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围术期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DIC 产妇40例(DIC 组),选取在我院体检正常的健康孕妇40例(健康孕妇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非孕妇(健康非孕妇组)为研究对象,对三组凝血与纤溶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孕妇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显示,PLT、FIB 明显升高,PT、T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孕妇组比较发现,PLT、FIB 明显降低,而 PT、TT 和 APTT 明显延长,D-D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PLT、FIB 降低,而 P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 APTT 与 PT 之间无关外,DIC 组组内其他的凝血与纤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P <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围术期产妇 DIC 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APTT、PT 和 TT 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而 D-D 的升高则说明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凝血与纤溶相关指标临床应用价值,进一步探讨纤溶活性增强与COPD病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来酉阳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20例COPD患者,其中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170例、COPD稳定期患者150例;另外同期选取酉阳县人民医院体检中心50例健康正常体检者。分别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1)COPD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和TT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B与D-D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E-COPD组分别与COPD稳定组和对照组比较:PT、FIB、APTT、TT和D-D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COPD稳定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FIB和DD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T和TT有较显著变化(P<0.05);而APTT值略有降低,但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监测COPD患者体内的PT、FIB、APTT、TT及D-D水平,为COPD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亢进提供了可靠依据,为早期预防血栓形成采取必要干预措施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急性创伤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某院收治的需输血治疗的94例创伤性患者,根据输血量进行分组,其中48例需大量输血患者作为观察组,46例需少量输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凝血四项、D-D及FDP水平。结果输血前,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D及FD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前后APTT、PT、TT、FIB、D-D及FD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 d,观察组APTT、PT、TT、D-D及FDP均较输血前及对照组高,FIB较输血前及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 d,观察组APTT、PT、TT、D-D、FDP较输血后1 d降低,FIB较输血后1 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 d,观察组APTT、PT、TT、FIB、D-D及FDP与输血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创伤大量输血可能导致患者凝血四项、D-D及FDP改变,可能造成患者凝血功能紊乱,输血过程中应及时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避免引发相关并发症,提升大量输血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85例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玲  马芳芳  王厚照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8):1928-1928,193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ILACL-TOP全自动血凝仪对85例肝硬化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PT、APTT、FIB、TT及D-D的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T、APTT、TT均延长,FIB减少,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检测,对判断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及治疗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孕妇分娩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50例分娩前孕妇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指标: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D-D).并与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比较.结果 PT、PT-INR、FIB、AT-Ⅲ、FDP、TT、D-D分娩前孕妇组分别为(11.86±0.63、0.89±0.058、4.75±0.84、194.89±41.45、4.73±0.79、18.70±2.23、0.48±0.279).非孕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20±0.54、1.02±0.055、3.00±0.13、249.64±38.60、3.57±0.72、17.00±1.94、0.30±0.095).以上各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PTT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分娩前孕妇凝血、纤溶活性增强,抗凝活性减弱,分娩前孕妇作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对预防产后大出血,降低合并病理产科发生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和凝血四项(FIB、PT、TT、APTT)检测在临产期孕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6例临产期孕妇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36例健康非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D-D、凝血四项指标水平;同时,根据临产期孕妇产后出血情况分为产后出血组、产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产前、产后血浆D-D、凝血四项指标水平。结果 研究组血浆D-D、FIB水平较对照组高,PT、TT及APTT较对照组短(P<0.05)。产后出血组产后血浆D-D水平高于产前,FIB水平低于产前,PT、APTT长于产前(P<0.05);产后出血组产后血浆D-D水平高于产后未出血组,FIB水平低于产后未出血组,PT、APTT长于产后未出血组(P<0.05)。结论 对临产期孕妇进行D-D、凝血四项监测可及时发现其凝血功能变化,有助于预估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方法收集血防站诊治的慢性、晚期血吸虫病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各5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和分析血浆凝血功能(PT、APTT、TT、Fg)、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及纤溶功能[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D-D)]。