P=0.009;VEGFR3阳性LVD密度分别为6.9±3.5和3.3±0.9,x^2=3.224,P=0.002;癌周VEGFR-3阳性LVD密度(12.6±4.1)高于D2—40的(7.9±4.3),x2=2.106,P=0.04。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VEGF-C/D、VEGFR3和D2—40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PTC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膜突蛋白(Moesin)和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oesin和E-cadherin的表达,并将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局部侵犯、颈淋巴转移、TNM分期)等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Moesin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年龄≥45岁、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外、有颈淋巴结转移、Ⅲ~Ⅳ期甲状腺乳头状癌, Moesin的阳性表达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oesin与E-cadherin的阳性表达具有相关性(r=-0.494,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oesin的高表达和E-cadherin的低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关,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RF3a/GSPT1和CyclinD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及周边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eRF3a/GSPT1和CyclinD1表达在PTC中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RF3a/GSPT1和CyclinD1在80例PTC及72例周边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eRF3a/GSPT1和CyclinD1表达水平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eRF3a/GSPT1和CyclinD1在PT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周边正常甲状腺组织;eRF3a/GSPT1的表达差异在肿瘤大小、甲状腺被膜侵犯中具有统计学意义;CyclinD1的表达差异在多灶发生、淋巴结转移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在PTC中eRF3a/GSPT1与CyclinD1的表达呈现正相关。结论:eRF3a/GSPT1和CyclinD1在PTC组织中高表达,可能成为PTC潜在的诊断标志物;eRF3a/GSPT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和甲状腺被膜侵犯有关,可能促进PTC的发生、发展,CyclinD1对PTC淋巴结转移有提示作用;eRF3a/GSPT1和CyclinD1可能协同促进PT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Slug及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LBC)、非基底细胞样乳腺癌(non-BLBC)及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 Vision法对2005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95例BLBC及其癌旁乳腺组织和100例non-BLBC中FOXM1、Slug、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进行检测。计数资料的分析运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95例BLBC中,FOXM1、Slug和viment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84%(73/95)、67.36%(64/95)及52.63%(50/95),显著高于其在non-BLBC[57.00%(57/100)、47.00%(47/100)、31.00%(31/100)]及癌旁乳腺组织[25.26%(24/95)、26.31%(25/95)、9.47%(9/95)]中的表达(χ^2=51.673、32.146、41.337,P均=0.000)。BLBC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为27.37%(26/95),显著低于其在non-BLBC[51.00%(51/100)]及癌旁乳腺组织[75.79%(72/95)]中的表达(χ^2=44.590,P=0.000)。FOXM1、Slug、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均与BLBC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8、4.669、18.387、21.287,P均〈0.050;χ^2=7.752、5.366、4.230、7.167,P均〈0.050)。BLBC中,FOXM1、Slug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279,P=0.006;r=0.284,P=0.005),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503,P=0.000;r=-0.378,P=0.000),FOXM1与Slug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0,P=0.002)。E-cadherin与viment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363,P=0.000)。结论FOXM1及Slug通过抑制E-cadherin表达、促进vimentin表达从而促进了BLBC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可以作为BLBC预后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醛酮还原酶1B10(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B10,AKR1B1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超声诊断的23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病理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甲状腺正常组织和PTC组织中AKR1B10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甲状腺组织AKR1B10蛋白的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KR1B10蛋白在PT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甲状腺正常组织(0.82±0.10 vs 0.22±0.07,t=2.702,P=0.011)。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AKR1B10在PTC组织中呈高表达,且在不同甲状腺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最高(79.5%)。AKR1B10表达与甲状腺癌组织周围淋巴结转移有关(P=0.007)。结论 AKR1B1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周围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合酶-2(COX-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PTC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VEGF、COX-2的表达,比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肿瘤大小、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与VEGF、COX-2的关系。78例PTC中腺内浸润42例、腺外侵袭36例,淋巴结有转移38例、无转移40例;癌旁组织中结节性甲状腺肿(NG)34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HT)25例、正常19例。结果VEGF、COX-2的表达按正常组织、癌旁HT及NG组织、PTC组织顺序依次增高(P〈0.05);二者高表达与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VEGF与COX-2二者呈正相关。结论VEGF和COX-2的高表达与PTC的发生、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FFC诊断的标志物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是否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14例于2015年06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行甲状腺结节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合并或不合并HT的PT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有无包膜侵犯、中央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结果:514例PTC病例中合并HT者74例(14.40%),不合并HT者440例(85.60%),与不合并HT组相比,合并HT组女性比例更高(91.89% vs 74.09%,P<0.05),年龄较小[(41.37±11.89)岁 vs (44.35±11.79)岁,P<0.05],肿瘤直径更小[(1.20±0.91)cm vs (1.53±1.18)cm,P<0.05],发生包膜侵犯(18.92% vs 31.14%,P<0.05)、中央淋巴结转移(17.57% vs 30.45%,P<0.05)的比例较低,但肿瘤的多灶和多中心性方面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合并HT的PTC多集中于女性群体,病灶组织偏小,且PTC合并HT不会使疾病侵袭性加强。然而,合并HT患者TSH高,则可能会使PTC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病理类型。分析侵袭性伪足关键蛋白cortactin、N-WAS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保存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标本及对应癌旁组织89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cortactin、N-WASP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癌组织中cortactin和N-WAS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30%和59.55%,高于癌旁组织的5.62%和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rtactin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N-WASP与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cortactin、N-WASP的阳性表达率均较高(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与侵袭性伪足形成相关的cortactin、N-WASP呈高表达,且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和淋巴结转移相关。Cortactin与N-WASP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张建波 《现代肿瘤医学》2018,(11):1723-1727
目的:研究ZEB-1、E-cadherin 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 法)检测ZEB-1 蛋白和E-cadherin 蛋白在171 例胃癌组织和60 例癌旁胃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种蛋白在胃癌组织中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ZEB-1在胃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胃组织(P<0.05),且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 临床分期有关(P<0.05);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胃组织,且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 临床分期有关(P<0.05);ZEB-1、E-cadherin 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性(r=-0.369,P=0.019)。结论:联合检测E-cadherin 和ZEB-1 对判断胃癌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乳腺癌扩增性抗原1(AIB1)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40例癌旁正常组织、4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AIB1、上皮性钙粘蛋白(E-cadherin)、神经性钙粘附蛋白(N-cadherin)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AIB1与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AIB1、E-cadherin和N-cadherin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5%、36.3%、51.3%。AIB1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分子分型有关(P<0.05);E-cadherin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块大小及TNM分期有关(P<0.05);N-cadherin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AIB1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249),与HER-2、N-cadherin表达呈正相关(r=0.243,r=0.277);E cadherin与ER表达呈正相关(r=0.232)。结论 在浸润性乳腺癌中,AIB1及EMT相关蛋白可能与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AIB1可能通过调控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在乳腺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