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分泌疾病"高实验室指标"是指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体重、高尿酸、高微量白蛋白尿等,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之危险因素组合。笔者认为,平人乃一气周流之"五行圆运动",中央土气为轴,四维之东方木气、南方火气、西方金气、北方水气为轮,"运动圆"则人身康健,"运动不圆"则百病由生。立足"五行圆运动"之道,"高实验室指标"之病机可归纳为"东方木气"疏泄太过,"中央土气"温运不及,"北方水气"温养失司,治法则以敷和木气、温运土气、温养水气为主,方可选乌梅丸、吴茱萸汤、理中丸、四逆汤等。一言以蔽之,识得阴阳五行理,通晓五行圆运动,中医百病一圆中。  相似文献   

2.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将气定义为物质,这是不准确的.在哲学的论述中,大多数认为,即气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以象会意,用以描述事物永恒运动的特性.与西方哲学比较,则不能将气机械地等同于古希腊的"元素说",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气并不等于物质,而是表明一切物质的运动性的范畴.当气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医学之时,同阴阳、五行一样,仅是取象的意义.从而得出结论气是物质运动之象,在中医,气则是人体生命活动之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麻柔教授通过多年临证经验治疗紫癜病从"火盛""气伤"入手,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笔者通过分析麻柔教授常用方"桂枝汤""半夏泻心汤""黄芪赤风汤",总结其临床治疗紫癜病经验。麻柔使用桂枝汤加减治疗紫癜病是以平和之药调理营卫,顺势利导、调整阴阳偏胜,重视重建和恢复人体自身抗病能力,达到"气"之和,求得人体自组织开放性复杂巨系统的"有序"。对于典型的中焦"湿热兼虚"证或紫癜病病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则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调和寒热、辛开苦降、补益脾胃,对于辨证为气虚血瘀、营卫不和的慢性紫癜病临证加减使用黄芪赤风汤补气活血通络、扶正祛瘀。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拟探求适宜于过敏性紫癜皮肤型的中医病名,及首见的朝代和中医典籍。方法:利用《中华医典(第5版)》检索系统,在1 165部中医典籍中,分别以相关中医病名为关键词逐项检索,逐条分析,探求最适宜的中医病名及首见朝代和中医典籍。结果:"紫癜""紫斑""肌衄""斑疹""斑毒""发斑""血胤疮""血风疮""紫癜风"等均不适宜作为过敏性紫癜皮肤型的中医病名,而首见于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的"葡萄疫"最适宜作为过敏性紫癜皮肤型的中医病名。结论:过敏性紫癜型其中医病名为葡萄疫,丰富和完善了中医病名理论。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藏府功能与解剖实体的不符一直未被合理解释,肝脾两藏尤甚。通过文字学、文献学的考证,得出"肝"字创生的解剖实体应是"脊髓"。先秦"礼祭之肝"皆指脊髓,"医学之肝"则在此基础上沿着三条不同道路分别演化,一是基于脊髓、脊神经与运动的临床实践,得出肝"在体为筋""其用为动",又基于肝(脊髓)与木(枝干)的取象比类,推演出"在天为风""在时为春"等;二是随着"脑"成为"奇恒之府",中医之"肝"向上承担了大量"脑"的功能;三是因与"胁"的密切关系,中医学之"肝"的解剖位置一直被误认为在胁部。当将中医学"肝"之解剖实体界定为脊髓,功能上拓展到脑,中医学"脾"之解剖实体即为西医学之肝,功能上拓展到胰和脾。如此,中西医理论在实体解剖层面就不存在大而不可调和的分歧了。  相似文献   

