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多卡因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依赖性钠通道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依赖性钠通道的影响。明确利多卡因对神经元的保护和损伤与电压依赖性钠通道的关系。方法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下同浓度利多卡因(10^-5mol/L~10^-2mol/L)时大鼠急性分散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依赖性钠通道电流的变化。结果 利多卡因对钠通道阈电位影响不大,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电压依赖性钠电流,随利多卡因浓度的增加其掏钠电流的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鼠低亲和力钠依赖二羧酸转运蛋白(SDCT1)对枸橼酸及草酸的转运特点。方法克隆出大鼠SDCT1全长cDNA基因。应用爪蟾卵母细胞异源性表达SDCT1,并使用双电极电压钳法记录通道电流。通过改变灌流液中枸橼酸、草酸的浓度,以及两种底物转运时钠离子的浓度及pH值,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SDCT1对枸橼酸及草酸的转运均为底物浓度及钠离子依赖。pH值变化显著影响2者的转运。但低pH对草酸的转运影响要远大于枸橼酸。结论在临床实践中,虽然升高尿液pH值可以抑制枸橼酸的重吸收,发挥其抑制钙盐沉积的功能。但过度地碱化尿液也会使草酸的重吸收受到抑制,使草酸大量存留在尿中而导致结行。保持适当的尿酸碱度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对鼠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电流的影响,探讨其椎管内麻醉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临床浓度的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50~100μmol/L)对急性分离新生SD鼠(0~7d)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电流的影响。钳制电压-80mV,刺激电压为-30mV,持续时间20ms。结果 脊髓背角神经元钠峰值电流为0.5~8nA;临床浓度的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对钠电流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利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酰胺类局麻药罗比卡因硬膜外麻醉对钠电流(INa)影响。方法 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罗比卡因对急性分离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河豚毒素不敏感钠电流(TTX-R INa)的影响。结果 在电压钳的状态下(钳制电压Vh-90mV,刺激电压Vt0 mV),罗比卡因(10~1000μmol/L)对TTX-R INa均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与其他局麻药不同的是罗比卡因使TTX-R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移动。结论 罗比卡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TTX-R INa有抑制作用,且使TTX-R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移动,这可能是罗比卡因与布比卡因不同临床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性切口痛模型中脊髓背根神经节(DRG)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通道(TTX-R)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通道分布改变,探讨急性切口痛这种复合炎性痛和神经源性疼痛的分子基础,并探讨钠离子通道在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A组):大鼠右足底行1 cm长手术切口建立急性痛模型;对照组(B组):行假手术处理.原位杂交、实时(RT)-PCR监测术前、术后24、48、96 h右侧L4~L6DRG上Nav1.8和Nav1.9 TTX-R钠通道mRNA表达水平、通道分布情况的变化.结果 原位杂交和RT-PCR表明两组Nav1.8和Nav1.9的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在术后各时点不同直径DRG细胞上存在"再分布"现象.结论 DRG细胞TTX-R钠通道"再分布"现象可能在急性切口痛模型痛敏状态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氟哌利多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钠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氟哌利多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影响。方法 在急性分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标本上,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氟哌利多对钠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3~300μmol·L-1的氟哌利多对钠电流的抑制率为14.12%~78.46%(P<0.01,n=7),该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钳制电位不同,氟哌利多对钠电流的抑制作用亦不同,在Vh分别为-80mV与-60mV时,其IC50值分别为(48.72±10.67)μmol·L-1和(35.37±10.51)μmol·L-1(P<0.05,0=7)。