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雷米芬太尼作为一种新型的麻醉性镇痛药在临床已经广泛应用于静脉全麻.目前发现在静脉全麻中雷米芬太尼可以明显减少肌肉松弛药的用量.这是否是雷米芬太尼与肌松药的协同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应用Organon-TOF—WATCH SX肌松监测仪观察垒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手术中靶控输注不同剂量的雷米芬太尼对肌松药罗库溴铵的起效.作用和恢复时间的影响,以此来判断雷米芬太尼与肌松药之间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选择ASAI—II级.年龄25-55岁,妇科及普外科腹腔镜择期手术病人75例随机分为兰组,全麻诱导:咪唑安定0.04mg·kg^-1,丙泊酚TCI血药浓度3ug·ml^-1.罗库溴铵0.6mg·kg^-1.麻醉维持:A组单纯用TCl丙泊酚.B组用TCl丙泊酚加上TCI雷米芬太尼效应室浓度2ng.mr..C组用TCI丙泊酚加上雷米芬太尼效应室浓度5ng.mI~,三组异丙酚TCI效应室浓度维持在3ug·ml^-1。左右,根据病人的反应调整.将麻醉深度控制在满足手术需要和术中BIS在40-60之间.用Organon—TOF—WATCH SX肌松监测仪记录罗库溴铵(0.6mg·kg^-1)的起效时间(从给药至TOF比值下降到25%的时间)、维持时间(从TOF值低于25%至恢复到25%)、恢复时间(从TOF比值恢复到25%至TOF比值恢复到75%)用美国Aspect公司的BIS-XP监测仪控制麻醉深度。结果: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三组分别为0.96±0.35min.1.12±0.51min。1.11±0.34min,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罗库溴铵的作用时间三组分别为39.94±10.17min.42.45±11.07min。42.46±11.25min,备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罗库溴铵的·I灰复时间三组分别为11.68±4.99min.13.44±5.93min.12.20±2.61min.各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TCI效应室浓度的雷米芬太尼没有明显延长单次注射罗库溴铵(0.6mg·kg^-1)的起效.作用和恢复时间.提示雷米芬太尼减少静脉全麻中肌松药用量的作用机制是中枢性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用于乳腺活检手术清醒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拟行单侧乳腺活检手术的患者40例,ASAI~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雷米芬太尼组,各20例。在丙泊酚组,开始输注速度为2mg·kg^-1·h^-1维持5min后,如手术尚未开始则改为1mg·kg^-1·h^-1,手术开始后维持2mg·kg^-1·h^-1至术毕。在雷米芬太尼组,起始输注速度为0.1μg·kg-1·min-1,5min后降为0.05μg·kg-1·min-1,维持至术毕。手术开始时使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分别在局麻浸润和深部组织切除时进行疼痛评分(VAS)和清醒麒静评分(OAA/S)。记录术后完全清醒(OAA/S评分为5分)时、术后30min镇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在局麻浸润和深部组织切除时的VAS和OA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追加局麻药及SP02〈90%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雷米芬太尼组中的7例以及丙泊酚组的1例患者术中RR〈8次/min,经语言唤醒后迅速缓解,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min镇痛评分和术后恶心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在乳腺活检术中均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但雷米芬太尼抑制呼吸频率的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3.