6.
正紫癜其皮肤表现在中医属"发斑""斑疹""肌衄""葡萄疫"等范畴,常见紫癜的发病主要是由于六淫之邪扰动血络,血分伏热,感风而发,热毒乘虚而入,外溢肌肤而发紫癜,内渗肾脏则尿血、尿浊,多发于春秋二季~([1-2])。笔者师从任献青教授,举其门诊少见型反复夏季复发型案例1则,结合体质学说论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木郁达之"是中医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语出《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为五郁先导",以气郁为要,人体肝胆之郁,可令气机怫郁,气郁为百病之长,常变生其他诸郁,其治疗大法即"木郁达之"。柴胡退热之用,归于其"达肝"之功,"木达则火自平",无论是外感或内伤发热,随症配伍后皆可用之。本文从"木郁达之"的理论出发,对柴胡的退热作用进行相关论述,并进一步探讨、总结仝小林教授有关柴胡的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8.
"一气周流"思想源于清代名医黄元御《四圣心源》,"一气"即中焦土气,所谓脾胃之气。故运用"一气周流"思想对妊娠病脉证并治及养胎之法作一简要论述,认为妊妇结胎之初易见"阴搏阳别"之病理状态,故妊娠之初脉象见"尺微而寸洪",待母体中土之气健、木火生长之气旺,则妊妇尺中脉见阴中生阳之搏击动数之象。而"胎妊之结,生长资乎木火,收成藉乎金水,土者四象之母",故养胎之要在于强健中土,中土健而后"凉润于东南,以治木火,则血调矣;温燥于西北,以治金水,则气调矣"。  相似文献   

9.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其病机解析,历代医家见仁见智.文章立足"五行圆运动",重新思考四逆散证,提出北方水气封藏失权、东方木气升发失序是其核心病机.木气升发之变乱,"上逆"南方可致火气失宣而"悸","横逆"中央可致土气失运而"腹中痛","直逆"西方可致金气失收而"咳","陷逆"北方可致水气封藏失权加剧而现"小便不利""泄...  相似文献   

10.
阳性善动,阴性则静,静则沉,动则浮。由静而动谓之升,由动而静谓之降,升降浮沉一周,则中气升。中气者,生物之生命也。由是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脏腑之气升降相因,协调平衡为用,五行之气更迭有序,交节和平为顺,故五脏特性外象于五行之性,五行之气内应于五脏之气。气的运动生成变化或节气交替,均会导致人体机能变化,若协调相应失常,从而可致"交节病"。王道坤教授善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倡导"平阴阳,调六气",重视天人一气论,在临床上解决"交节病"疑难杂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马坤  刘华一  卢艳 《河南中医》2016,(10):1691-1693
从"脾"之造字,可得人体之"脾"与自然界之"土"关系密切。将中医脾脏的功能(承载、化生、运达、收纳)与《周易》坤土之卦的功能(厚德载物、万物滋生、行地无疆、辟户阖户)相比较,两者皆可一一对应,以此作为佐证,可以看出中医确实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中医确为"天人合一"之医学,其大而无外,天地万物皆在其中,小而无内,一人之身无有其外,皆可取类比象。中医之整体观,包罗万象,宇宙自然皆在其中,并非割裂人体而谈某脏器功能。脾脏"厚德载物""万物滋生""行地无疆""辟户阖户"这四大功能突出"脾脏"与"土地"的对应关系,此四种功能在人体内"如环无端,不分主次",不可割裂。将中医所讲人体脏器的功能,与自然界中所对应事物的功能取类比象,将抽象的脏腑功能具体化,方便理解记忆的同时,更能使中医的核心理论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国名医彭子益在其所著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以圆运动思想解读风温,把风温分为风温初起、热有定在两个阶段。认为中气不足、木气亏虚之人感受春季疏泄之气,人身肝木之气升动生发失其常度,导致疏泄太过则发为风温,风温初起乃本气自病乃虚证。基于对风温初起病因病机的理解,彭子益归纳风温初起的主症为:初起头疼身痛,恶寒发热,发热之后但热不寒,神色昏晦,精神倦怠,舌无苔,脉象躁急模糊兼见洪虚或虚小,故提出运用乌梅白糖汤治疗。  相似文献   

