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骨科内固定物取出术中意外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1997~2006年骨科内固定物取出术中意外12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女2例,年龄24~46(平均34.5)岁.断钉5枚,滑丝钉10枚,器械不配套5例.  相似文献   

2.
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是治疗某些髋部疾患近10年来常用的方法。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骨性关节炎、陈旧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近期疗效满意是公认的。尤其对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最为适宜。因此,提高护理水平、早日康复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我院骨科自1986年7月~1991年7月,为15例16个髋施行了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在整套护理计划中,取得满意疗效,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999-03/2005-05收治的26例髋部原发肿瘤行特制人工假体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诊断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软骨肉瘤3例,骨肉瘤6例,滑膜肉瘤1例,骨巨细胞瘤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假体类型:特制全髋关节假体17例,特制人工双极股骨头7例,马鞍式关节假体2例.随访18个月~6年,平均4年3个月.其中10例恶性肿瘤患者局部复发率为40%,保肢率为60%:16例中间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患者复发率为12.5%,保肢率为87.5%.肢体功能Enneking评分平均19分,优良率为76.9%.提示特制人工髋关节假体可以有效保持患肢的肢体功能,足髋部肿瘤较为满意的保肢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99年以来,共施行髋关节翻修术18例,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7例,年龄52-75岁。左侧8例,右侧10例。原发疾病:股骨头无菌坏死3例;股骨颈骨折10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髋关节感染后关节强直3例。初次手术类型:人工股骨头置换5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3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骨肿瘤患者行人工假体置换术保肢治疗后的生存率和肢体功能。方法:对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1992-06/2002-06原发骨肿瘤保肢的患者28例进行临床分析。股骨颈骨样骨瘤5例;股骨近段骨肿瘤3例;股骨远段骨肿瘤9例;胫骨上段骨肿瘤8例;左肱骨上段骨肿瘤3例。术后评估:①根据生存率的寿命表法进行生存期统计。确定诊断与死亡之间的时间为生存,确定诊断与肿瘤复发之间的时间为无病生存。②应用Enneking评分评估:根据疼痛、肢体功能、情感接受、支撑、步行能力、步态6项对保肢手术后功能进行综合评分,满分30分,每项最高5分为正常,最低0分为严重障碍;术后症状改善率根据疼痛、肢体肿胀及全身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术后满意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评估,内容包括疼痛、肢体肿胀、全身症状、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随访10年(生存期不足10年者,随访至生命终止)。①保肢手术后功能评价结果:术后Enneking评分为20~29分,平均26分。②术后症状改善率:74%~92%,平均87.3%。③术后满意率:60%~92%,平均81.5%。④患者保肢治疗后生存期及生存率:5年期时生存率为50%,10年期时生存率为43%;5年无病生存率为62%,10年为25%。5年局部无复发率为64%10年为43%。结论:本文随访结果说明:①人工假体在骨肿瘤保肢术中能改善患者术后症状。②无病生存率是体现生活质量的一个有说服力的指标。③保肢患者5年生存率为50%,优于其他文献报道的病例,但10年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低于国外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骨肿瘤患者行人工假体置换术保肢治疗后的生存率和肢体功能。方法:对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1992—06/2002—06原发骨肿瘤保肢的患者28例进行临床分析。股骨颈骨样骨瘤5例;股骨近段骨肿瘤3例;股骨远段骨肿瘤9例;胫骨上段骨肿瘤8例;左肱骨上段骨肿瘤3例。术后评估:①根据生存率的寿命表法进行生存期统计。确定诊断与死亡之间的时间为生存,确定诊断与肿瘤复发之间的时间为无病生存。②应用Enneking评分评估:根据疼痛、肢体功能、情感接受、支撑、步行能力、步态6项对保肢手术后功能进行综合评分,满分30分,每项最高5分为正常,最低0分为严重障碍;术后症状改善率根据疼痛、肢体肿胀及全身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术后满意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评估,内容包括疼痛、肢体肿胀、全身症状、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随访10年(生存期不足10年者,随访至生命终止)。①保肢手术后功能评价结果:术后Enneking评分为20~29分,平均26分。②术后症状改善率:74%~92%,平均87.3%。③术后满意率:60%~92%,平均81.5%。④患者保肢治疗后生存期及生存率:5年期时生存率为50%,10年期时生存率为43%;5年无病生存率为62%,10年为25%。5年局部无复发率为64%,10年为43%。结论:本文随访结果说明:①人工假体在骨肿瘤保肢术中能改善患者术后症状。②无病生存率是体现生活质量的一个有说服力的指标。