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目的探讨18G套管针用于成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8月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穿刺置管部位选择颈内静脉,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针进行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18G套管针替代常规穿刺针进行穿刺置管。结果 2组患者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一次置导丝成功率较高,穿刺时间明显缩短,在穿刺操作期间疼痛评分较低,术后患者满意度较高,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G套管针能够很好地完成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在清醒患者中该方法具有很大的优势,部分导丝置入困难的患者也可以采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术在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116例肾衰竭患者,其中男性79例,女性37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54.54岁。根据不同穿刺方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19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53.43岁。观察组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36~61岁,平均年龄54.86岁。对照组采用盲法定位法,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情况(术中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和置管成功率)。比较两组置管感染情况、舒适度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第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vs 71%;χ~2=12.889,P 0.01),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7.16±0.99) min vs (11.75±1.54) min](t=19.094, P 0.01)。对照组术后感染患者多于观察组(6.9%vs 1.7%;χ~2=5.902,P 0.05)。对照组误伤颈动脉6例,神经损伤4例,局部血管气肿5例,血胸、气胸4例;观察组局部血管气肿1例。对照组发生误伤颈动脉、神经损伤和血胸、气胸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6.327、4.143、4.143,P 0.05)。对照组舒适度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66.43±6.43)分vs (84.32±8.43)分](t=-12.851,P 0.05)。结论在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采用超声引导下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术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感染和并发症发生,具有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解剖定位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两种路径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并发症,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穿刺路径提供参考。方法限期肝移植手术患者随机交叉研究,随机确定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先后顺序。全身麻醉诱导后,由同一组麻醉医师依据解剖定位标志按确定的穿刺顺序完成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记录成功置管前静脉穿刺次数、引导钢丝置入次数,置管时间;同时记录误入动脉、血肿形成、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42例限期肝移植手术患者入选该研究。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次数分别为(2.3±0.7)次,(2.9±1.4)次(n=42,P0.05),置管时间分别是(1.58±0.49)min,(2.24±1.01)min(n=42,P0.05)。1例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时误入颈动脉,并发血肿;1例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后出现血肿。结论解剖定位穿刺颈内静脉比锁骨下静脉更容易更快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需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危重症患者2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穿刺引导组(观察组)和体表标志定位组(对照组),每组10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63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4岁,平均体质量69.3 kg。观察组男性54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8岁,平均体质量71.0 kg。对照组根据体表解剖标志定位穿刺部位和进针角度。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记录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例数、总穿刺次数、操作时间和失败例数;统计两组误穿动脉、出血、局部血肿、气胸、导管相关性感染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通过超声引导能提高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总穿刺次数、降低穿刺失败率(P0.05),观察组操作时间较长(P0.05)。同时,观察组误穿动脉、出血和局部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气胸和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能够实现"可视化"操作,避免盲目穿刺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帮助医务人员进一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总穿刺次数、降低穿刺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评价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交流超声定位的方法与经验,提高定位的准确性.方法 超声探查颈内静脉,沿其走行做好体表标记,保持病人头、颈部位置绝对不动,沿体表标记线行血管穿刺术,用sedinger经皮穿刺法留置导管.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79例,成功率92.9%,二次穿刺成功4例,成功率4.7%,三次以上2例,占2.3%.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可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危重患者的体位不适及穿刺带来的风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两点超声定位法在幼儿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月于我院行择期手术且需颈内静脉穿刺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行两点超声定位,对照组行体表标志,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误穿动脉,血肿、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总成功率(87.50% vs 100.00%)均高于对照组(62.50% vs 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两点定位法可有效提高幼儿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降低误穿动脉或局部血肿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是手术和急救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也是麻醉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它能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 ,同时能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 ,保障了疑难手术的顺利进行 ,大大提高了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由于患者的身高、体重、年龄、性别及ASA分级等情况有差异 ,为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本文总结了颈内静脉穿刺的一些体会。1 临床资料50例择期手术的患者 ,男性 32例 ,女性 1 8例 ,年龄 2~ 70岁 ,均为右侧进路 ,置管时间 1~ 1 0天。2 穿刺置管方法本组均经右颈内静脉中路穿刺置管 ,麻醉诱导后 ,患者取头低足高 1 5~…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利井。方法将168例肠外营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8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锁骨下静脉胃管、观察两纽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纽较对照纽平均操作时间短(P〈0.01);总穿刺成功率高(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其中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1.25%,对照组为零,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肠外营养患者外周血管条件能满足PICC置管时不用锁骨下静脉置管、当外周血管条件差时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此较合适。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超声引导方式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优劣。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危重患者92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4例;年龄19~93岁。均无颈内静脉穿刺禁忌证。随机分为静态引导组及动态引导组,每组46例[静态引导组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59.2±16.3)岁;动态引导组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61.3±14.9)岁]。分别采用超声定位及实时引导进行穿刺。比较两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静态引导组穿刺时间[(7.6±2.7)min]短于动态引导组穿刺时间[(13.6±2.1)min](t=2.435,P0.05)。