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雷 《针灸临床杂志》2005,21(7):36-37,i001
目的:探讨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之机理.方法:依据西医分期理论指导临床,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为宗旨,倡导浅刺针灸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结果与结论:分期浅刺法有利于提高周围性面瘫疗效,有助于临床指导和总结,减少传统治疗引起的副作用及后遗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5,(12):1643-1644
目的:总结刘少明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方法:从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期,各期采用的治疗手段,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典型医案等方面,对刘少明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进行总结。结果:刘少明教授认为治疗面瘫应以祛瘀通络,调和气血为先,主张以刺络放血法为主,针对面瘫发病特点,分期对待,刺血有别,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提出中医药辨证论治及中药塞鼻外用的方法共同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通过3例病案说明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性。结论:中医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针灸是中医临床中使用较多的方法,因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痛苦而具有较大的治疗优势。近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临床上对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时机以及刺法存在较大争议,大部分医者认为在患者急性期就应使用针刺治疗,但也有医者觉得在急性期面神经处于炎症水肿状态,临床上使用针刺会加重病情。根据临床实验,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时机以及刺法进行探索,寻找最佳针灸治疗时机与刺法,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期论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艾灸、电针等分期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7.50%,总有效率为100%,平均治疗2.08个疗程;对照组愈显率为85.00%,总有效率为95.00%,平均治疗2.70个疗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分期论治治疗周围性面瘫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而且缩短治疗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分期分穴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分期分穴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面部温度差及面神经功能、面瘫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55%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P0.05)。治疗前两组患侧与健侧面部温度差、神经功能评分、面瘫Portmann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温度差均明显缩小,两项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侧与健侧面部温度差显著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及面瘫Portman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分期分穴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可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对改善患侧面部温度和面部神经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对正常饮食以及语言等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对于周围性面瘫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以西药治疗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患者治疗后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预后较差。近年来,中医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广为使用,效果理想。本文以周围性面瘫发病机制为起点,分析中医在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治疗方法,为周围性面瘫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方法结合分期治疗对于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内(发病至2周内)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恢复期(2周之上)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闪罐及低频电针仪治疗。结果中西医方法结合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总有效率为100%,并且在不同分期的治疗中,分期治疗有显著差异性,表明介入治疗的病程越短,疗效越好,痊愈率越高。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西医方法结合分期治疗有不错的效果,为临床治疗多了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周围性面瘫中医称为口呙僻,其引发的病因及其相关病机较为复杂,根据临床常见症状,可将其分为3类,即风热型、风寒型、气血两虚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最为多见,风热型周围性面瘫次之痊愈率76.5%,但临床报道及相关研究较少,有鉴于此,本文重点研究了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观察清热通络方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自拟清热通络方加减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68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结果:痊愈52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97.1%。结论:清热通络方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但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完善提高。不足之处主要有2个方面:辨证仍有欠缺;在加减用药中还有不足之处。说明在辨证中虽然能够辨明基本病机,但在用药水平上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及病理、辨证分型、以及毫针、电针、穴位注射、火针、艾灸、耳针治疗方法治疗面瘫做了综述。认为针灸治疗面瘫疗效较好,在选穴,及治疗时间上主张辨证取穴、尽早治疗、疗效更好,发挥了中医针灸快洁、方便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在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中进一步明确毫针、电针、耳针、艾灸、穴位注射等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整理统一标准,如:分型标准、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确立临床路径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整理新近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总结和探讨其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优势。方法:分别从针刺疗法、温针灸、透刺、分期治疗、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及针药结合等方面进行论述。结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显著疗效,临床操作方法灵活。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具有显著的优势,需要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选择最佳针灸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超短波电疗治疗,观察组采用分期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观察组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优于超短波电疗,可显著改善面神经麻痹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周围性面瘫行中医针药联合分期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3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0例。对照组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基于针灸疗法行中药辨证治疗。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同时治疗前后行House-Brackmann(H-B)面部神经功能量表检测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H-B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B评分相比对照组更低,临床疗效更高(P0.05)。结论:针对周围性面瘫实施中医针药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面部神经受损,促进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徐碧林  程慧杰  章日红 《新中医》2015,47(5):263-265
目的:观察针灸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周围性面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分期辨证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超短波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8.0%,高于对照组78.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率64.0%,高于对照组36.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3疗程痊愈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辨证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以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缩短愈合时间,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针灸在周围性面瘫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择选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所收治的44例周围性面瘫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予以中医针灸治疗,且对其临床治疗效果与MHBN评分加以观察。结果:经治疗后,患者的MHBN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予以中医针灸疗法进行治疗,效果明显,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值得在临床上推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进展。方法运用查新的方法,检索近10年来以穴位埋线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周围性面瘫临床文献,对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并对存在的问题作出探析和展望。结果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显示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特色和优势。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依据不同时期分别选用不同的针灸穴位、给予不同的针刺治疗,对照组待急性期结束后,到静止期方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开始针刺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治疗不同时间点的起效人数。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的不同时间点起效人数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阶段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对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的86例患者进行分阶段针刺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分阶段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达到93.0%。结论:采用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探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适宜参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10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献,对不同分期使用的电针波形、电针频率、留针时间、电针强度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整理。结果:共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且数据有效文献272篇,急性期周围性面瘫107篇(39.34%),恢复期周围性面瘫118篇(43.38%),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瘫28篇(10.29%)。涉及电针波形选择的文献247篇,疏密波占50%;涉及电针频率的文献147篇,≤2Hz有58篇,占39.45%;涉及电针持续时间的文献253篇,30min占62%;涉及电针强度的文献228篇,以患者耐受为度占59%。结论:周围性面瘫的电针治疗应用广泛,电针刺激参数选择标准不统一,不同分期选择波形与频率有一定倾向性。电针在恢复期周围性面瘫中使用率最高,其次为急性期面瘫,前者大多数选择疏密波,后者多选择连续波;不同分期面瘫的电针频率选择以低频(2Hz左右)为主,电针持续时间多为30min,强度大多以患者耐受为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并归纳中医针灸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14年9月-2017年9月,从我院选取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以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治疗时间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对两种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使用中医针灸治疗后,各项数值与对照组相比,呈现较为优异的状况,而且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 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结论:中医针灸治疗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时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可以被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