③保肢患者5年生存率为50%,优于其他文献报道的病例,但10年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低于国外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骨折的分型、治疗.方法 将本院近10年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骨折的10例病例,按Vancouver分类方法分型,根据分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 1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5~12个月;平均8.2个月.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有升高.结论 Vancouver分类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指导价值,根据股骨假体柄周围骨折的Vancouver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均得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谈晶  阮娜  杜杏利 《中国康复》2012,27(4):265-265
2000年1月~2010年9月我院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40例,均经CT、MRI检查确诊,随机分为2组各20例。①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3~65岁;病程3~485d;左侧15例,右侧5例。②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16~62岁;病程10~405d;左侧12例,右侧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1]。观察组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①术前护理:医护人员术前充分介绍手术方法,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预制的肿瘤型人工关节在骨肿瘤患者保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术后功能恢复特点.方法:选择1978-01/2003-12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科施行的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28例.恶性肿瘤11例,良性肿瘤17例.行铰链式人工膝关节置换1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9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例,人工全肩关节置换1例.人工关节假体根据术前X射线片预制.膝关节假体采用铰链式;人工股骨头初期为Moor型,近期为双极人工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采用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全肩关节采用Neer型,以上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随访时观察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纳入患者28例,分别随访2个月~10年,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结果:良性10例,1例术后10年,因外伤性膝关节假体感染而行大腿截肢术.9例假体伸屈0&;#176;~110&;#176;(平均70&;#176;),其中7例可独立行走,2例需扶拐.1例软骨肉瘤无瘤生存5年,1例骨肉瘤术后11个月生存良好,肿瘤未复发,3例恶性肿瘤12~23个月后死亡.②人工股骨头置换结果:良性5例,4例分别在5~7年后出现患髋疼痛,X射线摄片示髋臼磨损,需口服止痛药,扶拐行走.髋关节伸曲0&;#176;~80&;#176;(平均60&;#176;).恶性4例,3例2~4年死亡.1例软骨肉瘤已存活3年,目前肺转移.③人工全髋置换结果:1例良性血管瘤术后4年患髋伸屈0&;#176;~90&;#176;,无疼痛.2例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于14个月,21个月死亡.④人工全肩关节置换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肩关节无疼痛,伸20&;#176;,屈20&;#176;,外展30&;#176;,内收10&;#176;.结论:肿瘤型人工关节在骨肿瘤患者保肢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患者在大段瘤段切除后,置换关节失去局部肌群附着点,其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标准人工关节差,故术前应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定位于术后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水平上,加强适应证的选择,合理切除,重建肌群附着点,对改善肿瘤型人工关节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结果术后早期活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随访5个月—4年,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2例,良10例,可4例,差0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18例2年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02-10/2004-10选择武汉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南医院骨科收治的18例肩部疾病拟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的患。男11例,女7例。其中单纯肱骨头粉碎性骨折13例(大小结节完整2例,被撕脱但与肌肉相连11例),肱骨近端(波及头和外科颈)粉碎性骨折(Ⅳ型)4例,肩关节夏科氏关节病1例。全部采取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手术后对肱骨近端(波及头和外科颈)粉碎性骨折(Ⅳ型)患先行肩外固定4周后在外展架上进行抬肩锻练,2周后拆除外展架进行肩部功能锻练,而对单纯肱骨头粉碎性骨折和肩关节夏科氏关节病患应在2周后尽早开始功能训练。