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小儿不同类型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成功率、复发因素、安全性及年龄对消融效果的影响.方法 接受心内电生理学检查及RFCA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1000例,年龄0.33 ~16.50岁[(7.6±3.8)岁].分析不同心动过速类型RFCA方法及效果、心动过速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组RFCA效果.结果 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患儿1000例,经心内电生理学检查证实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560例(5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210例(21%),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VT/PVC) 159例(15.9%),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rAT) 49例(4.9%),心房扑动/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AF/IRAT) 22例(2.2%).958例患儿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6.2%,复发率8.1%,其中经心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原旁路/消融点复发5.3%,新的旁路/起源部位/心律失常类型2.8%.AVRT接受RFCA 533例,消融成功率98.0%,复发率8.4%,其中原旁路复发4.0%,新的旁路/心动过速类型4.4%.右前/中间隔旁路消融成功率较低(85.3%),原旁路复发率较高(31.0%).AVNRT接受RFCA 205例,消融成功率100%,复发率5.9%,其中原消融点复发4.9%.AF/IRAT接受RFCA 22例,消融成功率95.5%,随访无复发.FAT接受RFCA 46例,消融成功率84.8%.其中采用二维标测,消融成功率62.5%;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冷盐水灌注消融成功率96.7%;2种方法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10例(25.6%),其中7例起源于左/右心耳,均经外科心耳切除术后房性心动过速得以根治.VT/PVC接受RFCA 152例,消融成功率89.5%,复发率6.6%,其中原消融点复发5.9%.不同年龄组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展RFCA早期与晚期总体消融成功率及不同类型心动过速消融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展消融早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及左前侧壁房室旁路复发率显著高于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CA并发症8例(0.84%),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麻醉意外1例均发生于射频消融早期阶段,血管并发症5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RFCA手术可安全而有效地用于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成功率高,复发率低,是根治某些类型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低龄儿RFCA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与其他年龄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难度有所增加,需谨慎选择;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射频导管消融可明显提高难治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成功率;丰富的经验及熟练的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arto系统和Ensite系统标测指导儿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RFCA)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2例心律失常患儿,包括9例房性心动过速(AT),4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例右室室性早搏(PVC),4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在Carto系统或Ensite系统三维标测导航下行RFCA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能准确找到消融靶点,消融完毕后心动过速均未能诱发,术中无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平均随访6~24个月,Ensite Array系统组1例AT病例复发,可用药物控制。结论 Carto系统和Ensite系统标测指导儿童心律失常RFCA治疗安全可行,尤其适合于疑难复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不持续的心律失常的RFCA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与常规标测相比,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儿童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零透视射频导管消融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射频消融术并确诊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100例患儿,50例为研究组(应用En Site Velocity~(TM)三维标测系统完成零透视消融),50例为对照组(X线透视消融)。比较两组间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X线辐射剂量及手术时间。结果两组手术的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辐射剂量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75.68±18.02 m Gy)(P0.001)。结论与常规标测相比,儿童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术采用En Site Velocity~(TM)标测系统指导完成零透视射频导管消融具有相近的成功率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十余年来,射频导管消融(RFCA)广泛用于根治预激综合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频发性室性早搏,取得极好的疗效。由于其成功率高、创伤小及相对安全,已成为根治上述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RFCA用于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国内外均有  相似文献   

