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生活节奏加快及饮食、情志、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湿疹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湿疹病因复杂,皮损表现也多种多样。其病因病机,各代医家认识不一,古代医家多认为,湿疹是由外邪引发脏腑功能失调为病或内邪招致外邪相合致病;近代医家则认为湿疹发病归于内因,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和脾胃因素是主要方面;现代医家颇倾向于"湿"为主因,风、湿、热三邪相兼致病。湿疹发病病因主要为风、湿、热三邪为主,且有内、外因之分。外邪是导致内邪生成的主要因素,内邪又致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2.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关联.肺肾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又互相影响.《冯氏锦囊秘录》[1]云:"治肾病必先求之于肺."临床中许多医家倡导从肺人手治疗肾脏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其中的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1外邪入侵是导致肾脏病的重要原因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与外邪密切相关.肾脏病常因外感诱发或加重.《素问·水热穴论篇》云:"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日风水."《诸病源候论》云:"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均指出风邪可引起血尿、浮肿.风为百病之长,又易兼挟它邪,如湿、热、寒等,共同致病.《杂病源流犀烛》[2]云:"阳水多外因,或涉水冒雨,或感风寒暑湿."又谓:"有肿而因于风者;有肿而因于寒者;有肿而因于热者;有肿而因于湿者."  相似文献   

3.
吴鞠通<温病条辨>治疗湿温明确提出禁汗、禁下、禁润.温习文献,结合临床实践体会到湿热郁遏肌表,忌辛温发汗,宜芳化辛开发表;湿热内蕴脾胃,忌峻剂猛攻,宜苦辛通降缓下;湿遏热伏三焦,忌柔润滋腻,宜甘寒凉润益阴.  相似文献   

4.
带下辨治     
带下病因虽多 ,但总与湿邪有关。湿邪影响任、带二脉 ,以致任脉失固 ,带脉失约。《傅青主女科》云 :“夫带下俱是湿证。”湿又有内、外、寒、热之分。因脾虚运化失健 ,水湿流注下焦 ,是为内湿带下 ;因经期或产褥期不注意卫生 ,湿毒之邪乘虚侵袭胞宫 ,是为外湿带下 ;脾肾阳虚 ,湿从寒化则为寒湿带下 ;湿困日久 ,郁而化火 ,或肝经郁热挟湿下注 ,则为湿热带下。治病必求于本 ,根据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的辨证原则 ,治带下当以祛湿为主 ,并辨清湿之内、外、寒、热而论治。1 脾虚湿滞 健脾化湿  《医学心悟》云 :“大抵此…  相似文献   

5.
对3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验案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医病机和证治特点。患者多因感受湿毒之邪所致,病位在肺,涉及其他脏腑。用药宜选苦辛、芳香、淡渗之剂,药性清灵,重在醒脾运化,忌用寒凉克伐之剂。疫疠湿毒之邪可从寒化而伤阳气,或从热化而成湿热,又或从燥化而伤阴,故临证须把握动态变化,疫病的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需灵活辨证,考虑情志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顺应异法方宜,重视舌象辨证,才能做到精准施治,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湿温病治法略论祝大中青岛橡胶三厂治疗湿温病的基本方法是分解湿热和上下分消。湿热分解,是指湿去之后,热无所依而自解,故叶天士曰:“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上下分消,则指治疗湿热之邪,需要由三焦水道出入,三焦有司,湿邪出路畅通,所以叶氏又曰...  相似文献   

7.
养阴是中医治疗阳虚证之大法,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亦有用此法者,然而,必须运用得当,才能提高疗效,兹就个人临床一得,略陈管见,就正于同道。1忌过早使用病毒性肝炎之病因,祖国医学认为主要是湿热之邪,尤其是见有明显黄疸者,早在《索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即已指出:“溽暑湿热相薄……民病黄疸而为付肿”。即使无黄疸之患者,根据临床辨证,亦大多有湿热之症。因此,清利湿热已成为治疗本病之基本法则,湿去热清,其病即可逐渐向愈。然湿性粘减重浊,与热相合,常非短时间所能尽祛。《丹台玉案谓》:“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  相似文献   

8.
生殖器疱疹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殖器疱疹中医又称"阴疮""热疮",主要由于感受热邪秽浊之气,郁邪外发肌肤;或湿热下注阴部,热炽湿盛,湿热郁蒸而发病.久病热盛伤阴,正气不足,邪气缠绵,故经久难愈.正盛热去则病消,正虚热盛则病复发.热盛、湿滞、正虚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进展迅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人在从事湿温病的教学和临床中,偶有心悟之处即笔录之。现仅就在概念上易于含混之处和自己的心得部份,整理如下。一、学习湿温病应掌握三个基本概念, (一)湿邪为湿温病的主要病因。湿温病系以病因命名,其致病因子为湿与热,但湿为有形之邪,热为无形之邪。热为湿中所蕴之热而倚附于湿,故吴鞠通谓湿温病为“湿中蕴热”。在湿温病的病理变化中,湿邪居于主导地位。 (二)只有首先弄清湿邪的性质,才能掌握住湿温病的病理特点。湿为阴邪、其性重着腻滞、且有蒙上流下的特性,才能理解和掌握湿温病初期发病较缓、中期易恋气分、后期多致伤阳等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0.
轩岐精言(21)     
<正>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烹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热极伤络。东汉医圣张仲景指出:雾露之邪,性轻清上扬,其伤害多在人体上部;湿邪重浊下沉,其伤害多在人体下部;风邪散漫,多伤人肌表;寒  相似文献   

