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Ⅱ°Ⅰ型在临床心电图上是常见,但窦房和房室传导阻滞双重性文氏现象确为少见。1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分析 患者男性,54岁,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于94年5月20日描记该文心电图。 ①图A示,P—R间期有规律的逐渐延长:O.28→0.30→0.30s直至P_4后QRS脱落;R—R间期进行性缩短,并以长间歇结束一个文氏周期,各文氏周期重复出现,为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wenckebach现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6岁。酒后胸闷、憋气,心前区有压榨感,半小时后来院就诊。即刻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P间期0.64s,P—R间期0.28s,心率93bpm/min,ST—T正常。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Ⅰ°房室传导阻滞。胸痛症状缓解后复查心电图P—R间期缩短为0.16s,P—P间期仍为0.64s,ST—T仍无变化。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分析诊断 患者男性,35岁。近两年来反复心悸胸闷,多次在外院检查诊断为间歇性Ⅰ°房室传导阻滞。来我院就诊后,查体及X光超声检查皆无明显异常。本文附图上下两行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频率基本稳定75次/min左右,P—R间期有长短变化,相邻的P—R间期相差大于60ms。  相似文献   

4.
现报告3例在卧位时P—R间期延长而改为坐位或立位时,则P—R间期明显缩短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例一,男,29岁,因咽喉痛流涕半天就诊,卧位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心率96次/min,P—R间期0.32s。随后改为坐位检查,P—R间期缩短至0.18s,心律100次/min,诊断为体位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5.
李忠杰  王慧 《心电学杂志》2010,29(2):170-174
房室旁道参与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为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当伴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时是形成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折返部位、形成机制及电生理与心电图特征,可与其它部位形成的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相鉴别,还可根据OAVRT伴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时的R—P一间期或R—R间期变化对隐匿性房室旁道进行初步定位。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68岁。反复发作性头晕伴黑朦半年,休息后可自行缓解。临床诊断:冠心病,病窦(SSS)。此次因突然感心慌、头晕、黑朦继而晕倒入院。心电图示多数窦性P波按序出现,P—P间距1.16~1.46s,P_2~P_3长达2.46s正好是短P—P间距的2倍。P—R间期恒定0.27s。P_7未下传心室。心室率平均42次/min。心电图诊断:窦缓伴窦不齐;Ⅰ°房室传导阻滞,窦房和房室双层平面Ⅱ°Ⅱ型传导阻滞。 讨论 心脏传导阻滞包括窦房、房室、束室、束支和分支阻滞。在分析时不仅要区分真正的传导阻滞和功能性引起者,还要对阻滞程度作出分度,特别重要的是应该对阻滞平面作推断。尽管体表心电图无法进行精确定位,但仍有不少线索可供参考。这对预后判断、治疗决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48岁,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VVI起搏器11年余,再发胸闷、头晕3d入院。11年前,患者心电图(图略)示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植入VVI起搏器,起搏频率70次/min。本次入院时心电图Ⅱ显示窦性P—P间期0.77s,频率78次/min,P—R间期长短不一,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心律,P P间期匀齐,频率88次/min ,下传的P R间期逐渐延长,以下行最后一个6∶5文氏周期为例,其P R间期递增情况为0 .1 5~0 .1 6~0 .2 0~0 .2 2~0 .2 4s,后继一个P波漏传,或称QRS波群脱落,房室传导比例呈3∶2~6∶5。P波下传的QRS波群形态、振幅相同,时限>0 .1 2s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见图1 )。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Ⅲ度左束支阻滞并发Ⅱ度Ⅰ型右束支阻滞(亦可为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讨论 本例心电图窦性下传的P R间期逐渐延长,然后发生QRS波群脱落,房室…  相似文献   

9.
卧位性传导阻滞误诊为心肌炎报告两例如下: 例1,邓某,女,22岁。14年来示Ⅰ°房室传导阻滞(Ⅰ°AVB),临床诊断心肌炎。且随年龄增长临床症状越来越重。因症状加重来院就诊。 血压14/10kPa,心率80次/min,律整,心音有力,可闻第三心音,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化验、X线及超声心动图均未发现异常。ECG示P—R0.32s。改坐位描记,P—R为0.16s。心电图诊断卧位性Ⅰ°AVB,临床排除心肌炎,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处理、随访两年无异常。 例2,杜某,男,8岁。曾在某院诊断Ⅰ°AVB,临床诊断心肌炎住院治疗月余,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检查未  相似文献   