5.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反复发作的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20例患儿经食管心房调搏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在术前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然后标测部位再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其效果、复发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20例室上速房室折返(AVRT)12例,房室结折返(AVNRT)8例.治疗全部成功,平均X线曝光时间28(15~60) min,发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10.0%),复发的3例(15.0%)经再次消融后未再复发,随访1~8 a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室上速安全可靠,近期可出现短暂的房室传导阻滞,远期未见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导管法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应用导管法射频消融(RFCA)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5例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儿,分别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结果 15例患儿均诱发出SVT,其中右侧旁路(RAP)6例,左侧旁路(LAP)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4例,房性心动过速(AT)1例。消融成功13例(成功率86.7%),1例RAP患儿失败,1例AT患儿未行消融。术后2个月1例希氏束(HIS)旁路复发,再次消融成功。术后随访6~36个月,消融成功患儿均无SVT发作,未出现消融相关并发症。结论 RFCA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小儿Ebstein畸形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8例Ebstein畸形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儿临床资料,总结体表心电图表现、旁路数量及部位、射频消融标测方法及疗效。结果 8例患儿射频消融前体表心电图表现为显性预激者5例,间歇性预激者1例,未见典型预激波2例。心内电生理学检查共发现9条房室旁路,其中右后壁旁路5条、右中间隔旁路2条、右后间隔旁路2条。9条房室旁路中共8条被成功消融(88.9%),1例右后间隔旁路因消融电极难以稳定贴靠三尖瓣环消融未能成功。4例患儿因消融电极贴靠不稳定而选用Swartz鞘辅助。5例患儿于射频消融术后接受了Ebstein畸形矫治手术。结论 Ebstein畸形合并的房室旁路主要位于右后壁及右后间隔;对于小儿Ebstein畸形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儿,矫治术前选择射频消融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比显性预激窦性心律下标测AV融合点作为消融靶点,消融术中采用心室起搏或心动过速下标测VA融合点更为可靠和有效。  相似文献   

8.
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间隔部位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HS  Zeng SY  Shi JJ  Li H  Ou X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4):291-293
目的 通过回顾 98例心动过速患儿在间隔部位的放电消融过程 ,总结儿童间隔部位射频消融术的经验。方法  98例心动过速患儿 ,平均年龄 ( 8 1± 2 3)岁 ,体重 ( 2 8± 9)kg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6 2例、间隔部位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2 5例、Koch三角内房速 (AT)3例和左室间隔部室性心动过速 (ILVT) 8例。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EPS)和射频消融术 (RFCA)。右侧消融可视情况使用Swartz长鞘 ,帮助固定到位温控射频导管。在窦性心律时采取“能量滴定”和“时间递增”法放电消融。即放电时可采用逐渐增加输出功率及放电时间的方法。结果  98例全部成功消融 ,终止了心动过速。 11例 ( 11% )术后复发性心动过速 ,10例再次行射频消融术也成功终止了发作。并发症 :1例后间隔部AVRT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 ,不能恢复正常心律 ,2周后放置心内膜永久起搏器。结论 儿童间隔部位范围狭小 ,心内膜层薄 ,房室结较脆弱 ,术中稍有不慎 ,易造成不可逆转的Ⅲ度AVB。所以在儿童间隔部位行EPS和RFCA要慎重。采用如下操作方法可减少儿童病例射频消融术中的失误 :( 1)操作轻柔 ;( 2 )窦性心律放电 ;( 3)采用“能量滴定”和“时间递增”法 ;( 4 )加用Swartz长鞘固定射频导管 ;( 5 )采用温控导管 ;(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经RFCA治疗的IVT患儿35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和起搏标测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DTI)进行标测。观察两组放电次数、X线曝光时间及射频能量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放电次数少、X线曝光时间缩短。两组射频消融能量、成功率、复发率无差异。结论RFCA是治疗儿童特发性室速安全、有效的方法。结合DTI进行标测可减少放电次数、X线曝光照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三维电磁导管定位 (CARTO)系统采用电磁标测技术重建心内膜三维空间解剖结构 ,并以代表电生理信息的各种颜色加标识以指导标测和消融 ,是一种非X线标测定位技术 ,与传统X线解剖标测比较有许多优点。我们应用此系统标测和消融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 (ILVT)、房室结旁的房性心动过速 (AT)、Ⅰ型心房扑动 (AF)和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 )术后疤痕介导房内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IART)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各 1例 ,现报告如下。资料2 0 0 0年 1~ 11月在我科住院分别诊断为ILVT、AT、阵发性AF(I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