背景本文旨在观察不同速率输注瑞芬太尼是否会降低使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50的丙泊酚EC50(半数有效浓度)值。方法将72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拟行气管内插管并靶控输注(TCI)丙泊酚维持麻醉的成人患者,随机分为6组。瑞芬太尼输注速率分别为:B组0.1μg·kg^-1·min^-1,C组0.15μg·kg^-1·min^-1,D组0.2μg·kg^-1·min^-1,E组0.3μg·kg^-1·min^-1,F组0.4μg·kg^-1·min^-1,A组作为对照组不使用瑞芬太尼。在同一浓度瑞芬太尼组中,以第1例患者对TCI4μg/ml丙泊酚的反应决定岳一例患者的效应室浓度(Dixon的“序贯法”)。如果BIS〉50,后一例患者TCI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增加,如果BIS≤50,后一例患者TCI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则减少。同时研究了联合用药的血流动力学效应。结果EC50变化范围为2.4-2.9μg/ml.未发现瑞芬太毫对丙泊酚EC50的累加效应。但是未使用瑞芬太尼的空白对照组对丙泊酚的反应差异较大。使用瑞芬太尼组患者心率下降。结论瑞芬太昆输注不会减少无刺激麻醉患者丙泊酚需求量。在联合输注瑞芬太尼时不应当降低丙泊酚TCI浓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七氟醚复合雷米芬太尼两种麻醉方法用于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维持期间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方法50例拟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病人(年龄≥60岁)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七氟醚组(S组)两组,每组25例。快速诱导后经口插入气管导管,麻醉维持P组采用0.1mg·kg^-1·min^-1丙泊酚和1μg·kg^-1·min^-1雷米芬太尼静脉泵入,S组采用3%~4%七氟醚吸入和1μg·kg^-1·min^-1雷米芬太尼静脉泵入。于麻醉诱导后10min、手术开始后30、45、60min以及术毕30min记录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和外周血管阻力(SV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值。结果临床麻醉剂量的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七氟醚复合雷米芬太尼对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均较轻,两组间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维持期间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程度相似。  相似文献   

5.
背景门诊手术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可以延迟出院时间或导致意外入院。对手术中持续输注艾司洛尔替代阿片类药物能否减少手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效应的报道结论不一。本研究比较了手术中持续输注艾司洛尔、间断输注芬太尼或连续输注瑞芬太尼的手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副作用及患者的出院时间。方法90例患者分3组,进行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对照组(n=30),手术中间断输注芬太尼;艾司洛尔组(聍=30),手术中持续输注艾司洛尔(5~15μg·kg~min^-1),不补充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组(n=30),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5μg·kg^-1·min^-1)。标准化全身麻醉,辅助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酮洛酸、切皮时使用局麻药、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手术后使用芬太尼镇痛。结果手术后在麻醉恢复室,艾司洛尔组与其他2组相比,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减少,为91.5±42.7μg;瑞芬太尼组为237.8±54.7μg,对照组为168.1±96.8μg(P〈0.0001)。与艾司洛尔组(30%)相比,瑞芬太尼组(67.9%)和对照组(66.7%)手术后恶心的发生率更高(P〈0.01)。手术后White-Song评分,艾司洛尔组到达12~14的速度比瑞芬太尼组更快(P〈0.01),出院时间早45-60分钟(P〈0.004)。结论手术中持续输注艾司洛尔能显著减少手术后芬太尼和昂丹司琼的用量,有利于患者及早出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诱导时雷米芬太尼对老年人意识消失的影响。方法30名老年患者,随机分两组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4ng/ml组(R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10min后同时靶控输注丙泊酚,效应浓度逐步上升(1,2,4μg/ml)。记录BIS、OAA/S、血液动力学变化、丙泊酚效应浓度及用量。结果OAA/S1分时,R组BIS值为62±18,C组为61±11。R组丙泊酚效应浓度为(1·1±0·4)μg/ml,C组为(2·0±0·4)μg/ml(P<0·05)。R组丙泊酚用量为(63±24)mg,C组为(141±34)mg(P<0·01)。结论雷米芬太尼能协同丙泊酚加强对老年人意识消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或氧化亚氮用于妇科腹腔镜诊疗术后麻醉苏醒、早期拔管进行比较。方法选择ASAⅠ级,临床诊断为不孕,拟于气管内插管全麻下择期行腹腔镜检查及治疗的病人45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所有病人均为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给药诱导及术中维持麻醉,罗库溴铵维持肌松。A组:插管后维持丙泊酚靶浓度3μg/ml不变,雷米芬太尼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按0~1μg·kg^-1·min^-1输注给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B组:待手术开始气腹稳定后,丙泊酚靶浓度降至2μg/ml并维持,通过调整雷米芬太尼的输注给药速度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C组:丙泊酚TCI和氧化亚氮吸入维持麻醉。呼气末氧化亚氮浓度保持(65±1)%,通过调整丙泊酚的靶浓度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三组病人均在手术结束时同时停麻醉药,记录停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答问切题时间。结果三组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答问切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答问切题时间最短,C组最长。结论低浓度丙泊酚TCI(2μg/ml)复合雷米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诊疗手术,可使病人术后清醒快,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8.