11.
一、湿温的病机1.外因:湿为阴柔之邪,热属熏蒸之气,湿热相搏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名为湿温。多发于雨季。其病原一般说来多从口鼻吸受而入。从表分感而得者,仅十之一二。2.湿温之内因:常先有肝郁不舒,肝胃之消化失常,食滞油腻阻塞于中,外邪乘虚而入,可谓里应外合。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此意也。古人曰:“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相似文献   

12.
<正> 湿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一种,从临床实践中看,其多表现湿热弥漫三焦,阻滞气机,遏伤阳气,湿热不得外泄。因此输转气机,特别是输转中焦气机在治疗湿温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湿温病的主要病因是内有湿饮外有客邪,热湿相搏,酝酿成温,即湿热合邪。湿热相合,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邪重浊粘腻,必然阻滞脾胃及肺的气机,导致气机运行不畅,升降失常,形成气不化湿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持续发热是临床常见证候,可见于多种疾病.根据多年来临床治疗所得,将持续发热病人分别归纳为脾虚生湿,湿阻气机;表邪不解,入里化热;湿热不解,热入营血;肝肾阴亏,阴虚阳亢等4型,分别以清热化浊、表里双解、凉血解表、滋阴降火治治疗法.  相似文献   

14.
湿热证简论     
湿热证,简称“湿热”,是指感受湿、热毒邪所引起的,具有相应特征的一类病. 历来对这类病证,有以外感因素为主的称为“湿温”,内热生湿的称为“湿热”的分别,即: 湿温——暑与湿合而成温; 湿热——热郁而生湿。是由于内热郁遏,不能宣化,水道仃滞而生湿之谓。近时也有仍将“湿温”“湿热”加以区别,或把“湿温”归作“湿热”中的一类等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15.
湿温辨证 ,主要是对气分的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的辨证 ,能否正确地掌握辨证的规律 ,准确地把握湿温病证治的要点 ,关系到疗效和预后。湿温病在运用“六经辨证”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卫气营血辨证”中有卫、气、营、血的浅深传变的不同 ,在治疗上则有达卫、转气、利枢、清营、凉血、散血、增液、培气之别。由于热重于湿者易成阴阳里结 ,伤津劫液 ,成痉成厥 ,变证蜂起。而湿重于热者病情进展虽稍缓慢而浊邪久羁 ,脾运受阻。导致胀满 ,泄利 ,黄疸等症。湿温是温病中的一种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关于“卫气营血”的理论 ,可辨别病位 ,区分病程 ,…  相似文献   

16.
暴雨与湿证的生物气象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物气象学角度对暴雨及湿证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认为暴雨致病总属湿邪,而又多抉风、寒、热等邪。暴雨致病从清湿、浊湿两条途径侵袭人体,清湿多挟气机不畅;浊湿多伴血行不畅。时于暴雨所致之湿证的防治方法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脾主升清运化,胃主受纳降浊,肌肤营养离不开脾胃功能的正常。脾虚易生湿,湿易与风、热、毒相兼为患,风、湿、热、毒之邪侵淫肌肤,则皮肤或痒、或红、或肿、或痛、或流滋。张杰认为,皮肤病的治疗应重视健运脾胃,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则湿浊可化,风无所依,热无所附,寒无所生,皮损可消。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炎是一种难治的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但是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炎确有一定的疗效,现将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体会介绍于下。一、治疗要以辩证论治为指导,用药忌过偏: 慢性肾炎的症情复杂,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分阴阳气血,邪有热阻湿蓄、气滞血淤,虚实的程度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又各有多寡,针对慢性肾炎的病机,我主要采用  相似文献   

19.
儿科外感居门诊量首位,易治但又易误治,究其根源多责之于辨证的误区,如重清热轻疏透,重祛邪轻益气,重升散轻通降,笔者兹针对这三个误区提出以下三个观点,希冀能引起同道的重视。 1.辛凉解表当配辛温以透邪 小儿形气未充,肌肤疏薄,卫常不固,易感六淫。六淫以风为先导,有挟寒挟热挟湿之异,但以风寒、风热为常见。且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之后极易化热,表现为外感高热。若纯用辛温则汗出热虽解,但旋又热复还;若纯用辛凉则汗不易出,邪不尽解,甚有闭门留寇、余热内伏之嫌。盖因小儿表寒或表热者可致原理闭玄府塞。临床观察银翘散作解表主方,似有重清热轻疏透之偏。笔者认为小儿外感总以透邪为要,辛凉辛温并击,以宣畅气机调和脏腑,驱邪达外以平阴阳,用药以  相似文献   

20.
1 风水泛滥 服药护理:汤剂宜热服,并给热饮、热粥以助药力,同时也可盖衣被,使邪从腠理外泄。 饮食疗法:要给热性食物,以助阳驱风,忌辛辣生冷食品,防止助湿成饮,水肿严重要忌咸食,少量多餐,勿过饱,以防伤脾。 病情观察:本症病人多发病迅速,水肿起自面目,继之四肢或全身。由于风邪在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兼有恶寒、发热、骨节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状,所以要注意体温的变化,水肿的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