13.
流感以疫疠之气(戾气)为关键病因,戾气"为病颇重""如有厉鬼之气","凡时气病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得非其时之气,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强弱是发病基础;"疫之所兴,或沟渠不泄,蓄其秽恶,熏蒸而成者,或地多死气,郁发而成者",与气候、居处等亦有密切关系。湿邪在流感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夫湿乃重浊之邪,其伤人也最广""湿盛则濡泻""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提示肌肉酸痛亦属湿邪伤脾的症状;湿和疫毒互结是流感发病中心环节。预防流感暴发"治未病"显得更为重要,应积极采取预防保健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中医证治。认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病机在于"血不利则为水",因"血"而病"水"。若细思忖,深究其根源,"血不利"乃引起水肿病的中间环节,"为水"是"血不利"的病理产物,"血不利"与"为水"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气病,在于阳的化气功能低下。主张以益气温阳治其本,温阳抑阴,促阳化气,兼以行气活血、利水消肿治其标,"气""血""水"同治,希冀达到"气化则血行,血利则水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介绍杜武勋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缺血性心脏病的经验.杜教授认为"气-形-神"与疾病密切相关,五脏六腑,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气郁则乱.其指出围绝经期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根于脾肾,变于肝",气机失调、冲任亏虚是其主要病机,故以平衡气之升降出入、滋补肝肾冲任之亏虚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治则,用药遵循《内经》"木郁达之""虚者补之"的要旨,...  相似文献   

16.
紫癜性肾炎(孤立性血尿型)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虚""湿""风""瘀""热",其治疗主要以"健脾化湿祛风""化瘀凉血止血"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紫癜性肾炎(孤立性血尿型)其病因病机重点有所不同,其治疗也应相应有所偏重。很多中成药对其亦有较好疗效,可辨证用之。  相似文献   

17.
过敏性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偶伴腹痛、关节痛,其病因及发病机制都不甚明确。在中医领域各个医家都有自己的经验与积累,丁樱教授致力于儿童过敏性紫癜研究数年,总结紫癜病的病因多样,主要发病机制为"风""热""虚""瘀",并于此病的早、中期在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尤善于辩证运用牡丹皮、紫草凉血活血治疗过敏性紫癜,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就丁教授临床运用此二味药的经验做浅要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军  成荣新  朱长刚 《河南中医》2019,39(11):1648-1651
"是动病"的本义就是指经脉之气变动失常,导致经脉和脏腑发生病变。卫气多虚,营气多实,营卫不和的实质是卫虚营实,"是动病"的本质是卫虚营实。"所生病"的本质是血运失常,气血无法濡养脏腑经络,从而产生"所生病"的一系列证候。从气血学说方面认识"是动病""所生病",既不拘泥于脏腑病经络病之说,可以指导临床精准辨证,还可以把握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临床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应综合考虑病情,以补虚泻实,调畅气血为根本宗旨,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为基本治疗原则,灵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19.
修广慧  孙丰雷 《新中医》2015,47(4):320-321
<正>吐法作为"八法"之一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时期,《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即是对吐法运用的描述。狭义的吐法即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方法;广义的吐法还包括"引涎,漉涎,嚏气,追泪"等,张子和概括为"凡上行者,皆吐法也"。1吐法的作用机理古人认为除了直接祛除体内邪气,更重要的是吐能达气,"人之百病,无非治节不行,吐能达气,气从则无所不从,而  相似文献   

20.
肝风内动是抽动障碍的病机关键,肝属木,木气太过失于疏泄,则出现风动之象。肝木克土,或土虚木乘,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痰湿内生,随风邪走窜,抽动症状反复多样;木气生火,或心火亢盛,子病及母,致风火相煽,心神扰动可伴发多动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等;金可克木,金气虚弱,木失承制,过于升发,故感寒受凉后抽动症状易复发;后期子盗母气,五行之水处于过度消耗的状态,水不涵木,出现阴虚风动,肝阳上亢之象。虽然抽动障碍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但应用五行理论,仔细探究本病每一证候的病因病机,予以辨证论治,可获得较好疗效。因此,从五行理论探讨抽动障碍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