丙泊酚靶控输注和异氟醚麻醉对罗库溴铵药效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复合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对单次插管剂量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ASAⅠ或Ⅱ级的择期全麻患者48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P)组和异氟醚(I)组。麻醉诱导后予0.6mg/kg的罗库溴铵插管;P组和I组麻醉维持分别采用丙泊酚TCI-泵注雷米芬太尼和吸入1 MAC异氟醚-泵注雷米芬太尼。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使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观察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记录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肌松维持时间及恢复指数等指标。结果两组之间肌松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及T1 25%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组25%四个成串刺激比(TOFr)及恢复指数都比P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单次插管剂量的罗库溴铵在丙泊酚TCI-泵注雷米芬太尼麻醉下肌松维持及恢复无明显变化,而在吸入1 MAC异氟醚-泵注雷米芬太尼麻醉下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9.
背景在应用七氟烷麻醉中,为消除切皮刺激所引发的躯体反应,儿童需要的瑞芬太尼输注速率是成人的两倍。在全凭静脉麻醉中,关于瑞芬太尼需要量的类似数据尚无报道。方法本研究拟测定在丙泊酚麻醉期间能使50%成人(n=20,20。60岁)和儿童(n=20,3—11岁)患者对切皮刺激无躯体反应的瑞芬太尼输注速率(IR50)。每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在瑞芬太尼开始输注后,以血浆浓度6μg/ml的速度靶控输注丙泊酚。气管插管后,丙泊酚输注速率下调至血浆浓度3μg/ml,并持续至研究结束。瑞芬太尼输注速率根据Dixon上下调定方法确定,即每组第1名患者以0.2μg·kg^-1·min^-1速度输注,下一例患者根据前一例患者的反应作0.02μg·kg^-1·min^-1幅度调整。手术开始前,瑞芬太尼至少以恒定速率持续输注20分钟以上。手术开始后,只进行切皮操作,观察患者躯体反应,任何肉眼可见的肢体运动均视为躯体反应阳性。结果成人和儿童患者的IR50(CI95%)分别为0.08(0.06—0.12)μg·kg^-1·min^-1和0.15(0.13—0.17)μg·kg^-1·min^-1(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烷麻醉相似,为消除切皮刺激所引发的躯体反应,儿童所需瑞芬太尼的输注速率约是成人的两倍。  相似文献   

10.
