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目的:探讨热敏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于我院确诊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尿失禁的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则联合热敏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膀胱压力、最大有效容量、残余尿量、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及漏尿次数改善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压力、膀胱有效容量、残余尿量、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及漏尿次数均较前改善,但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更显著,且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尿失禁效果显著,可更好地纠正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障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互动式针刺法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 3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于伤后1w指导其行常规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互动式针刺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及残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而日均单次排尿量与对照组相比增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日均最大尿流量、平均膀胱容量及膀胱顺应性与对照组相比增加明显,而膀胱压力和逼尿肌压力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互动式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和托特罗定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的符合要求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共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例,A组患者行rTMS治疗8周,B组患者行托特罗定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8周后、停止治疗1个月后采用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指标、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残余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残余尿量分别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但经A组患者停止治疗1个月后的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而经B组患者停止治疗1个月后的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残余尿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膀胱开口压力、最大膀胱压力、最大逼尿肌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8周后及停止治疗1个月后的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膀胱开口压力、最大膀胱压力、最大逼尿肌压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B组患者治疗8周后膀胱容量、膀胱开口压力、最大膀胱压力、最大逼尿肌压力较治疗前有所好转(P<0.05),但停止治疗1个月后,仅膀胱开口压力和最大逼尿肌压力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及停止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托特罗定比较,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更能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的膀胱功能,且停止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益气活血汤剂联合热敏灸在脊髓损伤(SCI)后尿潴留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我院SCI后尿潴留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益气活血汤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热敏灸治疗。观察2组疗效、治疗前后排尿情况、膀胱功能、尿动力学指标[膀胱容量(VH2O)、膀胱顺应(BC)、逼尿肌压力(Pdet)、膀胱压力(Pves)、平均尿流速(Qave)]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0.73%(P<0.05);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功能积分、平均排尿次数、平均漏尿次数、平均尿量、残余尿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ves较低,VH2O、Pdet、Qave、BC较高(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率2.50%与对照组5.00%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 热敏灸联合益气活血汤剂治疗SCI尿潴留患者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排尿异常症状,促进膀胱功能恢复,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症状和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1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控制情况和膀胱功能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排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和膀胱内压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排尿困难症状,改善膀胱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督脉铺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的影响。方法选取115例SCI后NB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行盆底肌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行督脉铺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排尿量、24h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以及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膀胱充盈压力、膀胱容量等尿动力学指标;并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排尿量显著增多(P<0.05),24h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残余尿量、膀胱充盈压力显著降低(P<0.05),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显著增大(P<0.05),且观察组上述尿动力学指标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督脉铺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增加单次排尿量,减少尿失禁,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43例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训练4周,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两组24h排尿次数、每次尿量、每周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排尿次数、每周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膀胱容量和每次尿量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在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和升高膀胱容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膀胱训练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胫神经电刺激(PTNS)治疗脊髓损伤(SCI)所导致的神经源性逼尿急过度活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基本护理,观察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PTNS治疗。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使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神经根电刺激可以抑制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活跃,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漏尿量。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鼠不同平面脊髓损伤(SCI)造成神经源性膀胱后尿动力学,逼尿肌兴奋性改变和Connexin43(Cx43)的表达情况。方法 成年健康SD雌性大鼠52只,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骶上脊髓损伤(DH)组、骶下脊髓损伤(DA)组。采用脊横断法制备大鼠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四周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离体逼尿肌肌条兴奋性检测,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x43表达情况。