10.
例1:男性,26岁。因手外伤疗养期间发现Ⅲ度1型房室传导阻滞(AVB).于1994年4月来我院。既往健康。体温、血压、血沉、抗℃0”及心肺检查均正常。心电图所示:卧位连续描记l导联,P-P间期0.92秒,示Ⅱ度1型AVB。坐位连续描记Ⅰ导联,P-P问期为0.88秒,房空间呈1:1传导,但P—Rred期0.44秒,示1度AVB。嘱患者在床上起卧活动后,坐位描记Ⅱ导联,P-P间期0.80秒,P-R间期0.16秒,示正常房室传导。例2男性,29岁。入睡前自觉脉搏不齐于1992年9月就诊。体检无异常发现,仅心电图发现Ⅱ°Ⅰ型AVB。坐位描记Ⅱ导联时,房室间…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22岁,活动后心悸、气短2个月。无发热、咽痛、咳嗽咯痰、关节肿痛、环形红斑、皮下结节,亦无病毒性心肌炎史。心电图为Ⅲ°房室传导阻滞,门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Ⅲ°房室传导阻滞。查体:一般情况较好,心肺未见异常,化验检查抗链“0”、血沉、心肌五酶正常,胸透心肺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间歇性Ⅰ°(P-R间期360ms)Ⅱ°(ⅠⅡ型)房室传导阻滞,Holter检查窦性心律、间歇性Ⅰ°Ⅱ°房室传导阻滞、间歇性右束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分析 患者男,43岁,风湿性心肌炎。因高热、胸闷、全身酸痛入院。入院时心电图:P—P间距约0.67s,P—R间期0.26s,QRS波形态正常,心室率90次/min,律齐。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Ⅰ°AVB。入院后第三天心电图(附图A)窦性P—P间距0.62s,97次/min,R—R间距不等,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QRS波脱落,房室传导比例呈2:1至4:3。每次P波脱落后的第一个“P—R”。固定为0.24s,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72岁,因胸闷,心前区疼痛频繁发作,加重3天入院。两年前曾患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脉搏86次/min,血压130/80mmHg。神志清晰,自动体位,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心音低钝,心尖部闻及Ⅱ/6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显示:心率76次/min,P-R间期0.21s,QRS V_1呈rs型,时间0.10s,心电图诊断为Ⅰ°房室传导阻滞。3天后动态心电图(DCG)检查显示:心率大于80次/min,P—R间期0.16s,QRS V_1呈Rs型,时间0.10s,心率小于76次/min,P-R间期0.21s,QRS V_1呈rs型,时间0.10s,为双侧束支不完全性不等速Ⅰ°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34岁。因发热、心悸1个月入院。心脏听诊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无病理性杂音。临床诊断:心肌炎。本图示:(图略)①P波规则出现,频率为136次/min,其形态相同,属于窦性心动过速。②P—R 间期自0.22s逐渐延长到0.40s,直至P波完全不能下传,并周而复始,房室传导比例7:6、6:5、5:4,属于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伴不同比例的房室传导。③上条心电图P11与P12之间可见一提前出现的、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的异位P波(P’)终止了文氏周期,其联律间期(P_(11)—P’)0.28s,由于 P’—R间期(0.08s)太短,因此,其后继的QRS波不是P’所下传属于房性早搏未下传,而是P_(11)下传的。由于P_911)—P’间期0.38s,比P_(11)—P’间期0.28s长,因此,在房室传导完成之前便记录到一个异位P波(P’),即“被跨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分析诊断 患者男,35岁。近两年来反复心悸胸闷,多次在外院检查诊断为间歇性Ⅰ°房室传导阻滞。来我院就诊后,查体及X光超声检查皆无明显异常。本文附图上下两行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频率基本稳定75次/min左右,P—R间期有长短变化,相邻的P—R间期相差大于60ms。P_(1、2、6、7、9、10、12-16)是经快径路下传心室的,P—R间期变化在0.18~0.24s之间,如P_(12)—R、P_(13)—R、P_(14)—R、P_(15)—R和P_(16)—R分别为0.18s、0.20s、0.20s、0.22s和0.24s,呈P—R递增现象。P_(3、4、17、19、20、22、23)是经  相似文献   

16.
持久性不全性三支传导阻滞必须同时兼具三种心电图表现: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和左分支传导阻滞。前者表现为 P—R间期的延长及(或)心室漏搏,后二者则集中表现于同一 QRS—T波的QRS波形、时间和心电轴之中。  相似文献   

17.
从心房到心室的传导出现延缓或中断称为房室传导阻滞(AVB)。体表心电图上P—R间期在希氏束电图上包括:1、P—A间期:代表窦房结到房室结传导时间;2、A—H间期:代表房室结的传导时间:3、H—V间期:代表希氏束、左右束支和浦顷野氏纤维传导时间;其中BH时间代表希氏束本身传导时间。当上述间期超过正常时,示该部位发生病变,为传导阻滞的病变部位。AVB可为暂时性。间歇性或永久性。从发生机制上可为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75岁。因反复头晕、心悸5年,加重1d入院。体检:T36.4℃,BP120/70mmHg,R60次/min。临床诊断:冠心病。入院时同步记录心电图(图1)示窦性P波不明显,QRS波群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其中V1窦性P—P间期0.6ds,心房率93次/min,P—R间期不固定,P波与QRS波群无关,QRS时间由正常逐渐增宽至宽大畸形并连续3个出现,如R2~R6,R—R间期固定为1.0s,心室率60次/min,属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顺传伴左束支不典型文氏型直接显示型传导阻滞,ST段下斜型压低0.1~0.5mV,T波倒置,ST—T也随着QRS波群逐渐明显改变。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顺传伴左束支不典型文氏型直接显示型传导阻滞,ST—T改变。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24岁。因胸脚、心累1w入院。1年前高热伴相似症状,但未作心电图。本次心电图(图略)特征:窦性心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AVB)(P—R间期0.24s)。查动态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白天多数时间为一度AVB(P—R间期0.24~0.48s),且心率〈80次/分时,P—R间期0.40~0.48s(图1A)。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50岁,有高血压病史,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分析:P—R间期呈进行性延长,自0.26S开始逐次与QRS波脱离,虽然看似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但是不见R—R间期进行性缩短,也不见有QRS波脱落,并伴有QRS波挫折,QRS时限0.11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