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行颅脑手术麻醉的血药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行颅脑手术时两药合适的血浆药物浓度。方法60例择期颅内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P4组(n=30)和P6组(n=30),所有患者均采用雷米芬太尼18μg·kg-1·h-1和丙泊酚12mg·kg-1·h-1恒速泵注麻醉诱导,根据需要补充丙泊酚0.5~1mg/kg保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低于60。P4组采用丙泊酚4mg·kg-1·h-1,P6组采用6mg·kg-1·h-1;复合雷米芬太尼10μg·kg-1·h-1维持麻醉。术中根据BIS的变化增加或减少丙泊酚的输入量,维持BIS在40~60。记录不同时点的BP、HR、BIS,记录各组丙泊酚的累积用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测定血浆丙泊酚浓度。结果两组麻醉诱导平稳,无插管反应发生。麻醉中P4组BIS(49.70±2.75)显著高于P6组(45.80±3.82);P4组和P6组丙泊酚麻醉维持平均剂量分别为(4.43±0.42)和(5.77±0.38)mg.kg-1.h-1。P4组和P6组血丙泊酚浓度分别为(2.00±0.35)和(2.58±0.45)μg/ml。结论丙泊酚复合10μg·kg-1·h-1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行颅脑手术,合适的血浆靶控浓度宜为(2.32±0.55)μg/ml。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在靶控联合输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时小波指数(wavelet index,WLI)监测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3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或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全麻患者。全麻诱导采用血浆浓度靶控输注丙泊酚,从1.5μg/ml开始,达到浓度后1min增加0.5μg/ml,最终达到4.0μg/ml,于切皮前5min开始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4.0ng/ml,至开始缝皮时停止靶控输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患者麻醉全程同时监测WLI和BIS值。结果随着诱导过程中靶控丙泊酚血浆浓度的增加,WLI和BIS值均呈下降趋势(P0.05),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0、1.5、4.0μg/ml时,WLI较BIS值明显升高(P0.01)。缝皮停药后WLI和BIS值均呈上升趋势(P0.05),与BIS值比较,停药后1~6minWLI明显升高(P0.01)。意识消失时WLI(57.8±6.7)和BIS值(57.7±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意识恢复时WLI(82.4±5.9)明显高于BIS值(76.3±5.5)(P0.01)。经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WLI和BIS在诱导和苏醒期间一致性在可接受范围内(偏差为-4.2,2SD为11.7%和-24.7%)。结论在靶控输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进行全麻时,WLI具有和BIS相似的麻醉深度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雷米芬太尼复合曲马多用于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雷米芬太尼与曲马多联合用于上腹部手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30~70岁拟行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单独曲马多组(A组),低浓度雷米芬太尼(0.0125μg·kg^-1·min^-1)与曲马多联合用药组(B组)、高浓度雷米芬太尼(0.025μg·kg^-1·min^-1)与曲马多联合用药组(C组),每组15例。术毕拔管后使用PCIA,并分别记录术后15min(T0)、2h(T1)、5h(T2)、10h(T3)和24h(T4)共5个时点的疼痛程度(PI)、疼痛缓解程度(PAR)、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T0时PI值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T1、T2和T4时及C组T1~T4时的PI值均明显低于A组(P〈0.05),C组T1~T4时的PI值明显低于B组(P〈0.05);C组T1~T4时的PAR值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三组的呼吸抑制、头晕、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025pg·kg^-1·min^-1雷米芬太尼与曲马多联合用药术后镇痛效果满意,起效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与0.0125pg·kg^-1·min^-1雷米芬太尼与曲马多联合用药组及单独曲马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睛  岳云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12):1028-1030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的相互关系及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患者100例,根据丙泊酚不同血浆靶浓度随机均分为五组:P1.5组,1.5μg/ml;P2组,2μg/ml;P2.5组,2.5μg/ml;P3组,3μg/ml;P3.5组,3.5μg/ml。