结果 DH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DA组明显升高,DA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DH组膀胱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的频率较对照组、DH组明显增高,DA组膀胱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的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DH组Cx43表达较对照组、DA组明显升高,DA组Cx43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尿流动力学检查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早期诊断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DH组为逼尿肌反射亢进,DA组为逼尿肌反射无力,逼尿肌反射亢进与逼尿肌收缩频率与幅度增高有关,膀胱逼尿肌Cx43表达增高可能是逼尿肌反射亢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配合申时(15∶00-17∶00)膀胱经旺时予隔盐灸神阙穴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机能失调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同时每天申时予隔盐灸神阙穴;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导尿,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效果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残余尿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膀胱容量较对照组有所增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导尿联合申时隔盐灸神阙穴治疗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机能失调患者能显著改善膀胱功能,可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穴位三部曲联合康复训练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尿动力学、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52例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6例)予常规间歇导尿护理联合康复训练,观察组(2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穴位三部曲,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尿动力学、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并发症。结果 干预后,两组最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膀胱容量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最大尿流速率时逼尿肌压力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肌道外括约肌肌电图检测的排尿前振幅值、常用对数TL值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排尿中振幅值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灸、推拿、穴位贴敷三部曲联合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逼尿肌亢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针刺八醪穴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患者尿流动力学、膀胱残留尿量和最大尿流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住院SCI后NB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1个月后复查。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 d内排尿日记指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ief,WHOQOL-BREF)调查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统计两组患者插尿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1 d内尿失禁次数低于对照组,最大排尿量、平均每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首次充盈感容量、首次尿意感容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首次充盈感压力、首次尿意感压力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插尿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八醪穴通过刺激相应神经根促进膀胱内括约肌及逼尿肌形成节律性收缩及舒张运动,改善患者尿流动力学,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并提升最大尿流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任脉铺灸合头针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临床资料,视其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头针+体针,42例)与观察组(基础治疗+任脉铺灸+头针+体针,42例)。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治疗前及治疗14d后膀胱残余尿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膀胱残余尿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采用任脉铺灸合头针治疗效果显著,利于缩短首次排尿时间,减少膀胱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14.
姬卫华  陈欧 《中外医疗》2010,29(11):57-5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疗效。方法将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予以盆底电刺激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训练后尿流动力学结果明显优于康复训练前(P〈0.05);2组患者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以盆底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疗效确切、安全,可增加膀胱容量,减少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10-12+16
目的 探讨膀胱电刺激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康复治疗部治疗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76 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 例。对照组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膀胱电刺激法,两组均治疗8 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排尿情况及残余尿量情况,并比较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8 周后,两组日均单次排尿量和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日均排尿次数和残余尿量明显下降(P<0.05 或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50,P<0.05)。结论 膀胱电刺激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在SCI 后NB 患者膀胱功能重建中的作用确切,能更明显改善排尿情况,减少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电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和观察组(40例,电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记录2组排尿日志并比较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肾功能指标及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80.00%,32/40)(P<0.05),观察组首次排尿时间、反射性排尿建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排尿次数、残余尿量、血肌酐、尿素、尿素氮、尿酸、24 h尿蛋白水平均明显减少(P<0.05),平均尿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膀胱容量及I-QOL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SCI后神经性膀胱患者的疗效明显,能快速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尿流动力学,保护患者的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至2019年收治的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随机编号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28例患者采用基本的康复训练;研究组28例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并观察自行排尿的情况。结果通过调查发现,研究组患者在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后的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均优于对照组单独采用康复训练,同时研究组患者自行排尿率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膀胱能起到了较好的改善效果,患者排尿情况较好,应广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间歇导尿训练,观察组给予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首次排尿时间及导尿管拔除成功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膀胱内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拔除尿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拔除尿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异常的尿动力学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异常的尿动力学表现。方法:49例不同原因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其中尿潴留组24例,尿失禁组25例。对其自由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压力流率/肌电图联合测定和静止期尿道压力进行测定。结果:尿潴留组尿动力学主要表现为尿流率降低,残余尿量增加,大容量膀胱,逼尿肌无反射,高逼尿肌漏尿点压;而尿失禁组尿动力学主要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异常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对其进行尿动力学分类,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综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吴莹  李雨峰  朱世琼  刘昌桃  艾艳  余茜 《西部医学》2012,24(7):1311-1313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接受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针灸及间歇导尿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加膀胱功能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测定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变化以及进行尿动力学测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测定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