30μmol. L-1的氟哌利多使电流-电压曲线峰值平均降低53.18%(P<0.01,n=7),对激活曲线无明显影响(P>0.05,n=7),但可使稳态失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移动7.95mV,用药前、后的V1/2分别为-28.58mV和-36.06mV(P<0.01,n=7)。结论 氟哌利多对背根神经节细胞钠通道电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提示硬膜外镇痛时应用临床浓度的氟哌利多具有增强硬膜外镇痛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戊酸对甘氨酸受体氯离子通道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注射法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核中注射α1甘氨酸受体cDNA,在细胞膜上过度表达甘氨酸受体后,采用双电极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异戊酸对该受体氯离子通道电流变化的影响。结果5.0~20 mmol/L异戊酸可增强卵母细胞膜上甘氨酸受体氯离子通道内流电流(19%~187%,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异戊酸对α1甘氨酸受体氯离子通道电流有增强作用,其镇静催眠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河豚毒素敏感型电压门控钠电流的影响.方法 出生后1周的SD雄性大鼠,体重12~20 g,断头处死,取腰膨大段脊髓(L3-6),急性分离背角神经元,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背角神经元施加细胞外液,不同浓度异丙酚组于距离神经元100 μm处施加0.3、1、3、10、30 μmol/L异丙酚,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记录单刺激诱发的钠电流幅度,每组记录14个神经元.计算异丙酚的半数抑制浓度.向神经元施加半数抑制浓度的异丙酚,给予刺激电压-40~30 mV,梯度为10 mV的连续刺激,记录给药前后不同刺激电压下电流到达峰值的时间,共记录16个神经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异丙酚组钠电流峰值降低(P<0.05),异丙酚的半数抑制浓度为(5.35±0.23)μmol/L.施加5.35 μmol/L异丙酚后,-30~10 mV刺激电压对应电流到达峰值时间较给药前延长(P<0.05).结论 0.3~30 μmol/L异丙酚可抑制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河豚毒素敏感型电压门控钠通道电流,可能与延长钠通道电流到达峰值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硫喷妥钠对人心肌细胞瞬间外向钾通道电流(Itol)的影响,探讨其对心肌抑制作用中可能的电生理改变作用。方法采用急性分离的人心房肌细胞,应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记录不同浓度的硫喷妥钠[30μmol/L(T1组)、100μmol/L(T2组)、300μmol/L(T3组)]对细胞膜瞬间外向钾电流的影响。结果 T1组硫喷妥钠在 30~ 60 mV有抑制Itol的趋势,其中,在 50 mv和 60 mv有明显抑制作用(n=21,P<0.05);T2组和T3组硫喷妥钠分别在测试电位 30~ 60mv(n=19)和 20- 60 mV(n=17)时,对Itol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并且在膜电位去极化至 60 mV时,三组浓度(30μmol/L、100 μmol/L、300μmol/L)的硫喷妥钠对电流的抑制率分别为10.7±3.3、21.3±3.8和(49.3±4.8)%,不同浓度效应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抑制程度与浓度呈正相关(r=0.943,P<0.05)。电流-电压曲线基本形态无显著变化。结论 临床相关及其高于临床浓度的硫喷妥钠对人心房肌细胞Itol有明显而直接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提示这种改变与硫喷妥钠的心肌抑制作用中的负性变时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氟哌利多对大鼠海马锥体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氟哌利多对大鼠海马锥体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影响。方法 用酶消化法急性分离SD大鼠 (1 0~ 1 4d)海马锥体细胞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氟哌利多对钠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 在钳制电压 (Vh) 80mV、刺激电压 (Vt) 0mV条件下 ,0 3~ 30 0 μmol/L氟哌利多对钠电流抑制率为 1 3 1 2 %~ 82 2 5 % (P <0 0 5 ,n =7) ,IC50 为 2 6 0 1 μmol/L。 30 μmol/L的氟哌利多使电流 电压曲线峰值电流平均降低 4 1 93% (P <0 0 1 ) ,但不影响其形状 ,对激活曲线无明显的影响 (P >0 0 5 )。用药前、后 5 0 %通道激活时的去极化电压 (V1 / 2 )分别为 6 6 89mV和 6 5 35mV ;使稳态失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移动 ,用药前、后 5 0 %的通道灭活时的条件脉冲电压 (V1 / 2 )分别为 5 8 75mV和 6 8 81mV。结论 氟哌利多对海马锥体细胞钠通道电流有明显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 ,其抑制作用主要与优先结合钠通道的失活状态而影响钠通道的失活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人工关节表面涂层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强  王岩 《中国骨伤》2007,20(5):355-358
生物固定型人工关节假体表面涂层的研究成为目前人工关节领域研究的热点。随着组织工程学、材料学的发展,在人工关节表面用材、涂层类型及其处理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多成果出现,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15.