待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后TCI雷米芬太尼,以血浆浓度0ng/ml为起点,每30秒增加0.3ng/ml,直至患者意识消失及对疼痛刺激(50Hz,80mA,0.25ms强直刺激)无体动反应。记录患者在不同丙泊酚血药浓度下意识消失时和对疼痛刺激无反应时雷米芬太尼的血浆浓度(Cp)和效应室浓度(EC)。结果意识消失时雷米芬太尼Cp50从P1.5组至P3.5组分别为5.0、3.0、2.1、1.2、0ng/ml;疼痛刺激无反应时雷米芬太尼Cp50从P1.5组至P3.5组分别为5.4、4.3、3.9、3.5、3.0ng/ml;疼痛刺激无反应时与意识消失时BIS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IS值变化与丙泊酚血药浓度呈反比关系,雷米芬太尼对BIS值影响不大。BIS值50~60可以作为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时监测意识消失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观察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在小儿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将60例ASAⅠ~Ⅱ级行结肠镜检查的小儿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20例。A组静脉缓注2mg/kg的丙泊酚;B组静脉缓注雷米芬太尼0.6μg/kg后1min静脉缓注1.8mg/kg的丙泊酚;C组静脉缓注雷米芬太尼0.6μg/kg后1min静脉缓注1.8mg/kg的丙泊酚;分别记录术前、术中、术后2min的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药用量、苏醒时间、检查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显示,各组术前、术中、术后2min的BP、HR、SPO2变化无差异(P〉0.05)。C组丙泊酚用量(68.8±24.3)mg低于B组(92.8±23.1)mg及A组(109.8±43.3)mg(P〈0.05),术后C组的苏醒时间(2.1±1.3)min少于B组(3.8±2.3)min及A组(12.8±5.6)min(P〈0.05)。结果表明,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应用,使患儿在结肠镜检查中无痛苦,安全、舒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时不同脑电双频指数(BIS)下眼心反射发生情况。方法2~12岁择期行斜视矫正术患儿63例均分为P1、P2和P3三组,输注雷米芬太尼12μg.kg-1.h-1和丙泊酚3~7 mg.kg-1.h-1麻醉。术中调节丙泊酚输注速度,使BIS维持于60(P1组)、50(P2组)和40(P3组)。记录麻醉前和术中牵拉眼肌时的HR和眼心反射发生率。结果P1、P2和P3组眼心反射发生率分别为66.7%、33.3%和9.5%,P2、P3组明显低于P1组(P0.01)。结论麻醉时维持BIS在40~50时,眼心反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分别复合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及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组(F组)、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组(R组,靶浓度为4ng/ml)和舒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组(S组),分别复合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靶浓度为4μg/ml)行静脉全麻,观察起效时间、恢复时间、准确定向时间、术中体动(程度和次数)、镇痛效果、呼吸抑制、HR、MAP、SpO2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R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低于F组和S组(P<0·01),麻醉恢复时间显著高于F组和S组(P<0·01),R组的丙泊酚总用量、吸宫时术中最低SpO2、术中体动及术后恶心呕吐、嗜睡均低于F组和S组(P<0·05,P<0·01),R组的呼吸抑制显著高于F组和S组(P<0·01)。结论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的麻醉方法用于人工流产术,其镇痛效果优于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复合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的麻醉方法,但要注意雷米芬太尼呼吸抑制作用较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背景我们探讨了丙泊酚和异氟烷对脊髓神经元感受伤害性刺激的作用。方法我们检测了丙泊酚(1个ED50)和异氟烷(1个MAC)麻醉前和麻醉中的去大脑大鼠腰髓背根(〈1200txm)和腹根(〉1200μm)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在记录腹根神经元时,我们输注木防己苦毒素以验证异氟烷和丙泊酚对GABA。受体的作用是否不同。我们也研究了去大脑是否影响丙泊酚产生制动作用所需剂量。结果去大脑没有影响丙泊酚的用量。非去大脑大鼠和去大脑大鼠的丙泊酚ED50值分别是497±58μg·k^-1·min^-1和420±65μg·k^-1·min^-1(P〉0.05),所对应的血清丙泊酚浓度分别为8.1±1.1μg/ml和7.3±1.1μg/ml(P〉0.05)。丙泊酚不能显著抑制背根神经元反应,但异氟烷能抑制此反应至对照组的56%(P〈0.05)。与对照组相比,丙泊酚能抑制腹根神经元反应的47%,而异氟烷能抑制20%。木防己苦毒素能显著逆转丙泊酚对腹根神经元反应的抑制作用(对照组的79%,差异无显著性)。异氟烷对腹根神经元的制动作用不受木防己苦毒素的影响(对照组的26%)。结论丙泊酚作用于脊髓产生制动作用。这种抑制反应发生于腹根,主要通过GABA。受体介导。异氟烷也作用于腹根GABA。受体神经元;但其作用不是太弱就是被其他作用掩盖。  相似文献   

18.