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⑴慢血组凝血功能(PT、APTT、TT、Fg)差异无显著性,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差异有显著性,纤溶产物D-D水平差异有显著性而PLG无统计学差异;⑵晚血组PT、TT、Fg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差异无显著性,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和纤溶功能(PLG、D-D)差异有显著性;⑶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组凝血功能、抗凝血和纤溶功能差异均有显著性;2、慢血组与晚血组比较:PT、TT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Fg差异无显著性,AT-Ⅲ、PC差异有显著性而PS差异无显著性,D-D、PLG差异有显著性;3、慢血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凝血功能和抗凝血功能差异非常显著,纤溶功能PLG差异非常显著而D-D差异无显著性;4、晚血组和肝硬化组比较:凝血功能除TT差异无显著性外PT、APTT、Fg差异有显著性,抗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差异有显著性;5、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比较:TT、Fg差异无显著性而PT、APTT差异有显著性,抗凝血功能和D-D差异有显著性,PLG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抗凝血和纤溶功能紊乱,且凝血、抗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检测有助于监测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出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产科待产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活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用凝固、光散射等方法对148例待产孕妇和健康体检者的PT、APTT、FIB以及TT。结果 148例待产孕妇的PT为(9.59±1.32)s、APTT为(26.18±5.56)s、FIB为(5.40±0.83)g/L、TT为(11.92±2.83)s;健康对照组PT为(12.91±1.43)s、APTT为(33.40±3.87)s、FIB为(2.75±0.98)g/L、TT为(13.52±2.87)s,孕妇组的PT、APTT、TT比健康对照组明显缩短;FIB明显增高,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和健康对照组的凝血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时监测待产孕妇的PT、APTT、TT、FIB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防止产妇异常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确保母婴平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凝血功能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24例AIDS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为对照组,均在入院时抽取静脉血,观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D二聚体(D-D)等项目。观察组86例未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38例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上述凝血指标。根据患者是否栓塞分为栓塞组与未发生栓塞组,并比较栓塞组与未发生栓塞组治疗前与对照组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前的PT、APTT、TT、FIB、PLT、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组的PT、APTT、TT、FIB、PLT、D-D明显高于未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栓塞组和未发生栓塞组治疗前PT、APTT、TT、FIB、PLT、D-D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栓塞组PT、APTT、TT、FIB、PLT、D-D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患者凝血功能会出现异常,且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IDS患者,其血液会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检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43例临产孕妇(临产孕妇组)与109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四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产孕妇组PT(10.31±0.97)s、APTT(31.44±3.67)s、TT(11.85±1.02)s、FIB(3.82±1.06)g/L;对照组PT(12.93±1.33)s、APTT(38.93±4.72)s、TT(13.56±0.94)s、FIB(2.52±0.54)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产前及产中及时检测临产妇或产妇PT、APTT、TT、FIB及血小板,动态监测其功能变化,以防止异常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对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LPL)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32例初发LPL患者(LPL病例组)的临床资料,另同期收集25例于本院体检健康的人员(对照组)的资料。比较2组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Pl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的差异。结果:LPL组Plt [(137.06±40.14)×10~9/L]较对照组[(215.07±33.25)×10~9/L]显著下降,D-D [(1.01±0.16) mg/L]、PT [(13.01±1.37) s]和APTT [(40.96±7.24) s]较对照组[(0.37±0.09) mg/L、(11.96±0.87) s、(25.07±5.13) s]显著升高(P0.01);2组TT和Fib水平的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泌不同免疫球蛋白(Ig)类型的LPL患者Plt、D-D、Fib、AP、TT及APTT与对照组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LPL患者经治疗后,凝血功能恢复正常,且未出现因出血、血栓形成而死亡的病例。结论:LPL患者体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出现凝血功能异常,且这与患者分泌的Ig类型并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与常规凝血试验指标的相关性,评价2种方法在检测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7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21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进行TEG与常规凝血试验,将TEG检测的各参数结果与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评价TEG与常规凝血试验指标对诊断乳腺癌患者高凝状态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相比,乳腺癌患者PT(10.61±0.83)s vs(11.02±0.91)s和APTT(30.37±4.60)s vs(32.70±5.07)s,明显缩短;FIB(2.75±0.55)g/L vs(2.50±0.47)g/L及Plt(250.33±65.34)×109L-1vs(233.74±51.83)×109L-1明显升高,P均0.05;乳腺癌组R值(3.69±0.92)min vs(4.30±1.00)min和K值(1.47±0.50)min vs(1.70±0.39)min明显缩短,Angle角(69.54±5.38)deg vs(66.55±4.37)deg、MA值(64.29±4.37)mm vs(62.24±3.58)mm和CI值(2.39±1.35)vs(1.42±1.18)明显增大,P均0.05,表明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R值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呈正相关性,与Plt呈负相关性(P0.05);K值与APTT、TT呈正相关性,与FIB、Plt呈负相关性(P0.05);Angle角与APTT、TT呈负相关性,与FIB、Plt呈正相关性(P0.05);MA与PT、APTT、TT呈负相关性,与FIB、Plt呈正相关性(P0.05);CI与APTT、TT呈负相关,与FIB、Plt呈正相关性(P0.05)。TEG和常规凝血试验指标对乳腺癌高凝患者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一致性差。