研究了声热处理钝化毛豆过氧化物酶.实验条件为:温度60~90℃、超声波频率25kHz、功率800 W.以在不同温度(60~100℃)下热处理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作为对照,研究超声波协同热力灭酶的机理.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在25 kHZ、800 W的超声波、83℃下处理1.52 min,过氧化物酶钝化效果最佳.目前的研究有助于声热作用作为新加工工艺逐渐取代传统热加工处理.  相似文献   

16.
护士医院安全文化认知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目的 了解护士对医疗护理安全文化的认知情况,为针对性地对护士进行医院安全文化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经修改后的医疗安全问卷(内容包括与安全有关的病房组织文化、医院组织文化和差错事故报告系统)对233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对医疗安全知识认知总分为170.58±9.63,对病房组织文化、医院组织文化、医疗差错事故报告系统的认知评分分别为78.82±6.26、43.96±5.10、57.39±5.33.不同职称、科室护士对医疗差错事故报告系统的认知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科室、学历、年龄、工龄、职称的护士对病房组织文化认知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特征(学历、科室除外)护士对医院组织文化的认知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护士对安全文化认知度低,需要加强护士医疗安全的相关意识,构建积极的医院安全文化.  相似文献   

17.
附睾相关的抗生育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虽然至今尚没有一种直接作用于附睾并可供临床试验用的男性避孕药 ,但对附睾功能和精子在附睾成熟的研究表明 ,附睾极有可能成为男性抗生育最理想的靶器官。相关的动物试验包括直接作用于附睾精子如磺胺水杨嗪类、影响能量代谢与精子活动的氯化甘油和氯化糖苷类化合物、影响附睾环境如雷公藤单体和铜粉等。对附睾特异蛋白研究 ,可望发现免疫学途径的靶抗原 ,用于制备避孕疫苗。近年国内外对附睾特异表达基因的研究取得某些进展 ,如SC342、bin1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有助于临床附睾炎和不育症的诊治 ,同时有望成为干扰附睾精子成熟达到避孕目的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19.
离心对脂肪颗粒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19  
雷华  李青峰 《中国美容医学》2005,14(1):21-24,i004
目的:明确离心对脂肪颗粒活性的影响,为脂肪移植术中纯化脂肪颗粒时是否采用离心以及选择最佳离心速率提供参考。方法:将脂肪颗粒经不同高速率(1 000、2 000、3 000、4 000rpm)及不同低速率(600、800、1 000rpm)离心后,即刻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即将每组脂肪颗粒样本分为 12 个标本,每个标本 5ml,置入 10ml 含糖 DMEM 中孵育,1h 后检测其葡萄糖转移量,此值代表各标本的活性,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组样本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大小。将经不同速率 (600、1 000、2 000、3 000rpm)离心的脂肪颗粒放置 4.5h 后再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方法同上),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组脂肪颗粒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变化。经静置、3 000rpm 离心的两组脂肪颗粒分别植入 6 只裸鼠背部皮下,每只注射 4 点,每点 0.2ml。15 周后取出移植物,测量残留体积、重量并比较之。每组取两个移植物送病理学检查。结果:脂肪颗粒经不同高、低离心速率处理后的即刻活性随离心速率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而经不同高、低离心速率处理再放置 4.5h 后,各离心组样本活性变得差异不显著(P>0.05),但仍较对照组(静置组)明显降低(P<0.05)。静置悬浮和 3 000rpm 离心的两组样本植入裸鼠背部皮下 15 周后,残留体积、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 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