丙泊酚或异氟醚麻醉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或异氟醚吸入麻醉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胃切除手术的患者30例,ASAI或Ⅱ级,随机分成丙泊酚TCⅠ组(Ⅰ组)和异氟醚吸入麻醉组(Ⅱ组),每组15例。丙泊酚、芬太尼诱导后,Ⅰ组丙泊酚TCI维持麻醉,Ⅱ组异氟醚、氧化亚氮低流量吸入维持麻醉。麻醉中以听觉诱发电位(AEP)和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麻醉深度指标,记录麻醉前(T1)、诱导插管后5min(T2)、切皮(T3)、探查(T4)、术毕拔管后5min(T5)时BP、HR、AEP、BIS、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值。结果与T1时比较,T2时两组PRA、AngU和BP均显著下降(P〈0.01),T3、T4时Ⅰ组PRA显著下降,而Ⅱ组AngⅡ显著增高(P〈0.01)。T3、T4时Ⅱ组PRA均显著高于Ⅰ组(P〈0.01),T3、T4和T5时Ⅱ组AngⅡ显著高于Ⅰ组(P〈0.05)。T4时Ⅱ组BP和HR显著高于T1时(P〈0.05)。T5时Ⅰ组BIS显著低于Ⅱ组(P〈0.05)。结论丙泊酚TCI可抑制RAS,应激反应轻,优于异氟醚吸入麻醉。  相似文献   

19.
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剂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临床评价两种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IVA)给药方法。方法:ASAI-II级,年龄18-55岁的40例择期行胸及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人,F组以芬太尼10ug/k 丙泊酚1mg/kg进行诱导,维持采用芬太尼5/4/3ug/kg^-1.h^-1+丙泊酚5/4/3mg./kg^-1.h^-1输液方案。P组以芬太尼2ug/kg 丙泊酚2mg/kg诱导,芬太尼2ug.kg^-1.h^-1,+丙泊酚10/8/6mg/kg^-1.h^-1方案维持麻醉,记录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儿茶酚胺和BIS等变化和术后情况。结果:F组在插管,切皮,术中探查,拔管时较P组血液动力学稳定(P<0.05),儿茶酚胺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意识恢复时间相似,术后4小时VAS和24小时镇痛药用理F组均明显低于P组(P<0.01),SpO2和RR监测显示无明显呼吸抑制。结论:(1)F组给药方法的血液动力学更为稳定,应激反应抑制良好,(2)F组与P组相比,效/价比高。(3)F组具有术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对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TCI)药代动力学模型参数的影响、分析靶浓度与实测浓度的差值并评价TCI系统的性能。方法6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28岁-44岁,n=20),B组(45岁-64岁,n=30),C组(65岁-80岁,n=20)。全麻诱导设定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3 mg/L,雷米芬太尼7μg/L。意识消失后给予维库溴铵0.1 m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后丙泊酚的靶控浓度降至2.5 mg/L,雷米芬太尼靶控浓度维持不变。术中调节丙泊酚的量使BIS指数维持在45-55。TCI开始后5 min、10 min、20 min、40 min、60 min、80 min、100 min、120 min抽取动脉血检测雷米芬太尼血药浓度。采用执行误差(PE)的中位数(MDPE)、执行误差的绝对中位数(MDPAE)及摆动度(wobble)评价TCI系统的性能。结果三组患者各时点血浆雷米芬太尼浓度均明显低于靶浓度。输注后5 min、10 min,C组的血浆雷米芬太尼浓度显著高于A、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他各时段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TCI系统偏离度(MDPE)在正常范围, MDAPE大于该范围,摆动度也较大。结论TCI时靶控浓度与实测血药浓度差异较大,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明显不同于青壮年,在国人使用雷米芬太尼TCI静脉麻醉时,应根据不同年龄设定靶控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