结论 TEG不仅能较全面地反映乳腺癌患者体内的凝血状况,而且与常规凝血试验具有相关性,二者结合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凝血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C0PD急性加重期(AECOPD)(研究组,n=82)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n=36)的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的差异.结果:研究组APTT(46.1±9.7)s、FIB(5.0±1.8)g/L、D-D(463.2±185.3)u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1±4.3)s、(2.9±1.1)g/L、(81.1±33.2)ug/L, P均<0.05;而TT、PT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AECOPD患者存在明显高凝状态,需要抗凝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凝血指标及纤溶指标在创伤骨科围术期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骨科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手术前及手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凝血系统相关指标和D-二聚体(D-D)纤溶活性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40例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PT、INR和D-D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患者各项指标相关性发现,TT与D-D呈正相关(P0.05)。结论骨科患者有一部分PT、TT、INR凝血系统指标和D-D纤溶活性指标有所改变,要动态监测凝血指标和纤溶活性指标的变化,防止手术后出血和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Child 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凝血分析仅分别检测10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与30例对照组比较;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 pugh分级状态下APTT、PT、TT、FIB的差异.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APTT、PT、TT明显延长,而FIB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2);不同肝功能分级间检测结果显示:PT、APTT、TT明显延长,FIB逐渐下降;A、B、C级中的APTT、PT、TT、FIB值间均有显著差异(P<0.03).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并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障碍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估HAART吸毒人群艾滋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方法选取70例戒毒所在押的吸毒人群艾滋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按照是否HAART分为治疗组(29例)和未治疗组(41例),同时选取46例未感染艾滋病的吸毒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基础资料。所有受试者统一进行TEG、传统凝血功能检测(CCT)、Plt、HCV-IgG检测。结果 1)治疗组MA值明显高于未治疗组[(54.80±6.11)mm vs(50.82±8.52)mm,P<0.05];2)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比较R值、K值、a角、CI值;CCT7项指标(PT、INR、APTT、TT、FIB、D-D、AT)及Plt[(176.66±70.04)×10~9/L vs(170.59±60.58)×10~9/L]无差异(P>0.05);3)治疗组和未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R值缩短[(5.99±2.28)min、(6.55±1.54)min vs(7.51±1.30) min]、MA值降低[(54.80±6.11)mm、(50.82±8.52)mm vs(58.38±4.31)mm];PT、INR、TT延长,AT降低;Plt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TEG可有效地揭示HAART吸毒人群艾滋病患者凝血功能的细微变化,且比CCT更具优势。HAART可显著提升患者的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联合冰冻血浆对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四项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4月我院74例行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手术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实验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输注冰冻血浆。对比两组输血前后凝血四项指标[FIB、TT、APTT、PT]。结果:两组术前1 h凝血四项指标FIB、TT、APTT、PT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 d,对照组FIB、TT、APTT、PT较术前1 h有所下降,而实验组FIB、TT、APTT、PT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中行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过程中,及时输注冰冻血浆,可有效弥补血液中凝血因子不足状况,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该院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164例,根据病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66例)、肝硬化组(51例)、肝癌组(21例)、肝衰竭组(2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PT、APTT、TT、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肝硬化组、肝衰竭组PT、APTT及TT水平升高,而FIB水平显著下降(P<0.05),肝癌组PT、APTT、FIB均显著升高(P<0.05)。除肝癌组外,D-D及FDP水平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升高(P<0.05),AT-Ⅲ水平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下降(P<0.05)。结论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进展,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发生变化,有效监测这些指标对了解肝脏疾病进展、治疗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水平,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i-chroma免疫荧光分析技术和血凝检测仪检测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血浆中的hs-CRP及PT、APTT、FIB、TT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的hs-CRP及PT、APTT、FIB、T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hs-CRP及PT、APTT、FIB、TT水平联合测定有助于临床对2型糖尿病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正常孕妇妊娠各期及产科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单体(FM)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对照组妇女、90例正常妊娠妇女(妊娠早期30例、妊娠中期30例、妊娠晚期30例)及10例产科早期DIC患者的PT、APTT、TT、FIB、D-D及FM水平。结果正常孕妇组妊娠早期的PT及妊娠中、晚期的APTT、TT、FIB、F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产科早期DIC组与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差异(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中、晚期PT、APTT较妊娠早期明显缩短(P<0.001),FM水平明显升高(P<0.001);TT、FIB、D-D水平在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中均有差异(P<0.05、P<0.001)。结论妊娠不同期,正常孕妇凝血机制会发生改变。一旦有早期DIC的发生FM水平会有较明显的升高,因此,FM指标的检测相对于D-D检测在确定早期DIC有着较明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