评估标准:采用美国肩肘关节医师协会评分,包括患自我主观评估和医师客观评估2个部分,前包括疼痛、稳定度和功能3个部分,疼痛和稳定度自我评定总分为110分,功能评分通过10个日常生活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医师客观评估包括活动度、肌力、稳定性以及是否存在异常体征(如局部压痛、撞击等)。最后的评分仅由自我主观评分的得分计算得出(疼痛占50%,功能占50%)。总分在90分以上为优,80~90分为良,70~80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术后随访2年。主要观察患手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18例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后患均完成2年随访,随访率100%。功能恢复情况为优1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4%。仅1例出现半脱位。结论:对肩关节破坏严重的患,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是一个可望取得良好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尽管影响术后功能不良的因素很多,但严格把握手术指证、术中重建肩关节诸结构、术后积极的功能锻练,可避免术后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家让  肖晟  李晓声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1):1833-1835
【目的】回顾分析80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病因,并探讨相关翻修技术。【方法】1992年6月至2005年6月共进行了80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对前次手术翻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翻修术的技术问题作了讨论。【结果】翻修原因占第一位的为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共48例,人工股骨头引起髋臼磨损18例,医源性因素如适应证选择不当、假体位置不良、手术操作失误等共10例,术后感染4例。随访时间2-10年,平均随访3.8年,按Harris评分,优46髋,良20髋,可14髋,优良率为82.5%。【结论】引起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休的主要原因是假体无菌性松动,翻修术中应合理地选择髋臼的修复、重建方法,但也应重视提高首次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3.
股骨上端肿瘤切除特制人工假体置换术的护理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8月~2002年8月我科收治股骨上端骨肿瘤行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18例,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18~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中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的恢复及假体生存率问题一直以来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此组患者置换后对关节活动度的要求较老年患者的更高.目的:回顾性分析生物型假体在中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是否能促进功能恢复,减少骨质疏松及磨损,延长假体寿命.方法;选择以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行单侧伞髋关节置换的中年患者,对该组患者分别于置换前、置换后6个月,1年,4年及7年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随访.以Harris髋关节评分及生存率评价伞髋关节置换效果,以任何原因形成的松动或翻修时间为截尾时间.结果与结论: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后6个月,1年,4年及7年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骨水泥型假体(P<0.05),7年生存率也高于骨水泥型假体(P<0.05).结果证实非骨水泥型假体较骨水泥型假体更能促进中年患者置换后髋关节的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捆扎带合并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FF)与护理方法。方法:对10例PFF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心理护理和患者自身的准备,术后严密观察、早期指导进行功能锻炼。结果:10例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4年,患肢可早期活动,骨折均一期愈合,股骨假体无松动,关节功能评价良好。结论:捆扎带合并锁定加压钢板治疗PFF,术后恢复和骨折愈合快,严密的观察和护理是保证患者安全和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的至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背景:许多学者均认为骨水泥型全髋置换适合应用于年老且合并较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生物型全髋置换适用于较为年轻的患者。目的:对比中年患者生物型全髋置换和骨水泥型全髋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比分析58例骨水泥型全髋置换者与70例生物型全髋置换者置换后6个月、2年及5年的肢体功能恢复与影像学评估结果以及Harris评分,均为40~60岁中年患者。结果与结论:生物型假体置换后6个月、2年、5年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骨水泥型假体(P〈0.05),5年生存率也高于骨水泥型假体(P〈0.05)。骨水泥型假体置换后6个月,3例发生自发溶骨性疾病,3例2年后发生假体松动,3例5年后发生线性渗透溶;生物型假体置换2年后2例发生自发溶骨性疾病,置换后5年1例发生假体松动。