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牛黄解毒片(丸)引起不良反应3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庄洁  景丽华 《中国药房》1998,9(6):274-275
本文汇总了近年来牛黄解毒片(丸)所致38例不良反应的一般资料及不良反应症状表现,分析了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认为该药的不良反应可能多由雄黄引起。由于雄黄在体内可被部分吸收并蓄积,因而提醒人们注意牛黄解毒片(丸)及其它含雄黄的药物在使用时应不要过量,务必不要长期服用,不要滥用,以减少砷在体内的蓄积,避免由不合理应用造成对人体的伤害。  相似文献   

2.
挤出-滚圆和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硫普罗宁肠溶微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冰芳  郭林群  孔茵 《医药导报》2006,25(9):0942-0944
目的应用挤出 滚圆法及流化床包衣制备硫普罗宁肠溶微丸,并对其性质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国产挤出 滚圆造粒机制备硫普罗宁微丸,采用L9(34)正交设计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用微型流化床包衣设备,将微丸包肠溶衣,考察微丸的粉体学性质及不同包衣增重微丸的体外释放实验。结果制得的硫普罗宁微丸圆整度好,大小均匀。15%包衣增重的微丸体外释放比较理想。结论应用国产挤出 滚圆造粒机制备硫普罗宁微丸,工艺简便,制得的微丸质量好,采用适当的包衣工艺,可制得硫普罗宁肠溶微丸。  相似文献   

3.
《药学学报》2009,44(4):412-416
采用Kawakita压缩方程评价不同孔体积微丸的压缩特性,为微丸压片工艺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不同体积比例的乙醇/水混合液作黏合剂,以微晶纤维素 (MCC)、磷酸二氢钙 (DCP) /MCC (4∶1, w/w)、乳糖 (Lac) /MCC (4∶1) 为填充剂,挤出-滚圆工艺分别制备不同孔体积微丸。以Kawakita压缩方程评价前述微丸的压缩特性,结果表明高孔体积MCC微丸可压性最好,而3种孔体积的DCP/MCC (4∶1) 微丸和Lac/MCC (4∶1) 微丸没有显著差别,这与微丸压缩过程中发生的压缩机制有关,MCC微丸主要发生了塑性变形, 另外两类辅料制成的微丸则主要发生破碎,扫描电镜图直观说明了这一现象。研究结果提示微丸压片工艺发生的机制复杂, 选用不同辅料制备微丸的压缩特性各异,而高孔体积MCC微丸和不同孔体积的DCP/MCC微丸和Lac/MCC微丸可作为微丸压片过程中的缓冲颗粒,以保护含药微丸使之在压片过程中保持原有的形态和释放行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保和九(浓缩丸)部颁质量标准与检验工作实际进行对照,提出了保和丸(浓缩丸)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其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5.
包衣锅和全自动包衣造粒机制备微丸的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包衣锅和全自动包衣造粒机制备微丸的方法。方法:对分别采用包衣锅和全自动包衣造粒机制备微丸的方法及微丸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全自动包衣造粒机制备的微丸堆密度大,休止角小,填充装量差异小,全自动包衣造粒机制备微丸既能保证微丸质量,又能提高效益,结论:用全自动包衣造粒机制备微丸取代包衣锅制备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挤出滚圆法制备中药复方当归补血微丸及其性质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中药复方当归补血微丸,研究微丸制备的最佳工艺和处方。方法:用新型的挤出滚圆造粒机制备当归补血微丸;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设计筛选最优处方和工艺条件;考察了微丸的粉体学性质、收率和体外溶出效果。结果:用挤出滚圆技术制备的当归补血微丸圆整度好,大小均匀,收率高,体外溶出迅速。结论:挤出滚圆法可以制备中药微丸。该工艺简便易行,制得的微丸质量好。  相似文献   

7.
离心造粒法制备盐酸二甲双胍微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晓丽  李晓明  刘吉成 《医药导报》2008,27(9):1092-1094
[摘要]目的利用离心造粒粉末层积法制备盐酸二甲双胍微丸。方法采用多功能微丸包衣造粒机制备微晶纤维素空白丸芯和盐酸二甲双胍微丸,通过产率、粒径和粒径分布、堆密度、表面形态和圆整度、脆碎度和释放度对盐酸二甲双胍微丸进行质量评价。结果以盐酸二甲双胍:乳糖:微晶纤维素为100:5:3的比例,进行制备微丸,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结论制得的盐酸二甲双胍微丸圆整度好,粒径均匀,硬度合格,流动性好,无骨架结构,释放完全。  相似文献   

8.
萘普生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萘普生微丸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层积式制丸法制备萘普生微丸,对制备工艺和微丸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液相层积法和粉末层积法的上药率和微丸收率均达到90%以上,制备的微丸质量良好。结论:采用层积式制丸法制备萘普生微丸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9.
陈滗  陈梅新 《中国药师》2003,6(2):82-83
目的:比较包衣锅和半自动包衣造粒机制备微丸的方法。方法:对分别采用包衣锅和半自动包衣造粒机制备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微丸的方法及微丸的部分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半自动包衣造粒机制备的微丸堆密度大,休止角小,填充装量差异小,制备微丸的整个过程符合GMP要求。结论:用半自动包衣造粒机制备微丸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氧氟沙星缓释微丸,开发氧氟沙星新剂型。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体外累积释药百分率为指标,筛选缓释微丸的最佳处方,并考察制剂的稳定性。结果:缓释微丸的释药动力学符合Higuchi方程,制剂的稳定性良好。结论:氧氟沙星缓释微丸制备工艺可靠,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