静态引导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84.8%,总成功率91.3%;动态引导组首次穿刺成功率89.1%,总成功率9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8,P0.05)。静态引导组误穿动脉3例,血肿3例,并发症发生率13.0%;动态引导组误穿动脉1例,血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超声引导方式同样有效,又各有优势。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16G与18G的穿刺针对肾脏疾病患者穿刺活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肾脏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18G的穿刺针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研究组采取16G穿刺针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分析对比两组的取材成功率、穿刺情况及穿刺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结果:研究组取材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整体穿刺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穿刺次数较少,光镜下肾小球数目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脏疾病患者采取16G穿刺针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有助于提高取材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确保穿刺样本肾小球数量,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改良穿刺法与传统穿刺法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 探索更加安全、高效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200例拟行全身麻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其中男100例、女100例,年龄17~83岁。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改良组、传统B超组、改良B超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传统穿刺法、改良穿刺法、B超引导传统穿刺法和B 超引导改良穿刺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4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改良组穿刺总成功率为98.0%(49/5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45/50),高于传统组的94.0%(47/50)和64.0%(32/50);改良组穿刺次数明显少于传统法组,穿刺时间短于传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改良组、改良B超组和传统B超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组(P值均<0.01)。(3)改良B超组和传统B超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改良穿刺法较传统穿刺法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临床应用中的优势明显,其穿刺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更加安全高效,尤其对于穿刺困难的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对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置管的经验,寻找对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短时间和最佳部位。方法对三年来施行过中心静脉置管术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总置管成功率为96.2%,失败率为3.8%。虽然经右颈内静脉置管的首次成功率与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的首次成功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经右颈内静脉置管时间较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时间短(P〈0.05)。结论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条件复杂、情况多变,置管难度较大,经右颈内静脉置管较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更为省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有多条途径,唯有颈内静脉标志相对明显,操作简单方便,而且血胸、气胸等并发症较锁骨下静脉穿刺少,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2007年1月以来,我院对18例病人实施了高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最佳部位.方法:随机选择择期手术患者39例,全麻后调整手术床头低15°,头偏向左侧45°.采用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扫描颈内静脉,通过二维显像观察颈内静脉走行及其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及颈总动脉关系,测量颈内静脉内径;超声定位下进行颈内静脉试穿.结果: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下,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后面者为85%,位于内侧者为15%;在锁骨上缘水平,颈内静脉内径为(1.712±0.025)cm;静脉纵轴与穿刺点与同侧乳头连线夹角偏内5°左右.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试穿刺成功率100%.结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或选择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平面,锁骨头前内侧为进针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伍奋燕 《医学信息》2010,23(16):2680-2681
目的观察新生儿应用留置针接受药物治疗和急救及供给营养的优点。方法我科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住院并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新生儿165例,其中,男性95例,女性70例。结果 12例仅针尖刺入静脉即外套管尚在静脉外引起置管失败,第2次穿刺后成功;16例因做辅助检查和患儿躁动不安引起液体外渗。结论静脉留置针固定适合于新生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早产儿静脉营养输液中应用的优越性。方法将100例早产儿分为PICC和外周留置针两组,分别采用PICC置管50例(试验组),外周静脉留置针50例(对照组)输液的早产儿,进行对患儿的输液的留置时间及外渗率对比观察。结果试验组留置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外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PICC留置时间长、可以减轻患儿在住院期间反复穿刺的痛苦、外渗引起皮肤坏死的危险,保护了外周静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改良锁骨上路锁骨下静脉和传统锁骨下静脉3种路径中心静脉穿刺术在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实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行中心静脉穿刺术的135例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颈内静脉40例(J组)、改良锁骨上路锁骨下静脉58例(GS组)、传统锁骨下静脉37例(S组)。比较3组患者穿刺一次成功率、总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和各种并发症。结果 J组、GS组和S组的穿刺一次成功率分别为77.5%、89.7%和59.5%,GS组高于J组和S组(P0.05);总成功率分别为87.5%、94.8%和70.3%,GS组和J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比S组高(P0.05);GS组穿刺置管时间短于J组和S组(P0.05);GS组累计并发症发生率(5.2%)低于J组(20%)和S组(2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颈内静脉和锁骨下径路,改良锁骨上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对于意识障碍患者来说适用体位更多,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能避免液体外漏及静脉炎的发生,减轻反复静脉穿刺带给患者的痛苦,是目前静脉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为长期化疗及晚期肿瘤患者静脉药物治疗的一种最佳途径[1]。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三级医院现已广泛开展,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但基层医院因条件有效,均采用盲穿技术,穿刺成功率低,并发症相对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我院采用了先经超声探查后再行PICC置管的方法,提高了高难度置管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现将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高频超声引导下硬膜外穿刺分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选择80例拟行硬膜外穿刺的患者,为分娩的初产妇,妊娠足月,年龄20~3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定位穿刺,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穿刺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观察两组穿刺麻醉后镇痛效果、麻醉药物使用量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80例硬膜外穿刺患者均穿刺成功。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少麻醉药用量;观察组麻醉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92.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高频超声引导下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率高,减少麻醉药用量,安全性好,是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浅静脉留置针165例护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新生儿应用留王针接受药物治疗和急救及供给营养的优点.方法 我科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住院并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新生儿165例,其中,男性95例,女性70例.结果 12例仅针尖刺入静脉即外套管尚在静脉外引起置管失败,第2次穿刺后成功;16例因做辅助检查和患儿躁动不安引起液体外渗.结论 静脉留置针固定适合于新生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