说明生物型假体较骨水泥型假体更能促进中年患者置换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少在5年的随访过程中获得了更令人满意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作为腰椎融合之外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另一合理的选择,使患者疼痛缓解,重建椎间隙高度,保留脊柱运动,在欧美已经应用于临床。结合腰椎解剖及生物力学原理阐述目前常用假体的设计理念。同时,综述目前FDA批准的SB Charite假体早期临床研究结果。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PUBMED公开的截止到2006—10文献,检索词“Disc arthroplasty;Lumbar spine;Disc degeneration;Spine prosthesis;Artificial disc;Intervertebral disc”,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通信获得北美脊柱学会及脊柱侧凸学会从1995到2005年历年的会议部分文献。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实验及临床研究。②不限定对照及盲法。排除标准:同一领域重复研究和综述文献。资料提炼:从95篇关于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假体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文献中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30篇。资料综合:文献报道分别对腰椎解剖及生物力学原理、人工腰椎间盘假体设计理念、目前常用假体的特点及应用指征、短期临床效果及随访情况等进行讨论。①腰椎运动的生物力学机制要求设计出一种能够重建和保留脊柱生理活动功能的假体与之相适应。②FDA关于Charite Ⅲ假体的2年RCT临床随访资料显示63%的患者临床效果满意。10年随访资料显示Charite人工椎间盘具有极好的屈伸及侧方动度而没有显著的并发症,优于文献中脊柱融合的疗效。结论: 短期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效果良好;植入体内短期内是相对安全的;相对于脊柱融合术,可缩短术后康复时间。术后短期效果可以肯定,但缺乏有关远期效果的报告。  相似文献   

18.
带自锁型髋关节的长柄股骨假体治疗股骨中上段肿瘤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510180)庞瑞华近10年来,由于以Enneking的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外科分期理论指导,以及手术前后化疗、放疗的发展,特别是人工假体的进步,使四肢骨肿瘤的保肢治疗得以取代传统的截...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康复医学在我国迅速发展,推动了假肢康复事业的进程。我厂自1986年建立康复部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假肢康复程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假肢生产、康复、科研三位一体我厂前身是荣军学校的假肢室,担负着为荣军制作、安装假肢的任务。1955年成立荣军假肢厂,从1958年开始对社会开放。由于全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预制的肿瘤型人工关节在骨肿瘤患者保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术后功能恢复特点。方法:选择1978-01/2003-12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科施行的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28例。恶性肿瘤11例,良性肿瘤17例。行铰链式人工膝关节置换1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9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例,人工全肩关节置换1例。人工关节假体根据术前X射线片预制。膝关节假体采用铰链式;人工股骨头初期为M oor型,近期为双极人工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采用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全肩关节采用Neer型,以上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随访时观察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纳入患者28例,分别随访2个月~10年,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结果:良性10例,1例术后10年,因外伤性膝关节假体感染而行大腿截肢术。9例假体伸屈0°~110°(平均70°),其中7例可独立行走,2例需扶拐。1例软骨肉瘤无瘤生存5年,1例骨肉瘤术后11个月生存良好,肿瘤未复发,3例恶性肿瘤12~23个月后死亡。②人工股骨头置换结果:良性5例,4例分别在5~7年后出现患髋疼痛,X射线摄片示髋臼磨损,需口服止痛药,扶拐行走。髋关节伸曲0°~80°(平均60°)。恶性4例,3例2~4年死亡。1例软骨肉瘤已存活3年,目前肺转移。③人工全髋置换结果:1例良性血管瘤术后4年患髋伸屈0°~90°,无疼痛。2例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于14个月,21个月死亡。④人工全肩关节置换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肩关节无疼痛,伸20°,屈20°,外展30°,内收10°。结论:肿瘤型人工关节在骨肿瘤患者保肢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患者在大段瘤段切除后,置换关节失去局部肌群附着点,其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标准人工关节差,故术前应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定位于术后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水平上,加强适应证的选择,合理切除,重建肌群附着点,对改善肿瘤型人工关节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